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Guerra Civil Española)是于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西班牙共和国政府与弗兰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长枪党等右派反动派势力斗争的反法西斯战争。共和国政府得到苏联和国际纵队的支援,而佛朗哥领导的反动派势力得到德意法西斯主义的援助。
战争爆发源于二十世纪初期西班牙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以及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治改革失败、德意外部势力介入等原因。1936年7月,战争爆发,法西斯军队在占领的区域实行了残酷的统治,关闭了工会和政党。意大利和德国支持佛朗哥军队,向其提供了武器和军事援助。共和派则得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志愿者的帮助,包括诸如台尔曼和朱塞佩·加里波第等人,组成了5支国际纵队,共同协助共和派作战。在战争中,双方都进行了许多大规模的进攻和防御,相互牵制。尽管共和派在埃布罗河战役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还是被民族主义者击败。1939年4月,佛朗哥政权宣布胜利,约100万西班牙人的死亡。
对于西班牙来说,内战带来了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和经济萧条;对于德国来说,参与内战为其军队提供了实战经验,对其军事技术和作战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来说,西班牙内战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对中国政治局势和思想形态产生了影响。此外,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还对于二战前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反法西斯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和起因
历史背景
实力衰退和矛盾冲突
西班牙内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当时西班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但是自从1588年西班牙庞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对英作战时遭到惨败后,西班牙开始走下坡路。十九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独立革命战争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使它失去了绝大部分的美洲殖民地。1898年帝国主义第一次重分世界的争霸战争——美、西战争又以西班牙的惨败而告终,结果西班牙失去了古巴、关岛和菲律宾等殖民地。20世纪初,西班牙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列强,存在着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如大庄园制等。在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下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农民受到了剥削和压迫,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导致暴动不断。西班牙还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分离问题。西班牙国内的少数民族也处于被压迫和无权的地位,加泰罗尼亚和利巴斯克地区一直保留自己的传统习俗,更认同比利牛斯山以北的西欧文化。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但高税负令当地居民普遍感到生活受到压迫。他们长期以来为了实现民族自治而一直进行斗争。
政治阶级变更
西班牙于1868年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女王伊萨贝拉被推翻,临时政府成立,但是在制宪会议中,进步派和联合派占多数,通过的宪法确认西班牙为世袭君主国家,国王权力受议会上下两院制约,导致广大人民群众不满,于是1873年2月11日,议会宣布成立西班牙第一共和国。然而,共和派内部分裂,形成了左右两派,共和国总统卡斯特拉尔倾向于君主制,共和派的议员不满卡斯特拉尔的态度,要求他辞任总统。想要复辟君主制的帕维亚·罗德里格斯等人趁机政变,1874年,共和国被推翻,波旁王朝在西班牙复辟。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即位时,波旁王朝已经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半封建王朝了,政权的阶级性质是封建贵族、上层僧侣和大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天主教会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起着维护西班牙半封建化王朝的反动作用,拥有巨额财产和特权,是西班牙封建君主制度的重要支柱。
战争起因
政治改革的失败
