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是一门流行于中国京津地区的传统曲艺,发源于北京,由清朝士兵传唱的军歌发展而来,脱胎于“莲花落与十不闲”,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经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发展,成为一项单独的艺术门类,清朝末期被相声艺人借用到“说学逗唱”四门功课的“唱”当中,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巅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太平歌词艺人创作出许多与时代相结合的新作品,但由于太平歌词创作热情的褪去、代表性艺人的相继去世以及电视相声这一新形式的出现使其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衰落,近乎失传,这一时期相声演员王双福佟守本郭德纲等人坚守太平歌词这一艺术传承,搜集、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使更多相声演员参与到太平歌词的传承中来,并为更多观众熟知、喜爱,为太平歌词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太平歌词因此得以复兴。

太平歌词表演形式为“干板数唱”,手玉子为其唯一伴奏乐器,演唱形式多样,瑞安鼓词内容丰富,板式、唱腔多样,运用灵活,盛行之时,涌现出大批优秀艺人,创造了许多经典曲目。太平歌词的题材分为劝世文、文字游戏及民间传说故事三类,主旨为道德教化、知识传播及史观表达,以起到教化民众、劝人向善、传播知识,承载民俗,体现民众视角,反映历史风貌的社会作用,代表剧目有《劝人方》《饽饽阵》《白蛇传》《鹬蚌相争》等。

太平歌词植根于民间,传承历史悠久,具有劝人向善、知识普及、礼仪教育、反映民俗、历史风貌等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双福是其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佟守本刘文步是其代表性传承人。

名称由来

“太平”时节所唱的“歌词”,“太平盛世唱欢歌,天下歌舞庆升平”,太平歌词得名于此。相传清朝末年,莲花落艺人赵星垣即“抓髻赵”奉命入宫为慈禧表演曲目,其演唱内容另慈禧赞不绝口,因此慈禧赐名为太平歌词,此举传至宫外后,宫外艺人们也沿用了“太平歌词”这一名称,太平歌词得名于慈禧。

历史沿革

诞生

清代顺治年间,清军入关时期,八旗战士取胜后常伴“以鞭击镫”的节奏哼唱得胜小曲,以此抒发喜悦之情,长此以往,小曲成为军歌在军中传唱开来,太平歌词雏形应运而生。东北地区艺人于春明在自传《相声艺术六十年》中的说法佐证了“军歌”一说,著名历史学家张次溪也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佐证了这一说法。

关于太平歌词的起源,众说纷纭,除“军歌”说外,还有从八角鼓中移植而来、十不闲衍化而来、莲花落发展而来、竹板书的旁系、源于打夯歌等观点。“太平歌词”寓意吉祥,许多曲艺都曾被冠以“太平歌词”之名,故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名称上的笼统混用造成了今人对太平歌词辨识的困扰,实则名同实异,其在曲艺形式上,有一定的区别。太平歌词与曲艺形式莲花落、十不闲互有你我,但莲花落与十不闲分别有各自专门的瑞安鼓词,故太平歌词在不断的演化发展中,脱胎于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

发展

经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发展,清朝的政治经济学稳定,各民族文化交融,民间艺术获得快速发展,宫廷的演出机构大量吸纳民间艺人进宫教习。掌仪司为清内务府七司之一,即掌管礼乐的宫廷机构,升平署原称南府,是清代掌管戏曲演出的机构,两部均曾编写过大量的太平歌词曲目。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民间曲艺愈发繁盛,太平歌词早已由八旗军歌转为宫廷曲目流传于世,又经内廷演剧机构流向民间,在民间艺人中广泛传习,形成了一项单独的艺术门类,至此,太平歌词曲种形成。

清朝末年,太平歌词的发展与相声同步,相声艺人将这门说唱艺术借用到“说学逗唱”四门功课的“唱”当中,并把它作为开场的“门柳儿”“使用,太平歌词也称为早期相声艺人撂地必须掌握的十三门技艺之一,而大多数兼演太平歌词的相声艺人则被视为太平歌词艺术的传承者,朱绍文、粉子颜、盆秃子、大个王、李广义等人皆为此时期太平歌词的著名表演者,风格各异,自成一家。

完善

民国时期,太平歌词在南北迅速发展。1926年,艺人王兆麟、吉坪三到上海大世界演出而被观众熟知,也将太平歌词艺术从北方带至南方,太平歌词为更多人所熟知、追捧,一时间,众太平歌词名家将其开拓到全国各地的杂耍演出场所,备受欢迎,太平歌词艺术日趋完善,达到了发展的巅峰时期。

