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军将士及中越边境人民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战胜法国侵略者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在与英国组成联军侵华的同时,法国远东舰队侵入越南。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攻占了越南首都顺化,和中国历史上有宗藩关系的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同年,法国侵略者挑起中法战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地处中越疆域交界的重要边塞镇南关被法军侵占,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省,伺机再犯。龙州势危,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协同诸将整顿部队,部署战守。二月初,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出兵夜袭文渊,打乱了法军部署,促使法军在援军未到之前即仓卒发动进攻。之后法军在炮火掩护下,沿东岭、西岭、中路谷地进攻关前隘,冯子材等各部迎战,诸将士各尽其责,协同策应终将法军击退。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镇南关大捷后,清军各部接连攻克了谷松、屯梅、威坡、长庆、船头等地,又向郎甲进军,准备光复北宁。西线滇军与黑旗军和中路唐景军也相继传来捷报。

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85年4月4日),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不顾广大军民与大臣的反对,以胜求和,授权李鸿章天津市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于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战争随即结束。镇南关大捷,挫败了法军的战略目标,打击到法国“夺取”质押品勒索赔款的企图,改变了中国在中法谈判中的地位,迫使法国放弃割地赔款的横蛮要求。镇南关战役之后,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朱尔·费里内阁在法国国内各界谴责声中倒台。1885年11月28日,《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变成法国的殖民地,同时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得以渗入,为其从中国汲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奠定了基础。

镇南关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战事中为数不多的胜战,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南炳文评价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局面,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然而,清政府在胜利的局面下,屈辱地结束了战争”。

事件背景

历史背景

17世纪,法国传教士进入越南,除传教外,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嘉庆七年(1802年),阮朝阮福映政权统一越南,自称越南嘉隆王,并受中国清政府册封为安南国王。因中国和越南历史上的宗藩关系,中法战争前,清政府曾先后五次派军入越援剿。18世纪,法国在与英国争夺印度殖民地的战争中失败,遂加紧侵略越南,并把越南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咸丰六年(1856年),法国在与英国组成联军侵华的同时,法国远东舰队借口越南处死传教士,侵入越南。越南政府邀请刘永福黑旗军援越抗法。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攻占了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开始驱逐中国在越南的驻军,准备侵略中国。

地理背景

中法战前,中国东起广东省钦州市,迤西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太平、镇安三府,再至云南省的临安、广南、开化三府,都与越南的边境毗连。镇南关(今友谊关)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缘,东北距凭祥市约18公里,东、南、西三面与越南的同登县交界。因中越边境山水相连,疆界交接,法国侵略势力吞并全越后,危及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引起清政府的警惕和戒备。

军事背景

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二日(1883年12月11日),法国侵略军司令孤拔分兵两队,从河内出发,水陆并进,向驻扎在越南山西的中国军队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光绪十年三月(1884年4月),山西省、北宁相继失守。随后,法国派遣海军中校福禄诺向清政府诱和,光绪十年四月十七日(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订后,法国无视条款,决定以武力逼迫清军退出越南。光绪十年七月二日(1884年8月22日),法国政府命令孤拔进攻福州市。七月六日(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对法国宣战。在越南战场上,法国不断向中越边界增兵,中国军队分为东、西两线,各自独立作战。光绪十年九月下旬(1884年11月中旬),西线的滇军刘永福黑旗军包围了战略要地宣光城。而此时东线主帅潘鼎新桂军全线瓦解,从越南谅山一直退到广西龙州,镇南关陷落,潘鼎新被撤职,龙州势危。两广总督张之洞随即推荐帮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军务七十岁的老将冯子材就任前敌主帅。

主要人物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1818年生于广东省(现属广西)钦州市。早年投身军营,曾参与镇压太平军,将兵万余踞守镇江市六年。积功赐勇号色尔固楞巴图鲁、赏穿黄马褂、授骑都尉世职、广西提督。在广西任职期间,曾二次率军入越助剿。后因受官场排挤和张佩纶的弹劾,于光绪九年六月告病回归钦州。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 法国挑起中法战争。冯子材应两广总督张树声之邀再次出山,督办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参加抗法战争。光绪十一年(1885年)冯子材协同各部诸将指挥镇南关之战,大捷。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立下战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产生纠纷,冯子材奉命任云南提督。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调他入京统带京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已86岁的冯子材会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市行辕辞世。

