张鲁
张鲁,生卒年不详,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正一派(又称“五斗米道”)首领,天师道创立者张道陵之孙,为天师道第三代天师,后世道徒尊奉其为系师。
刘协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担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率徒众攻取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称师君。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继位。张鲁不满刘璋暗弱,不再听命。而后刘璋派兵数次进攻张鲁,但都被打败。张鲁后来又顺势袭取了巴郡(今重庆市和四川省部分区域)。此后张鲁在自己的治地以“师君”自称,用天师道治政,社会安定,各地人民多乐迁往。朝廷难以讨平张鲁,于是任命他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郡(今陕西汉中市)太守,张鲁所建立的政权也因此得以在巴郡、汉中地区维持了近三十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市,击溃了张鲁在阳平关的防线,张鲁为避战祸,逃往巴中市,后降于曹操。曹操随后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并将其带回中原地区居住。张鲁的五个儿子也都为列侯,其女嫁曹操之子曹宇为妻。张鲁去世后,谥号“原”,儿子张富袭承了他的爵位。孛儿只斤·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张鲁被追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张鲁在割据巴汉地区期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在稳定社会局势的同时,也进一步传扬了五斗米道,为其发展为全国性宗教做了重要铺垫。晋朝史学家陈寿认为张鲁能在关键时刻降曹,避免了灭亡之祸而进入功臣行列是明智之举;元初政治家郝经认为张鲁在能力不足时能够坦然投降,而不让百姓陷入战祸的行为,值得肯定;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张鲁传播“妖道”却能免于一死,是因为他割据一方而没有称王,有明哲保身的智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鲁是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相传为汉留侯张良的后世子孙。张鲁的祖父张道陵在刘保时期寄居蜀地,曾在鹄鸣山(《后汉书》作“鹤鸣山”)中学道,并通过假造道书(《后汉书》作“符书”)迷惑百姓,创立了正一派。由于入道之人都要上交五斗米,天师道又作“五斗米道”。而后传道给儿子。张衡死后,张鲁继承父亲的衣钵继续传道。时值益州牧将治所从县(今四川广汉市)迁到绵竹(今德阳市),张鲁的母亲正好在绵竹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张母容貌美丽,又兼通鬼神邪说,常与刘焉往来。刘焉也因此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派遣他与别部司马张脩率兵袭杀(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同时断绝斜谷道,杀掉朝廷派来的使者。自此,张鲁已经占据地区,而后他又动手杀死张脩,并将其部众据为己有。
雄踞汉中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过世,其子刘璋继位。张鲁认为刘璋昏庸懦弱,不再顺从听命。刘璋怒而杀掉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并派遣将领等人进攻张鲁,但是都被张鲁打败。由于张鲁的部署多为人,刘璋又派庞羲为巴郡(今重庆市和四川省部分区域)太守,领兵抵御张鲁。而张鲁则顺势袭取了巴郡,而后称雄于巴郡、汉中市地区近三十年。
