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四平调

四平调,是中国传统戏剧,由流行于山东省江苏省、安徽、河南省等省接壤地区的一种民间腰鼓演变而成,是继清光绪年间的豫东花鼓艺人申怀德之后,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创造而成,流行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因其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

1930年前后,花鼓艺人庞学文、杜学诗(绰号“黑云彩“)的花鼓班由化装演唱演变为登台着戏装演唱;1934年,邹玉振的花鼓班与他们合班,称大兴班,群众呼之为“老梆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流亡到安徽的界首市阜阳市一带,改名为“山东省老调”、“山东干砸梆”、“文明腰鼓”,并吸收了京剧、评剧的表演程式;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刘汉培和杨学智(豫剧琴师)等,对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进行研究,相继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唱腔,增加了弦乐伴奏,形成为后来的四平调;1962年,戏曲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王凤云对四平调唱腔进行了创新。

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商丘市濮阳市申报的四平调均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2008年,山东省金乡县成武县申报的四平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2014年,安徽省砀山县申报的四平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剧种简史

四平调是在豫东花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流行于皖、苏北部、豫南、豫东及鲁西、鲁南一带,迄今约有六十余年的历史,有山花鼓戏带头人“邹家班”和一些同行逐渐演变而成。它和黄梅戏豫剧、曲剧、山东大鼓等戏曲是当地比较欢迎的戏曲之一。四平调由于源于砀山,至今,砀山城乡的一些剧团排练时都要有四平调的唱段,一些中年人、老年人和爱听戏的小孩子闲时也能哼上几句凄婉悠扬的四平调小曲。

1935年在商丘县演出时由院主、艺人燕玉成、许若海、王培军、庞士荣、刘玉顺等人共同研讨,根据腰鼓中男、女演员均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且苏北花鼓中又有“平调”的名称,因而便提出借四平八稳之意,用花鼓“平调”之称,各取一字,定名为《四平调》,被广大花鼓艺人欣然接受。

1963年,砀山县专门成立了四平调剧团。剧团走乡串村,先后上演了许多四平调剧目,深受欢迎。

明朝以后,由于昆曲、高腔,皮黄及梆子戏的兴起,影响和推动了各种戏曲艺术形式的发展。以砺山一带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各路花鼓在清朝末年,先后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分别演变为另外的几个剧种。

民国以后,苏、鲁、皖、豫四省交界地区著名的花鼓班有三个;一是以砀山县周寨区张小楼村邹玉振为首的“邹家班’;二是以周寨区西豆楼村燕玉成为首的“燕家班”;三是以江苏沛县甄有明为首的“甄家班”。每班不过七、八人,经常活动在苏北、皖北,鲁南、鲁西及豫东,豫南一带。

1928年,“邹家班”在江苏新浦戏园演出时,女角去掉高跷,男角摘掉腰鼓,穿上戏剧服装,摹仿戏剧化装,走出地摊,首次登上舞台。1931年,砀山县花鼓艺人燕玉成、庞士英、刘玉顺和丰县花鼓艺人王世君、许若海等人,在商丘卫星说书场演出时,根据观众建议,共同研究,认为花鼓的四平八稳中有“平调”板式,借四平八稳之意,用花鼓“平调”之称,始定名为“四平调”。在此之前,由于花鼓演出不断改进,曾用过“文明花鼓”、“无弦梆”、“干砸梆、“老梆子”等名称。此时,花鼓班虽易名为“四平调”,但在花鼓的唱腔及伴奏上仍然没有突破。

1937年,七七事变后,邹、燕,甄三班在河南太康合为一班演出,取名“三艺社”,时隔不久。“三艺社”改名为“芒砀剧团”。

1940年,“芒砀剧团”在界首市与河南曲剧演员李金波.陈万顺、杨福德等人同台演出,由于曲剧当时有弦乐,无打击乐,而腰鼓则有打击乐而无弦乐的丝弦件奏效果,影响着花鼓艺人,从而使花鼓艺人产生了增加弦乐的强烈愿望。

