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正南门,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
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正阳门前身为元朝的丽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统二年(1437年),增建箭楼和月墙、城潦、桥闸等,二年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正阳门是一个包括城楼、箭楼、瓮城(也叫月城)、瓮城东西闸楼、月墙及庙宇等的古代群体建筑。明清时期城楼和箭楼几次焚毁重建。民国初年拆除瓮城。1951年改造后现今仅存城楼、箭楼两座主体建筑。城楼为楼阁式,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通高43.65米。箭楼为一砖砌堡垒式建筑,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上下四层,通高35.37米,东、西、南三面共开箭窗94个。正阳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体现,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1988年,正阳门城楼和箭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包括正阳门在内的北京中轴线,正在积极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元朝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开始修建元大都的城墙,至元十三年(1276)建成。建成后的大都城共开十一座门,南面三门自东至西,依次名为文明、丽正、顺承,其中丽正门在正中,为明清时期正阳门的前身。1359年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元顺帝下诏,要求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以加强城防。丽正门的瓮城、悬索桥等楼铺之制即于此时建成。
明朝
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移0.8公里,移至今前门东、西大街一线的位置上、永乐十九年完工。城楼和箭楼分别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正统四年(1439年)。正门仍沿用元代正门名称丽正门。正统元年(1436年),增建箭楼和月墙、城潦、桥闸等,二年改丽正门为正阳门,四年竣工。 正阳门瓮城内有两座庙,西侧为道教寺庙关帝庙,东侧为佛教寺庙观音庙。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瓮城占地较大,南端呈弧形的弯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为空场,四个方向都有门。东西设有两座闸楼,在闸楼下开有劵门。
清代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箭楼毁大火,次年修复;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又遭火灾,当年兴工于次年修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城楼被八国联军烧毁,箭楼也于此时毁于火,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依原制修复,三十二年五月竣工。
民国时期
1915年 6月16日,正阳门改建工程开工,朱启铃冒雨主持开工仪式,并用袁世凯颁发的银质小镐,撬动城墙上的第一块城砖。11月,征阳门改建工程竣工。12月29日,朱启钤奉命率同督修官、交通部次长麦坚信,德国工程师罗斯·凯格尔,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等对已经竣工的正阳门改建工程进行验收。此次改建首先是把瓮城两侧荷包巷的商铺拆除,整个市场搬迁到天桥区域,然后拆除全部瓮城的城墙。其次在城楼两侧的城墙上各开两个拱券式门洞,进城由原来走一个门洞变成走五个门洞,第一期改造完成后,箭楼变成了孤零零的一个小城楼,很不美观,所以采用了德国设计师罗克格的修饰方案,在它的北侧加了一个带护栏的呈之字阶梯的小城台,在它的南面外墙装饰三重低垂幔水泥浮雕,箭窗上加装西式的白色半弧形遮阳滑盖,俗称‘白眉毛’,这样一座既有中式传统古韵,又有西洋局部装饰的箭楼便呈现出来,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现代时期
