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是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Grylloidea)昆虫的统称。
分类地位
在1932年前,大多数分类学家只承认蟋蟀为直翅目的蟋蟀科(Gryllidae),蝼蛄科为其亚科之一,之后,有研究人员确区分了蟋蟀科和蝼蛄科(Gryllotalpidae),其中蟋蟀科又分为6亚科。Chopard(1934)仍维持1个科:蟋蟀科;但在1949年他承认了蟋蟀总科(Grylloidea),含12个科(包括蝼蛄科)、8个亚科。Dirsh(1973)将蟋蟀上升为目。但是大多数分类学家只承认蟋蟀为总科(Kevanl982)。我国学者殷海生、刘宪伟(1995)把蟋蟀总科分为9科、11亚科。目前,还没有一种分类系统得到普遍承认,但大多数分类学家承认蟋蟀为总科,蟋蟀总科一般分为9-11科。我国的蟋蟀类昆虫隶属于以下10科。
物种统计
蟋蟀总科昆虫全世界已知4000多种。目前中国分布的蟋蟀总科昆虫已知230种(亚种)(2011年数据)。
形态特征
蟋蟀类昆虫体长从1.5.50.0ram不等,一般为黑色、褐色或黄褐色,较少种类绿色;头部通常为圆形,具较长的触角,丝状,复眼较大,单眼一般3枚;前胸背板横宽,一些种类的后胸背板具腺体;前、后翅发达或较短,一些种类无翅;跗节3节,前足为步行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近基部,后足为跳跃足;尾须细长,具较长的细毛;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剑状或弯刀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蟋蟀主要生活在地表或土穴之中。生态习性不同的蟋蟀种类,选择不同的栖境生活,如蛉蟋科与蟋蟀科偏喜湿润环境,它们选择栖境均为湿润型,在干旱生境几乎从未采到。而蟋蟀科中的一些种类如迷卡斗蟋、黄脸油葫芦、石首棺头蟋等亦偏喜湿润生境,在干旱生境虽有栖息,但因它们属穴居性种类,其实际栖息场所往往也是相对潮湿的小生境,如墙根、砖缝、土穴或植丛腐叶下等处。而且,潮湿生境中个体数量较多。相反,蛛蟋科的日本钟蟋和树蟋科的长瓣树蟋为夜间活动且善鸣的种类,它们偏喜干旱环境,在潮湿生境中很少见到。
生活习性
蟋蟀大多一年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成虫一般出现在八九月份,个别种类五月份就已经鸣叫,大多为夜间活动。
食性
大多数蟋蟀属于杂食性昆虫,摄食果皮、蔬菜、豆芽、花生、米饭、肉屑、狗饲料、鱼饲料、饼干等,有时甚至连同伴的尸体都不放过。
发声行为
蟋蟀的发声器结构主要由声、刮器和共鸣器三部分构成。
物种防治
物种危害
是主要的农林害虫之一。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其中有些种类既是观赏性昆虫,又是药用和食用的资源昆虫。
研究价值
蟋蟀是神经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材料之一。
参考资料
科普小文丨蟋蟀鸣~秋天到.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