战事经过

募军出征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因为官场腐败而称病告退的冯子材再次出山,应两广总督张树声之邀督办广东省高、雷、钦、廉四府团练。因军械不足,冯子材下令赶铸大刀八百柄,编壮士大刀队,操练数月。他还创制了用油瓶装发射药的土炸弹“先锋煲”,又根据张之洞的指示,截留广东拨解给刘水福、唐景崧的部分枪械,但数量很有限。同时,冯子材迅速展开募军,首先选用旧日的得力部属如副将冯兆金、游击杨瑞山等为督带,再由各督带挑选各营的管带哨升。其次,将已组织的团练改编成军,又派札委各营哨员升到钦州市属下各县乡树旗招兵,发动兄弟、叔侄、亲戚、乡邻投军。由于冯子材在当地颇有威信,仅用十五天时间,就在钦州招募萃军十营,后又增募八营,共募军十八营,称为萃军。光绪十一年正月初三日(1885年2月17日),冯子材率萃军匆忙赶到镇南关,仍归被撤职的潘鼎新调度。

战前准备

冯子材到达镇南关后,在张之洞李秉衡的支持下,积极影响和争取潘鼎新、苏元春等其他将帅的支持,为即将来临的决战做准备工作。首先,冯子材提出改变全军的战略思想,变消极防御为积极进攻。他认为不能继续消极防御,以待敌攻,而应该争取主动,扬长避短,智胜敌寇,并以身作则,亲率萃、勤两军担负进攻敌军的重任;其次,争取到灵活机动、便宜行事的自主权;再次,及时收缩兵力,形成有力的打击力量,集中对敌;增饷悬赏,振作士气。此外,冯子材还利用他当年入越援剿时的关系,发动边境中越民众支援作战。至此,清军兵力近八十营共四万人,法军总兵力四千余人,机动兵力两千人左右。因兵力差距,法军前敌主帅尼格里计划固守待援,待援兵到后再进攻龙州

由于镇南关被法军炸毁,冯子材与清军其他将领扼守关内十余里处的关前隘。此地两旁高山峻岭,中间只有一路可通,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冯子材建议下,清军在隘口修筑了一条长达三里多横跨东、西两岭的长墙,墙外挖掘深沟,又在东、西两岭山顶抢修炮台。之后,清军各部做了具体部署:冯子材率所部扼守中路;王孝祺军驻在山后半里的地方,与中路成角之势;苏元春军驻在隘后五里的幕府蒋宗汉等军驻在隘后三十五里的凭祥市,以互相呼应;王德榜军驻在关东三十里的油隘,准备抄袭敌人后路,并防止敌人从旁路入关;魏纲驻在关西一百里的艾瓦,防止法军偷袭封,保护镇南关后路。

大战告捷

光绪十一年一月二十七日(1885年3月13日),法军进犯芄封,被守军击退。冯子材先发制人,于二月初八、初九日(3月24、25日)袭击文渊城,打乱法军部署,施行诱敌之策。法军前敌主帅尼格里震怒,于二月初五和初六日(3月21、22日)提前进攻镇南关,双方展开拉锯战。驻在油隘的王德榜率军按预定计划进攻文渊,切断了法军的补给线,法军败退。次日,尼格里命法军分三路继续猛攻关前隘,冯子材麾下分队与王孝祺应其右,陈嘉蒋宗汉应其左,苏元春、冯子材率军居中,凭墙扼守,双方陷入苦战。战事吃紧之际,王德榜派提督肖行龙茅向文渊支援,苏元春麾下提督杨文彪、总兵邹耀堂等助援,冯子材麾下提督张春发、吴次汉等截断法军军火,王德榜亲自率三营策应,清军各将领合力击退法军,法军随即撤退到谅山方向。三月十日(3月26日),清军主动乘胜追击,在谅山省外围的驱骡又和法军交战,双方再度陷入苦战,期间法军主帅尼格里中弹受伤。冯子材又命麾下杨瑞山率带所部伺机奇袭谅山。此时法军将领爱尔明加接替尼格里的指挥权,立即率军撤离谅山。

镇南关大捷后,清军各部接连攻克了谷松、屯梅、威坡、长庆、船头等地,又向郎甲进军,准备光复北宁。在西线,滇军黑旗军越南军民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临洮大捷,接连攻克了越南几十个州县,中路唐景崧军也光复了越南山西太原。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85年4月4日),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二品衔、法国荣誉军团骑士金登干受命为专使代中国与法方代表毕乐签订了《中法停战条款》,又称《中法初步协定》,中法战争随即结束。

历史意义

事件结果

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五次反侵略战争的惟一一次大捷,此役之后,法军虽然很快增兵近二万人,但并未轻易毁约重战。在巴黎 , 好战的朱尔·费里内阁在国内本就不得人心,法军在战场上失败的消息更加剧了法国人民对茹费理内阁的不满。巴黎人民纷纷走上街头,高呼打倒茹费理的口号,要求茹费理立刻下台,斥责他“几使巴黎闹成革命”。法国的反对党也乘机猛烈抨击茹费理“是国家的蟊贼”。茹费理内阁在各界谴责声音中倒台。镇南关大捷后,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二月十九日(4月4日)清政府授权金登干与法国代表毕乐签订了《中法善后专条》。条约签订,举国哗然。左宗棠张之洞等大臣也上奏表示异议。清廷不顾广大军民与大臣的反对,授权李鸿章天津市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于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战争结束。