1930年,胜利唱片公司为王兆麟、吉坪三等人灌制了多张太平歌词唱片,一经发行风靡全国,这些唱片的存世,不仅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太平歌词艺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也从侧面证实了太平歌词艺术巅峰时期的盛况。

创新

解放战争时期,专业曲艺工作者创作并演出了大量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新社会的曲艺节目,太平歌词谱写出了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新篇章——《解放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太平歌词艺人从民间走进剧场,这一时期的太平歌词,不再是街头艺人的开场小曲,而是作为独立曲种呈现于观众舞台之上,服务于新社会,同时太平歌词艺人因被赋予了人民演员的身份,获得了受人尊敬的地位,从而迸发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创作出许多与时代相结合,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

衰落

20世纪50—60年代起,太平歌词艺人进入剧场成为有编制的公职演员,在最初的创作热情褪去后,鲜有佳作,多数作品反响平平,且有代表性的太平歌词艺人相继离世,会唱太平歌词的人越来越少,这一艺术形式逐渐被遗忘,只有杨少奎王本林二人坚持在天津进行太平歌词表演。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相声演员走入电视荧幕,以新的方式进入观众视野,相声艺术除娱乐大众以外,还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相声演员“说”故事、“学”各种其他艺术形式、“逗”观众开心成为主流,而“唱”太平歌词则被多数观众及相声演员所遗忘,只有少数相声演员及太平歌词资深爱好者才知道,到了90年代,几乎无人能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这一艺术形式日渐衰落,濒临失传。

复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平歌词这一艺术形式日渐衰落,濒临失传,但北京的王双福天津市佟守本等相声演员依旧坚守这一艺术传承,经过一番努力,搜集挖掘、继承整理了一批太平歌词传统剧目,二人在北京与天津为太平歌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分别于2009年及2013年申遗成功,并都出版了与太平歌词相关的书籍,王双福的《太平歌词》与佟守本的《中华太平歌词珍本》,为抢救太平歌词作出了巨大贡献。

郭德纲自幼即对传统曲艺文化耳濡目染,其相声基本功扎实,“说、学、逗、唱”无一不精,他认为“唱”即为太平歌词,对其极为推崇,并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如将《劝人方》这一传统剧目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处世哲学改为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人生道理,使观众产生共鸣,体会到太平歌词的魅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郭德纲相声事业的崛起,太平歌词逐渐为更多观众喜爱并熟知,使更多相声演员开始学习太平歌词,推动了太平歌词的发展,使太平歌词这一艺术形式逐渐复兴。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太平歌词表演形式为“干板数唱”,表演时专用伴奏乐器称手玉子,是互不相连的两块竹板,长约11厘米,宽约4.5厘米。歌唱者手持玉子,用手合拍,击节而歌,击节处为每小节的板,表演时可以用不同手法击出单点、连环点或二者组合的花点。演唱分为独唱、对唱、三人唱,在演唱中,右手同时辅以表演动作,或根据瑞安鼓词内容,将折扇比拟作书信、刀枪等器物辅助表演,可增加表演成分,增强视觉上的美感,形成舒缓、优美、娓娓道来的表演艺术风格。

伴奏手法

单点

演唱者单手攥着玉子,分别用拇指和另外四指,将竹板掐住,以掌心为支撑互相击打。经手掌开合,叩出单点,作为基本伴奏。

连环点

以拇指和中指掐玉子,通过手腕抖动,可晃出连环点。

花点

单点与连环点可组合成花点。也可用折扇敲击玉子或桌沿,与花点配合,作为开场前奏。

唱词内容

太平歌词作品内容丰富,瑞安鼓词朗朗上口,题材分为金华道情、文字游戏、民间传说故事三类。

风格特点

太平歌词经过历代艺人的完善创新,从最初的“老调”发展为“新调”,逐渐根据演员自身的条件产生多种演唱风格。老调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两句合为一组,唱腔结构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单乐段循环,演唱形式为半说半唱,节奏单一,唱法平实,曲调呆板,逐渐被弃用,如《饽饽阵》《小上寿》《五猪救母》等。

