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彼得·潘

《彼得·潘》(英文:Peter and Wendy)是英国作家詹姆斯·马修·巴里(James Rosey Barrie)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1911年在英国首发,该书由戏剧作品改编而成,一经出版就蜚声世界文坛,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儿童文学

该部小说讲述了永远不会长大的小飞侠彼得·潘和家住伦敦肯辛顿区的女孩温蒂等人的冒险故事。在文体上综合了19世纪中叶以来盛行于英国的几大儿童文学类型:写给男孩的冒险小说、写给女孩的家庭故事以及写给低幼儿童的精灵童话,在此基础上,它打破传统、亦善亦恶的主角塑造体现出它是一部彰显儿童独立意识的童年独立宣言,暗含儿童成长过程中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具有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向现代主义初期过渡的特征。

围绕该部作品,研究者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彼得潘被认为彰显了对儿童的理解和关怀,但作者对主人公彼得潘的态度是含糊的。从作品本身来看,《彼得·潘》将儿童文学迈向了构建儿童内心世界的全新领域,促进了后来“成长小说”的发展,甚至对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文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该故事为蓝本的舞台剧、电影、漫画、纪念册、邮票等风行欧美。每到圣诞节,欧美国家的许多电视台纷纷播放《彼得·潘》,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横跨古典文学臻于极盛的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和现代主义蓬勃兴起的20世纪初期。

19世纪,英国处于海外扩张的高峰期,社会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优越感,部分人民具有侵略扩张的勃勃野心。男性海外冒险故事比比皆是,凸显出英国人的大无畏精神,但这些故事中也充斥着刻板性别形象,流露出明显的种族歧视;除此之外,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可从事职业的范围得以拓展,“新女性运动”兴起后,新女性不再满足于做“家中天使”,女性的社会角色有了新的可能。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工业的强盛带来了环境污染,英国社会在这些忧虑中转型

现实的变化让人无所适从,人们在怀旧感的驱使下,从童年中看到了曾经的田园生活,并将其作为寄托。《彼得·潘》正是这个时代的一部重要作品。

个人背景

詹姆斯·巴里1860年出生于苏格兰基里谬尔一个贫穷的织工家庭,家中共有10个兄弟姐妹,其中有好几个在未成年时夭折。尽管家境贫寒,巴里的母亲坚持送巴里去学校读书,他也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并特别喜爱冒险小说《金银岛》作者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生写的小说。

巴里6岁那年,父亲和二哥戴维相继去世,母亲始终难以从巨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她心中戴维成为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随后的岁月里,巴里辗转就读于几所学校。在此期间,少年巴里患了一种罕见的“心因性侏儒症”,停止了生理上的发育,所以他的身高始终停留在1.62米(一说为1.47米)。如此种种都让巴里对小孩有着特别的关注。

1894年,巴里与女演员玛丽.安塞尔(Mary Ansell)结婚,夫妻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趋于平淡,婚后并未生育子女,这也让巴里对小孩的喜爱更盛。1898年,巴里在创作之余前往肯辛顿公园漫步散心,在此遇见两个小男孩正在公园里扮演抓海盗的游戏,便忍不住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成为他们的玩伴。随后他们就成为最好的忘年之交,在公园进行各种“历险行动”。通过两个孩子,巴里认识了他们的父母戴维斯夫妇,并成为了戴维斯一家人的常客,这段与戴维斯一家的难忘记忆成为巴里创作《彼得·潘》的缘起。

出版历史

詹姆斯·巴里的童话剧《彼得·潘,不愿长大的男孩》(Peter Pan,or The Boy Who Would Not Grow up)于1904年在伦敦上演,1911年以童话形式出版,书名《彼得与温蒂》(Peter and Wendy)。

彼得·潘诞生于1902年的童话短篇《小白鸟》(The Little White Bird,or Adventures in Kensington Gardens)(1902)。1911年,巴里将彼得·潘这一形象植入小说《彼得·潘与温蒂》(Peter and Wendy),又名《彼得·潘》(Peter Pan),该版小说在保留原有台词和情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长大后的温蒂”作为最后一章,使得故事的结构更加完善。

内容情节

《彼得·潘》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彼得·潘和温蒂等一行人共同冒险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点分别设定在温蒂家和永无岛(Neverland),情节结构沿袭了儿童小说惯用的“在家——离家——回家”模式。全书共十七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家

