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蜜獾

蜜獾

蜜獾(学名:Mellivora capensis)是鼬科蜜獾属下的唯一物种,其体长约为60~70厘米,体重约为8~12千克,外形健壮,皮肤较厚且松弛,头部两侧和腹部以下毛色为黑色,背部毛色为白色或灰色,浅色毛皮从头顶延伸至尾部。头部扁平,吻部短,眼小;前肢长于后肢,肛门存在一个袋状结构;尾部被毛发覆盖,一般长约12~30厘米。

蜜獾在非洲大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及中亚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球种群共分为12个亚种。其在沙漠、草原、灌木丛或是森林中均可以生活,栖息地海拔在4050米以下,喜欢在夜里活动,在洞穴中休息,基本营独居生活。其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喜食蜂蜜。野外环境下,蜜獾的寿命为7~8年,人工圈养条件下可长达24~26年。

2015年以后,野生蜜獾的种群数量存在减少趋势。2016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2023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I。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农用价值,但其也会携带狂犬病毒,有危害公共卫生健康的风险,还会损害农业生产。

2002年,蜜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选为“世界上最勇敢的动物”。在中文网络,其还被戏称为“平头哥”。

起源演化

蜜獾的直接祖先可以追溯到新生代中新世晚期,与其在演化上相关的鼬科动物可能有Mellivora benfieldi(已灭绝,化石曾出土自南非意大利)、Promellivora(化石来自巴基斯坦)、Howelllictis(化石来自乍得)等。自中新世晚期进入上新世时期,与蜜獾在演化地位上亲缘关系较近的始蜜獾属(Eomellivora)动物出现。再到上新世中期,最早的蜜獾在亚洲出现,始蜜獾属动物则已于史前时代灭绝。

命名与分类

1776年,德国博物学家冯·施瑞伯(J, C, D von Schreber)最先命名了蜜獾,他描述了一种产自南非好望角的哺乳动物毛皮,彼时他以Viverra capensis作为该物种的食虫类,并在1777年予以公开发表。1780年, 另一名德国博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斯托尔(G, C, Christian Storr)将蜜獾的属分类修正为Mellivora。在1860年,其分类曾出现过短暂变动,被划分到鼬科下的獾亚科(Melinae);1865年,研究人员格雷(Gray)才又将其更订到蜜獾亚科(Mellivorinae)下。这一分类直到2023年仍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且蜜獾为蜜獾亚科蜜獾属下的唯一物种。

形态特征

蜜獾是西非地区体型最大的陆生科动物,体长约为60~70厘米,体重约为8~12千克。其个体大小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及性别二态性,通常情况下,非洲种群个体体型会比亚洲种群个体略大;雄性个体体型一般比雌性大,如分布于非洲南部卡拉哈里(Kalahari)沙漠的蜜獾,成年雄兽体型会比雌兽大三分之一左右。其外形比较健壮,皮肤厚且松弛,头部两侧和腹部毛色为黑色,背部毛色较浅、为白色或灰色,浅色毛皮从头顶延伸至尾部,像一条宽大的白色条带覆盖在身体上。其毛发长短会随着四季更替而变化,冬季毛发较长,背部毛发可长达4~5厘米,一些毛发还会长成粗长的刚毛;夏季毛发则较短,背毛长度只有1.5厘米左右。

其头部扁平,吻部较短,眼部较小,颈部和肩部肌肉发达,肩关节离地约25厘米;胸部具两对乳头;前肢较长于后肢;前后足均具有五根趾,前足脚掌宽大、厚实,爪较长;后足相对较小,爪也较短。其腹部具有一个鼬科动物少见的构造,即肛门存在一个袋状结构,该结构可以翻出,故蜜獾有时会散发出比较难闻的气味。其尾部被毛发覆盖,一般长约12~30厘米。

其解剖学特征表现为,头部骨骼结构与虎鼬(Vormela peregusna)相似,但体积比后者更大,长度约为13~14.5厘米;齿式为3.1.3.1/3.1.3.1,即上颌具门牙3对、犬牙1对、前臼齿3对、后臼齿1对,下颌具门牙3对、犬牙1对、前臼齿3对、后臼齿1对,共32颗牙齿。其牙齿通常发育得较不规则,排列的角度也较为奇特,部分牙齿会长得很小或者完全缺失。其亚种之一的Mellivora capensis signata存在部分下臼齿缺失的情况。另外,在食肉目动物当中,蜜獾的犬齿属于较短的类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蜜獾的分布区域较广,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及中亚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非洲多见于阿尔及利亚加纳乍得刚果中非、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等,在非洲以外多见于约旦伊拉克伊朗也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等。

一直到20世纪末,全球的蜜罐种群都被划分为16个亚种,但在2005年以后,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在分类学上有效的亚种数量为12种,其中亚种Mellivora capensis cottoni外形较为特别,周身毛色全部为黑色。不同亚种的命名人和命名时间,以及主要分布地区具体如下:

