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蝮
短尾(食虫类:Gloydius brevicaudus),科亚洲蝮属的一种有毒蛇类,因其眼后至颈侧有一黑褐色纵纹,上缘镶以白色细纹,又有“白眉蝮”的俗称。主要分布于朝鲜、韩国、俄罗斯帝国及中国,除西部和南部的少数省区外,其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通常栖息于海拔19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滩地和农田等生境中,通过捕食鼠类及各类昆虫,短尾蝮维护着农牧生态的良性循环。
短尾蝮成体全长一般为50~70厘米,体型粗短,头部略呈长三角形,颈部细,中段粗大,尾部短小。头背具对称大鳞片,体尾背部颜色通常为灰褐色到土红色,并左右交错排列有黑褐色圆形或弧形斑,腹面灰白色,其上密布有灰褐色或黑褐色细点,尾后段略呈白色,尾尖通常为黑色。
2018年,短尾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物种(LC)。2023年,其被列入中原地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类研究
物种分类
1907年,美国动物学家莱昂哈德·施泰内格(Leonhard Hess Stejneger)依据采自韩国的标本将短尾蝮作为日本蝮(Gloydius blomhoffii)的亚种描述并命名为短尾亚种(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udus),学名中的“brevicaudus”来源于拉丁语“breve,brevis”和“cauda”,前者意为“短”,后者意为“尾巴”。此后直到比利时爬虫学家阿尔方斯·理查德·霍格(Alphonse Richard Hoge)等人于1981年从美洲的蝮属(Agkistrodon)中分出亚洲蝮属(Gloydius),1998年中国两栖动物爬行学家赵尔宓依据形态学和涉毒学将短尾亚种提升为独立种,并接受了亚洲蝮属的属名,自此,短尾蝮更名为Gloydius brevicaudus。
亚种分化
短尾蝮的亚种划分一度存在争议。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ITIS)中将短尾蝮划分为短尾蝮指名亚种(G. b. brevicaudus)及短尾蝮中华亚种(G. b. siniticus),部分学者则认为G. b. siniticus当为短尾蝮的同物异名,此外亦有部分学者将其划归为日本蝮的亚种Gloydius blomhoffii siniticus。
形态特征
短尾蝮为中型管牙类毒蛇,成体全长一般为50~70厘米,整体体型粗而短,头部略呈长三角形,眼小,瞳孔为纵椭圆形,颈部细,与头部区分明显,中段粗大,尾部短小。
头背部呈深棕色,头腹为灰褐色,枕背具一浅褐色桃形斑,头部自眼后至颈侧有一黑褐色纵纹,上缘镶以白色细纹,故有“白眉蝮”的俗称,上唇缘为灰褐色。该种个体间体色差异较大,体尾背部颜色通常变化于灰褐色到土红色之间,左右交错排列有黑褐色圆形或弧形斑;腹面灰白色,其上密布有灰褐色或黑褐色细点,尤其在腹鳞两侧最为清晰;尾后段略呈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部分区域生活的短尾蝮个体背脊具单条棕红色细纵线,且最外侧第1行背鳞及腹鳞外侧有一行略呈星状的不规则黑色粗大点斑。
短尾蝮头背部共有9枚对称排列的大鳞,鼻鳞较大,分前后2片,鼻间鳞内缘较长但外缘尖细且略向后弯,形似逗点,鼻孔与眼间具颊窝,窝上鳞为上下并列的2枚,窝下鳞1枚,眶前鳞及眶后鳞均为2枚,前鳞2~3枚,后颞鳞3~4枚,上唇鳞6~8枚,下唇鳞9~12枚,毒牙呈细而短的管状,朝后微曲,作用毒牙及其后方的副毒牙依长短序列被包藏于鞘套内;短尾蝮体鳞起棱,颈部鳞片一般为21或23行,中段为21行,最外侧鳞片光滑或具棱,肛前鳞片除个别个体为15行,通常为17行;雄性腹鳞为135~145枚,雌性腹鳞为140~149枚;肛鳞为完整的单枚;雄性尾下鳞为35~44对,雌性30~38对,在少数个体上可见数枚成单鳞片。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短尾蝮主要分布于朝鲜、韩国、俄罗斯及中国。其是中国蝮蛇类中的广布种,除西部(青海省、新疆、等)和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等)的少数省区外,在其余省区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短尾蝮垂直分布幅度大,栖息环境多样,通常栖息于海拔19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滩地和农田等生境中,通过捕食鼠类及各类昆虫,短尾蝮维护着农牧生态的良性循环。在能供其隐蔽及存在摄食对象的场所均可见,多在石堆、坡地灌丛、草丛、田野、屋舍附近活动,栖身洞穴常为天然的坟堆、树洞或其他动物如鼠类的洞穴,洞口一般向南或向东南,直径为1.5~4.5厘米,长度从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短尾蝮食性广泛,成体通常捕食四脚蛇、鼠类、鱼类、蛙类、蛇类、鸟类等动物性食物,幼蛇摄食泽蛙、蚯蚓、蚁卵及部分昆虫。其在猎食时会借助红外线感受器捕获猎物,不同地区的短尾蝮在食性上具有一定差异,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的短尾蝮主要捕食沙蜥或麻蜥,生活在中国东北的短尾蝮多食用鱼、蛙、鼠等动物。