第一章到第三章讲述会飞且永远不会长大的小飞侠彼得·潘来到位于伦敦肯辛顿区的达林夫妇家。达林太太是个爱幻想的妇人,育有三个孩子:温蒂和她的两个弟弟约翰、迈克尔。达林太太打盹时彼得·潘从窗外闯入,被发现后逃走,不料影子被保姆狗娜娜抓走,达林太太将它卷起来放进了抽屉里。一个星期后的星期五,达林夫妇动身赴宴,而娜娜因惹恼了达林先生,被拴在了屋外。于是彼得得以带着小仙子叮叮铃飞回达林夫妇家找影子,在这里见到了温蒂,她用针线帮彼得将影子缝回了彼得身上,并接受了彼得的邀请,不仅学会了如何飞行,还决定带上两个弟弟一起前往彼得口中快乐的世界:永无岛。

第二部分:离家

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十一章讲述了一行人在永无岛上的生活。在从家飞往永无岛的路上,他们变换各种花样飞行,充满了快乐,快到岛上时,却被海盗的火炮打散了。在岛上,海盗追踪孩子们,美洲原住民追随着海盗,而野兽紧随其后,到处都是危险。温蒂在着陆前不幸受伤,于是彼得和伙伴们为她建造了一栋小房子,住了一夜后他们搬到了地下之家。在这里,温蒂充当着母亲的角色,给孩子们讲故事并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有天晚上,他们碰到海盗欲把印第安族长的女儿虎莲放到流囚岩上,一行人挺身而出,救走了她。回到地下之家后,温蒂和往常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而那些自己经过的故事勾起了约翰和迈克尔回家的欲望,所有的孩子都想去温蒂家,除了彼得。温蒂还向彼得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却被无法理解此种感情的彼得拒绝,两人的关系也因此破裂。

第三部分:危机

海盗在虎克船长的带领下对地下之家的成员们展开了一场奇袭,杀死了许多印第安勇士,并抓走了所有的孩子,除了彼得。虎克船长偷偷给彼得下了毒药,彼得却在小仙子的帮助下得以逃过一劫,决定前去救下被掳走的孩子们。彼得尾随鳄鱼来到海盗船上,并和虎克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终孩子们一起打败了海盗,虎克也掉进了鳄鱼嘴里,变成了鳄鱼的美餐。

第四部分:回家

最后一部分由第十六章和十七章组成,彼得和温蒂虽然因为并肩作战重归于好,但温蒂还是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回家,日夜兼程后,他们终于回到了肯辛顿区,并随温蒂来到了她家。孩子们都选择留下来,只有彼得不愿意,温蒂和彼得约好,不许忘了自己,每年春季大扫除都来找自己帮忙。然而彼得再也没回来,温蒂也将那段记忆淡忘。直到温蒂已经有自己的女儿简,有一天夜晚,一切未变的彼得又飞到了简的窗前,邀请她去到快乐世界永无岛。

人物角色

彼得·潘(Peter Pan)

彼得·潘名字中的“潘(Pan)”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山林原野之神——潘神,“代表着未经雕琢的自然本性”。他在出生第一天听父母说起他长大后的样子,就逃离了家,到肯辛顿公园和精灵们在一起,过后他想回家时却发现窗户关上了,他的床上已经躺了另一个小孩,他受此打击而飞向了永无岛,发誓再不回家。

在温蒂家,他向温蒂提出了去永无岛当妈妈的邀请,教会了她和她的弟弟飞翔,并将他们带到了永无岛。在这里,他带领一群喜欢“看流血”的小男孩与野兽、美洲原住民、海盗们作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下印第安虎莲公主,却差点让自己丧命。彼得仇视成人、拒绝长大,在温蒂向自己表白后,充满疑惑、无法理解,在孩子们提出要回家时坚决反对,最后并未选择留在温蒂家,而是飞回了永无岛。又在多年后一切未变地飞回温蒂家,向温蒂的女儿简发出了邀请。

温蒂·达林(Wendy Darling)

温蒂具有多重身份,她是父母家中的女儿、两个弟弟的姐姐、永无岛上一群孩子的“母亲”,也是彼得的“妻子”。她和弟弟约翰在家中喜欢玩假扮达林夫妇生孩子的游戏,在彼得的影子被偷走后为他重新缝上了影子,在永无岛的地下之家中不仅给孩子们讲故事,还照料他们的日常起居,为他们做针线活。