20世纪20年代,西班牙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西班牙重要工业地区爆发了工人罢工运动,在安达卢西亚等乡村地区,农民们反抗,试图夺回被地主占据的土地;而在加泰罗尼亚等地区,人们呼吁自治和独立。于是在1920年4月15日,西班牙共产党成立。在共产党等共和派的工作下,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给了阿方索十三世的专制政权沉重的打击。因此,在1918-1923年间,西班牙政府内阁经历了12次更换,政治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方索十三世授权加泰罗尼亚军事司令官普里莫·德里维拉于1923年9月4日发动政变,建立了军政府。此后,在普里莫·德里维拉的法西斯专政下,西班牙人民不断遭受压迫。
1929年的资本主义危机对西班牙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工厂倒闭,银行停止支付,通货开始膨胀,导致工人、农民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引起社会不满情绪,不断发生罢工、示威游行等事件,部分资产阶级和民主主义者也参与其中。1930年1月,西班牙统治集团为了平息人民的不满情绪和维系君主制度,迫使普里莫·德里维拉辞职。尽管普里莫·德里维拉下台,但由于基本矛盾没有解决,共和运动仍然不断发展。于是在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的市政选举,共和党和社会党取得胜利。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
之后,社会党的改良派和小资产阶级共和党组建了中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如关注人民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等方面的权利;改革土地问题,如无偿没收反动派土地和有偿将大地主多余的土地用于改革;另外,还提出改善农民的生活的改革目标,但改善不彻底,贵族地主和天主教会仍然统治农村,此外,资本家也没有按照法令规定的八小时工作制和社会保险要求对待工人,使得工人的生活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由于关键的土地分配问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惠民政策也无法实施,导致无地农民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反动派趁机制造粮荒,大资本家停产,工人失业,投机商人扰乱市场,教会散布反动言论,军队秘密组织武装叛乱。
叛乱事件及政治斗争
1932年8月,荷西·桑胡霍试图推翻共和制度,但叛乱被迅速平息,这标志着保守势力企图反革命的开始。而当时的总统阿萨尼亚对叛乱事件不予重视,助长了反动派的势力。此后,何塞·安东尼奥·德里维拉领导的法西斯主义“长枪党”和右派党派参加的“西达党”的反动派势力纷纷成立,而西班牙政府没有治理,反而加强了对工人和农民的迫害,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原先的政府被迫辞任,于1933年11月,西达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建立了亲法西斯政府。为了捍卫民主革命成果,全国各大城市爆发武装冲突,西班牙共产党和社会党等左派政党的领导西班牙百万工人举行总罢工,反对政府任命三个“西达党”的反动人物担任部长。在阿斯图里亚斯矿区,工人们占领了城市奥维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组织了赤卫队以维护革命秩序。虽然政府最终调来外籍军团以飞机、坦克和火炮进行镇压,造成了数千人死亡和数万人被监禁或处决,但这次斗争使得工人、左翼等不同派别的人们得以团结在共同的目标下,为组织人民阵线打下基础。
1936年1月,西班牙各左派政党和团体成立了人民阵线,旨在团结进步力量,捍卫民主共和制度,推动社会改革,并消灭法西斯主义势力。在2月的选举中,人民阵线取得胜利,组建了新政府,但共和国政府缺乏明确的施政纲领和维持国家秩序的方针,罢工活动和右派暗杀活动不断发生,左派领导人遭遇暗杀。为了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新政府寄希望于军队,但一些右派将领正在策划政变。并且,右派势力恐慌不安,长枪党与卡门·佛朗哥秘密联系,决定推翻共和国政府,通过暴力手段进行报复。7月,右翼领袖、财政部长卡尔沃·索特罗被杀死成为西班牙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外部势力介入社会动荡
社会动荡为右翼提供了口实,攻击中左政府无能偏私。1933年天主教政党和右翼共和党通过选举上台,终止了改革进程。但这个中右政府不受社会底层民众等的喜爱和赞同,终于在两年后垮台。而1936年,新的中左政府上台,试图重启改革。然而,反对派不服从新的中左政府,以捍卫基督教和消灭布尔什维克为由,纷纷揭竿而起,奉佛朗哥为首领。在外部势力德意法西斯主义的支持和英法两国的绥靖纵容下,原本只是个小规模的政变事件,最终演变成了内战。德国派遣军用运输机将佛朗哥的主力部队运到西班牙本土,与北部的叛军遥相呼应,然而,英国和法国选择保持沉默,不进行任何干预。这些外部力量的介入导致内战变得更加残酷和漫长。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1936年7月,西班牙爆发内战,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佛朗哥将军领导的民族主义的军队推翻。开战仅一周后,法西斯军队在布尔戈斯成立了临时军人政府。佛朗哥将军被任命为大元帅和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元首后,建立半法西斯主义的制度,不让西班牙过于依赖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在占领区关闭工会解散政党,残暴而血腥地镇压一切起义。1936年秋,法西斯军队试图攻占马德里,但未成功。