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翘嘴鲌

翘嘴鲌[bó](学名:Culter alburnus),是鲌属的一种鱼类。翘嘴鲌为名贵的经济鱼类,其可食部分占58%,富含蛋白质、脂肪,磷、铁等微量元素,营养成分优于其他一些淡水水产品种和鸭、鹅、猪肉。翘嘴鲌是中国黑龙江省大兴凯湖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鱼类之一,也是中国淮河、黄河水系的一些河流和水库的重要经济鱼类。

翘嘴鲌分布甚广,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台湾、珠江等水系的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同时也分布于俄罗斯、蒙古、越南等国家。翘嘴鲌栖息于水系中下游河流、湖泊及大型水库敞水区的中上层水域;属肉食性凶猛鱼类,幼鱼期主要以昆虫、枝角目桡足类[ráo jiǎo lèi]等为食,体长达15厘米开始捕食鮈[jū]类等,体长25厘米则以小型鱼类为食;有明显的洄游规律,洄游距离可达支流的中上游,如在中国黑龙江省大兴凯湖,在南岸肥育和越冬,解冻后向北岸进行产卵洄游,结束后即折回南岸肥育;游动迅速,善于跳跃;幼鱼喜集群;翘嘴鲌是大型鱼类,体重可达15千克。体长侧扁,头背面几乎平直,腹棱不完全;背部及体侧上部为灰褐色,腹部为银白色。

翘嘴鲌全球种群数量稳定,于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翘嘴鲌常见个体体重为1.0~2.5千克;最大体重达10千克,体长14.7~26.5厘米。体长侧扁;头中大、侧扁,头背面几乎平直,头后背部微隆起。腹棱不完全,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尾柄较长。体被小圆鳞。侧线完全,前部浅弧形下弯,后部平直,伸达尾柄中央。背部及体侧上部为灰褐色,腹部为银白色,各鳍灰色,末端和边缘灰黑色。

翘嘴鲌眼大,侧上位;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稍小于眼后头长;眼间隔较窄,微凸,眼间距大于眼径,约等于吻长。吻钝;口大、上位,口裂几垂直,下颌肥厚,急上翘,突出于上颌前缘;无须。下咽齿3行,近锥形,齿顶端呈钩状。鳃孔宽大,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鳃盖膜连于峡部。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刺强大;背鳍起点到吻端比到最后鳞片的距离稍近。臀鳍基较长,无硬刺;鳍基较长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较短,尖形,下侧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起点的前下方,末端不达臀鳍。尾鳍深叉,下叶长于上叶,末端尖形。肛门靠近臀鳍前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翘嘴鲌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蒙古;多见于俄罗斯的阿穆尔河流域和中国东北部,到朝鲜的河流,再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海南省和中国南部的台湾;2019年,它们被发现分布在阿穆尔盆地内,也出现在蒙古的布尔努尔盆地。

中国分布

翘嘴鲌在中国分布广,遍及中国各大水系中游及附属水体,如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水系的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

栖息环境

翘嘴鲌属于湖泊定居性鱼类,栖息于水系中下游河流、湖泊及大型水库敞水区的中上层水域;可生活在急流、缓水和静水生境。同时,翘嘴鲌还常生活在人们洗菜、淘米的水域及靠近菜园、打谷场的水域。幼鱼善栖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较缓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港湾里。

翘嘴鲌适温能力相当强,能在低水温(5摄氏度左右)及高气温(36摄氏度左右)的条件下生活,而且很活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翘嘴鲌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体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期主要以昆虫、枝角目桡脚类等为食,体长达15厘米即开始捕食鮈类等,体长在25厘米左右则以小型鱼类如逆鱼、鮈和等为主要食物,如在中国太湖主要捕食刀、间下鳍、似鱎、红鳍原、鲢、和𫚪亚科等。体重100~150克的翘嘴鲌能吞食6.7厘米左右的鳙、鲢,体重500克的可吞食200克左右的鳙、鲢。