后来她对彼得的感情从单纯的友谊萌芽产生了喜爱,却被彼得拒绝,赌气下温蒂提出要带着孩子们回家,后来经过与海盗虎克船长的战斗后和好。温蒂回家前向彼得要求,请求他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然而,回家后随着时间流逝,她将永无岛的一切渐渐淡忘,并怀疑起这段经历的真实性,后来她生下了一个女儿,成为了像达林太太那样的母亲。

仙子叮叮铃(Tinker Bell)

在文中,小仙子是婴儿第一次发出的笑声的碎片所变。叮叮铃在和温蒂第一次见面时表现得并不礼貌,让充当翻译的彼得·潘无从开口。她常常掐一下不解风情的彼得,亲昵地称他为“小傻瓜”,她对温蒂非常刻薄,因为嫉妒彼得对温迪的亲近而一再试图谋害温迪,“恨得就像一个真正的女人那么狠毒”,然而彼得不明所以。为了彼得,叮叮铃在彼得被虎克船长下毒后不惜牺牲自己。被彼得救下后,她选择和他一起前往解救孩子们。

虎克船长(Captain Hook)

虎克船长是永无岛海盗船队的船长,头戴高贵的帽子,身穿时尚的礼服,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时髦优雅。他的左手被永无岛上的鳄鱼咬下,所以左手是一个铁钩。他在永无岛上追杀彼得·潘和他们的伙伴们,在屡屡受挫后发动奇袭,趁着他们离开地下之家之际抓走了除彼得外的所有人,并偷偷潜入地下之家给彼得下毒,计划失败后和彼得开展了一场生死搏斗,两人展开了一场有关“体面”的对话,最终虎克船长承认彼得比他更加体面,掉入鳄目去世。

主题思想

尊重儿童的独立性

彼得·潘不只是一种童年精神的象征,也是儿童们心中一个共同的幻影。无论是随着婴儿一同来到、而又随着童年的消失而死去小仙子;无论是只有儿童们才能轻易学会的飞翔的本领;无论是梦幻岛上的战争和一切惊险过瘾的经历,还是神秘诱人的野孩子彼得·潘本人,都只在儿童相信它们时它们才会存在。尽管在童年时代是如此深信不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无不怀疑起当初的自以为存在过的故事来。

文中儿童们心中共同的乐园:永无岛,为成人所无可问津。就像彼得·潘对成人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一样,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小孩们渴望拥有自己心中的小小的独立王国,而永无岛就承载着此功能。这里有属于儿童自己的幻想,自己的游戏,自己的冒险的恐惧,和自己的成功的喜悦。他们通过暂时地或至少在想象中“飞离”自己的家,脱离成人的羽翼的束缚,自己去飞个痛快、玩个痛快。儿童们的这种玩法和玩的需要,无法从最本质的意义上与顽童们的“纯游戏精神”相同化,这使得《彼得·潘》体现出对儿童极大程度的尊重,也使得该部作品具有了童年的“独立宣言”的价值。

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巴里的《彼得·潘》形象地反映了儿童在经历伦理启蒙之后矛盾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渴望,并希望自己的欲望能得到无条件的满足;然而与此同时因为伦理道德观念的存在,这些渴望将得到抑制,儿童在经历了伦理道德观念的启蒙后,就将面临这样的矛盾状态。

故事中孩子们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在矛盾状态下人格蜕变与净化的过程,彼得潘对永无岛的坚守和孩子们对家庭的逃离体现了儿童本我的快乐诉求,彼得潘的现实心理和温迪的“妈妈”角色体现了儿童自我的现实平衡,孩子们对家庭的回归和拒绝长大的行为体现了儿童成长的理想追求。

彼得·潘对自由有着执着向往,这是他角色魅力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为他后来遭遇的危险埋下伏笔,温蒂则在接受了伦理启蒙后慢慢成熟,以内疚和犯罪感纠正了自己逃离家庭的行为,这与彼得·潘形成了对比,这一行为也意味着她们对家庭和个体认知的丰富,推动了自己人生和道德的完整、完善。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比,向读者说明了理性意志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并说明了来自家人与社会的关爱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艺术特色

多人称叙事手法

在《彼得·潘》的开篇中,短短一个段落内就出现了第三、第一和第二人称的大幅跳跃,以及过去时间和现在时间的突然转换。不仅如此,文中通过第三人称(they)的运用,将读者定位于成人,使得文本中的“儿童世界”与读者的“成人视角”分隔开来。在此段落行至结尾时,读者的指向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悄然出现了成人读者向儿童读者的过渡。

