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白腰杓鹬

白腰杓鹬(学名:Numenius arquata),又称麻鹬、白腰勺鹬等,是鹬科杓鹬属动物。白腰杓鹬是大型涉禽,体长57~63厘米,体重659~1000克。喙细长而向下弯曲。成鸟上体淡褐色具黑褐色纵纹,腰白色,尾白色具黑色横斑。下体棕白色或淡褐色、具灰褐色纵纹或黑褐色斑纹。

白腰杓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南部,最远南迁至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其栖息于森林和平原的水域附近,河流岸边和附近的沼泽,草地以及农田地带,也出现于海滨、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湿地,特别是冬季;常在近海处。

2017年,白腰杓鹬种群数量在减少。2017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等级;2021年,其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容易感染禽流感病毒,人类会受到威胁。

形态特征

白腰杓鹬是大型涉禽,体长57~63厘米,体重659~1000克。成鸟头顶和贯眼纹褐色略深;脸淡褐色具褐色细纵纹;眉纹淡褐色;眼先或有暗色斑;虹膜黑褐色;喙细长而向下弯曲,长度为头长的3倍以上,呈黑褐色,先端色深,基部泛肉色。颈长;头颈沙褐色满布黑褐色羽干纹。后颈至上背羽干纹逐渐增宽,至上背呈块斑状,在三级飞羽则呈长形斑;翼上覆羽的深褐色羽干纹呈矛状。翼黑褐色具淡色横斑。初级及次级飞羽黑褐具淡色横斑,外侧5枚飞羽的内羽片及往内侧至三级飞羽的内外羽片均具锯齿状白缘𫚐斑;从第4或第5枚起,羽先端具白缘;第1枚飞羽羽干白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下背具细长灰褐羽干纹,尾上覆羽的羽干纹呈黑褐且变宽;尾羽白色带细窄黑色横斑。下体颏、喉灰白色;前颈、颈侧至胸、腹棕白色或淡褐色、具灰褐色纵纹;腹胁部白色具黑褐色斑纹;下腹、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肛周羽全白。腿也甚长,蓝灰色或沾绿色;脚灰褐色。

白腰杓鹬幼鸟羽缘沾棕红色,前颈和胸部褐色较淡,沾皮黄色,胸侧具褐色细长纵纹;腹部斑点较轻微或没有,嘴亦较成鸟短;其余似成鸟。

白腰杓鹬成鸟量衡度(毫米,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白腰杓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如英国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中国东北地区等,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南部,如南非印度日本等,最远南迁至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中国分布

白腰杓鹬繁殖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地;迁徙时途经中国多数地区,如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等地;越冬于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省海南岛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等,也有部分在西藏自治区南部越冬。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白腰杓鹬栖息于森林和平原的水域附近,河流岸边和附近的沼泽,草地以及农田地带,也出现于海滨、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湿地,特别是冬季;常在近海处。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腰杓鹬食性很杂,既取食潮间带的小型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植物病原线虫、海藻,也取食各种昆虫,还见取食小鱼和青蛙等,如东方长眼虾(Ogyrides 短头怪蝠蚤东方亚种)、宽身大眼蟹大眼蟹属 dilatatum)等;偶尔也吃植物浆果

白腰杓鹬常在水边沙滩、浅水处、沼泽地上觅食,或边走边将长喙探入水中或泥沙中觅食。其在觅食时,采用在地表寻找猎物一次性啄取、或通过视觉寻找线索的方法来觅食,如蠕虫的洞穴入口,它会把喙深入洞穴探测以从洞穴中啄取蠕虫。其会不断根据可用食物供应的变化调整捕获方法。

白腰杓鹬利用弯曲的喙可以沿着复杂的三维空间搜索食物;能最大程度穿透猎物洞穴,并旋转得更快以有效地抓住猎物,如螃蟹的洞穴。雌性的喙比雄性的喙能穿透更深的洞穴,但雄性的喙在相同穿透距离下旋转的更快,它能更有效地从较小的洞中啄取食物。

