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技术与管理

应急技术与管理(Emergenc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专业代码为082902T,于2019年开设。

本专业培养可以在公共安全、矿山、建筑、施工、消防、机械与电气、化工等行业和领域,从事安全方面的管理、设计与生产、研究、评价、监察、检测与监控、应急救援、教育与培训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可到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水利水电等单位就职。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350-400人。截至2025年6月,中国全国共有43所本科院校开设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

专业发展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关于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应急技术与管理为2018年增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特设专业,专业代码为082902T,授予工学学士,学制为四年。2025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中,应急技术与管理仍属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专业代码保持不变。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共有43所高校设置此专业。

专业背景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统筹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及应急学科建设全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频发,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该专业应运而生。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知识要求

专业学生应掌握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基本分析计算能力。掌握基本的法学、文学、哲学、伦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能够为所从事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工作提供支撑。掌握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工作所需的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及相关行业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基本安全设计分析能力。掌握行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保险学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基本安全经济分析能力。掌握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法规、安全技术、职业安全健康、行业安全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对于即将或主要从事的行业及领域熟悉其工艺特点、流程、工艺设备等,具备基本安全技术管理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工具性知识,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交流与合作能力。

课程体系

该培养体系的核心课程主要由二个模块构成,分别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类课程。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具有满足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毕业写作

毕业设计(论文)可安排10~15周,学生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能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一般毕业设计(论文)50%以上应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完成。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选择报考安全工程、土木、应急、地质、机械、电子、公共管理等方向研究生,同时具有向985和211等名牌大学保送研究生资格。

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各级应急管理监管机构、执法机构、应急救援机构和安全监察机构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也能够在应急管理科技、教育、管理、信息技术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应急管理评价、咨询、检测检验、培训、宣传教育等领域成长为各类专家;在各类生产企业担当主要负责人、专职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结构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师生比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

任课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

从事本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教师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中,必须有其中之一毕业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或相近专业。部分授课教师应具有安全领域研究背景。所有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条件

设备资源

教学设施要求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实验器材及相关设施完好,安全防护等设施符合国家规范。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实验开出率不低于教学大纲规定的90%;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实验教学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有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指导,有明确的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校外实践基地中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能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信息资源要求

配备各种高水平、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及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师生能够方便地利用,阅读环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学校图书馆及安全专业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有必要的安全工程类图书、期刊、手册、图纸、电子资源等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检索工具等。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2400元。

质量保障

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学校、学院(系)、系(教研室)三级监控体系,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应建立听课制度、评教制度、试讲制度、教学督导、专项评估等质量监控制度,并有相应的监控手段和方法。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专业型、技术型和管理型复合人额培养模式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整合通识教育、大类平台、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专业选修、实验实践及自主创新等课程模块,逐步构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专业打造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危险化学品与矿山风险防控、城市建设与运行风险防控、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等特色方向为核心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集群,建设地球科学与人居安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体系,大力推进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突出思想性、强化共同性、促进融合性、调动全员性”的理念,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不断将育人工作从课堂延伸到各个育人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先进思想文化传播、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全方位指导作用。

定向细分人才的专业特色课程树模式

专业实行定向细分人才的专业特色课程树模式,构成可定制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校内专任教师指导理论教学与校外导师指导实践教学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建设应急科学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应急救援与演练教学平台建设为突破,以学生综合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训合一、以战促训”,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培养。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4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高校的专业排名前5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5中国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4所,A++的学校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学教育评价网2025-2026年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2所,学校的排名依次为:

参考资料

应急技术与管理开设院校.中国教育在线.2023-05-1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2023-05-13

应急技术与管理.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23-05-13

应急技术与管理.中国教育在线.2023-05-13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5-06-24

基本信息.阳光高考.2025-06-24

开设院校.阳光高考.2023-05-30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13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教育部网站.2025-06-20

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人才坚兵 访应急管理部人事司原司长杨玉洲.中华网.2025-06-24

应急技术与管理(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位).成都大学招生信息网.2025-06-24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百度学术搜索.2025-06-24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华北科技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2025-06-24

应急技术与管理.www.gaokao.cn.2024-04-20

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上海软科.2025-06-16

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排名(研究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第一.艾瑞深网.2025-06-16

2025-2026年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排名_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