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姬
瑶姬,别名姚姬、巫山神女、高唐神女,炎帝之女。宋玉在《神女赋》中对其外貌描绘为:举世无双、绰约不凡,皮肤像玉一样温润白皙,眼眸明亮有神,眉毛舒展、弯曲细长,嘴唇鲜艳如朱砂,历代诗人以她的美貌作为评介美色的标准。因为瑶姬并非胎生,而是西华少阴之气凝聚而成,所以她没有固定的形态,既可以人的外形出现,也可化为云雨、白鹤或游龙。
瑶姬是从《山海经·中次七经》中的䔄草神话演化而来的,相传她是帝之女,死后在姑山上化为䔄草。战国诗人宋玉根据这个中国神话创作了《高唐赋》和《神女赋》,即巫山神女的故事——瑶姬为炎帝之女,天帝可怜她早死封她到巫山做云雨之神,早晨她就化为朝云,黄昏就化为暮雨,后楚怀王梦瑶姬,两人于梦中交欢。唐朝道士认为宋玉描写巫山神女瑶姬和凡人相爱的故事过于“荒淫秽芜”,于是在其编撰的《墉城集仙录》中对巫山神女的故事进行了一番彻底改造,使其符合道教规范,将巫山神女瑶姬纳入道教神系之中,使她的身份从炎帝之女转变为西王母二十三女,还赋予了瑶姬助禹治水的业绩。此后,又衍生出诸多关于瑶姬的民间传说。
巫山神女瑶姬的传说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不仅为研究中国史前社会和古代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以及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提供了资料,还激发着中国作家的创作热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巫山神女”“云雨”等重要意象。瑶姬的传说还影响着日本的文学、舞蹈和绘画创作,如日本仙女文学《松浦宫物语》中的两位唐朝女性就有类似于巫山神女的特征。
人物来源
神话原型
瑶姬,或叫姚姬,从《山海经·中次七经》中的䔄草神话演化而来。相传帝有一女名为“女尸”(“巫儿”“神妓”的意思),刚到出嫁的年纪就夭亡了,她的精魂在姑媱山上化为䔄草,吃了它或佩戴它的人就会被人喜爱,这就是瑶姬故事的神话原型。
巫山神女
战国诗人宋玉根据䔄草神话创作了《高唐赋》和《神女赋》,即巫山神女瑶姬(或称高唐神女)的故事——天帝可怜瑶姬早死,就封她为巫山云雨之神,早晨她就化为朝云,黄昏就化为暮雨,后楚怀王梦瑶姬,两人于梦中交欢。宋玉在《高唐赋》中对巫山神女身世的介绍,并没有记载于今本《高唐赋》,而主要散见于各朝代的著作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引用宋玉《高唐赋》原文来说明巫山神女就是瑶姬。唐代李善则更进一步,他不仅引用晋代史学家习凿齿撰写的《襄阳耆旧传》中关于巫山神女原型的记载来注解《高唐赋》,还引用《山海经》关于䔄草神话的记载,指出宋玉所描写的巫山神女就是《山海经》中的“女尸”,也即瑶姬,并将瑶姬的帝女身份具体化为炎帝(赤帝)之女。宋玉后,巫山神女瑶姬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
道教化
到唐代,道士杜光庭认为宋玉《高唐赋》描写巫山神女瑶姬和凡人相爱的故事过于“荒淫秽芜”,于是在其编撰的《墉城集仙录》中对巫山神女的故事进行了一番彻底改造,使其符合道教规范。在《城集仙录》中,巫山神女瑶姬被纳入道教神系,身份从炎帝之女转变为王母娘娘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云华上官夫人,并师从道教神君——三元道君,深受道教经典熏陶,成为一位布道度人的道教圣人,封号“妙用真人”,还做出了助禹治水等业绩。此后,又衍生出诸多关于瑶姬的民间传说,其中瑶姬的道教形象基本被保留了下来。
相关传说
助禹治水 化为神女峰
传说神女瑶姬从小在一个仙人那里学道,学就了一身道法,因此在天上居于显要的神仙职位。一年秋天,瑶姬带着侍女和侍臣,驾着彩云从东海遨游回来,途经巫山,被巫山的风景迷住了,不舍得离开。那时候大禹正驻在巫山脚下治理洪水,忽然刮起大风,地动山摇,大禹无法施工,便求助于路过的瑶姬,请她帮忙止住大风。瑶姬可怜受洪水灾害的人民,也敬佩大禹治水的精神,便答应帮忙,她将驱神役鬼的法术传授给大禹,让他止住了妖风,又派遣侍臣狂章、虞余、黄魔等人帮助大禹凿通巫山。治水工程顺利地告一段落,大禹就亲自到山上感谢瑶姬,又向她请教继续治理洪水的方法,于是瑶姬对大禹作了详细的指示,又交给他一卷治水的仙书,并再派侍臣去帮助他,就这样在瑶姬的帮助下,大禹终于把为患多年的洪水治理平息。
传说神女瑶姬由于留恋巫山景色,且因助禹治水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的感情,从此便留在了巫山。她天天站在高崖上看着往来于峡谷中的行船,为了让船只和旅客平安渡过三峡,她派遣了几百神鸦,让它们在峡谷上空指引着往来的行船。因为她长久地在高崖上眺望,便渐渐地化身为一座峰峦,即神女峰,而陪伴她的侍女也化做了一座座峰峦,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巫山十二峰。每当人们望见神女峰时,就会想起瑶姬助禹治水的功绩。
