犏牛
犏牛(英语:Cattle yak)野牦牛和普通牛种杂交所生的一代杂种牛,较好地适应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的生态环境,也能适应海拔较低和气温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它按照杂交组合作用分为真犏牛和假犏牛;按照用途分为奶犏牛、肉犏牛和役犏牛。
中国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有利用引入半农半牧区的藏黄公牛与当地牦牛杂交生产犏牛的记录。2023年,青海省同仁市首例人工授精娟姗犏牛在曲库乎乡古德诺尔佳牛羊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诞生。2024年,青海省祁连县通过野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成功孕育的第一代安犏牛,在峨堡镇爱牧家庭牧场顺利诞生。犏牛外貌偏向父本特征,但大部分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幼龄期头形、被毛似牦牛;成年后躯体高大,整体结构匀称,成年公犏牛平均体高126厘米,体长148厘米,母犏牛平均体高109厘米,体长132.5厘米;背腰平直,臀部水平,四肢粗壮结实而显长,关节粗大;毛色多倾向父系,被毛短,绒毛较少,腹部粗毛稀长。犏牛胸椎为13~14个,犏牛腰椎和荐椎各为5~6个。
犏牛养殖以放牧散养模式-家庭散养为主。它由于结合了野牦牛、普通牛双方基因优势,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它的生长速度优于牦牛;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均高于牦牛;相同胎次的犏牛产乳性能远高于牦牛。
历史发展
中国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有利用引入半农半牧区的藏黄公牛与当地牦牛杂交生产犏牛的记录,其杂交后代比牦牛温驯,易于管理,乳肉产量也有增加。后经过引进荷斯坦、西蒙达尔、短角牛等培育良种牤牛与牦牛杂交、人工授精生产犏牛、引进西黄(荷黄)公牛与牦牛自然交配等过程。逐步解决了繁殖率低、公牛适应性差、后代生产性能低等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引入西门塔尔牛,原西藏工委农牧部同时引入了菏斯坦牛和西门塔尔牛纯种,开始引种试验生产犏牛。截至1983年,西门塔尔牛生长发育良好,发展到198头,共7代推广了125头分布在32个地区。截至2021年,野牦牛杂交育出的犏牛与扶贫工作紧密相连。2023年,青海省同仁市首例人工授精娟姗犏牛在曲库乎乡古德诺尔佳牛羊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诞生。2024年,青海省祁连县通过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成功孕育的第一代安犏牛,在峨堡镇爱牧家庭牧场顺利诞生。
形态特征
外貌
犏牛外貌偏向父本特征,但大部分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幼龄期头形、被毛似牦牛;成年后躯体高大,整体结构匀称,成年公犏牛平均体高126厘米,体长148厘米,母犏牛平均体高109厘米,体长132.5厘米;尾的大小居野牦牛和普通牛之间,呈明显的中间状态,牤牛多有角。背腰平直,臀部水平,四肢粗壮结实而显长,关节粗大;毛色多倾向父系,被毛短,绒毛较少,腹部粗毛稀长。
骨头
犏牛在解剖学方面呈两亲本的中间特征。普通牛胸椎为13个,牦牛为14~15个,犏牛为13~14个;牦牛腰椎为5个,荐椎6个,普通牛相应为6个、5个,犏牛腰椎和荐椎各为5~6个。颅骨的形态、头部的测量数据均介于双亲之间,且随着一方亲本血含量的增高,杂种后代的形态逐渐趋于这一亲本形态特征。
内脏
犏牛胃部大小介于两亲本之间,辦胃及前胃发育不及双亲,但瘤胃发育良好;犏牛肝脏重量较两亲本轻。犏牛心脏、肺脏发育良好,特别是心脏的发育超过亲本,且犏牛汗腺比亲本野牦牛发达,血液循环强度及散热机能均优于双亲。在血液生化指标上,白蛋白与双亲差异极显著,球蛋白与牦牛亲本差异显著。
主要类型
犏牛按照公、母牦牛在杂交组合中的作用分为真犏牛和假犏牛,其中以母牦牛为母本所生产的犏牛称之为真犏牛,以公牦牛为父本所生产的犏牛称之为假犏牛;按照犏牛的用途不同分为奶犏牛、肉犏牛和役犏牛。
此外,还有一种犏牛叫藏酷犏牛,牦牛和西门塔尔牛繁育的后代,是肉奶兼用型犏牛,藏酷化改良是牦牛杂交改良的一个方向。藏酷犏牛是改革开放后的产品,形成于青藏高原,主要在西藏自治区的色尼区、甘肃玛曲县和青海省的海晏县,在这些地区,藏酷犏牛是“仓库”的别音。
杂交方式
生产犏牛的杂交组合方式有黄牛(公)x野牦牛(母)、荷斯坦牛(公)x牦牛(母)、娟姗牛(公)x牦牛(母)、短角牛(公)x牦牛(母)、海福特牛(公)x牦牛(母)、夏洛莱牛(公)x牦牛(母)等。外来品种如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等大型牛种与牦牛杂交易出现难产,故宜采用三元杂交方式进行犏牛生产,如西门塔尔牛(公)x肉牛(母)的杂交后代牤牛与牦牛母牛进行杂交,荷斯坦牛(公)x黄牛(母)的杂交后代公牛与牦牛母牛进行杂交。一般情况下,F1代犏牛在生长速度、产奶性能、产肉性能等方面较野牦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既能适应高海拔地区的气候与饲草料条件,又能适应低海拔地区的高温气候环境。F2代犏牛一般用作肉牛生产。
繁殖能力
普通牛与牦牛杂交,所产生的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代公犏牛无生殖能力;所产生的杂种母牛再与双亲的任一亲本公牛交配,都具有生殖能力,以海福特、夏洛菜、利木赞、安格斯和西蒙达尔等公牛为父本,以F1代母犏牛为母本进行杂交,在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等方面都优于以母牦牛为母本。
公犏牛