张鲁在自己的治地以“师君”自称,用鬼道去教化当地的百姓。那些前去跟张鲁学道的人,叫作“鬼卒”,而那些已经对张鲁之道笃信不疑的信徒,则被称作“”,这些祭酒座下又各自统有教民。其中,统领教民最多的被称为“治头大祭酒”。祭酒们教导教民要诚实守信,不允许欺骗和不法行为;他们要求生病的人忏悔个人过错,而后为他祈祷;祭酒们还各在路旁修建义舍,这些义舍类似于官家设在路上的驿站,其中悬挂有米、肉,免费供给来往旅客。而食用者应当根据自己饭量吃饱,如果食用过多,鬼神就会让其生病;教民倘若触犯法令有三次被赦免的机会,而后仍不改者将会遭到刑罚;此外,由于张鲁所辖的境内不设置县官长吏,仅用治理众事政务,和少数民族都乐于接受,对他很是信从。
汉朝末年,朝廷由于难以讨平张鲁,索性派遣使者前往(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市大部分地区),任命他为镇民(《后汉书》作镇夷),兼任汉宁郡太守(今陕西汉中市),允许他向朝廷进贡。十六年(公元211年),、作乱反叛朝廷,亲自率军征讨。期间,关西百姓从子午峪逃到投奔张鲁的就有数万户。这时有人从地下挖出一方玉印,手下之人想要借此尊奉张鲁为汉宁王。这时张鲁的功曹劝谏表示:汉水流域的百姓已经超过十万户,这里不仅土地肥沃,地产丰饶,而且四面又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作为屏障。凭借这样的优势,张鲁实行上策可以匡扶天子,成为、那样的诸侯霸主,其次一策,也能像那样归顺朝廷,不失富贵。现在张鲁奉皇帝的诏命在这里已然可以任免官员,发号施令,权势足以专断。倘若仓促称王,定会首当其冲招致祸患。张鲁采纳了阎圃的建议。
降曹北迁
二十年(公元215年),领兵从散关(今宝鸡市)出武都(今陇南市)征讨张鲁,长驱直入。张鲁想要交出投降,但是他的弟弟不同意,率军数万据守于阳平关。此后张卫的防线被曹操击溃,张卫向南逃到了蜀中。张鲁听说阳平关已经失守,又萌生了屈膝投降的念头。向张鲁献策表示,现在因为急迫才前往投降,功劳很小;不如暂且前往依附杜濩,投奔朴胡,和他们一同抵抗,然后委送人质,献礼称臣,功劳一定更大。于是张鲁又率领部队取道南山,逃到了南边的巴族聚居区中。
张鲁逃走之时,他的手下想把仓库财宝全部烧毁。张鲁却称自己本来就想归顺朝廷,未能如愿。自己今日逃跑,只是为了躲避大军的兵锋,没有什么恶意,仓库财宝,理应还是归国家所有。于是张鲁将仓库都封存妥善才离开。进入(今陕西省汉中市)之后,对张鲁的行为表示赞许。加上张鲁本来就有归顺之心,曹操便派人前去安慰,使张鲁安心。张鲁立即带着家属出迎曹操投降。曹操随即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其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并将张鲁带回中原地区居住,以太子宾客之礼相待。张鲁的五个儿子和等人也都为列侯,张鲁的女儿嫁曹操之子曹宇为妻。张鲁去世后,谥号“原”,儿子张富袭承了他的爵位。孛儿只斤·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张鲁被追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为政举措
政治
张鲁自从割据汉中市以来,就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即通过对宗教教法与行政权力的相互维系去加强对辖区民众的统治。为了在汉中地区更好地以五斗米道统治民众,张鲁自称“天师”,废除了自郡一级以下如县、乡、亭等地方官吏,改设二十四治,由“祭酒”行使原基层官吏“治民”“理民”的职能。祭酒是五斗米道中的上层分子,职责是对初入道的“鬼卒”进行统一管理。此外,在祭酒之上,张鲁又设有更高的领导层“治头大祭酒”,辅助其统治当地教民。
法律
为了安定巴汉地区的人心,张鲁在法制方面采取了比较宽简的刑律。他给予那些触犯律法之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规定犯法者可以被原谅三次,不过如果三次之后仍未改过,将会受到刑罚。而对于那些“有小过者”,张鲁则是罚他们修路百步以将功赎罪。
经济
初入五斗米道的“鬼卒”都要缴纳五斗米作为祈祷费,张鲁后来又将这种宗教性负担扩张至米、肉、布、绢、器物、纸、笔等,使之发展成一种普遍实施的通供赋税;有了这些经济基础后,张鲁又命各级祭酒兴建义舍,并在义舍之中提供免费的米、肉,供行路之人量腹取食,并据教义警示,若取得过多过贪,将被鬼道惩罚而患病。市场物品的价格也是如此,都很公道;此外,张鲁还依据《周礼·月令》,实行春夏禁杀以及禁酒的政策,以振兴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主要成就
治理汉中