1952年对城楼进行加固,以后又进行过多次局部维修。1967年拆除正阳门瓮城内西侧关帝庙和东侧观音庙。唐山地震正阳门城楼,箭楼受损;1977年对城楼进行全面维修。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月18日,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成立。10月28日,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对正阳门城楼、箭楼进行全面修缮。1990年1月21日,正阳门箭楼正式对公众开放。2005年至2006年,北京市政府拨巨资,对城楼、箭楼进行全面的保护性大修。现在城楼大修已经全面竣工并恢复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正阳门,原名丽正门,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但一般人们也把大栅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宝市、大栅栏等区域,而正阳门是指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统称。处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正阳门箭楼、城楼、瓮城、正阳桥和五牌楼是一组布局合理、造型庄严、气势凝重的建筑群。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正阳门规格高于其它八门,素有“四门三桥五牌楼”之说。
四门
四门指正阳门共有四个门洞,即城楼门洞、箭楼门洞、瓮城两侧的东、西闸门各一个门洞。而其它八门均只有两个门洞,即城楼门洞和瓮城单侧闸门的门洞,箭楼皆无门洞,只具备防御堡垒的功能。
三桥
三桥指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桥,其实是一座石拱桥,但宽阔的桥面被栏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对着箭楼门洞,称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楼
五牌楼指正阳门前那座“六柱五间”的跨街牌楼。在明代京城九门都建有牌楼,唯独正阳门牌楼的规格最高,有五个开间。如今只有正阳门牌楼得到复建。
现存的建筑
城楼
正阳门城楼坐落在砖砌城台上,城台上窄下宽,有明显的收分,宽95米,厚31.45米,高14.7米,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占地3047平方米,城台上以城砖海墁。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楼脊饰龙头兽吻,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三层柱子,朱红梁柱,金花彩绘,楼上楼下四面均设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上下设回廊,上层前后装菱花格隔扇门窗,下层为朱红砖墙,明间及两侧正面各有实榻大门一座。城楼两端沿城墙内侧设斜坡马道以通上下。通面宽41米,通进深21米,楼身宽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个城楼通高43.65米,为老北京所有城门楼中最高者。城楼外侧重檐以上悬挂木质大门匾。城门洞为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五伏五券,内券高9.49米,宽7.08米,外券高6.29米,宽6米。
箭楼
正阳门的箭楼是最能体现古代军事防御思想和技术水平的建筑,为一砖砌堡垒式建筑,雄踞于砖砌城台之上。城台高约12米,上窄下宽,亦有明显收分。城台正中辟券门,与城门相对,五伏五券,门洞内设"千斤闸",南侧宽10米,北侧宽12.4米,占地面积2147平方米。箭楼上下四层,楼顶为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饰绿琉璃脊兽。南、东、西三面辟箭窗,以作对外防御(射击)之用,南面四层,每层13孔,东、西各四层,每层4孔,连抱厦2孔,共辟86孔。箭楼的结构为前楼后厦,面阔七间,宽62米,进深20米;北出抱厦庑座,面阔五间,宽42米,进深12米,整座楼通高35.37米。在明清北京城垣的箭楼中,唯正阳门箭楼辟门,亦最为高大雄伟。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消失的建筑
帝制时代结束后,北洋政府开始更多地考虑民众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原来的城市布局对百姓出行所带来的困扰,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节点就是正阳门。当初在帝制时期,平民百姓出入正阳门,都是走两侧的闸门,再汇集到城楼门洞进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人流量越来越多,再加上各种马车、黄包车,使这个区域经常造成大面积拥堵,各种交通事故层出不1915年民国政府最终下定决心,对正阳门区域进行彻底的改造。
瓮城
箭楼与城门楼之间为瓮城,瓮城为长方形,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5米,东北、西北两内角为直角,东南、西南两外角为抹角,瓮城将城垣、城门楼、箭楼和两座闸楼连接起来。瓮城城垣与城墙高度相同(高约11.36米),略窄些,内为土墙心外甃大城砖。上顶甬道海墁城砖,外侧筑雉堞,内侧筑女儿墙,内有空场。瓮城四面各开辟拱券式门洞一座,东、西、南为吊落式闸门。北门在宏伟的城楼之下,南门在高大的箭楼之下,东西门则在瓮城东西正中的闸楼之下。
瓮城内,城楼南侧靠北门两侧,建有关帝庙、观音庙各一座,关帝庙居西,观音庙居东,均为南向,一层殿宇、两侧庑廊,规模较小。但两庙的香火很旺。明清时,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瓮城内,全部依例建有庙宇,除德胜门和安定门供奉真武大帝外,余均供奉关帝,以祈护国佑民。然而九门之中,以正阳门关帝庙规模最大,传说其中关羽的塑像原系明朝内廷所供奉,因此香火一直兴盛。明清时期正阳门关帝、观音两庙,曾留下了许多奉祀、纪事的碑刻、诗文,是研究北京城垣建设史和社会文化史珍贵的石刻文献。
