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在人间

在人间

《在人间》(俄文:В людях),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а Горького,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耶维奇·彼什科夫)于1914年到1916年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在人间》的第一、五、七、九、二十章,自1915年开始,曾先后在《俄罗斯言论》报上发表,1916年全部连载在《编年史》杂志上。《在人间》后来交由柏林拉迪日尼科夫出版社出版,1931年首次被翻译到中国。《童年》(1913)《在人间》(1916)《我的大学》(1923)被称为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以自己的生平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这自传体三部曲描述了阿廖沙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艰苦成长与奋斗。

《在人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它讲述了1879年秋至1884年夏阿廖沙在社会上独自谋生的坎坷经历。刘维宁童年随母亲来到祖父家生活,在11岁被迫进入社会工作。最开始是在一个鞋店做杂工,因为无法忍受店主的丑陋与虚伪离开。而后来到了“善良号”轮船工作,也是因为这段经历,阿廖沙走上了阅读之路。他的人生也因阅读改变。后来,他辗转各地工作,在16岁那年秋天到喀山去寻找他的大学。在《在人间》中,高尔基用了大量篇幅描写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俄罗斯社会环境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以此体现阿廖沙由家庭来到社会的生活体验。“在人间”,阿廖沙看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逐渐萌发自我意识,开始思考人生。

《在人间》反映了19世纪末俄罗斯平民百姓的苦难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市民阶层的自私与贪婪,无情地抨击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与罪恶,是苏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不仅影响了俄国的文学史,对整个世界的现代文学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人间》不仅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童年时代的自传,而且是时代艺术性的史册,反映了俄罗斯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布尔乔亚手工业瓦解的过程。它是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也是研究高尔基的生平与创作的必读书目。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俄国充满着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1861年,沙皇政府为了欺骗人民,维护其反动统治,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让城乡劳动人民戴上了新的枷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日益觉醒,逐渐开始和资本家进行斗争。上世纪八十年代,全世界工人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开来。一些马克思主义小组在俄国各地也展开了革命活动。

1905年,俄罗斯爆发了第一次俄国革命,以失败告终。这促使马克西姆·高尔基决定将他过去在俄罗斯的生活写成小说,揭露几个世纪以来俄国人愚昧落后、病态野蛮的劣根性,从而改造国民性,以推动国家的进步。

个人背景

早在19世纪末,高尔基就产生了写自传体小说的想法。1893年所写的《使我心灵蒙受创伤的事实和思绪》《心自传》两部书中未定稿的某些场面,后来便成了《在人间》中的部分情节。1906年高尔基与拉迪日尼可夫的通信又谈起了写自传体小说的想法,但因另外的写作计划,他延迟了自传体小说的写作。让马克西姆·高尔基下定决心写三部曲的是一次与列宁的谈话。

十月革命前,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被迫流亡国外寄居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一次,列宁来看望高尔基,高尔基便对列宁讲起了童年在外祖母家的情况及少年时期的流浪生活。列宁对此非常感兴趣,认为他应该将这些全都写下来。在列宁的鼓励下,高尔基创作了三部自传体小说《童年》(1912-1913)《在人间》(1914)和《我的大学》(1922-1923)。高尔基于1914-1916年在卡普里岛完成了《在人间》的创作。

内容情节

《在人间》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

阿廖沙在失去父亲后,随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他从一个充满爱的和睦家庭,落入了弥漫着“炙热的仇恨之雾”的小市民生活。外祖父家里常常有争吵,阿廖沙的表哥萨沙也处处欺负他,甚至戏弄他。11岁的阿廖沙迫于无奈开始进入社会工作,他来到“人间”的第一站一家旧式鞋店。阿廖沙每天一醒来,就要为老板干各种杂活。一个11岁的孩子其实难以胜任这些工作,但让阿廖沙更难以忍受的是鞋店丑陋虚伪的生活情调。老板和店员对女顾客不是讨好、调戏,就是说长道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们议论一切人,嫉妒一切人,却以最优秀的人自居。阿廖沙无法忍受这种乏味愚昧的生活,选择了离开。

后来,他在“善良号”轮船上打杂工。阿廖沙在厨师斯穆雷的启示和督促下,开始阅读。厨师告诉阿廖沙书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就这样,在斯穆雷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博览群书才能使人变得聪明的思想在阿廖沙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读好书也成了未来作家的终身信念。从此以后,阿廖沙如饥似渴地阅读手里的各种书本。

为了谋生,阿廖沙辗转各地,四处打工。他先后在“彼尔姆号”轮船上打过杂工,在圣作坊干活,在绘图师家里当学徒。而他待过的这些地方无一例外,都充斥着小市民媚俗无聊的生活习气,最典型的便是绘图师家。他们无所事事,每天以吵架彼此揭短、谈论丑闻、为难数落阿廖沙来消磨时光。阿廖沙并不喜欢这种生活风气,只好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书本中所描绘的另一个世界里。

