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酸浆

酸浆

酸浆(Alkekengi officinarum Moench),为茄科(Solanaceae)酸浆属(Alkekengi)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菇、红姑娘、泡泡草、洛神珠、金灯果等。酸浆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如法国希腊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在中国范围内主要分布于甘肃省、湖北、四川省云南省等省区。酸浆喜阳光充足、凉爽湿润的环境,具有耐寒、耐热等特性,多生长在空旷地、山坡、路旁、林下等地方。

酸浆基部常匍匐生根。茎基部略带木质,茎节不甚膨大;叶片呈长卵形至阔卵形;花梗密生柔毛;花萼呈阔钟状,萼齿呈三角形;花冠呈辐状,裂片开展,阔而短,顶端骤然狭窄成三角形尖头;雄蕊及花柱均较花冠为短。果梗被宿存柔毛;果萼呈卵状,橙色或火红色;浆果呈球状,橙红色。种子呈肾脏形,淡黄色。花期5~9月,果期6~10月。

酸浆果实成熟后可供食用,味道酸甜可口,营养丰富,除了鲜食,还可加工成果酒、罐头等食品。由于其花萼色彩鲜艳,形状宛如灯笼,不仅可用于园林造景,还可用于制作插花和干花。另外,酸浆的全草和根可入药,具有清热利咽、利湿等功效,可用于咽喉肿痛、黄疸、痢疾疟疾等疾病的治疗。

历史记载

酸浆首次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中,《本草经集注》中“处处人家有,叶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黄红色”,《本草纲目》记载“酸浆开小花黄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状,无瓣,但有尖,结一铃壳,凡五棱,一枝一棵,下悬如灯笼状。壳中一子,状如龙葵,生青熟赤”,均对酸浆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再结合《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的附图,上述植物与茄科植物酸浆及其变种挂金灯很相似。

化石记录

酸浆的种子化石已被发现来自西伯利亚地区中新世(2300万年前-533万年前)、欧洲上新世(530万年前-258.8万年前)和德国的更新世(258.8万年前-1.17万年前)。据《英国植物志史》记载,在东安格利亚的罗克瑟姆以东卢德姆地区发现的早更新世沉积物中存在酸浆的花粉粒化石。

分类

分类史

酸浆曾被归类于茄科(Solanaceae)洋酸浆属(Physalis L.),直到有研究者进行分子和遗传相关研究后才将其定位为新属酸浆属(Alkekengi)的模式种。

主要变种

挂金灯(学名:Alkekengi officinarum var. franchetii ),别名天泡、菇娘。在中国广泛分布,朝鲜日本亦有,常见于田野、沟边、山坡草地或路旁水边,也普遍栽培。与酸浆的区别在于茎较粗壮,茎节膨大;叶仅叶缘有短毛;花梗近无毛或仅有稀疏柔毛,果时无毛;花萼除裂片密生毛外筒部毛被稀疏,果萼毛被脱落而光滑无毛。

品种类型

酸浆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引自日本的红果酸浆(学名:Physalis alkekengi L. var. francheti. Masf.),别名红姑娘,果形较小,在食用价值、风味上较差,栽培容易,多作为观赏栽培;另一种是引自法国的黄果酸浆(学名:Physalis alkekengi L. var. orientalis Pamp.),别名洋姑娘,果形较大,食用价值较高,味道酸甜,但栽培较困难。

形态特征

酸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和茎

基部通常匍匐生根。茎高约40~80厘米,基部稍带木质,分枝稀疏或不分枝,茎节不甚膨大,通常布满柔毛,尤其以幼嫩部分较密。

叶长5~15厘米,宽2~8厘米,呈长卵形或阔卵形、有时菱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不对称呈狭楔形、向下延伸至叶柄,全缘而波状或者有粗牙齿、有时每边会有少数不等大的三角形大牙齿,两面布满柔毛,沿叶脉较密,上面的毛通常不脱落,沿叶脉也有短硬毛;叶柄长约1~3厘米。

花梗长6~16毫米,开花时直立,后来向下弯曲,密生柔毛而果时也不脱落;花萼呈阔钟状,长约6毫米,密生柔毛,萼齿呈三角形,边缘有硬毛;花冠呈辐状,白色,直径15~20毫米,裂片开展,阔而短,顶端骤然狭窄成三角形尖头,外面有短柔毛,边缘有缘毛;雄蕊及花柱均比花冠短。

果实和种子

果梗长约2~3厘米,多少被宿存柔毛;果萼呈卵状,长2.5~4厘米,直径2~3.5厘米,薄革质,网脉显著,有10纵肋,橙色或火红色,被宿存柔毛,顶端闭合,基部凹陷;浆果呈球状,橙红色,直径10~15毫米,柔软多汁。种子呈肾脏形,淡黄色,长约2毫米。