F1代公犏牛无生殖能力。公犏牛睾丸的重量、前后径比公野牦牛的轻而狭小,左右径差异极显著。公犏牛睾丸白膜上的血管稀少,管距大,附睾质量显著减轻。犏牛虽有发育的第二性征,性欲表现,但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回交的二代杂种OX也不具备生殖能力,只有到7~8代以后才有正常的精子,但精子中仍有少数畸形精子。
母犏牛
母犏牛具有生殖能力,性成熟年龄为1.5~2.5岁,较牦牛性成熟早。饲养在高山草原生态环境下的犏牛,比当地牦牛要提前一个月发情,而且相对较集中。母犏牛对气候和牧草条件好转(或进入暖季)后的反应比野牦牛敏感,在5~11月都有发情表现,但主要集中在7、8月(占发情牛的62.6%),发情盛期为7月(占40.2%)。犏牛好娠周期270~280天,介于双亲之间,由于种间杂交后代体型较大导致母犏牛难产率高于牦牛纯种繁育,因此,在杂交利用中应尽量选择体型较小的普通牛种作为父本。
饲养
饲养特点
犏牛养殖以放牧散养模式-家庭散养为主,规模一般较小。犏牛的生长速度优于牦牛。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犏牛的平均初生重、3月龄平均体重、6月龄平均体重、12月龄平均体重、18月龄平均体重分别比野牦牛提高42.86%、83.03%、49.53%、30.98%、19.07%。利用安格斯肉牛、娟姗牛、草原红牛、海福特、夏洛菜、利木赞、西蒙达尔等种牤牛为父本与母牦牛杂交,所产公母犏牛的平均初生重、3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12月龄体重和18月龄体重均比当地牦牛大幅提高。
饲养问题
犏牛养殖管理需加强
犏牛的养殖模式依旧延续过去牦牛放牧模式进行,养殖效益较低。犏牛产犊后生产负荷较重,在其本身生长速度较快,营养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得不到充分的饲料和矿物元素保障,导致冬季死亡率较高。
设施设备落后
针对犏牛饲养管理的设施设备较为落后,巷道圈、挤奶机等设施设备普及率较低。犏牛在产奶量较高的情况下,增加了牧民的劳动强度。此外,集中饲养的舍饲圈舍、牧草种植基地缺失,饲草料的收割、粉碎、搅拌、投喂设备等在藏区犏牛饲养中配套不完善,需加强引进。
改良品种较为单一
使用的改良品种主要是荷斯坦冻精和西黄牛自然交配,这两种模式的后代犊牛初生重都在20千克以上,与野牦牛10千克左右的初生重比大了很多,导致难产率提高。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小型牛种冻精进行改良,如娟姗牛和黑安格斯肉牛。
改良技术还需改进
牦牛人工授精技术较为成熟,牦牛与黄牛在发情期,发情鉴定,生理生化指标上均有差异,在牦牛改良过程中使用的同期发情技术效果不明显,配怀率较低。此外,针对牦牛的早期孕检技术还不准确和完善,亦或是操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需要加强研发针对牦牛改良配种过程中的轻简化技术。
经济价值
产肉性能
犏牛的杂种优势在屠宰率、胴体体重、产肉率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同等饲养条件下,犏牛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均高于野牦牛,有的甚至高于父本(如蒙古牛),但肉质不及牦牛肉。
牦牛与其他牛种杂交后,虽然杂种牤牛表现为不育,但杂交F1代犏牛的杂种优势在屠宰率、胴体体重、产肉率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研究表明,犏牛的胴体重达到73.25+8.65千克,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均高于牦牛;1.5岁犏牛的胴体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79.30±16.13千克、43.79%+3.08%和31.90%+2.97%,分别高于牦牛的64.67+6.43千克、42.50%+3.62%和31.67%+1.27%;青海犏牛的胴体重和屠宰率为80.30+15.76千克和43.01%+2.86%,均分别高于野牦牛的48.57+7.39千克和42.47%+0.92%,犏牛的净肉率(32.20%+3.02%)与牦牛的净肉率(32.54%±1.26%)比较接近。
产乳性能
母牦牛产奶量极低,但犏牛产奶量显著提高。相同饲养条件下,相同胎次的犏牛产乳性能远高于牦牛。犏牛乳乳中蛋白质和脂肪等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较牦牛乳有所降低,但高于黄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肉牛和荷斯坦牛;犏牛乳中的乳糖含量变化不大;犏牛乳中的氨基酸含量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
母野牦牛产奶受气候、生态、饲草料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产奶量极低,但如果牦牛与肉牛、肉牛、奶牛等杂交,则能极显著地提高产奶量。研究表明,用藏黄牤牛与牦牛杂交,其F1代母犏牛一胎次183天的挤奶量共达到了659.39+41.34千克,比同胎次的母牦牛提高了1.65倍;二胎次183d的挤奶量共计达到834.45+27.69千克,比同胎次的母牦牛提高了2.98倍;采用含1/2荷斯坦牛或西门塔尔牛血缘的杂种黄牛与牦牛杂交,结果两地F1代犏牛150天的产乳量分别为620.96千克和618.80千克,极显著高于同条件下的牦牛。
参考资料
犏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27
Bos grunniens.ITIS.2025-01-06
同仁市首次繁育出娟姗犏牛.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12-27
祁连:人工繁育安犏获新突破.海北政务.2024-12-27
幸庆犏牛产业升华脱贫致富创繁华.中国科技创新网.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