绘图师一家认为看书是有害的,书读多了就会去搞“邪门歪道”,破坏生活的“安宁”。因此他们极力反对阿廖沙读书,甚至将他租借来的书撕毁。书被没收之后,他就变得百无聊赖,懒洋洋。对阿廖沙来说,读书变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此时的阿廖沙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他不愿意过他所见到的生活,但要过的另一种生活是什么样子,他还不知道。也是这个时候,阿廖沙结识了颇有文化素养的马尔戈王后。她劝阿廖沙应该念些俄罗斯的书,应该知道俄国自己的生活。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的阿廖沙认识到了自己的周围,不仅有敌人,也有朋友。他怀着改变自己、寻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在16岁那年秋天到喀山去寻找他的大学。

主要人物

阿廖沙·彼什科夫

主人公阿廖沙在失去父亲之后,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十一岁时被迫无奈,外出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杂工苦役,尝尽世间悲苦,备受生活煎熬。在谋生的过程中,阿廖沙体验了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认识到了人性的丑恶。同时,善良的外婆、正直的厨师、博学的玛戈尔皇后等这些正直的人又使阿廖沙渴望生活的光明。阿廖沙酷爱阅读书籍,为寻找书籍,吃尽苦难,在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帮助下阿廖沙开始读书。读书使他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对人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阿廖沙既坚强又善良,既勇敢又自信。在外祖母的影响下,有一颗善恶分明、敢爱敢恨的心。虽然家庭生活艰苦,但外祖母仍然坚强乐观地生活,并且任何时候都不忘救济更穷的人,这种善良的品质一直影响着阿廖沙,让他在污浊的生活中看到人性的本真的一面,也使他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

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书籍起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他对社会进行反抗的基础上,是优秀的书籍让他能够找到一条正确的生活道路。在书本中,他总能汲取到丰富的营养来补给自己贫瘠的灵魂和思想。书籍启迪了他对未来的认识,渴望幸福、自由、光明的人生,使他初步形成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阿库林娜·伊万诺夫娜

阿库林娜·伊万诺夫娜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善于忍让,胸怀广大,默默忍受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打骂、儿子的逆。外祖母是阿廖沙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是他最了解和珍爱的人。她善良慈爱,即使生活困难也会救济更穷的人。她无私的爱滋养了阿廖沙,让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

阿库林娜还是一位拥有乡土气息且富有诗意的人,她擅长唱歌、跳舞、讲故事,即使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吸引人们。阿库林娜还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在染坊起火时,外祖母披上马被,毫不犹豫地冲进火中,抢出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防止了火势进一步蔓延。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卡希林

阿廖沙的外祖父,年轻时曾在伏尔加河上做过纤夫,后来开了一家手工印染作坊。卡希林矮小而干瘦,只有儿女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细而快。他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小孩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鞭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打得头破血流;对没有犯错的外祖母,也拳打脚踢。

外祖父还有钱时,独断专行,作威作福。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越来越吝啬、贪婪、残暴和冷酷无情。不念及格利高里为他工作多年的情分,在他双眼失明、丧失劳动力时,将他赶出染坊。卡希林还把自己的老伴和外孙赶出家门,让他们自谋生活。在和外祖母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掌上细细点过,生怕自己吃亏。

斯穆雷

阿廖沙的“第一个老师”,“善良号”轮船的厨师,当过兵,见多识广。他文化水平不高,非常喜欢读书,在房间里藏了满满一箱书,经常叫高尔基念书给他听。因为斯穆雷,高尔基对读书开始产生兴趣,一有空就和斯穆雷一起看书。两人将自己箱子里的书读完后,他又从船长夫人那里借了很多书给高尔基读。为了让高尔基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他还让厨房里的帮工分担了一部分高尔基的洗碗工作。在高尔基被栽赃陷害不得不离开轮船时,告诫他说:“你应该找个地方好好读书。记住,你要继续读书,这是最好的事!”后来,高尔基的阅读热情一直不减,无论到哪里都热爱读书。

裁缝的妻子

她是阿廖沙阅读路上的第二个引路人。她年轻,没有孩子,喜爱图书,每周都会去两三次图书馆。不会去市场买菜,也不会做家务活,让丈夫买菜,厨子做饭。一个非典型的俄罗斯妇女,也不在意他人的议论。她借书给阿廖沙书看,告诉阿廖沙要是喜欢看书,总能找到时间的。阿廖沙获得启发,在忙碌之中重燃阅读的热情,开始忙里偷闲看书。也因为与她的相处,阿廖沙视野倍增,思想受到熏陶,阿廖沙对她怀着深厚的感激之情。

“玛尔戈皇后”

阿廖沙阅读路上的第三个引路人。她是独居的贵族太太,绘图师的新房客,长相美艳,阿廖沙称之为“玛尔戈皇后”。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屡次告诉阿廖沙要上学终未成功。她借给阿廖沙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阿廖沙多读俄罗斯作家的书,多了解自己的生活。这一阶段的阅读使得阿廖沙珍惜这世界的美好事物与人,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些思想和感情,开始期待书中那样美好的生活。