新调的主要开创者是汪兆麟,他将老调的“流水板”改为“慢板”,又创造闪板,将老调的呆板唱法改为每四句一反复、字字上韵的新唱法。“新调”丰富了唱腔板式,增强了旋律性,较之“老调”更为婉转动听。在唱词上,也有意识地剔除了可有可无的口语化垫字,使得唱段更为紧凑,便于传唱,如《死要财》《姜太公卖面》等。

太平歌词板式、唱腔多样,运用灵活,每位演员也都根据自身条件展示技巧,唱法各有特点。

板式技巧

太平歌词只以一副手玉子来伴奏,最基本的伴奏是“干板数唱”,击节板式又分为“一句一板” “一句两板” “一句三板”。一句一板即在每句演唱时在唱词结尾处落板,一句多板即在瑞安鼓词中间与结尾处多次落板。

唱腔技巧

经过不断的演出实践与艺术加工,历代太平歌词艺人们逐渐创造出甩腔、俏口、沉韵、垛子板、流水板、小碎贯、顶针续麻等声腔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唱特点,增强了舞台的感染力。

代表人物与作品

王兆麟

王兆麟(1900年—1932年),原名王兆林,是太平歌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自幼喜爱太平歌词,12岁拜师裕德隆,正式学艺,跟随师父在北京的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等各大庙会演唱太平歌词。他嗓音洪亮、口齿清晰,演唱起来悦耳动听。19岁时,王兆麟到天津市撂地。20岁起,他开始着手对“老调”太平歌词进行大胆革新,将“老调”前半句说、后半句唱的呆板唱法,改为每四句一反复,字字上韵的新唱法,丰富了唱腔,增强了旋律性,较之“老调”更为婉转动听在演唱节奏上,他运用了“慢板”与“闪板”相结合的技巧,一改“老调”单一“流水板”的陈旧板式。在唱词上,他也有意识地剔除了可有可无的虚字,使唱段更为紧凑,便于传唱。从此,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曲目有《小上寿》《劝人方》《韩信算卦》《劝世拆字》《戒拴娃娃》《姜太公卖面》《刘伶醉酒》等。

王本林

王本林(1919年一1983年),沧州市人,回族,13岁拜连秀全为师,学习相声、太平歌词。15岁带马四立于佑福赵心敏等人在天津市“闯三沽”撂地。23岁入班社,分别与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和“女鼓王”林红玉”等名家同台演出。他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表演生动,活儿路宽广;台风潇洒大方,动作舒展到位。在和众位艺友、师兄弟同台演出时,他经常主动为其他演员“让道” (即让买卖 ),以太平歌词应工。1951年,王本林西安市创建红星相声社,并带领班社巡演西北各地,扩大了曲艺在西北地区的影响。1952年,王本林在西安创办回民文化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募捐义演,捐献“鲁迅号”飞机一架,被政府盛赞为“爱国艺人”。

1953年,王本林参加了西北五省赴朝慰问团,在抗美援朝前线创作完成了太平歌词《张勇接电线》《飞虎山大战》《罗盛教》等作品。在陕西省期间,王本林任首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和西安市市文联委员、理事,1954年,从西安回到天津市。1957年,王本林加入天津市城厢区艺术团曲艺队。在演出中,他积极说新唱新,编演了《反浪费》《刘胡兰》《向秀丽》《唱雷锋》等大量作品。王本林多才多艺,活儿路宽绰,莲花落、竹板书、数来宝表演起来都得心应手,快板当中的数、唱、说均有独到之处,双簧更是拿手绝活儿。王本林尤以学唱曲艺唱段及模仿方言见长,西北巡演时,他将当地的民俗、民情运用于节目中,深得张寿臣马三立等名家的赏识,因此,被马三立收为弟子,并被张寿臣收为义子,代表曲目有《探晴雯》《层层见喜》《单刀会》《火烧绵山》《秦琼观阵》《胡迪骂阎罗》等。

王双福

王双福,艺名王雅福,1945年出生于天津市回族,中共党员,一级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曲艺50年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快板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全军曲艺小品专业评委,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双福自幼随其父王本林学说相声,1953年拜连笑昆为师,成为马三立的再传弟子(徒孙),8岁参加天兰铁路通车典礼演出,13岁参加天津曲艺大会演,获得特等奖。王双福在相声、太平歌词、竹板书、山东快书、快板艺术上受到了张寿臣刘宝瑞杨少奎马敬伯、兰海亭、高元钧李润杰、连春仲(白银耳)、郭宝珊等前辈艺人的熏陶和教海。1951年,王双福随父参加红星相声社,并积极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义演,当时艺名“小王本林”。1955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艺术团任演员。1957年,回红桥区曲艺团任演员、创作员王双福1974年参军,进入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工团任演员,1976年在国防科委文工团任演员,1984年进人武警总部文工团任演员、创作员。入伍后,王双福曾担任武警总部文工团曲艺指导、艺术顾问,在军中多次立功受奖。