翘嘴鲌以追击方式捕食。它们是一种持续摄食性很强的鱼类,在生殖季节和冬季都强烈摄食。

节律行为

翘嘴鲌有明显的洄游规律,洄游距离可达支流的中上游,如在中国黑龙江大兴凯湖,它们在南岸肥育和越冬,解冻后向北岸进行产卵洄游,结束后即折回南岸肥育。冬季,大小鱼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如中国太湖的翘嘴鲌在冬季会游往平台山、宜兴滩湖槽地区。

社群行为

翘嘴鲌游动迅速,善于跳跃。幼鱼喜集群,活动于水流较缓慢的浅水区;成鱼活动于敞水区的上中层。

生长繁殖

翘嘴鲌的繁殖季节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时间为6—8月,各水体的繁殖期都相似,但繁殖高峰期稍有差异,例如中国巢湖、锦江和太湖繁殖高峰期在6~7月,徐家河水库繁殖盛期在5~6月份。

发情

中国太湖的翘嘴鲌每次发情持续时间约为2小时;雄鱼紧紧追逐雌鱼,时而用尾击水,时而跃出水面,进入高潮时,雌雄鱼在水中聚成一簇,不停地旋转追逐游动,完成生殖活动。

产卵孵化

翘嘴鲌在一个繁殖季节产2次卵,相隔15天左右,属于短期分批产卵类型。中国太湖的翘嘴鲌产卵时间一般在傍晚或黎明前,并随季节而变化,如端午节后在中午1~2时,夏至则延迟到下午7~9时,小暑为下午9~11时。它们产黏性卵,产出的卵黏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怀卵量为3万~53万粒。它们在江河湖泊皆可产卵,产卵场集中在湖泊近岸带、水深在1米左右的水域,或产卵于泥少底质、水草很少的水域;在生殖期阴雨转晴、水温明显上升或有3~4级风时,在下风靠岸处或在暴雨后水位上升造成有流水的湖滩地带或河口处,都有大批亲鱼聚集产卵;但在湖泊和水库中具有生殖洄游的习性,通常到与水库和湖泊相连的河流中产卵,产卵后受精卵和仔鱼顺水漂流而下到水库、湖泊生长,产卵场从上游一直分布到河口区。

翘嘴鲌卵圆形,不透明,卵径1.1~1.4毫米,无油球。受精卵在流速为0.1~1.5米/秒的水中漂流孵化,卵里的胚体约在受精的2天后变态为仔鱼并脱膜。出膜时是相继岀膜,大部分为尾部先岀膜,也有部分头部先岀膜。

生长发育

中国黄河的翘嘴鲌初孵仔鱼全长平均4.1~4.7毫米,躯体透明,体节43~44对,卵黄囊前粗后细;鳍发育不完全,只能间歇进行上下垂直游动。在中国汉江地区,翘嘴鲌仔鱼1日龄时头部与卵黄囊分离,卵黄囊呈前宽后窄的棒状,眼眶下侧出现1对黑色的眼点,体表其他部位为无色透明,背鳍出现;2日龄时口裂出现;3日龄时眼球完全变黑,体表出现少量黑色素,口裂清晰明显,鳔开始出现;4日龄时卵黄囊几乎耗尽,胸鳍如扇状,鳔开始充气膨大,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消化道发育完整,出现摄食行为。它们在体长30毫米时鳞片形成,体形与成鱼相似。

翘嘴鲌性成熟之前体长生长迅速,此后缓慢下来,生长迅速阶段随着不同的水体而改变;如在中国锦江、太湖的生长迅速期是2龄以前,在澄湖、八水库是3龄以前,在兴凯湖鲇鱼山水库是4龄以前。雌鱼3龄始达性成熟,雄鱼2龄即达成熟。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选个体大、健壮、无伤的雌、雄翘嘴鲌作催产亲鱼。在家鱼繁殖设施中进行催产;用水为新鲜江河水;将雌、雄鱼配对放产卵池让其自然交配产卵,然后将受精卵在孵化缸孵化。

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的鱼池养殖,池底平坦,淤泥不厚,无敌害生物,水质清新,在苗种放养前15天左右进行池塘清整消毒,主要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及敌害生物。种苗放养时,搭配一定数量麦穗鱼、花鱼骨等抢食不凶的底层鱼。