集群行为

白腰杓鹬多单独活动,有时结小群或与其他种混群。其在非繁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约4~6只左右。迁徙期间和冬季,常呈5~8只的小群活动;在冬季,偶尔聚集成几千个个体的成群,特别是在栖息地点;到达繁殖地后每群数量也有达20只左右的。

迁徙行为

白腰杓鹬的迁徙为链式迁徙。南方的种群由于较早到达,筑巢期较长。春季迁徙到繁殖地的种群无性别差异,但在秋季,雌性雄性早离开。迁徙持续时间和距离以及中途停留次数和持续时间随繁殖地纬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秋季的快速迁徙使它们能够早点返回,以保卫它们的冬季觅食区。

白腰杓鹬从2月到5月离开其越冬地,非繁殖者可能全年留在越冬区。其在春季4月初至4月中下旬迁到东北地区繁殖地,秋季10月初至10月末离开繁殖地,少数迟至11月初还见于东北繁殖地。其在4月离开瓦登海,在2~4天内迁移到俄罗斯东部(北部)的繁殖地;所有个体都在繁殖地停留了51~53天,然后回到瓦登海。

其它行为

白腰杓鹬性机警,活动时步履缓慢稳重,并不时地抬头四处观望,发现危险,立刻飞走,并伴随一声“go-ee”的鸣叫。其飞行有力,两翅扇动缓慢。但飞行速度不快,多数时间在地面觅食。其经常发出较大的鸣叫声,似weiou-wei-ou,飞行时也常发出鸣叫声,似weiou-weiou-weiou。如遇有人时,始终与人保持距离50~100米左右。其栖息时多迎风站立,身体常前俯后仰,摇摆不定。

生长繁殖

筑巢

繁殖期在5~7月,夏季选择在开阔湿草地或湿地附近繁殖;5月初即开始成对占领巢区,确立巢位,接着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5~6天。其通常营巢于林中开阔的沼泽湿地、湖泊和溪流附近,有时在离水域2~3千米远的地方营巢;巢周围较开阔,阳光充足,植被覆盖率可达70~85%,巢地植被高度多在50厘米以上。巢多置于干燥的地上或沼泽中的土丘上等干燥地方,较简陋,主要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在地上作一凹坑,呈碗状,巢中除细砂和小卵石以及少量的枯草茎外,无任何铺垫物。巢外径35厘米x33厘米,内径18.5厘米~19厘米,深约6.5厘米;巢多高出地面3~5厘米。其在营巢期,会长时间不离开巢址,受惊吓后飞离会很快返回原地。

求偶交配

白腰杓鹬5月初开始配对,进行求偶炫耀。雄鸟常在天亮时站在草甸上不停地高声鸣叫,声音清脆婉转,雌鸟听到叫声便飞来落于附近,并发出相似的叫声,但音调较低。雄鸟起飞鸣叫着落于雌鸟附近,不断地点头翘尾,拍翅跳跃;雌鸟两翅张开,头颈部及嘴贴近地面,尾羽上翘,雄鸟跳起,伏于雌鸟背上将喙紧贴雌鸟头颈,两翅下垂并缓慢扇动翅膀保持平衡,尾部下压,不断摆动尾羽,即行交尾。交尾时间为4~8秒,交尾后双双鸣叫、理羽,未见争雌格斗;交尾时间多在早上,下午少见。

产卵孵化

白腰杓鹬筑巢完毕后,在巢区活动1~3天后开始产卵;产卵多在上午;每日产卵一枚。窝卵数通常4枚,偶尔有少至3枚和多至5~6枚的。卵为梨形,为淡绿色以至橄榄黄色,杂以褐斑,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66.5~71)毫米x(46~50)毫米。