在王双福60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曲艺作品。在1979年第4届文代会上,他与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共同创作了太平歌词小段《太平盛世,鞭磕金镫响,更唱凯歌词一一贺曲协工作会议》,并由他现场演唱。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著名曲艺家王决和高级编辑陈连升邀请他为电台录制《饽饽阵》《仁义礼智信》和《乾隆夜逛潭寺》三段节目。1992年,王双福又为《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一书提供十余段太平歌词文本。2003年非典期间,他创作出歌颂白衣战士的《抗击非典》。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王双福编演了新曲目《改革赞歌》,唱出了“三十年的改革,三十年的说。三十年的辉煌,三十年的歌”,既适应时代,也反映生活。2009年,王双福将太平歌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王双福将多年搜集而来的太平歌词资料及相关曲艺知识整理成《太平歌词》一书并出版,为太平歌词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使更多人对太平歌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王双福代表曲目有《大西厢》《单刀会》《百戏名》《髅叹》《姜太公卖面》《秦琼观阵》《改革赞歌》《抗击非典》《新劝人方》等。

传承与保护

太平歌词自诞生已有300年,经历起落沉浮,在前辈艺人的努力之下传承至今。20世纪30年代之后,因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演员先后逝世,原本在地场上演出的相声演员也纷纷进了剧场演出,不再需要用太平歌词来招揽观众,会唱太平歌词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太平歌词逐步走向衰落。到了五六十年代,太平歌词一度濒临失传,天津市还在演太平歌词的只剩下杨少奎王本林二人,九十年代时几乎再无人能操此艺,太平歌词已成绝响。

虽然太平歌词起源于北京,但在北京的相声演员中,会演唱太平歌词的人,已是凤毛麟角。因太平歌词无丝弦伴奏,并且多为单人演出,这给普及、传承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1998年,相声演员刘文步佟守本把传统的太平歌词进行挖掘整理,搬上舞台,太平歌词重新焕发生机,传承有望。

2009年,太平歌词被列入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双福被评定为太平歌词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太平歌词的传承做出了努力:搜集整理唱段、录制相关音像制品,培养专业演员、参加节目,宣传太平歌词艺术等,王双福著有《太平歌词》。

2013年,太平歌词被列入第三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佟守本和刘文步成为太平歌词的代表性传承人,佟守本著有《中华太平歌词珍本》。

价值与影响

道德教化

太平歌词根植于民间土壤,涉及民众生活的各方各面,因此,其歌词中的故事人物渗透着基层伦理道德观、人生观,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多数太平歌词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寓言为主要内容,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方式传达思想观念,教人学好,劝人向善,赞扬美好和谐,鞭挞丑恶现象,蕴含深刻哲理,体现出道德教化的内涵。

知识传播

太平歌词的部分作品由民间故事和歌谣发展而来,歌词本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创作者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促进了民众对其所讲述知识的识记,具有良好的传播知识和礼仪教育的效果,不仅有艺术欣赏价值,且具民俗研究价值。

史观表达

太平歌词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讲述著名历史故事的,其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并非源于正史记载,而多是源于京剧或地方戏的戏文和民间传说,使得太平歌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从历史客观性入手,而是迎合大众的感情和思想倾向,其创作的灵感既源于民间又归于民间,既是对民间思想和民众价值观的认同,又体现了民众本身的情感价值,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风貌。

参考资料

北京 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07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天津市人民政府.2023-06-07

天津记忆丨一袭长衫,手握玉子板,与相声相辅相成的非遗艺术——太平歌词.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7

【非遗时光】原汁原味的太平歌词.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7

..2023-07-28

..2023-07-28

..2023-07-28

..2023-06-08

郭德纲演唱太平歌词-《劝人方》.bilibili.2023-07-28

太平歌词.豆瓣读书.2023-07-28

哀悼 | 相声表演艺术家刘文步今在津病逝!从此再无“刘坏水儿”.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9

刘明涛的恩师——刘文步.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9

佟守本|《中华太平歌词珍本》笑友交流会.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9

“非遗大讲堂”佟守本先生讲述太平歌词的传承.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