张鲁在治理汉中市地区时,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张鲁运用神道设教推行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有效促进了人民的生产作业,改良了生活风气,使巴汉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此外,张鲁在地方统治中实行的政治、经济政策在巩固自身统治的同时,也在汉末天下大乱、经济凋敝的情况下达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和“保境安民”的效果,以至中原和关西民众纷纷沿子午峪等通道逃奔汉中,人数达数万户之众,史称“民夷便乐之”,而张鲁也因此在巴汉地区维持了自己的统治长达三十年之久。
传播五斗米道
张鲁割据汉中市时,在其控制下的汉族百姓和、夷、羌、氐等少数民族多接受五斗米道。即使是“流移寄在其地”的外地人也“不敢不奉”。五斗米道在张鲁的政权下在巴汉地区得到了极大传播。及至张鲁政权覆灭后,五斗米道虽然受到一定打击,却没有衰亡,反而随着汉中百姓的迁徙得到进一步传播,逐渐由区域性宗教逐渐发展成遍及南北各地的全国性宗教。直至北魏时期,道教一度被奉为国教。南北朝之后,五斗米道经过历代改造,形成南北正一派,从早期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道教,一直延续到后世,成为道教正一派而流传至今。
人物评价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认为张鲁不过是一个死守个人地盘的敌人,根本不足为虑。同时,张鲁也是虚伪之人,降曹之后也未必忠于曹操。
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孙权视张鲁为“米贼”,认为他在巴郡、汉宁地区称王,实际上就是曹操的耳目,意在图谋益州。
晋朝史学家陈寿认为张鲁能在关键时刻果断抛却过去的强盗行径而降曹,从而进入功臣行列,在避开灭亡之祸的同时,又保全了祖宗的祭祀,是相当正确明智的选择。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张鲁虽然心存善念,规避战祸,但却是在将败之际看准时机选择的投降。而曹操不仅封他为万户之侯,还让他的五个儿子也都列侯,这些恩赐荣宠都太过头。
宋末元初政治家郝经认为张鲁在能力不足的时候能够坦然投降,而不让百姓陷入战祸的行为,值得肯定与赞赏。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张鲁传播妖道却能免于一死,并非因为他的福德深厚,只是因为他听从阎圃的劝导,没有称王,有明哲保身的智慧,才最终保全了自己。
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张鲁后来虽然割据汉中市,但只是设立鬼卒等,闭关自守,实行其神权政治,于时局无碍。
人物争议
卒年争议
根据陶弘景在《真诰》中的记载,张鲁死于降魏后的第二年,即公元216年,并于甘露四年(公元 259年)复生,又死。不过这种说法类似神话,单看不足为凭据。后又有成书较晚的《犹龙传》记载张鲁的卒年可能为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六年(公元245年)。现代学者韩松涛根据《大道家令戒》中张鲁“七子五侯”以及《裴子语林》中“张姓十龙, 儒雅温恭”的记载推断,张鲁不可能卒于降魏的第二年。据其本传记载,降魏之时,张鲁仅有五子。又根据《太平御览》中引述《魏志》的佚文以及《南郑城碑》可知,张鲁降魏之时, 儿子均未成年。韩松涛结合张鲁的生平,推断其降魏时年龄约在45岁左右。并得出结论,张鲁真正的卒年可能是《犹龙传》中所载的公元245年,终年约75岁。也可能是甘露四年 (公元259年),终年约89岁。而《真诰》中死而复生的说法极有可能是时人讹传。
著述争议