物种分布

酸浆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如法国保加利亚希腊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在中国范围内主要分布于甘肃省、湖北、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省区。多生长在空旷地、山坡、路旁、林下等地方。

生长习性

酸浆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凉爽湿润的环境,具有耐寒、耐热等特性。原产亚洲的酸浆在3~42℃的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在严寒地区露地栽培时,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待翌春又会萌发生长。但原产南美洲的酸浆的耐寒能力稍弱,在严寒地区多作1年生栽培。酸浆对土地要求不严,在松散沃腴、排水良好、向阳的砂质壤土中生长为宜,不宜在过粘或低洼地中生长。花期5~9月,果期6~10月。种子寿命2~3年。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种植地宜选择松散沃腴、排水良好、向阳的地块,过粘或低洼地通常易引起根状茎腐烂。选地完成后,在早春时节进行整地,施入适量的底肥,深翻土地,起垄镇压。

播种繁殖

采收成熟无病的果实,脱粒后阴干,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贮藏。播种时间通常在翌年5月上旬,将种子与细沙混匀后播于沟内,播后覆土,稍镇压,浇水保持土壤表面湿润,等待出苗即可。播种繁殖当年便可开花结实,但产量较低,可通过育苗移栽提高产量。

根茎繁殖

选择健壮、无病的根茎,将其剪成小段,每段保留2个芽,按一定间距摆放,覆土浇水,保持土壤表面湿润,等待出苗即可。

田间管理

当幼苗长至一定高度时需间苗并进行定植。定植初期,需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浇水后应立即铲除地里杂草使土壤疏松以促进根系发育。酸浆分枝较多、匍匐性强,需进行搭架,植株每长高30cm便要人工绑蔓一次。初花初果时,结合追肥,进行中耕培土以防植株倒伏。当植株生长过于旺盛时需及时剪掉多余分枝,对高植株进行摘心处理,也可以摘除发育不良或多余的花和幼果。雨季注意排涝。当植株完全枯萎后,将枯枝落叶清理干净,深埋或集中销毁。表面加盖一层细的粪土,有利于保护越冬的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病虫害防治

病害

酸浆的主要病害有白叶病、病毒病等。白叶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的环境,可通过减少浇水次数、雨季注意排涝来减轻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发病时,可施用甲基硫菌灵等药液进行防治。病毒病一般是在干燥、高温的条件下,由蚜虫传播蔓延的,可通过适量浇水以防干旱,夏季及时防治蚜虫等方法进行预防。

虫害

酸浆有时会受到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侵扰。蚜虫可通过喷洒氧化乐果马拉硫磷乳剂等药剂进行防治;叶螨科可用三氯杀螨醇乳油、乐果乳油等药剂防治。

采收

当酸浆果实变软, 颜色由绿色变成橙红色或红色时即可采收。采收可分批进行,盛果期每隔5天左右采收一次,采收的果实放在冷库贮藏。若果实要运销外地, 采收时以带果外宿存花萼为宜。

用途

食用

酸浆的果实成熟后可供食用,味道酸甜可口。浆果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β-胡萝卜素、20多种矿质元素和18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是优质的野生浆果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一些地区已将酸浆作为水果进行售卖。

医学药用

在中医学领域,酸浆的全草入药,味酸、苦,性寒,具有清热利咽、通利二便等功效,可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痢疾、水肿、小便淋涩、大便不通等疾病的治疗;根入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利湿等功效,可用于黄疸、疟疾氙气等疾病的治疗。在现代医学方面,酸浆被用作利尿剂、防腐剂和镇静剂等,除此之外,酸浆还被用于强心剂、镇痛剂等药品的开发。

园艺观赏

酸浆生长期叶片翠绿,果实成熟期花萼色彩鲜艳,形状奇特,宛如灯笼,不仅可用于园林造景,还是制作插花和干花的极佳材料,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工艺原料

酸浆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是加工成饮料、果酒、果汁、罐头等食品的好原料。酸浆果实、花萼内含有酸浆果红素、叶黄素等天然色素,可以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开发的原料,在工业、食品行业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研究

酸浆全株及宿萼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四氧嘧啶诱导的二型糖尿病表现出显著降血糖作用。酸浆苦素类物质对小鼠慢性和急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酸浆苦素还具有多种体内外的抗癌活性。除此之外,酸浆还具有抗过敏、抗疲劳、抑制畸变等生理药理学价值。

植物文化

在日本,酸浆又名灯笼果,其红色花萼包着果实,形似死者灵魂的灯笼,因此在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上,日本人会将其带枝装饰在没有死者牌位的祭棚上。

参考资料

Alkekengi officinarum.植物智.2023-05-04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4

Alkekengi officinarum Moench.POWO.2023-05-07

..2023-06-27

..2023-06-27

Physalis L..植物智.2023-06-27

Alkekengi officinarum.New York Flora Atlas.2023-06-27

Alkekengi officinarum var. franchetii.植物智.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