饵料有活饵、冰鲜鱼饵、浮性配合饲料;养殖的一龄鱼种既可投喂活或新鲜的鱼、虾,亦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养殖管理

调节水质,经常灌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透明度保持在25~50厘米,酸碱度中性偏酸。确保池中有充足的饵料,也要视饵料摄食多少而调整。夏季高温季节每周换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20%~30%,池中存少量水草。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种群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翘嘴鲌种群衰退严重,天然资源量日趋减少,呈现低龄化、小型化,其中,天然湖泊和河流中的资源量下降最严重;但在由水利工程建设形成的大坝水库它们的种群呈增长趋势或者以新增物种的形式进入。2020年,翘嘴鲌全球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由于中国三峡大坝的蓄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库区的饵料资源增加,促进种群的增长,翘嘴鲌成为三峡库区不同支流的优势种类,如在三峡大坝建立以后进入香溪河,已成为优势种。在中国洞庭湖支流沅江[yuán shuǐ]最大的大坝五强溪形成的水库中,翘嘴鲌的资源量呈上升趋势,库区的资源量大于大坝下干流的资源量;在中国河北的黄壁庄水库,它们是2010年以后水库的新种类之一。

种群数量

中国太湖3龄以上的翘嘴鲌比例明显下降,从1964年占总数的32.4%,下降至1981年的17%;而0~2龄低龄鱼比例上升,从1964年的67.6%升至1981年的83%。在中国兴凯湖,它们的产量由1975年的1046吨下降到2011年的58吨,占总渔获量的比例由80%下降到11.8%。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如汉江沅江资江澧水[lǐ shuǐ]等),它们的资源量也呈下降趋势,在汉江中游的产量占总渔获物量的比例从1976年的2.42%下降到2003年的1.1%。

致危因素

翘嘴鲌种群数量受到过度捕捞、产卵场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过度捕捞已导致中国兴凯湖、太湖鄱阳湖[pó yáng hú]、巢湖等天然湖泊翘嘴鲌资源量严重下降。产卵场环境恶化是导致兴凯湖翘嘴鲌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上世纪70~90年代,密布的定置网具和渔船噪音几乎阻断了翘嘴鲌的产卵洄游通道,对其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保护等级

2007年12月12日,翘嘴鲌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中。

2020年,翘嘴鲌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等级。

保护措施

中国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来保护翘嘴鲌;如中国在2002年建立了国家级兴凯湖翘嘴鲌原良种场,成功进行了翘嘴鲌人工繁殖,并开展了增殖放流。中国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2002~2004年在太湖放流了翘嘴鲌鱼苗2577万尾,收到了一定的增殖效果。中国还采取了其它保护措施保护翘嘴鲌,如加强对产卵场的保护(设定禁捕期和禁捕区),限制捕捞量,控制网具类型和网目规格等。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翘嘴鲌是一种肉味鲜美的大型经济鱼类,如在中国黑龙江省大兴凯湖,它们是决定渔业生产丰欠的主要捕捞鱼类之一,历史上占总渔获量的比例高达90%;在中国淮河黄河水系的一些河流和水库,它们是当地的重要经济鱼类。

中国兴凯湖翘嘴鲌养殖技术成熟而稳定,池塘养殖苗种和成鱼单产可达200~400千克/667m2,净增利润1500~3000元/667m2;大水面增养殖可净增利润100~200元/667m2。

翘嘴鲌在鲌亚科中是最大的一种,与淞江鲈黄河鲤、松花江鲑誉为中国四大名鱼。

营养价值

翘嘴鲌为名贵鱼类,在中国太湖为“三宝”之一,其可食部分占58%,富含蛋白质、脂肪,磷、铁等微量元素也很丰富,营养成分优于其他一些淡水水产品种和鸭、鹅、猪肉。

参考资料

翘嘴红鲌.ITIS.2024-08-18

Culter alburn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3-05-07

Culter alburnus.IUCN.2023-05-07

翘嘴鲌.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2024-08-18

翘嘴红鲌.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6-19

..2023-06-21

..2023-06-21

..2023-06-21

..2023-06-19

..2023-06-21

清流“九龙湖白刀”——翘嘴鲌.微信公众号.2025-03-1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