节律行为
短尾蝮为冬眠型动物,通常在每年11月时进入冬眠,到翌年3月出蛰,在5、6、10月时活跃度最高。其为晨昏性蛇类,活动频率随温度而发生改变,春秋季节多在白天活动,夏季炎热时则在晚上活动,夏秋雨季的午前时分,常可见其蜿蜒出洞至向阳处日晒取暖,到中午再回洞穴中潜伏。
防御行为
短尾蝮毒性较强,毒液为血循毒素及神经毒素均有的混合毒,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呼吸麻痹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但其行动迟缓,极少主动袭击人畜,除在危险迫近时会盘屈蛇体,昂首缩尾,面向来敌,骤然腾窜并张嘴咬啮。而当在繁殖期遇到干扰时,则会对进犯者发动凶猛攻击。
生长繁殖
短尾蝮繁殖期通常在5~7月,在中国浙江杭州动物园,短尾蝮雄蛇在交配期间会追逐雌蛇,频频吐舌嗅闻雌蛇尾基部,不停抖动尾部,并找机会紧挨其一侧或爬到背上交缠以进行交配。该园曾在5月及9月均观察到短尾蝮进行交配,交配行为多发生在午后,时长可达2~6分钟。
短尾蝮属胎卵生蛇类,一般在8~9月产仔,在金华地区观察到的短尾蝮产仔多在凌晨2点到7点,整个产仔过程持续30分钟到75分钟,产仔数为4~10条,初生仔蛇全长14~17厘米,而在中国辽宁观察到的1条短尾蝮孕母产程近3小时,共产仔13条,初生仔蛇全长19.2~19.8厘米,重3.3~3.8克。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短尾腹分布广、数量多,在韩国属于常见蛇类,20世纪前在中国南京郊区较为常见,随后在市区范围内数量有所下降。城市化进程及耕地开发正破坏着短尾蝮的适宜生境。
保护措施
2020年,短尾蝮在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中被列为类别一,相关法规禁止对其进行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并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保护等级
2015年,短尾蝮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近危(NT)。
2018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物种(LC)。
2023年,其被列入中原地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短尾蝮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及食用、药用价值。其可捕食鼠类及各类昆虫,保护了农牧业不受鼠害、虫害侵扰,而作为捕食链中的一环,也同样维护着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短尾蝮蛇加工而成的全蛇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元素,营养价值高,同时蝮蛇可入药,中医认为食用蛇肉可辅助治疗多项疾病,而蝮蛇毒中可提取出清栓酶及促凝血组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中国在2020年颁布的法规明文规定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禁止对短尾蝮进行食用及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和养殖活动。
参考资料
短尾蝮.itis.2023-05-29
The IUCN Red List.iucnredlist.2023-05-29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8-06
Gloydius brevicauda (STEJNEGER, 1907).reptile-database.reptarium.2023-05-29
短尾蝮.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9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csdb.2023-05-2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29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中国人大网.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