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格里菲斯(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 )于1875年出生美国肯塔基州拉格朗日,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艺术指导。
作为电影历史上的创新者,起初在1907年时进入爱迪生摄影场时,是一名不起眼的演员兼作家,1908年执导了第一部电影《多莉历险记》。在后来的五年时间内,为传记公司拍摄短片五百余部,为美国一流导演打下了基础的同时也成功将传记公司拉回主流。
大卫·格里菲斯通过自己对电影独特的理论理解,推进了电影的演出技术,不仅创立了蒙太奇的电影叙事语言,更是第一位将特写镜头运用到影片中的导演,被称之为“美国电影之父”、联美制片公司4位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一个国家的诞生》于1992年荣获美国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奖,2000年获Online Film & Television Association奖项;《党同伐异》于1999年获Outstanding Television Movie or Mini-Series奖提名。
最终,大卫·格里菲斯于1948年7月23日因脑出血在美国加州好莱坞逝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大卫·格里菲斯出生于美国南部军人家庭,父亲作为前邦联陆军上校和内战老兵给予了大卫·格里菲斯年轻时期电影中的浪漫战争故事和戏剧性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成长,但由于南北战争失败全家破产,格里菲斯读完小学便休学打工。15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路易斯维尔的某家书店当店员,接触到了文学作品。后来逐渐结识文学家、艺术家,借机进入到了演艺圈中。大卫·格里菲斯深受查尔斯·狄更斯影响,曾励志决定成为一名剧作家或诗人。
演艺经历
夯实基础(1907年-1910年)
当格里菲斯成功出版了剧作品之时,受邀出演爱迪生电影公司投资的电影《鹰巢遇险》,在其中扮演了父亲一角。从此之后,经过格里菲斯的努力,虽被爱迪生电影公司聘为演员,随后转到了比沃格拉夫公司,但生活还是没有起色,甚至出现了社会财务危机等。此外,他也常写些剧本,用以赚取外快。后由于公司人手不够,让格里菲斯尝试自编自导,他的导演之路也从此正式起步。
1908年,大卫格里菲斯导演了他的处子之作《多莉历险记》,成功从演员、编剧晋升为电影导演,与比沃格拉夫公司的摄影师比利·比泽共同合作,将传统电影的拍摄方法重新定义。二人共同合作,直到1913年,总共导演了400余部影片,将所有的电影技巧全部使用其中。
格里菲斯与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通过蒙太奇的镜头语言加之对电影场景的拼接,能够直接减轻演员们的负担,于是二人通过利用场景头、中近景别的构图对摄像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拼接手法:利用淡入淡出的方式代表某段场景的结束、通过平移摄像机、将零碎的镜头进行组合灯手法同来产生悬念等。二人将众多新手法有效的结合并融入影片中去,在当时电影诞生初期有着绝顶地位的夸张式演绎风格在格里菲斯与比利·比泽的影响之下逐渐回归自然,并逐渐演变成为了流行电影的拍摄手法。
大卫·格里菲斯将景别语言在电影中运用的较为出彩,直到《一个国家的诞生》中达到炉火纯青。在拍摄南北军交战时,先是运用远景拍摄整个战场总体画面,然后镜头拉近,景别变换为战壕内部的军队;最后在军队冲锋时,将镜头定格至将两方军队的斗争,通过圆形镜头进行特写,使得电影具有层次感。这种节奏性的剪辑由于过于专业化,被业界称为“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就大卫·格里菲斯导演影片的取材上而言,基本出自于文学作品。借用小说中“闪回”的技巧,使得电影中得以流畅的完成文学作品中“我想”“他认为”等心理描述,通过简单且有效的记录,进入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到达顶峰(1911年-1916年)
1911年起,格里菲斯与沃格拉夫公司因影片《贝斯利亚女王》产生矛盾,公司在拒绝让格里菲斯成为制作总监的同时,还与其他制作人签订合约,翻拍该作品。此等做法让格里菲斯离开了沃格拉夫公司,以一个独立导演的身份面向社会,沃格拉夫公司也在1915年宣告破产。
此时的格里菲斯在业界列出自己拍摄150余部作品的内容了广泛认可。格里菲斯在1915年和1916年分别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两部电影成功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电影界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于1915年,此部电影以美国南北战争及重建为背景,公开宣扬了种族起义,但同时也对美国臭名昭著的“三K党”美化,尽管并没有展现出很严重的种族歧视,却给格里菲斯带来了不光彩的历史。该影片编自托马斯·狄更逊的小说《同族人》,起初该影片原定名是以小说原名命名,作为美国电影历史上拍摄最长的一部影片,开始到结束总共用时两个月左右,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拍摄最长的一部影片之一,同时也是首部莱坞史诗级电影虽未虚构但使得众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再现,非常具有历史感。