事件影响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在中枢决策方面,面对西方列强在各种军事和外交上的施压,并未因前敌的一时败挫而对法国的讹诈赔款阴谋完全屈服,并在马江战败后,迅速对法宣战。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后,清政府统治者害怕战争拖延下去会激起“兵变”或“民变”,希望寻机与法国议和。自光绪十年九月(1884年10月)以后,李鸿章慈禧支持下不断与法国接触,对清政府的求和要求,法国开始予以拒绝。光绪十年十一月下旬(1885年1月初),法国因在各战线侵略受挫却改变态度,茹费理内阁为摆脱困境,开始表示愿与中国谈判。在华处于优势地位的英国担心法国侵华会影响其既得利益,于是采取强硬态度,公开反对法国扩大战事,并借法军攻占谅山之机,向清廷施加压力,授意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出面活动。赫德乘机向总理衙建议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赴法谈判。镇南关失守后,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三日(1885年2月27日),清廷正式授权金登干与法国外交部秘密谈判。镇南关大捷前夕,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镇南关大捷在此背景下,挫败了法军的战略目标,打击到法国“夺取”质押品勒索赔款的企图,改变了中国在中法谈判中的地位,迫使法国放弃割地赔款的横蛮要求,从而对“中法和约”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法战争爆发后,各方围绕“和战”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始终在或直接或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求和。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但是慈禧太后担心法国会“因愤添兵”,不断扩大战争,更加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这时主管谈判事务的李鸿章认为,“谅山已复,若此时平心与和,和款可无大损,否则兵又连矣”,“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乘胜与和,极为体面”。这建议正合了慈禧太后的心意。而此时,英、美、俄、德等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也都争相进行“调停”。清政府于是以胜求和。同时,新的法国政府也无意再战,双方表现出和平解决的意愿。

1885年6月9日,双方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它的签订使中国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法国获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由此,越南变成法国的殖民地;中国开放西南部边境,使法国获得了通商滇桂之权,为法国从中国汲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奠定了基础;中国允许法国在中国建造铁路,为法国工业开辟了一条出路。在随后的1886年到1888年,根据《中法新约》的约定,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专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州湾,并使之一度纳入法国的势力范围。

事件评价

镇南关战役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战事中为数不多的胜战,当代学者对此多有探究。廖宗麟在《中法战争史》一书中总结认为,“此战大捷离不开冯子材的天才筹划和指挥,但也有潘鼎新苏元春等将帅的功劳,同时也与法军主帅尼格里的轻敌冒进、爱尔明加的畏敌狂退的战术失误有一定的关系。”彭大雍、范宏贵在《镇南关——谅山大捷考辩》一文中指出:“冯子材等爱国将领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指挥才能,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弱国战胜强国,弱军战胜强军的一 次光辉战例。”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郑天挺南炳文在《清史稿》一书中评价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局面,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然而,清政府在胜利的局面下,屈辱地结束了战争”。当代历史学家戴逸在《中国近代史稿》一书中认为“这次战争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而是在谈判桌上被打败。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不在军事方面,而是在政治方面”。

后世纪念

友谊关景区

友谊关(即镇南关)坐落在中越边境线上,是至今还在使用的真正竟义上的边关。现存的友谊关关楼为1957年重建,目前既是国家一类口岸,又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影视

冯子材故居

冯子材的故居位于钦州市白水塘村,旧居现保存有门楼及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四周使用围墙围绕,组成了既可独立,又能互相联系的建筑群体。全部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二千零二十平方米。冯子材旧居于一九八三年被列为“钦州县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一年,被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壮剧《冯子材》

《冯子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新编的大型历史壮剧,2014年11月14日晚亮相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该剧以1885年清朝名将冯子材率领中国军民取得了打败法国侵略军的镇南关大捷为题材,讲述七十高龄“老提督”冯子材临危受命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前敌元帅,与西方列强展开生死搏杀的故事。

参考资料

明清兵学 | 镇南关大捷.微信公众平台.2023-04-13

友谊关景区.广西崇左凭祥市人民政府.2023-04-22

龙之战 (2017).豆瓣电影.2023-05-07

《一百三十年前的较量》 第九集 生死镇南关.央视网.2023-05-07

中国晚清名将冯子材故居修缮一新 将对外界开放.中国新闻网.2023-04-22

大气磅礴 悲壮感奋——评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4-22

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剧情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4-22

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今晚与你不见不散.百家号.202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