1941年,“芒砀剧团”和评剧演员孔殿娥、孔殿玲、孔少凯同台演出,再次受到了弦乐的影响,对增加弦乐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1946年,“芒砀剧团”在安徽县演出时.由邹玉振,燕玉成,张新奎等人出面,聘请了河南省夏邑老三班豫剧弦手杨学智,与乏汉臣等人一起开始对花鼓加弦乐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以花鼓的“平调”为男女唱腔的基础,去糟粕,取精华,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特点,和花鼓的曲调相融合,确定“四平调”为2、1、6、1的唱腔落音格式,并用六楞二胡将腰码下移定弦,称高胡为主弦乐。从此增加了弦乐伴奏,“腰鼓”演变成了“四平调”,使“四平调”这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得以诞生,而后又增加了月琴三弦琴唢呐、笙、笛等乐器,又进一步有了提高。“花鼓”演变成了“四平调”,不但改变了剧种名称,而且连演出剧目、表演艺术、舞台设备也都有所改进,服装、道具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应有尽有。唱、念、做、打表演艺术也有了新突破。起初,“四平调”多演些“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解放后,逐步形成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既能演小戏,也能演连台本大戏,以及文戏、武戏,各种类型的优秀传统和大、中、小现代剧目。在表演艺术上.“四平调”保留了腰鼓的载歌载舞、说唱结合的艺术特点,在演出优秀传统剧时,多采取京剧的化装方法和脸谱。

1947年,以邹玉振、王汉臣为首的艺人辗转到商丘市后,1949年被人民政府接收,1950年改名为朱集市(即今商丘市)艺场大众剧团,1951年改为商丘市人民剧团,并开始招收青年演员。同年还有山东金乡县单县曹县江苏省丰县沛县,安徽省的砀山县,后又有河南省范县长垣市等地相继成立了专业和业余四平调剧团,共三十多个,呈现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时,商丘市四平调剧团邹爱琴同志主演的《陈三两爬堂》,1959年范县四平调剧团李秀英主演的《枫落池》,1965年河南省现代戏调演时刘效会、王汉亭、董君瑞主演的《扒瓜园》以她(他)纯净浑厚的音乐,质朴纯美和娓娓动听的唱腔、字真意切,顿挫分明的演唱技巧,博得了省内外戏曲工作者和观众的赞赏,扩大了这一新剧种在全国的影响。

四平调这一年轻剧种,在老文艺工作者和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使 其唱腔音乐逐步丰富、完善、表演技艺和舞台美术等日趋提高。同时也自行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梅香》、《三告李彦明》、《回龙传》、《绿牡丹》、《珍珠衫》、《小包公》等一百多个剧目,还创作了《扒瓜园》《体己钱》、《送货路上》、《谢媒人》、《生日泪》、《母亲》、《家庭风波》、等现代题材剧目。原来仅在豫、鲁、苏、皖边界地区的农村和小城镇演出的,现已发展到河南省山东省、安徽、江苏省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等省的大、中城市演出,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由于近十几年来,电视、家庭影院的广泛普及,使戏曲艺术门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全国四平调剧团由原来的30多个减少到四五个,大部分演职员工改行,面临危机,急需抢救。截止2014年,只有商丘市范县成武县三个专业四平调剧团,他们相互合作、交流。

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有《小包公》、《小借年》、《陈三两爬堂 》、《三告李彦明》、《小姑贤》等50余出,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砀山四平调剧团又排演了大量现代戏如《焦裕禄》、《白毛女》、《丰收之后》等,演出范围不断扩大,极受好评。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板式唱腔的名称,诸说不一。根据花鼓戏的板式分为[二四板]、[平腔]、[紧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个乐句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评剧,小生近似京剧,须生和花脸唱梆子戏。除旦角外,其它角色有时行腔与弦音不一致,最后才统一起来。一般唱完一段时,最后一句留给其它角色唱。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琴琵琶等。

艺术特色

四平调以腰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我们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传承艺人

邹爱琴拜金荣商丘市剧团)2008年,商丘市四平 调剧团的邹爱琴、拜金荣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承担起传承保护四平调剧种的重任。

张绪斌、崔太先(阳范县剧团)

王凤云(山东成武县剧团)

刘玉芝(山东省金乡县

传承意义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 》、《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由商丘市申报的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四平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3-25

四平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4-07-28

四平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4-07-28

四平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8

四平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8

四平调.河南文化网.2024-03-25

魅力商丘·多彩非遗|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澎湃新闻.2024-03-25

省文化厅检查指导商丘市梁园区国家级非遗--四平调.河南省人民政府.2016-08-04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