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蛇(学名:Acrochordus granulatus),又叫黑斑瘰鳞蛇,是瘰鳞蛇科瘰鳞蛇属蛇类,为无毒蛇。瘰鳞蛇体重为69~191克,体长为0.6~2.43米,其头部呈三角形,鼻孔位于吻端背方,眼小。头部灰黑色,体背灰白色,具黑环纹或斑,成年蛇较不明显,尾侧扁,具缠绕性,有着松弛皮肤,皮肤覆盖着难以计数的非常小的龙骨状鳞片,因此俗称“疣蛇”。
瘰鳞蛇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澳大利亚,原产于古希腊和澳大利亚地区,完全营水生生活,常栖息于沿海潮汐河流、河口和公海(尤其是泥底的浅海)和珊瑚礁中。
2022年,瘰鳞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瘰鳞蛇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瘰鳞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历史
瘰鳞蛇的名字来源于希腊作品《Acrochordon》,“Acrochordon”在英文中是“疣”的意思。而“granulatus”是指该物种的颗粒状鳞片。瘰鳞蛇最初被J.G.施奈德(J.G.Schneide)命名为Hydrus granulatus。
形态特征
瘰鳞蛇是无毒的,其体型比瘰鳞属(瘰鳞蛇科)的其他种类小得多,体重为69~191克,体长为0.6~2.4米。瘰鳞蛇两性异形,雌性通常比雄性大,头部更大,身体更长更重,这些较大的身体比例有助于支持生殖过程。成年雌性的平均吻肛长(SVL)为686.2毫米,而雄性的平均吻肛长(SVL)为648.6毫米。雌性的平均头长为19.7毫米,平均头宽为13.2毫米。雄性的平均头长为17.8毫米,平均头宽为11.1毫米。
瘰鳞蛇头部呈三角形,头颈区分不明显,鼻孔位于吻端背方,眼小。头部灰黑色,体背灰白色,具黑环纹或斑,成年蛇较不明显,中线上有一个像龙骨一样的脊,腹侧盾非常小,在中线处向下突出,在游泳时形成压缩的腹侧龙骨,尾侧扁,具缠绕性。与陆生蛇不同,瘰鳞蛇的肺部遍布全身,因此它们可以在水中浸泡数小时而不会浮出水面呼吸。
瘰鳞蛇皮肤松弛,覆盖着难以计数的非常小的龙骨状鳞片,鳞片凸起,因此俗称“疣蛇”,它们有大约100个质地粗糙的鳞片,使它们能够抓住和勒紧猎物。头部覆盖着非常细小的鳞片,上唇有14~22个鳞片;两眼之间有8~11个鳞片,鳞片小,粒状,非常粗糙且并列;头部及背无对称大鳞片,体略圆形(微带多角形)的粒鳞,镶嵌排列,或微覆瓦状,具小棘没有腹鳞,尾巴覆盖着小颗粒鳞片。
瘰鳞蛇皮肤上的众多小鳞片中的每一个突出的刺或结节,使其能够抓住鱼并且具有感官。结节的圆顶上有一束刚毛状结构,该结构的基部有丰富的神经,这些结节被认为是检测机械刺激的感觉器官,有助于瘰鳞蛇在能见度极其有限的水域中移动、定位和捕获鱼类。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瘰鳞蛇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海南省)、澳大利亚和周边岛屿沿岸的水生栖息地,原产于古希腊和澳大利亚地区。。
瘰鳞蛇的主要分布地,西起自印度及斯里兰卡,以至东南亚热带地域、菲律宾一带;南至印尼、马来西亚、帝汶;东至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北岸、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及所罗门群岛一带。
栖息环境
瘰鳞蛇完全营水生生活,其对水的盐度适应性较高,咸水和淡水都可生活,水深度范围为4~20米,但因为它们必须经常浮出水面呼吸空气,通常更喜欢浅水栖息地。常栖息于沿海潮汐河流、河口、公海(尤其是泥底的浅海)和珊瑚礁中。在河口系统中,它通常出现在潮间带,包括河口、红树林和尼帕棕榈沼泽。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瘰鳞蛇营夜间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狩猎和游泳。白天,它们伏于泥土或海草中。当被淹没时,它们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不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它们会成群生活并一起打洞,但无交流行为,通常单独狩猎,然而,当提供鱼类猎物时,圈养的个体可能会作为一个群体进食。在繁殖季节,雌性会产生信息素以吸引潜在的配偶,雄性会通过雅各布森氏器官(Jacobson’s organ)检测到这种信息素。
觅食行为
瘰鳞蛇是肉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小鱼(例如虾虎鱼)、蜗牛和小型甲壳亚门。与陆生蛇一样,瘰鳞蛇会使用它们的舌头来检测危险并通过嗅觉定位猎物,其表现出两性异形的进食行为,雄性通过沿着海底滑动并在裂缝中寻找鱼来定位食物。雌性是伏击捕食者,在攻击前等待猎物经过。雌性和雌性都有粗糙的皮肤,这有助于它们抓住猎物,它们不会在体内储存食物,而是在捕获后立即消化。瘰鳞蛇在捕食猎物时可在水中待数小时,并且可以承受缓慢和快速移动的水流。
防御行为
瘰鳞蛇具有多种反捕食适应性,白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下草丛和泥土的庇护下度过。除了嗅觉,瘰鳞蛇还会使用分叉的舌头来感知潜在威胁。松弛的皮肤也让它们能够在躲避潜在的捕食者时将身体压平并在水中更有效地移动。
生长繁殖
在圈养条件下,瘰鳞蛇的寿命为3至5年。雄蛇有两个阴茎,但一次只能与一个交配,每2年交配一次,通常在6月或7月。繁殖期,雄性会缠绕在较大的雌性周围以开始交配,交配时间持续数小时。有些雄性会在交配过程中溺水身亡,因为雌性决定了这对雄性何时浮出水面呼吸空气。雄性全年产生精子,在交配期间通过导管移动到泄殖腔。精子水平根据一年中的时间而变化,并且通常随着交配的临近而增加。雌性在交配季节积累大量卵黄。雌性能够延迟受孕并保留精子,直到条件适合分娩。瘰鳞蛇为卵胎生,表现出季节性繁殖,7月左右排卵,妊娠期为5~7个月。一窝有5~12只幼蛇,幼蛇一出生就完全独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瘰鳞蛇的具体种群数量暂时未知,但截止2022年,其种群数量趋势为下降。
保护级别
2000年8月1日,瘰鳞蛇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2年,瘰鳞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瘰鳞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2年,瘰鳞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数据缺乏(DD)。
致危因素
栖息地减少
瘰鳞蛇栖息环境为红树林,因整个东南亚的红树林大规模转变为养虾业,这种依赖红树林的物种的全球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人为捕捞
人为捕获被认为是对瘰鳞蛇的主要威胁。瘰鳞蛇是宠物界流行的一种水生蛇,人们会捕捞进行宠物贸易,其皮也被用作皮革的替代品来制作手提包、鞋子、钱包和许多其他物品。因瘰鳞蛇偏爱浅水区域(通常低于15米),容易被拖网渔船偶然捕获,或被作为浅水捕捞作业的副渔获物捕获,有些渔民还会认为它是某种有毒的海蛇而将其杀死。
天敌
瘰鳞蛇的天敌包括鳄鱼、海雕和人类。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9
瘰鳞蛇.iucnredlist.2023-05-0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09
瘰鳞蛇.animaldiversity.2023-05-09
Acrochordus granulatus (Schneider, 1799) | Species.indiabiodiversity.2023-05-09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09
Acrochordus granulatus.biodiversity.2023-05-09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