雉堞和女儿墙
雉堞和女儿墙是沿城垣上顶内外修筑的矮垣墙。雉堞位于城垣顶外侧,筑为齿状,起盾牌作用,以保护守城者免遭敌人攻击。女儿墙亦称女墙,为城垣顶内侧修筑的矮垣墙,作用是拦挡守城者,免于摔下。老北京内城雉堞高为1.9米,宽为1.5米,厚为0.75米,其间距在0.5~0.8米之间。外墙雉堞高1.3米,宽约1.2米,厚为0.5米左右,其间距在0.5米左右,内外城共有雉堞20772个。雉堞都是用白砂浆、大城砖砌成。平顶,四侧四棱见角,非常牢固。女儿墙高约1.2米,厚约0.75米,以白灰浆、大城砖沿城垣形制砌成,上顶一般砌成馒头顶或是泥鳅背顶。正阳门与内城其它八门一样,城台外侧建雉堞,内侧建女墙,规制亦与城垣相同。
马道
马道是供守城部队上下城用的专用斜道,它附贴在城墙内侧墙体上,坡度约十五度到三十度之间,马道宽约四、五米,斜道外侧砌筑一道矮墙。
内城共有二十七对马道,每对马道呈内八字形或外八字形,从左右两条马道都可以到达城顶。正阳门设有马道两条,均在月城内紧贴城垣内壁而筑,分别通向城楼与箭楼(今已废)。建筑方法是将马道土心与城垣土心夯为一整体,另一侧以白砂浆、大城砖砌成一米厚的砖层,成为马道的外包皮砖层。在这层外包皮砖上,与马道斜面平行砌起一道矮墙,其长与马道斜面同,宽约0.75米、高约1.2米,称为马道扶手墙。马道土心部分是以黄土夯成,其上再夯筑一层约50厘米的三合土,再上以大城砖立砌一层,成"礓碴"式马道路面。
功能和用途
正阳门的防御作用和礼仪功能最为突出,正阳楼门高 43.65 m,外围有护城河环绕,成为门外的保护屏障,是最高等级的军事防御设施。明代皇帝出城祭天必经此门,清代礼制愈加完备,正阳门箭楼之门仅皇帝御驾可以通行。正阳门的地理位置和形制奠定了它礼仪之门的地位。
相关价值
政治象征
“正阳”二字从字面上来看,有端正、明亮之意思。此外,古人将帝王比喻为太阳,因此“正阳”即表示君主,例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正阳显见,觉寤黎蒸”的说法。正阳门为皇帝专用,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的。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不准在正阳门的正门出入,普通百姓只能从两边的旁门进出。
历史价值
正阳门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规模较大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大其建筑结构和构造技艺是城市历史和建筑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正阳门曾是日时京城各大行宫、祭祀场所、点将合的交通要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象征和历史见证。
科技价值
正阳门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外敌进攻的必经之路。它采用双重城门结构,即内城门和外城门之间设置了空间,形成了两道防线。正阳门的箭楼是最能体现古代军事防御思想和技术水平的建筑,其千斤闸作为古代工程设计的一部分,展现了古代工程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正阳门在城门布局、防御设施、视野与通信以及防御战略地位等方面均体现了军事防御上的科学价值,研究和理解正阳门的军事防御布局对于军事史研究和城市防御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价值
正阳门所深植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建筑、装饰、工艺,还是文化传承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对于弘扬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它成为了文化教育的场所,举办了名类展览、讲座和文化活动,促进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此外,正阳门周边作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重点区域,通过保护和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社区的发展。
保护和开发
202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此次《规划》也正是对标世界遗产保护要求,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北京中轴线是包括正阳门在内的北京中轴线全长共计7.8公里。
正阳门城楼展厅内推出了正阳门历史文化展,分别从明代北京城垣、清代北京城垣、京都国门——正阳门、正阳门的规制、正阳门的职司、几见兴亡的正阳门、正阳门的火毁与重建、正阳门的关帝庙与观音庙、民国初年改建正阳门、正阳门“北平国货陈列馆”、前门地区的商业文化十一方面陈展,以期让正阳门及其所承载的丰富人文内涵更好地为人所了解、珍惜。展览能为众人探寻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甚或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提供一个窗口,作一导航。
