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脚鹬
小青脚鹬(学名:Tringa guttifer),别名斑青脚鹬、诺氏鹬,为鹬科鹬属迁徙鸟。小型涉禽,体长约30厘米,体重138-158克。虹膜暗褐色,嘴较粗,微向上翘,末端黑色,基部绿色或黄褐色。脚较短、黄色。趾间具部分蹼,为鹬属鸟类中趾间具蹼的惟一鸟类。
小青脚鹬世界范围内多见于欧洲、亚洲和大洋洲。在中国广泛分布,见于华北、华南、华东、东北地区等地。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疏林中水塘、沼泽地及湿地上,主要以小鱼为食;非繁殖季节见于湖泊、河流附近的沼泽地,河口沙洲、海边沙滩及沿海沼泽地,食蟹、软体动物门、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幼虫和小鱼。可用于捕猎供人类食用,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补及私人饲养。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小青脚鹬列为濒危(EN)。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小青脚鹬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小青脚鹬为小型涉禽,体长约30厘米。体重138-158克。虹膜暗褐色,嘴较粗,微向上翘,末端黑色,基部绿色或黄褐色。嘴峰48-58毫米。
夏羽头顶至后颈灰褐色具黑色纵纹,背、肩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羽缘。翅上小覆羽黑褐色,其余翅覆羽暗褐色,羽缘白色,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暗灰色,尖端较淡。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上覆羽缀有少许窄的黑色横斑。尾白色,中央尾羽沾灰,末端具一对“U”形灰色横斑,尾长62-67毫米。头侧、脸、颊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下体白色。前颈、颈侧具显著的黑褐色纵纹或斑点,胸、上腹和两胁具粗著的黑褐色卵圆形半圆形或心形斑。腋羽、翼下覆羽和其余下体纯白色。翅长169-183毫米。冬羽前额和眉纹白色,头顶、枕、后颈和耳区淡灰色或暗灰色、微具灰褐色或暗褐色纵纹。上体暗灰色,羽缘较淡呈灰白色。翅上小覆羽较暗呈黑褐色,与暗灰色的翅上覆羽形成明显对比。尾亦为淡灰色。下体白色,下颈和胸缀有淡灰色纵纹。
小青脚鹬脚较短、黄色。趾间具部分蹼,为鹬属鸟类中趾间具蹼的惟一鸟类。
小青脚鹬幼鸟似成鸟冬羽,但头顶和上体较褐,背有白色斑点和皮黄白色羽缘,胸亦缀有褐色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小青脚鹬世界范围内多见于欧洲(如俄罗斯)、亚洲(如鄂霍次克海、孟加拉围、印度尼西亚等国)和大洋洲(如澳大利亚)。
中国分布
小青脚鹬在中国广泛分布,见于华北(如河北省)、华南(如台湾)、华东(如上海市)、东北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栖息环境
小青脚鹬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疏林中水塘、沼泽地及湿地上,非繁殖季节见于湖泊、河流附近的沼泽地,河口沙洲、海边沙滩及沿海沼泽地,有时出没于潮湿的草地、盐田和稻田。栖息地水深度3-8厘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小青脚鹬繁殖季节主要以小鱼为食,也食多毛纲环节动物门、小甲壳亚门和昆虫;非繁殖季节食蟹、软体动物门、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幼虫和小鱼。
常单独在水边沙滩或泥地上活动和觅食。性胆怯而机警,稍有惊动即刻起飞。常低着头在浅水处(水深可能齐腹)来回奔跑觅食。
节律行为
小青脚鹬昼夜均活动。
小青脚鹬为迁徙鸟。在欧洲(如俄罗斯东部)、亚洲(如鄂霍次克海的西南和北部海岸、堪察加半岛西部、库页岛)繁殖,冬季飞往亚洲(如印度、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等)和大洋洲(如澳大利亚)越冬。在中国为偶见旅鸟,多于春季3-4月、秋季9-10月迁经中国,迁徙季节见于江苏省、上海市、福建福州、海南省、广东省沿海地区和台湾。
交流行为
小青脚鹬叫声粗哑,似“gwark”。
生长繁殖
小青脚鹬为一雄一雌制,约1.5龄达性成熟,繁殖期为6-8月,繁殖于东北亚的萨哈林岛,雄鸟常较早到达繁殖地,常站在枯树枝顶端或枝上发出求偶叫声。
小青脚鹬营巢于落叶松疏林中沼泽、湖泊、溪流岸边、水塘或林缘湿地。巢多筑于胸径20-46厘米的落叶松树上,距地高2-4米,也营巢于树椿或枯树脚下和沼泽中的土丘上或无树平原水域边的开阔冻原上。巢材主要是树枝、枯草、青苔和地衣。雌雄鸟共同筑巢。雌鸟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为灰色、淡皮黄色或红棕色。卵重约25克,长径约5厘米,短径约3厘米。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4-25天。早成雏早成性,大约30天能飞。
小青脚鹬平均寿命5龄,最长15龄。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小青脚鹬繁殖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1989-1990年冬季,在中国盐城见到51只,在中国青岛见到2只,中国洞庭湖2只;1991年11月,在中国江苏东台见到18只。1992年春季迁徙季节在中国盐城至少有35只;1996年,估计全世界的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2014年全球种群数量估计有约1200只,实际可能更多。截至2016年,小青脚鹬种群数量正在迅速减少,约600-1300只成鸟。
保护级别
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小青脚鹬列为濒危(EN)。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小青脚鹬列为濒危(EN)。
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小青脚鹬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致危因素
小青脚鹬种群的主要威胁包括:整个亚洲沿海湿地的工业、基础设施和水产养殖开发,以及放牧驯鹿(Rangifer tarandus)导致其在俄罗斯的繁殖栖息地退化;2012年,韩国潮间带湿地面积在过去25年减少了50%以上;2016年报道,大规模填海工程,如东海岸是小青脚鹬重要的集结地,可能会受到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的威胁;沿海湿地的污染、狩猎和人为干扰是进一步的威胁,狩猎是小青脚鹬俄罗斯繁殖地的重大威胁。
可能存在偷猎小青脚鹬行为,如1998年3-5月期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附近可见猎户捕捉小青脚鹬。
保护措施
小青脚鹬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列入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该物种有明确的系统监测方案;有确定的保护地点,已建立多个保护区和禁猎区,如俄罗斯库页岛北部、堪察加半岛克罗诺茨克、泰国利邦岛以及中国黄河三角洲、盐城崇明东滩、香港米埔等地。
主要价值
小青脚鹬可用于捕猎供人类食用,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补及私人饲养。
物种对比
小青脚鹬外形与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相似,因此对其形态特征作以对比区分。
参考资料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13
Tringa guttifer.生态环境部.2024-12-04
Tringa guttifer.CITES.2024-12-04
Tringa guttifer (Nordmann, 1835).ITIS.2024-11-18
Tringa guttifer.avibase.2023-0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1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