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粿,又名清明果艾糍、清明粑(福州市)、清明粑(江西省)、清明馍馍(四川),蒿子粑(安徽)、艾叶米果 等,是中国南方各省汉族特色食品之一。
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上巳节、清明节节等,由于农业社会物质匮乏的特性,传统节日强调“吃”的文化,清明粿之于清明。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例如在闽台将清明节祭祀祖先、吃清明粿等民俗作为主要活动,亦很盛行于古代中原清明踏青之俗。
清明粿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等种类,形状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
传说典故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清明果艾糍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特点
外形
清明粿形状有些像饺子,大小比饺子稍大(重量、大小根据制作者习惯而有所差异),外皮流动性较弱,熟后能保持固有形状。
风味
清明粿在工艺上也有类似麻糍之处。这种点心质感滑糯、糯韧绵软,看上去油绿如玉,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清明粿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炸着吃,也可以热着吃,清明粿的味道美不美,主要取决于蒸的时间和火候:蒸太久清明粿就会很硬;蒸的时间太短,清明粿又会太软太黏。
代表分类
清明粿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用鼠曲草和适量糯米粉、粘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粿;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粿。
制作流程
清明粿是通过采集田间的鼠麴草或艾蒿清洗捣烂挤压取汁,同晾干的水磨糯米粉、大米粉拌匀揉和成皮,然后包馅制作的米粉类软式点心。
鼠麴草或艾蒿清水洗净,放入煮开的锅中焯水(可选加一勺盐),焯水后立刻捞出用冷水冲凉,通过杵和臼捣烂(原生态制法)、搅拌机绞碎(现代化制法)成为糊状。
预先将适量糯米及米磨成湿润细腻的米粉与糊状草泥混合均匀揉成面团,蒸熟后分小块搓圆压扁制成外皮。(或用大米米浆与艾草在大锅中混和,直到米浆成为固态,以此来制成外皮)
(1)咸清明粿:将馅的原材料都切成丁或小块,放进烧热的锅炒熟炒透并加适量盐、辣椒调味;
(2)甜清明粿:芝麻、豆沙等馅料预混时一般有加入白砂糖,以制熟后的馅包入即可。
待出锅的外皮凉后包入馅料,分别制成自己喜好的形状,上锅再以大火蒸一刻钟左右即可。
漳州
在漳州诏安地区尤为流行,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三,俗称旧清明清明粿扫墓必须品。根据味道可以分为甜,咸,根据馅又有多种,绿豆馅,花生馅,花生番薯馅,糯米馅,蔬菜猪肠馅等等。
清明粿漳州诏安地区其他重要节日所做“红团”主要在皮上添加艾草。
庆元
庆元的“清明粿”别具一格,其主料是粳米,辅料则是以炊熟的香菜干为主,配之肉丝、香菇丁、嫩笋碎等等。制作方法是将佐料入锅,加入油盐红酒之类香料,烹烧熟后,倒入粳米饭中捣拌均匀,再用木槌轻轻杵之,杵软后捏成鹅蛋形状的饭团,即为“清明粿”。
武夷
即鼠曲草粿。是武夷山人精工细作而成的绝妙点心。在清明节前,采摘鲜嫩的鼠曲草捣烂,取用草汁和 入米浆,蒸熟,包上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馅,做成绿色的大饺子。农村还有不包馅做成砖块大小 的粿。特点是保存时间长。
其它
“清明粿”是由糯米和粳米制作而成的小吃。
江南徽州的清明粿是用馥芳艾纳香和糯米制成,清明和阴历下元节必备的小吃。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如今的清明粿有多种口味。人们为了更好地区分,内陷有笋干,腌菜,萝卜丝和肉丁等。而甜的内陷主要是芝麻和小赤豆,当然也有用白糖的。
衢州市地区的粿分清明粿和粿。清明粿是用一种食用野菜和糯米制成,有特有的清香。清明粿颜色为植物绿的颜色。粿的颜色就糯米白,形状有饺子型和圆形(圆形上会有图案,有专门的模具,是酱粿)。甜味馅用料是特别调制的糖(红糖、芝麻等)。
参考资料
清明习俗:吃清明粿.zt.xmnn.cn/xxzx/zt/2022qmj/xs/202203/t20220321_5485688.htm.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