巫峡白鹤
在民间传说中神女瑶姬从小就喜欢与仙鹤为伴,有一次瑶姬远游东海,却迟迟未归,王母娘娘准备处置她一顿,仙鹤恰好听闻,便将此事告知瑶姬,使她可以巧妙应付过去。从此仙鹤就经常将王母的话告诉瑶姬,王母发现此事后,就给仙鹤喂了哑谷,让它再说不出话来,瑶姬为此十分难过。后来瑶姬十二姐妹下凡来到巫山,也将仙鹤带来巫峡,从此巫峡就有了白鹤。
人物形象
瑶姬是具有身份属性的女性神灵,她最初的形象是䔄草,据《山海经·中次七经》和《博物志·异草木》描述,䔄草枝叶茂盛,叶子互相重叠,它的花为黄色,结出的果实像菟丘(即菟丝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被封为云雨之神后,瑶姬早晨以朝云的形态出现,黄昏则化为暮雨。而在《墉城集仙录》中,神女瑶姬并非胎生,而是西华少阴之气凝聚而成,因此总是变化无方,没有固定的外形,既可以人的外形出现,也可化为云雨、白鹤或游龙。
关于瑶姬的外貌,宋玉在《神女赋》中做过细致的描绘,在他的笔下,瑶姬的相貌举世无双、绰约不凡,具有得天独厚的气质,她的皮肤像玉一样温润白皙,眼眸明亮有神,眉毛舒展、弯曲细长,嘴唇鲜艳如朱砂,毛嫱和西施见了都自愧不如。在衣着上,瑶姬穿着彩绣的丝质衣裙,如翡翠鸟展开翅膀,又戴着玉佩,走起来缓慢轻盈。历代流传下来的题画诗也多写巫山神女瑶姬的美貌,并将瑶姬之美艳作为评介美色的标准。到清代,顾成天认为《九歌·山鬼》中的山鬼即是巫山神女,因此后世画师在描绘瑶姬形象时也多从山鬼形象中吸取元素,将瑶姬描绘成身披女萝衣被,穿戴野花草冠,身旁有野兽环绕的形象,如现当代画家华三川在《华三川绘新百美图》中的巫山神女图。
民俗信仰
护佑楚国
瑶姬从最初的身份“帝女女尸”转变为巫山神女后,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神职,如护佑楚国。据《渚宫旧事》记载,巫山神女瑶姬能够护佑楚王子孙生生不息、长久地统治楚国,因此楚王建“朝云”庙,让她被楚人世代祭祀。
水神信仰与神女节
巫山神女瑶姬在传说中曾助禹治水,具有行云施雨、治理水患和佑护航运等功能,从唐朝开始,巫山就建有神女庙,以此祈望神女永保行船平安。据《巫山县志》记载,当地农历七月初七为神女节,每到这一天,巫山远近的妇女会带着香烛和小布鞋来到神女庙祭祀祈福,直至民国后期这项祭祀活动才逐渐消失。2021年,巫山人复兴了一年一度的“神女节”,将其命名为“巫山神女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展神女民俗文化等活动。
文化内涵
宋玉在《高唐赋》中描写巫山神女瑶姬“自荐枕席”,与楚怀王交合,杜光庭认为这是亵渎了巫山神女,当代神话学专家袁柯也认为宋玉叙写男女欢爱是落了俗套,意义不大。而学者程地宇认为在瑶姬“自荐枕席”行为的背后,还隐藏着某种文化人类学内涵,即神女与楚怀王交合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男女欢爱,而是祭祀山神的原始宗教仪式。古人祭山的根本目的是求雨,常见的一种求雨仪式就是巫女作为山神(或草木之神)的替身与国王(或部落首领)交合,因此神女瑶姬与楚怀王的交合是为了祈求国家风调雨顺,从根本上说是庄严而神圣的。不仅如此,宋玉所描写的“人神恋”还使原本具有巴楚文化基因的巫山神女文化转化为华族共同的“浪漫主义精神文化”,让人们看到敢于冲破礼教藩篱,主动求爱的神女形象。宋玉于《神女赋》中对神女瑶姬之美的描写,则积淀着中华民族女性美的主要内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而道教倡导以生为乐、现世幸福,身为道士的杜光庭却认为宋玉的描写是“荒淫秽芜”,则是因为到中唐后,道教吸收了儒家的传统道德规范与佛教的禁欲主义戒条,开始强调个人的理性人格和节操,因此道教徒们对巫山神女瑶姬的改造不过是顺应文化变迁,适应封建统治者政治教化需要的结果,是对道教自身改造的反映。
相关争议
关于宋玉在《神女赋》中写的是宋玉梦神女,还是楚顷襄王梦神女,历来争论不已。李善注本《文选》卷十九收录宋玉《神女赋》,其原文为“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王”代指的是楚襄王,也就是说梦见神女的是楚襄王,而不是宋玉。但到宋代,有人认为是《神女赋》开头部分将“王”和“玉”弄混了,梦见神女的是宋玉,沈括就于《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持此说法,并得到许多学者赞同,他们还主张将《神女赋》之“王梦”改为“玉梦”。“玉与王误书”的观点虽为大多数学者所支持,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沈括等人改动文字另立新说,如清代的张惠言、赵曦明等人。