主题思想

揭露沙皇专制的罪恶

马克西姆·高尔基通过描写阿廖沙在社会中的经历,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和罪恶。书中,阿廖沙十一岁就要承担苦役般的劳动,遭受主人的侮辱、谩骂;洗衣女工娜达丽雅,聪明能干,乐于助人,为了生活,却被迫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遭到凌辱和殴打。圣象作坊的工人达维多夫,因恶劣的劳动与生活环境患了严重的肺病,老板对此却不闻不问,不到二十岁就去世了。这些具体的形象清楚地揭示了沙皇统治下劳动者的悲惨遭遇与苦难。

俄国底层人民生活的丑陋与愚昧

《在人间》浓缩了一个旧社会少年的生活成长史,展示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谴责了小市民级层的愚昧、贪婪和残暴。阿廖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是俄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写照。小说在描绘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同时,体现了沙俄统治下普通人民生活的困苦与苦闷情绪,再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的严峻与阴暗。马克西姆·高尔基用看似平淡的笔锋揭露了那个时代俄罗斯生活中的丑陋、污秽和罪恶的社会现象,批判了小市民的腐朽愚昧。

《在人间》揭示了俄罗斯社会的异化现象。高尔基用施虐和受虐来反映人性异化的基本特点,在苦闷压抑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用无情地虐待他人来获得快感和掩饰内心恐惧。例如鞋店老板一家通过谈论他人是非与捉弄他人度日。不仅成人世界的人性发生了扭曲与异化,儿童身上的人性亦是。儿童的世界本应充满新奇、活力,与自然和生机勃勃联系在一起。但在《在人间》中并非如此,除阿廖沙之外,其他的孩子喜欢的是无趣、死气沉沉的东西。例如阿廖沙的表哥,雅科夫的儿子萨沙,能够引起他兴奋的是纽扣、大铜别针、好的坏的铁靴掌、皮鞋和便鞋的袋扣、门柄等这些无趣的、静止的、已死的东西。

反抗精神

在小说中,马克西姆·高尔基塑造了一些不同于俄罗斯传统女性的女性角色,通过这些女性表达一种反抗与不驯服的精神。《在人间》中耿直泼辣的洗浴女工娜达利娅用树枝抽打喝醉酒的丈夫;裁缝的妻子从来不管家务,让丈夫自己去市场买菜;年轻又漂亮的“玛尔戈皇后”寡妇,让“少校跪在地上为她剪脚趾甲,拿一块海棉给她擦脚”。这些女性与逆来顺受的外祖母相比,显然不符合了俄罗斯传统女性的行为准则。也因此她们受到周遭人的嘲笑、讽刺和辱骂。但她们并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通过这些女性形象,作者试图指引出一条人类从异化到复归的精神之路,要想脱离现在的生活状态,就要突破原来思维的束缚,回归自我。

艺术特色

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在《在人间》中,书写人物的生活经历、主人公所生活的时代风貌、传记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真实的。它真实地体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和谐统一,在艺术上树立了传记文学的典范。《在人间》这部作品在尊重历史的真实基础上,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书写人物的精神成长,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与共振。在尊重事实的同时,马克西姆·高尔基又不限于繁琐的事实,过滤了不必要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细节,清晰地刻画了传主的思想和性格。

现实主义手法

高尔基用严峻的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各阶层人物(商人、手艺人、官史、学生、地宿流氓、鼓女等等)的典型特征,提供了沙皇专制时代丰富的历史画面,用鲜活的现实探讨当时愚昧、阴暗、粗暴的俄罗斯社会生活真相。高尔基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既不掩盖生活的真实,又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在小说中,他既描绘了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异化,同时也展现了人追寻自由,找寻人生意义的精神追求。他相信人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能够创造一切的奇迹。

作品影响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奠基人,其自传体三部曲,在艺术上树立了传记文学的典范,体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和谐统一。《在人间》中,阿廖沙的爱心、抗争、探索、选择及建设性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作者宽广的精神世界,这对身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生存的人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认为《在人间》对于世界各族有人民的生活和它的苦闷象征。

《在人间》最早于1916年在德国柏林以俄文出版。1931年,小说首次被翻译到中国,包含该书的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三部曲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至今仍是高尔基作品中印行量最大的作品。

1939年,被苏联莫斯科儿童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在人间》(V lyudyakh)。该影片由穆·顿斯依柯执导,甫·马莎里吉诺瓦、穆·特洛亚诺夫斯基、阿·梁尔斯基、伊·库德良夫采夫、恩·别列卓越夫斯卡、弗·谢列兹涅夫等领衔主演。

作品评价

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在我看来,《在人间》整个作品是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它的苦闷象征,不仅对于俄罗斯人民,而且对于世界各族人民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俄罗斯文学史简编》:自传体三部曲是作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包括《童年》(IeTCT-B0,1913)、《在人间》(BⅡOJAX,1916)和《我的大学》(Mon yHHBep-CHTeTbI,1923),再现了俄国沙皇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图景,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罗斯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罗曼·罗兰:壮丽的诗句,美妙的文章……永不为时光所磨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