虽然全文整体上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故事外人物视角,但叙述者有时也会进入人物内心,有时又会以更为突出的姿态保持旁观。研究者认为,巴里并非没有能力驾驭作品,而是在刻意建构其与读者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作者在以儿童读者作为真实读者的同时,以成人作为隐含读者,分别使用拉拢和离间手段,力图建构真实与虚幻的二重世界,从而使作品具有外显与内隐的双重含义。

菜园派向现代主义的过渡

苏格兰文学批评家米拉(J.H.Millar)认为巴里是英国文学史上菜园派的杰出代表。菜园派小说主要是维多利亚时期的田园小说,在巴里这里呈现出反讽的特征。

《彼得·潘》虽然不是此中乡土气息的突出代表,但也颇受田园派感伤气质的影响,但又体现出现代主义的特征。书中以田园对世俗进行颠覆,同时又以世俗之实际对田园之乌托邦进行逾越,叙事中的多元声音构成了对传统单向式田园抒情的反拨。带有感伤抒情意味的浪漫性建构(——英国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思潮的余绪)与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戏谑性解构(——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先声)在文本中时相交叠,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在多重纠葛中形成强大张力,召唤读者介入去寻找意义。

多对二元对立形成张力

该部作品包含了多重二元对立,诸如儿童-成人、家庭-海岛、束缚-反抗、野蛮-文明、混乱-秩序等,对立双方彼此的参照与斗争构成了形象的多面性、混沌性,使得故事发展具有了多重可能。

彼得·潘并非纯粹的理想儿童,而是夹杂着和理想儿童相异的气质和心性的顽童;海岛也并非绝对的乐土,同样有着邪恶的虎克船长;作者对小仙子的“恶”的展示和阐释,也解构了大多代表善良的传统精灵形象,显示出其对性别欲望的体察。正是这些纯洁与邪恶并存的书写,让人物形象超越了传统的儿童范畴,并打破了童年和成年的分野,混合了浪漫主义的诗性建构和后现代主义的祛魅解构,让故事形成了强大的张力

作品影响

1911年,巴里将舞台剧《彼得·潘》改写成文本形式出版,从此,彼得·潘的故事得以蜚声世界文坛。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舞台剧、电影、漫画、纪念册、邮票等风行欧美,而伦敦市政府更是在肯辛顿公园树立了一尊彼得·潘的青铜像以作纪念。每到圣诞节,欧美国家的许多电视台纷纷播放此剧,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除此之外,该部小说还延伸形成了“彼得·潘综合症”一词,专指一种拒绝长大的心理病症。有学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指出彼得·潘“表现出执行成人官能的困难”,是“人格缺陷和内心缺失者的代言人,无法面对现代社会情感关系的半精神错乱者”。

2004年,小飞侠诞生百年之际,英国政府斥巨资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作者,续写小飞侠的故事,英国作家杰拉尔丁·麦考琳(G.McCaughrean)获此殊荣,创作《重返梦幻岛》,于2006年10月5日(彼得·潘狂欢日)在全球29个国家及地区同步发行,再一次引爆彼得·潘热。

衍生作品

作品评价

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指出,《彼得·潘》在文体上综合了19世纪中叶以来盛行于英国的几大儿童文学类型:写给男孩的冒险小说、写给女孩的家庭故事以及写给低幼儿童的精灵童话这三类文体,浓缩着儿童自我意识的方方面面,尊重其独立性,彰显了对儿童的理解和关怀。但谈凤霞认为,《彼得·潘》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童话,作者对彼得潘的态度是含混模糊的。英国儿童文学作者杰奎琳·罗丝在《论儿童小说之不可能——以\u003c彼得·潘\u003e为例》中也提出,《彼得·潘》证明了“儿童小说不可能存在”,在该部作品中,成人作家巴里并未试图调试儿童与成人的紧张话语关系,而是一意孤行地实施“没有儿童参与”的成人虚构。

学者德博拉·科根·塔克则从更为综合的角度认为,该作品中超越前人的“消解和娱乐”,将儿童文学迈向了构建儿童内心世界的全新领域,促进了后来“成长小说”的发展,甚至对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文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小飞侠》.豆瓣电影.2023-05-17

《小飞侠彼得·潘》.互联网电影数据库.2023-05-17

《彼得·潘的冒险》.互联网电影数据库.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