在西班牙内战的早期,意大利为西班牙内战的民族主义者提供了支援,派遣了一支由50000人组成的军队前往参战。德国立即作出了武装干涉的决定,决定向佛朗哥提供20架重型运输机,以便迅速地把法西斯军队从非洲运往西班牙内地。德国空军为法西斯军队建立了从土安到塞维利亚的航线,到了1936年8月5日,已把1500名法西斯军队运到了塞维利亚。到了8月底,有20000名摩洛哥外籍军团的士兵进入了安达卢西亚地区,为佛朗哥的军队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1936年10月初,约瑟夫·斯大林改变了外交政策,向西班牙第一共和国提供援助,其中包括坦克等军事装备,援助一直持续到1938年3月。11月,德国又派出了特种部队“秃鹰军团”进入西班牙。1936年11月9日,不干涉委员会首次在伦敦召开会议。然而,该委员会的成立和行动并未阻止苏联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援助,也未能阻止德国和意大利对法西斯主义军队进行大规模帮助,也阻止不了来自53个国家的4万多志愿者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前来援助西班牙共和国。他们合力组成了5支国际纵队,包括台尔曼纵队、加里波第纵队、第十三纵队、第十四纵队和第十五纵队。不同国家的志愿者组成了不同的营,如英国营、美国营、加拿大营和西语国家营。其中,参与西班牙内战的2500名英国志愿者中,有1762人受伤,562人阵亡。
在1936年7月-8月里,法西斯军队大约占据了西班牙面积的一半,占领地区主要在西北、西部和西南地区。1936年8月13日,佛朗哥和莫拉南北两支军队会合,然后向马德里挥师进军。9月,法西斯军队开始对马德里实施轰炸。随后,德国和意大利军队援助佛朗哥,占领了托莱多,并沿着爱斯特利马都拉公路一路进攻。11月6日,法西斯军队到达马德里附近,对马德里发起合围的攻击。当时的共和国领袖卡巴列罗反对统一军队,使得共和国被迫迁都到巴伦西亚。之后,在共和国第五团和国际纵队的奋力战斗下,共和国保卫了马德里。1937年2月和3月期间,分别爆发了哈拉马河战役和瓜达拉哈拉阻击战。在哈拉马河战役中,法西斯军队和德国、意大利的援军在马德里以南的哈拉马河进攻,但被国际旅的战士击退。在瓜达拉哈拉阻击战中,以意大利的摩托化部队为主力,莫斯卡多率领的外籍军团作为策应,沿着萨拉哥萨公路一路奔袭马德里东北面五十公里的瓜达拉哈拉。因为天气恶劣,法西斯军队的速度受到限制,共和国军队利用此机会对其发起进攻,在瓜达拉哈拉阻击战中最终击退法西斯军队的进攻,成功守住了马德里。
1937年4月,卡洛斯派等团体纷纷加入西班牙的长枪党,佛朗哥除了是临时政府的元首和最高军事统帅,还是长枪党的领导者,拥有高度集中的领导和指挥。1937年4月26日,起义主军神鹰军团投掷的德国炸弹摧毁了巴斯克圣城格尔尼卡。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时,法西斯军队和共和国政府占据的土地面积几乎一样。
第二阶段
在1937年5月到1938年4月的第二阶段中,民族主义者占领了北部省份,并攻占了毕尔巴鄂和阿斯图里亚斯等城市,掌握了北部地区的主导权。1937年5月中旬,共产主义者推翻了卡瓦列罗,随后登台的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总理内格林的“胜利政府”,其执政时间延续到了战争结束。6月,北部法西斯主义军队和干涉军的进攻更加猛烈,他们占领了巴斯科尼亚首府毕尔巴鄂。7月,西班牙主教共同发表了有利于起义者一方的声明。8月26日,意大利军队进入散坦德尔,在9月,法西斯军队对阿斯托利亚地区发起攻击。此次战斗中,法西斯军队动用了庞大的步兵、火炮、坦克和飞机部队,共和国军队缺乏相应的武器和装备,遭受了最大的失败,敌占区已经占西班牙国土面积的60%。1937年10月,梵蒂冈在外交上承认了佛朗哥政权,支持民族主义政权的建设。1938年3月,法西斯主义军队在东北部的阿拉贡王国战线也发动了进攻,于4月15日,占领了沿海城市维纳罗斯和贝尼卡罗。
第三阶段
西班牙内战的第三阶段发生在1938年4月到1939年3月,法西斯军队攻破了卡斯特利翁一德拉普拉纳省,导致共和派的领土被隔绝开来。埃布罗河战役发生在1938年7月至11月期间。双方对抗激烈,叛军方面集中了二十多万的兵力,其中有十多万人雇佣兵,以及五万多名意大利兵和数千名德国兵。共和国兵力投入十多万人,最后共和国在战斗中收复了三百多公里的失地,并且打死打伤了八万多人的叛军和德意志侵略军,还击落和击伤了敌方两百余架飞机。共和派最后一次大败于民族主义者在埃布罗河附近的战斗中,而民族主义者则开始攻打加泰罗尼亚。尽管共和军在埃布罗河战役中获胜,部分扭转了军事形势,但《慕尼黑协议》的签订助长了德意法西斯支持佛朗哥对共和国的进攻。西班牙在1938年5月恢复了被禁止的耶稣会,建立了一个权威的国家形象,保障了大地产者、旧贵族和寡头集团的利益,彻底恢复了他们在共和制之前拥有的传统权力。
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者阵营里的诸多政治势力在统一的领导下被迫形成一个整体。与此相反,共和派阵营的政治势力却处于瓦解和分裂过程中。共和派阵营的政治势力却处于瓦解和分裂过程中。在内战进行过程中,共和派阵营中各政治势力间的分歧逐渐加大,党派、团体间不再互助协作,而是彼此为敌。共产党地位的提升与苏联向西班牙输送军火以及聚集了共和派中持温和立场者及维护小市民利益者的因素相关。此外,佛朗哥趁机夺取了长枪党,并通过联合党的方式掌握了独裁体制的控制权。1938年11月,西班牙政府发布了禁止他国干预内政的禁令,国际纵队因此解散。12月,此时法西斯军队和干涉军开始全面进攻,共和国内部又出现了党派纷争,导致力量进一步削弱。巴塞罗那也于1939年1月底由法西斯军队控制,2月11日,法西斯军队占领了卡泰罗尼亚全境。3月3日,共和国内部的卡塔黑纳海军基地发生叛乱,3月5日,马德里也发生暴乱,由卡萨多上校领导的军人政府掌控了马德里。卡萨多认为总理胡安·内格林和共产党坚持战斗的意愿已毫无意义,因此提出与佛朗哥进行和平协商。但是,佛朗哥拒绝了卡萨多的谈判提议,并于1939年3月底占领了首都马德里。
战争结果