轶事传说
中国公路零公里点
现正阳门城楼南侧前方正中的位置上,在地面镶着“中国公路零公里点”的标志,这是由交通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设置的,于2006年9月24日上午安放。该标志用青铜合金铸造,造型古朴庄重,内有篆字东西南北四个铜字,铜字的内侧是朱雀、青龙、白虎、玄武中国古代四种神兽的图案,标志的中心则是一个车轮。
“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标志的设计有特殊含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传统的星官名字,象征着四极,被誉为“四方神”,也称之为“四灵”,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征方位可溯源至夏商周,所用的‘四神’图案就取自四块著名的汉代瓦当。此外,标志图形内还有中英文,其中“东西南北”以篆字形体特点为基础,东西南北的英文为缩写。标志中间采用阿拉伯数字“0”作为原点,围绕零点加上“中国公路零公里点”中英文全称,可以让世界各国游客都可准确的理解标志的内涵。标志外环是64个标志点,代表了传统文化的64个方位,标志中有放射线背景,暗示中国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等,也都有在首都中心位置设立公路零公里标志的先例。
城门匾额上的“门”字不带钩
正阳门城门匾额上的“门”字是不带钩的。正阳门上刻的字是谁写的,一直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把门字刻成这样一个不带钩的门字?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正阳门上的城门匾额是由民国时期的书法家邵伯炯所写,他只是沿袭了明清时的传统,并不能作为门字无钩的出处。
不过,对于正阳门的“门”字无钩,民间也有传说。据称皇上乃天之骄子,龙也!龙乃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没有不怕钩的。皇上路过的地方有钩儿那是犯忌!所以那“门”字的最后一笔是直的。
相关书籍中也有别的说法,比如马扑《谈误》卷四记载:“太祖初命詹希原书太学集贤门。门字右直微钩起。上曰:吾方欲招贤,原乃闭门,塞我贤路耶?遂杀之,而以粉涂其钩。”詹希源是明朝很有名的书法家,相传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京称帝的朱元璋到国子监集贤门视察,看见那门字最后一笔上有一个上挑的钩,就问这匾是谁写的。随臣说是詹希源写的,朱元璋大怒,说:“我正想集天下之贤士,他却为我关门塞贤,其罪可诛!”当天就把詹希源给杀了。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和口头文学中看,无论哪种说法成立,反正门字上的钩成了皇家的禁忌,所以北京内九门牌匾上的“门”字,个个都没钩儿。
“假城门楼”
正阳门箭楼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被毁。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带着光绪帝和随从护卫,跑到西安市躲了起来。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太后便要回宫了。走的时候很狼狈,回来了却要风风光光。
随行官员立即给留守北京的大臣门传达旨意,同时也为回宫之事发愁。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被八国联军烧得只剩下残存的城台,不可能在慈禧和光绪皇帝回京城前修好。不能让太后和皇帝看到焚毁后的残状,太后和皇上怎么面对这样的残酷场景?慈禧太后要是动了怒,当差的难保脑袋搬家。回京城的大队人马就这样提心吊胆地进了永定门。再往前走时,只见前门楼子和他们离开北京前看到的一摸一样,而且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那些大臣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慈禧也十分开心,和光绪帝一行人耀武扬威地回了宫。
正阳门怎么会这么快就修好了呢?其实,太后和皇上以及一起回来的大臣们看见的并不是真的,而是用竹筏、麻绳、纸和油墨等东西临时搭起来的一座假城门楼。
参考资料
正阳门(中轴线).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1-26
正阳门(中轴线).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1-27
正阳门简介.北京市文物局.2024-01-26
《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解读.北京市文物局.2024-07-08
“京师九门”之冠正阳门:九门走九车 正阳门走“龙车”.北京旅游网.2024-07-09
寻访正阳门 楼台高,夏日长,商市斜街烟火盛.腾讯网.2024-07-02
古都文化之中轴线:正阳门及箭楼.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4-07-02
专走皇帝的正阳门 “正阳”什么意思?鲜有人知道.腾讯网.2024-07-02
《巍巍正阳——正阳门历史文化展》.北京市文物局.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