《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也是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经典。关于这本典籍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想尔注》是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所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书为张陵之孙张鲁所作。李隆基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十国道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都赞同前者的说法。不过在成书更早的《经典释文·序录》中,陆德明却偏向认为张鲁才是《想尔注》的作者。道教教内的《洞真太上太霄琅书》《传授经戒仪注诀》也均指张鲁为《老子想尔注》的作者。元代列大彬在《茅山志》则引用陶弘景的《登真隐诀》,说明有关张鲁所注的五千文本的具体情况与今敦煌市《想尔注》残卷情形完全相合,证明《想尔注》确是张鲁所著。结合《经典释文》和道教教内部的记载,张鲁最有可能是《想尔注》的作者。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率军讨伐,攻下后,张鲁逃往。向表示,一旦失去,那么、巴东、巴西也岌岌可危,这好比断了的一条臂膀。于是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让其率领部将去迎接张鲁。但是张鲁的心腹阎圃却表示,倘若张鲁想要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那就归附,否则也可以西结刘备。张鲁听了愤怒地表示,自己宁可成为曹操手下的奴仆,也不要当刘备的座上宾。于是张鲁后来归降了曹操。
死而复生
根据陶弘景在《》中的记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北迁之后,于次年在邺城遗址(今临漳县)羽化,并葬于邺城之东。四十四年后,魏甘露四年(公元259年),漳河改道,水患及至张鲁之墓。张鲁的棺遇水而开后,尸体栩栩如生,但见张鲁手举鹿尾,掩面大笑后又亡。
墓葬与纪念
张鲁墓
张鲁墓发掘于1970年,位于赵都张庄桥,其墓长20余米,分、前、中后室,附三个耳室。张鲁墓早年曾两次被盗掘,所遗文物一百六十二件,铺地五铢钱五万枚。墓中还残留有张鲁下葬时所着金缕玉衣碎片以及带有五方星斗纹饰的铜熏、白石七星枕等反映早期道教文化信仰的文物。此外,张鲁墓还出土有战国蟠螭纹马首大铜鉴,此为张良庙中祭祀张良的用器。有学者认为这些也可看作是张鲁为张良直系子孙这一传说真实性的佐证。
张鲁城
张鲁城位于勉县白马山(今勉县西北咸河上游隘垭口),地处汉中与武都的交界地带,距离阳平关约三四十里。有关其地理位置的记载最早见于《水经注》。东汉顺帝刘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时任督义司马的张鲁奉益州牧刘焉之命率军攻打汉中市太守苏固,夺取汉中。而后张鲁在白马山战役修寨筑城,与苏固对峙,此为张鲁城的开端。后来张鲁割据汉中后,便以此城为基地,修张天师堂,整军经武,分别取天荡山、古阳平关、褒城县,平定汉中郡,并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伐张鲁,张鲁退避巴中市,不久后降曹。自此,张鲁城也失去了在汉中地区的政效和军事作用。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鲁是个性格保守,缺乏主见的军阀形象。张鲁早年依附于益州牧刘焉,并在其授意下率军占领了汉中市地区,而后割据一方。张鲁本欲自立为王,但在手下的建议下认为应当先扩大地盘。刘焉过世后,其子刘璋以张鲁不服命令为由,杀害其母,双方彻底反目。刘备准备攻打益州时,刘璋向张鲁求援,张鲁本因杀母之仇不肯出兵,但最终还是同意马超前去解围。然而张鲁又多疑不坚,经人挑唆后认定马超有不臣之心,导致马超转而投向刘备。后来曹操讨伐汉中,张鲁又因用人不察,遭到下属背叛,只能降曹。不过因为张鲁是主动投降,曹操还是厚待于他,任其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影视形象
在1994年出品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演员马玉良饰演张鲁。
在2010年出品的电视剧《三国》中,演员李大光饰演张鲁。
在2016年出品的电视剧《武神赵子龙》中,演员王伟光饰演张鲁。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1994).豆瓣电影.2023-11-29
三国 (2010).豆瓣电影.2023-11-29
武神赵子龙 (2016).豆瓣电影.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