1939年2月27日,英国和法国宣布承认卡门·佛朗哥政权的合法性。西班牙内战于1939年4月结束,佛朗哥领导的法西斯主义军队取得胜利。这场战争造成了约100万西班牙人的死亡,成千上万的人逃往法国。随后,佛朗哥建立了新的军事独裁政权统治西班牙。西班牙内战结束后,西班牙陷入了破败的局面,导致西班牙未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影响
西班牙内战的发生和抗击佛朗哥叛军的斗争对于二战时期的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为各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了各国人民斗争的榜样。另一方面,由于德意法西斯的共同干涉,使得欧洲政治关系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班牙战争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后,佛朗哥开启了将近40年的独裁统治,西班牙人民。
在佛朗哥独裁统治前期,西班牙实行了一种闭关锁国、自给自足、保护民族工业的经济政策。然而,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尤其是在外贸方面表现出严重的贸易逆差。 但在60年代之后,西班牙政府改变了经济政策,开始引进外资,鼓励出国劳务,发展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并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这一转变促使西班牙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
西班牙内战对于德国武装部队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德国通过在西班牙内战中参与并派遣军队,为其军队提供了实战锻炼的机会,改进了作战方法和试验了新的战术,而这些在后来的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德国空军“秃鹰军团”也是德国派出的武装干涉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内战结束后带回了许多实战经验,完善了德国武装部队的新式武器和作战理论。
西班牙内战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抗战的启示和借鉴。西班牙内战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在长期战争和人民战争方面,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借鉴。而西班牙内战中的共产主义运动对于中国革命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思想和组织形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内部政治局势的影响,当时国共两党对中国抗战的不同态度以对西班牙内战的褒贬表现出来。中国国民党部分人士明确表示共产党和“人民阵线”是导致内战的根源,这加剧了当时中国国内的紧张局势。
评价
欧内斯特·海明威认为西班牙内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抗法西斯主义侵略、残酷的、国际性的战争,在战争中的各种力量和思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认为在西班牙内战中,人们看到了一个人可以是正义的,但最终,正义也许不一定会得到胜利。在战争中,武力往往可以征服人的精神,许多勇气与正义的行为也未必能得到应有的褒奖。因此,加缪认为人们应该铭记西班牙内战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苏联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认为西班牙内战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是世界革命的一个试金石。他认为西班牙的革命能否成功,将对全球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前途产生深远影响。
文艺影视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剧本《第五纵队》和小说《丧钟为谁而鸣》都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前者主要讲述了一位美国记者在马德里保卫战期间秘密为共和政府工作,反击叛军“第五纵队”的故事;后者通过主人公罗伯特乔丹的经历,描绘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温情。
反战壁画《格尔尼卡》是巴勃罗·毕加索在1937年得知德国轰炸了西班牙的格尔尼卡镇后创作的,体现了毕加索对法西斯主义恐怖袭击的控诉。
埃米利奥马丁内斯拉萨罗执导的电影《13朵玫瑰》讲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13名西班牙统一社会主义青年联盟的女战士与法西斯叛军战斗的故事。
肯·洛奇执导的电影《土地与自由》讲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一名英国青年加入一支国际组织游击队,为争取西班牙人民民主自由而作战的故事。
参考资料
国际经验与民族抗战:战时中国共产党视野下的西班牙内战.中国历史研究院网.2023-05-24
第五纵队.豆瓣读书.2023-05-23
丧钟为谁而鸣.豆瓣读书.2023-05-23
13朵玫瑰 Las 13 rosas (2007).豆瓣电影.2023-05-23
土地与自由 Land and Freedom (1995).豆瓣电影.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