栖息环境

蜜獾的栖息环境比较多样,在沙漠、草原、灌木丛或是森林中均可以生活。在非洲赤道附近的茂密雨林、非洲东部地区散布的林地和干燥的撒哈拉沙漠纳米布沙漠等地都曾发现过蜜獾。其栖息地海拔在4050米以下,周围可以是遍布荆棘、山丘岩石,可以是开阔的河岸,也可以是有人类生活的农区,但生活区域需要有洞穴、石缝,或是其他可以为其提供庇护的隐蔽场所。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蜜獾多数时间喜欢在夜里活动,在少有人类干扰的区域或是气温较低的时节,也会选择在白天活动。其会选择休憩在土豚(Orycteropus afer)、非洲疣猪(Phacochoerus aethiopicus)或是白蚁(Termitidae)荒废不用的巢穴,也会自己挖洞,且挖洞技巧熟练,能够在10分钟内从坚硬的地面挖出一条隧道,隧道只有一个入口,深度在1~3米左右。日常活动时,蜜獾的活动范围较大,雄兽每天要行进约27千米,雌兽每天要行进约10千米;生活中,成年蜜獾会发出类似“kya~ya~ya”的沙哑叫声,而幼年蜜獾在遇到危险时会发出像是哀鸣一样的尖叫。其基本上营独居生活,在繁殖季节可能会成对活动。

觅食行为

蜜獾是一种杂食性动物,食物来源高度随机,随机性仅次于鼬科动物中的北极狼獾(Gulo gulo)。其食物组成会随着栖息地物种丰度的多寡、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动物性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昆虫、鸟类和鸟类的卵,也可以是小型啮齿动物、蛙类、蛇类、有蹄类动物的幼崽等;植物性食物的来源则可以是蔬菜、水果以及植物的根状茎和球茎等;其还很喜欢吞食蜂巢,食用其中的蜜蜂属(Apis)美国白灯蛾和蜂蜜;如果在食物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其甚至会将腐肉作为营养来源。部分地区的蜜獾种群间,还存在成兽蚕食幼兽的情况;在印度,还有蜜獾会挖出埋在地下的人类尸体。

其在食物链中属于“机会主义捕食者”,即不止会主动捕食,还会从盗取其他食肉动物和一些大型动物的食物。在取食植物时,蜜獾会搬起石头挖取蔬菜、水果,或是从树上撕下树皮;在捕获动物后,其会用前爪牢牢抓住猎物,用带有尖刺的舌头处理较硬的食物;其几乎会吃掉猎物的全部组织,包括毛发、皮肤、羽毛、肉和骨头等。总体而言,一只成年的雄性蜜獾平均每天需要消耗1.3千克左右的食物,雌兽平均消耗0.9千克左右。

领域行为

蜜獾的领域范围很大,在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Kalahari)沙漠,成年雄兽的平均领域范围为541平方千米;幼年雄兽的平均领域范围为151平方千米;成年雌兽的平均领域范围相对较小,为126平方千米。不过,不同个体的领域之间不是排他的,而是相互重叠的,尤其是在种群中占主导地位的雄兽,其领域范围甚至会和13只左右的雌兽重叠。在领域内,蜜獾会利用粪便、尿液或是肛门的气味腺标记自己的洞穴,警告进入领域的其他动物其洞穴就在附近。

攻击防御

蜜獾是一种强壮、凶猛的动物,攻击时会竖立毛发和尾巴,发出响亮的“嘎~嘎”声,还会释放难闻的气味。在遇到危险无法逃脱时,其会无差别野蛮地攻击所有侵扰者,部分个体甚至可以成功击退狮子(Panthera leo)、鬣狗(Hyaenidae)等体型较大的动物。即使被捕获,得益于松弛的皮肤、灵活的关节,多数情况下其也能顺利逃脱。也因为比较好斗的特点,在一些雄性个体的背部时常会有明显的“疤痕区”。

在吞食蜂巢时,其厚实的皮肤还可以很好地抵御蜜蜂叮咬;在捕食蛇类时,还可以防止被咬伤。另外,蜜獾可以食用有毒蛇类,很可能是因为其生理上对毒素产生了一定的抵抗能力,从而适应了这种毒性饮食。

生长繁殖

发情求偶

蜜獾没有特定的繁殖期,比如非洲南部的种群全年都可以繁殖,但相对而言繁殖行为在9~12月更常见。雄性蜜獾一般在2~3岁时发育到性成熟状态,雌性蜜獾则一般在1岁到1岁半左右时性成熟。

其发情期可以持续至少两周,发情时,雄兽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面对其他雄性个体的竞争,其还会不断转动身体作出类似跳舞的仪式性动作以争得雌兽注意。通常情况下,更具优势的雄兽往往体型较大,睾丸结构也更大。

