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樟
油樟(学名: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 (Gamble) N. Chao ex H. W. Li),别名香叶子树、香樟、樟木、黄葛树等,为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乔木,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碎黄毒蛾,引种栽培于江西、湖南等地。油樟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一般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其最适平均海拔为350-600米。
油樟高可达20米;树皮光滑。枝条圆柱形,无毛,芽的形状为卵珠形,芽鳞密集,为卵圆形。叶薄革质,互生,卵形或椭圆形,叶脉为羽状脉;叶柄无毛,腹平背凸。复总状花序腋生,具分枝;花淡黄色,有香气;花梗无毛;花被筒为倒锥形,花被裂片卵圆形。幼果球形,绿色;果托顶端盘状增大。花期5-6月,果期7-9月。
油樟材质好、耐腐,可供建筑、家具、器具等用材;其种子可榨油,供润滑油、制皂等用,枝叶和树干含有芳香油,主要的成分是桉叶油素,常应用于国防工业、化工、食品、香料等方面。油樟冠大浓荫,分枝低,形似伞状,树形整齐美观,适于观赏。2021年油樟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
油樟为乔木,植株高可达到20米,胸径可达到50厘米。树皮光滑,颜色为灰色。
茎
枝条无毛,形状为圆柱形,幼枝无毛,纤细;芽大,长度可达到8毫米,形状为卵珠形,芽鳞的形状为卵圆形,密集,外被灰白微柔毛,顶端有小突尖。
叶
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骤然短渐尖至长渐尖,常呈镰形,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软骨质,内卷,薄革质,上面深绿色,光亮,下面灰绿色,晦暗,两面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约4-5条,最下一对侧脉有时对生因而呈离基三出脉状,中脉与侧脉两面凸起,侧脉均向叶缘处消失,侧脉脉腋在上面呈泡状隆起下面有小腺窝,横脉两面多少明显,细脉网结状,两面在放大镜下呈小浅窝穴;叶柄长2-3.5厘米,腹平背凸,淡绿色,稍带红,无毛。
花
复总状花序纤细,长度为9-20厘米,腋生,分枝叉开,长可达5厘米,较细弱,末端形状为二岐状,每岐上为聚伞花序,具3-7花,总梗的长度为3-10厘米,较细长,序轴通常无毛;花有香气,颜色为淡黄色,长度为2.5毫米;花梗无毛,长2-3毫米,较纤细。花被筒长约1毫米,形状为倒锥形,花被裂片长约1.5毫米,卵圆形,6片近等大,具腺点,顶端锐尖。有9枚能育雄蕊,花丝被白柔毛;有3枚退化雄蕊,被白柔毛。子房无毛,长度约为1毫米,形状为卵珠形,花柱长1.5毫米,纤细,柱头不明显。
果实
幼果直径约为8毫米,绿色,球形;果托的长为5毫米,顶端呈盘状增大,宽可达4毫米。
物种分布
油樟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台湾,引种栽培于江西省、湖南省等地。
生长习性
油樟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一般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其最适平均海拔为350-600米。其为阳性树种,较喜光,幼时喜在荫蔽条件下生长,年日照时数900小时以上。其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不耐旱,适生区年降雨量高于9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高于80%;年平均气温在16℃以上,极端最高气温不超过42℃,月平均最低气温高于5℃,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7℃。该树种对土壤要求较高,宜于深厚、湿润、肥沃、酸性至微酸性的壤土以及黄壤、红黄壤、紫色土、夹沙泥、油沙土条件下生长。花期5-6月,果期7-9月。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种子成熟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当果皮由青变紫转至黑色且柔软多汁时即可采收。采后立即在清水中浸泡2-3天,待果皮吸水软化后搓去果皮、洗净种子,洗净后摊开阴干。播种期有随采随播和第二年春播两种。春播采取条播,进行催芽播种,种子均匀撒播床面后,覆盖适宜厚度的沙,秋播或早春播种加盖薄膜。既保温保湿,又能防鸟兽危害。待种子发芽出土后,及时揭盖薄膜。有利苗木生长,也避免“烧苗”。
扦插繁殖
油樟属诱导生根型、难生根的树种,应严格掌握好插条截取的要求。即从年幼母树上剪取半木质化枝条,插条需具备顶芽及几片叶,插条下切口形状为平面加刻伤。插季节宜在5月份,以麦收季节为准,其次为9月份。扦插完毕后一定要浇一次透水,5月扦插应搭阴棚或遮阳网。
栽培技术
选地与定植
苗圃地宜选择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壤土,施足底肥,深耕细作,细致整地。造林地宜选择在丘陵地带的黄壤、红黄壤、紫色土、夹沙泥、油沙土上,选择土层深厚的酸性至微酸性的壤土造林。水平带状整地。定植前,只留顶端几片半叶,将其余枝叶剪掉,之后用泥浆拌根,以便于提高成活率;定植时,适当深栽,将苗扶正,使根伸展,之后覆土,压实捶紧。
田间管理
苗期加强肥水、除草、松土等田间管理。第二年苗高达到一定高度与粗度时可间苗移栽培育大苗,两年即可培育出大苗。在油樟的树苗达到一定高度时需要控制侧芽地生长,采用将侧枝折断的方法来进行,以便于减少养分的消耗,促进主梢的高生长以及形成好的树冠、树干。为提高油樟林的造林成效,促进幼林生长,造林后的3年,每年5-9月要进行除草和施肥管理。
病虫害防治
油樟没有比较严重的病虫害,仅有少量的灰斑病害以及少量大透目天蚕蛾、马等害虫。大豆灰斑病可喷洒甲基硫菌灵进行防治。樟蚕、蓟马等可通过喷洒敌敌畏或敌百虫等药剂进行防治。
采收
9-11月采收枝叶,水汽蒸馏芳香油。应分开不同化学型(或品种)加工。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油樟主要以幼林为主,斑块面积小,破碎化较严重,难以形成完整的油樟林生态系统。
致危因素
油樟的致危因素有开垦和人工砍伐过度,人为经营作业对油樟干扰较大以及种群小等。
保护级别
2021年油樟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中国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油樟植株都分布在保护区之外,对目的物种进行挂牌标记,加强管理与保护。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油樟材质好,香气浓郁、耐腐,供建筑、家具、器具等用材;油樟种子和果核可榨油,供润滑油、制皂等用,其树干及枝叶均含按叶油素、芳樟醇及樟脑等芳香油,其中主要的成分是桉叶油素,常应用于国防工业、化工、食品、香料等方面。
观赏价值
油樟生长快、干形通直,树冠伸展,冠大浓荫,形似伞状,分枝低,树形整齐美观,是成片造林和四周绿化的首选树种。
物种对比
在园林绿化中俗称为大叶樟的有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油樟、银木(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等几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相关研究
精油成分研究
油樟叶精油的主要成分是β-桉叶醇、香叶醛、布勒醇等,油樟精油能够使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
化感作用研究
油樟的水浸提液可诱导蚕豆根尖细胞产生多种畸变染色体,促进微核的产生,从而影响蚕豆根尖的生长和细胞的遗传稳定性。此外,油樟叶的浸提液能够延缓小麦种子发芽的能力较根的浸提液强。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6
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植物智.2023-05-2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5-26
Cinnamomum parthenoxylon.植物智.2023-05-26
银木Cinnamomumseptentrionale.植物智.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