后世影响
中国影响
巫山神女瑶姬的传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是在文化和民族研究上,巫山神女的原始起源涉及中国史前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巫文化、原始宗教等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且积淀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心理流向和心理结构,因此巫山神女的传说是研究中国史前社会和古代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以及中华民族心理的重要资料。
其次是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瑶姬的传说丰富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内容,激发着中国作家的创作热情,它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永不匮乏的文学题材,还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原型意象。自宋玉创作《高唐赋》《神女赋》后,与“巫山神女”有关的一系列词语,如朝云暮雨、行云行雨、云雨、巫山等,逐渐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出现,成为描写情爱的专有语汇。“巫山神女”及其衍生的“云雨”意象也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意象之一。
此外,巫山神女瑶姬的传说还为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类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瑶姬的神女形象经常出现在电影、电视和舞台上。瑶姬的传说还促进了三峡地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国际影响
巫山神女瑶姬的传说还影响着日本的文学、舞蹈和绘画创作。属于日本仙女文学系谱的《松浦宫物语》中描写的两位唐朝女性都有类似于巫山神女的特征,其中以华阳公主最为鲜明,《松浦宫物语》在最后又引白居易借楚顷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所写的《花非花》,进一步暗示其中所写的两位唐代女性是从巫山神女的系谱中生成的。日本宽弘五年(1008年)成书的《政事要略》中还记载说日本的“五节舞”是从巫山神女在吉野山起舞的传说演化而来的。日本画家鸟山石燕还发扬瑶姬作为司雨之神的形象,创作了《百鬼夜行图》中的“雨女”。
相关景点
巫山神女景区
巫山神女景区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是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巫峡主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神女峰、神女溪和神女天路三个景区组成。其中神女峰,又名望霞峰、美人峰,在巫山十二峰中最为著名,相传巫山神女瑶姬就居住于此。
神女庙
唐朝公元676年,人们为纪念瑶姬助禹治水的功劳,在巫峡神女峰下对岸的青石飞凤峰山麓平台上建了神女庙,宋代改神女庙为“凝真观”,后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原神女庙成为水下遗址。2016年,巫山县人民政府用近三年的时间在登神女峰的810米处(海拔922米)复建了神女庙。神女庙为三层建筑,外形酷似亭亭玉立的神女,庙内一楼为神女殿,供奉有神女塑像和神女的侍臣虞余、黄魔、庚辰等神像。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影视作品
戏剧作品
绘画作品
参考资料
首届巫山神女节在重庆、宜昌举行发布会.巫山旅游网.2023-06-24
巫山神女景区.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2023-06-24
神州精魂.豆瓣电影.2023-06-24
炎黄始祖.豆瓣电影.2023-06-24
宝莲灯前传.豆瓣电影.2023-06-24
中国经典童话故事(神女瑶姬).优酷视频.2023-06-24
巫山神女(音乐剧).豆瓣同城.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