白腰杓鹬产完最后一枚卵后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亲鸟坐巢时尽量将身体平卧于巢上与地面平行,以缩小目标,加上体羽的保护色很难被发现。离巢亲鸟多站在距巢左右较高处担任警戒,只在早晚觅食。坐巢亲鸟翻卵时常呈半蹲状,身体左右活动,约一分钟后卧下。在整个孵卵期未见争巢现象。在孵卵前期换孵次数较多,空巢时间长,而到中后期换孵次数逐渐变少,孵化后期,亲鸟恋巢行为特别强,空巢时间很短。孵化后期基本不换孵。

雄鸟在孵卵期警戒性很高,人及其它动物近巢50米即离巢飞起,在空中大声鸣叫,时落时飞迷惑对方,有时也以假伤姿态将其诱离巢地。孵化后期人可接近巢10米或更近,亲鸟才飞离巢,而且是压低身体隐蔽潜行,偷偷地离开巢,一般不是迫不得已不起飞;其会飞至上空盘旋,并不断发出“ko-ae”的尖锐鸣叫声。如果在孵卵过程中卵、巢被破坏,则弃巢。早成雏多在6月份出雏。

生长发育

白腰杓鹬雏鸟跗跖及嘴铅灰色,头顶部绒羽黑色,上背及尾部黄白色夹杂黑色斑带。眼有水肿、微睁,嘴端有白色卵齿筋骨草,能站立且可向前行走。

雏鸟出壳后可在巢中或巢外附近处来回活动,遇有危险时或蹲或急跑避敌,走时很不平稳,时常用嘴来保持身体平衡,也常用嘴叨草叶似觅食状。同窝雏鸟几乎同时出壳(同一天),前后仅相差1~2小时。雏鸟在巢中停留24小时后随亲鸟离巢到草丛中活动,30天后具飞行能力。常成小群活动于草丛中。早成雏早成性。当年10月初至10月末,即可跟随亲鸟迁离繁殖地到南方越冬。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2015年,白腰杓鹬在欧洲的繁殖种群数量为21.2万~29.2万对,数量在下降;欧洲繁殖种群数量在31.2年内减少30%~49%。2016年,其全球种群数量为83.5万~131万只;2017年,它的全球种群数量在过去15年中下降20%~30%。至2017年,白腰杓鹬种群数量在减少。

1992年中国仅统计到2681只白腰杓鹬,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735只,台湾110只;整个东亚地区为3014只。其在英国种群数量在1970~2012年期间下降了62%,在1995~2013年期间下降了46%,下降幅度为78%。其在爱尔兰的种群数量在1968~1972年及2007~2011年间都在下降。自1980年代初以来,其在荷兰和德国的种群数量也在长期下降,约下降18%~50%。其在法国的种群数量在1996~2010年期间下降了20%~25%。

威胁因素

自然因素

造林、农业集约化、改良的边缘草原等导致荒原生境的丧失和破碎,白腰杓鹬的生存受到威胁。废弃农田和植被过于茂盛的地方不适合其筑巢;如果它在改良形成的草原或碎片化生境中筑巢,被人类捕食的机率更高。在繁殖季节它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为因素

扩大风电场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也会对其的生存产生影响。它还受到人类狩猎的影响。其越冬种群受到潮间带泥滩开发、污染的影响;及拦河坝建造而导致河口泥滩和盐沼缺水的威胁。土地开垦、污染、人为干扰和河流流量减少、迁徙集结区退化等,也影响它的种群生存。

保护等级

2000年,白腰杓鹬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7年,白腰杓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等级。

2021年,白腰杓鹬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2007~2009年更新的白腰杓鹬管理计划,涵盖了其栖息范围的欧盟区域。法国于2008年7月开始监测其出现的区域,虽然2012年部分区域已解除监测;其还出现在大量保护区内,受到保护区的保护。

对人类的影响

白腰杓鹬容易感染禽流感病毒,人类会受到其未来病毒爆发的威胁。

参考资料

Numenius arquat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11-22

Numenius arquata.iucnredlist.2023-05-09

白腰杓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09

白腰杓鹬 Numenius arquata.inaturalist.2024-11-22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白腰杓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0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