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羽茅

羽茅

羽茅(学名:Achnatherum sibiricum)是禾本科芨芨草属下的一个多年生草本植物。羽茅的秆直立,平滑,疏丛,高可达150厘米,基部具鳞芽。叶鞘松弛,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厚膜质,平截,顶端具裂齿;叶片扁平或边缘内卷,质地较硬,上面与边缘粗糙,下面平滑。羽茅是优良的饲用禾草,马、牛最喜食,在幼嫩时羊也喜食。

形态特征

羽茅的秆直立,平滑,疏丛,高60-150厘米,具3-4节,基部具鳞芽。叶鞘松弛,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厚膜质,长0.5-2毫米,平截,顶端具裂齿;叶片扁平或边缘内卷,质地较硬,上面与边缘粗糙,下面平滑,长20-60厘米,宽3-7毫米。圆锥花序较紧缩,长10-30(60)厘米,宽2-3厘米,分枝3至数枚簇生,稍弯曲或直立斜向上伸,具微毛,长2-5厘米,稀长达10厘米,自基部着生小穗;小穗草绿色或紫色,长8-10毫米;颖膜质,长圆状披针形,顶端尖,近等长或第二颖稍短,背部微粗糙,具3脉,脉纹上具短刺毛;外长6-7毫米,顶端具2微齿,被较长的柔毛,背部密被短柔毛,具3脉,脉于顶端汇合,基盘尖,长约1毫米,具毛,芒长18-25毫米,一回或不明显的二回膝曲,芒柱扭转且具细微毛;内稃约等长于外稃,背部圆形,无脊,具2脉,脉间被短柔毛;花药长约4毫米,顶端生毫毛。颖果圆柱形,长约4毫米。花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羽茅生长在草原、草甸草原、山地草原、草原化草甸及林缘灌丛中。多为伴生植物。有时成为优势种,可形成单一的小群落。适生温度为4-6℃,降水量250-450毫米,湿润系数0.3-1.0,≥10℃的有效积温2000-2400℃,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和黑钙土。

分布范围

羽茅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黄土高原、新疆、青藏高原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中亚、高加索)、蒙古、朝鲜、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

生长习性

物候期:羽茅播种当年生长缓慢,不能开花结实,从出苗期到分蘖期长达3个月之久,生长第二年后才能充分发育,各年的相应物候期均提前10-20天。

生活第二年后的羽茅发育充分,4月下旬返青,5月上旬分蘖,6月上旬拔节,6月下旬孕穗、抽穗,7月中旬开花,8月中旬成熟。由返青至上述各物候期的天数分别为10天,39-47天,54-82天,59-67天,79-82天,108-116天。随着生活年限的增长,种子成熟期有提前的趋势(生活第二年返青期到种子成熟期为116天,生活第三年为108天):羽茅从返青至开花期昕需地表温度(5厘米)≥10℃的积温为1859℃,到种子成熟期需要的积温为2762.7℃。羽茅从返青至开花期所需地下温度(25厘米)≥10℃的积温为1466.3℃,到种子成熟期需要的积温为2242.5℃。由此而见,羽茅在内蒙西部荒漠草原区能正常开花结实。

生长速度:羽茅播种当年苗期生长缓慢,从6月20日至7月20日的一个月内株高增长为5厘米,日均增长量为0.17厘米。进入8、9月份生长加快.尤其是从7月下旬至9月上旬生长最快,株高达40厘米,每日增长0.6厘米,是苗期增长的3倍,9月中旬以后生长才缓慢下来。生活第二年以后羽茅的生长规律分为三个时期:4月下旬返青到6月下旬为生长缓慢时期(分蘖至孕穗期),日均增高1.0厘米。6月30日至7月30日为迅速生长时期(抽穗至开花期),日均增高2.25厘米。8月份进入成熟期,生长又缓慢下来。

再生草的生长从割后大约一个月之内生长较快,每日增高1.38厘米,8月下旬后不再生长。

繁殖

羽茅属疏丛型高大禾草,其播量与行距的选择对产量影响极大。行距从25厘米、30厘米、40厘米的每一重复,其播量均以2-4千克为最佳产量,其中以3千克/30厘米为最高,与其产量相近的是2千克/30厘米,4千克/30厘米,其余处理均较偏低。羽茅的最佳播种量是每亩3千克左右,行距30厘米。

主要价值

羽茅是优良的饲用禾草,马、牛最喜食,在幼嫩时羊也喜食。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