交配产仔

蜜獾的交配制度属于“一夫多妻”制,交配过程在洞穴中进行,在其洞穴深处会有一个专门用来育幼的巢室。交配时,一旦遭遇入侵者干扰,雄兽会极其激烈地发起攻击以保护雌兽。一般而言,蜜獾每隔14~24个月会交配一次。受孕后,雌性蜜獾的妊娠期为50~70天,每胎会生育1~2个幼崽。

哺乳育幼

刚刚出生的幼崽短期内无法睁眼,出生后由母兽以母乳哺育,哺乳期持续2~3个月。幼兽“断奶”后,母兽会频繁出洞觅食,并将猎物带回巢穴喂食幼兽。期间每隔一段时间,母兽会叼着幼崽转移到另一处新的巢穴,雄性蜜獾全程不参与育幼。母兽会为后代提供食物长达至少一年,直到幼兽可以自主觅食。

幼兽长成

蜜獾幼兽平均在出生后的第14个月会正式地独立。此时,当中的雌性个体往往已发育成熟,会立即离开母兽的领域自行生活;而雄性个体性成熟相对较晚,可能会继续在母兽生活的领域内或附近逗留数月,之后才自行生活,这种情况最长将持续至其出生后的第22个月。野外环境下,蜜獾的寿命为7~8年,人工圈养条件下可长达24~26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80年,在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国家公园,夜晚活动的蜜獾种群密度在每10平方千米1只左右;2001年,在南非博茨瓦纳国境间的卡格拉格帝(Kgalagadi)边境公园,其种群密度降低为每100平方千米3只左右;2013年,全球大部分地区的蜜獾存在种群密度较低的情况;截至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其种群数量的评估为“正在减少”。

致危因素

导致蜜獾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捕杀,一方面是为了牟利,使用陷阱或毒药直接将其杀死贩卖;另一方面是在狩猎其他动物时,将其间接误杀。特别是在部分非洲国家(如:赞比亚几内亚),其会被当作一种“丛林肉”交易。“丛林肉”是非洲地区的常用词语,指非洲野生动物的肉,这类交易被认为会对自然环境、公共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产生极大的风险。

保护等级

2016年,蜜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博茨瓦纳等国倡议需要对蜜獾的国际贸易予以管制,相关商业行为必须有许可证或来源地证明。

保护措施

主要是通过设立保护区和制定相关法规。截至2015年,非洲的卡格拉格帝边境公园、克鲁格(Kruger)国家公园、尼亚萨(Niassa)国家保护区和哈萨克斯坦的乌斯秋尔特(Ustyurt)保护区等,都对蜜獾种群予以保护。而在以色列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中亚地区部分国家,蜜獾受到法律保护。

种间关系

野外环境下蜜獾的捕食者不多,主要是狮子和豹(Panthera pardus)等食肉目。不过,猛兽往往也只捕食年迈和体弱的蜜獾。

主要价值

在传统医学领域,蜜獾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尤其它的爪子、皮肤、脂肪和器官在一些地区会被用作治疗某些病症的药物。在农业领域,蜜獾可以被用来控制啮齿动物和昆虫的数量,有效减少了病虫害的传播;另外也是由于其“食蜜”的特点,有些养蜂人会利用蜜獾寻找蜂巢。

物种危害

蜜獾受到惊吓时会攻击人类,其体内还会携带狂犬病毒(Lyssavirus),会影响人类和生境中其他野生动物的健康;在肯尼亚,蜜獾是狂犬病最主要的宿主之一。其还会误入栖息地周围的农田损害家养牲畜,非洲曾有报道称,一只蜜獾杀死了农户的17只鸭子和36只鸡。此外,蜜獾会给养蜂人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2001年前后在南非部分地区,蜜獾损坏了当地26%的商业蜂箱。

相关文化

“食人獾”谣言

2007 年,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占领了伊南部城市巴士拉,当地民众中流传出英军将“奇怪的食人野兽”引入该地区散播恐慌。该说法的起因是这些“野兽”出现在巴士拉机场的英军基地附近,而后其中一些被当地农民捕获并杀死的动物被鉴定为蜜獾。英军发言人否认了释放“食人獾”的说法,巴士拉兽医院也表示蜜獾是本地动物。

动物趣闻

2002年,蜜獾被当年出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Guinness World Records)评选为“世界上最勇敢的动物”。另外在中文网络,蜜獾还被戏称为“平头哥”。

参考资料

Mellivora capensis.ITIS.2023-05-15

Honey Badger Mellivora capensis.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3-0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公告(2023年第1号)(《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文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5-15

Mellivora capens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15

直播预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野生动物贸易之丛林肉”5月12日举办 | 绿会反盗猎工作组联合主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网站.2023-05-15

"平头哥"到底什么来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瞭望智库.2023-06-01

Mellivorinae Gray, 1865.Catalogue of Life.2023-05-15

Mellivora capensis (Schreber, 1776).Catalogue of Life.2023-05-15

能让万兽之王退让三分的竟然是?.科普中国网.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