格里菲斯将全部的经验与拍摄手法融入到该影片中,通过分镜头和剪辑手法让影片具有独特的张力。尽管该影片长达三小时,但却成为了美国第一部门票高达2美元的电影,卖座率极高,1915年3月3日在纽约Liberty Theatre首轮院线上映时,连映620场,到1931年,这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已达到1800万美元,在纽约这部电影就放映了44周,到1946年观众人数超过两亿人次,至今仍保持着默片票房收入的最高纪录。
《党同伐异》上映于1916年,此部电影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意大利史诗级电影《卡比利亚》影响。主要通过“母与法”、“耶稣受难”、“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巴比伦的陷落”四个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组成影片全部内容。在该部影片中,大卫·格里菲斯使用了全新的蒙太奇拍摄手法,即交替蒙太奇。交替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使之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最低两条故事情节或多条故事情节发生的事情交叉且快速的剪辑在一起,依靠主线情节,让其他故事线互相辅助,最终达成一致的目的。《党同伐异》中,大卫·格里菲斯通过该蒙太奇的电影表现手法,使众多时间线交替存在,同时借助剧情的发展,让影片速度加快。
但《党同伐异》的公映,评价却不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不仅多数人无法理解新颖的剪辑风格:《党同伐异》中所顾处的和平倾向与战斗气质格格不入。将影片扩大为四个故事同时进行的复杂形式,在叙事过程中从一个故事剪辑到另一个故事,并行不悖。一个镜头在尚未完毕之前就剪断进入下一个;摄影机移动和表情同时进行增强效果;圈入圈出和遮片拍摄用来强调有意义的细节或有说服力的过场;西部的大特写镜头和极远的远景可以产生紧张和壮阔的效果。而且将故事情节搞混,于是格里菲斯被批评离经叛道,而《党同伐异》的经济失败也代表着大卫·格里菲斯的事业开始了下坡路。
尽管大卫·格里菲斯凭借着《党同伐异》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影片中使用的多种蒙太奇的重叠使用,成就了他的“美国电影之父”。但《党同伐异》确实一部较为失败的影片
逐渐没落(1917年-1948年)
大卫·格里菲斯在影片《党同伐异》中投资较大,但由于该影片的票房十分惨淡,不得不转向低成本且更受社会层面的喜欢的抒情通俗类电影,例如1919年上映的爱情电影《凋谢的花朵》、1920年上映的爱情剧情电影《赖婚》、1921年由丽莲·吉许和多萝西·吉许两位默片时代的姐妹花主演的剧情电影《奥凡斯风暴》(又名《暴风雨中的孤儿》)等。20世纪20年代,欧洲早期电影已被逐渐挖掘,格里菲斯不得不为此低头,一边坚持自身的创作原则,一边又向金钱低头,势力逐渐没落。
1930年格里菲斯拍摄了《林肯传》,此部电影是格里菲斯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主要讲述了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从早年生活到上任总统之间的故事,通过传记的方式再现了林肯的一生。尽管该部影片《林肯传》获得了社会赞誉,但这部影片的票房依然惨淡。此后不久,大卫·格里菲斯逐渐从影视界隐退。
1948年7月23日,大卫·格里菲斯因脑出血在美国加州好莱坞逝世。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参考文献
参演电影
参考文献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人物评价
美国电影大师大卫·格里菲斯,凭借着自身非凡的才能,把电影原本属于戏剧中独立出来,让电影成为一门独立且与音乐、美术、文学平起平坐的独立的艺术门类。大卫·格里菲斯不仅熟练地运用电影特权,创造性地安排电影的摄影构图和蒙太奇,而且巧妙运用大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镜,并交叉使用,使电影史上出现了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第一个高峰。(中央戏剧学院评)
D.W.格里菲斯是世界电影历史上重要的导演,改变了电影技术杂乱无章的状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归纳百家摄影技术,以及结合自身的文学素养,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剧本叙事方式,加入该元素后,电影才踏足真正的艺术。蒙太奇的理论体系,使得电影历史发生巨变。(集美大学 吕健评)
参考资料
大卫·格里菲斯 D.W. Griffith.豆瓣电影.2023-03-20
D·W·格里菲斯.Mtime时光网.2023-03-20
TheBirthofaNation(1915).IMDb.2023-04-12
D.W. Griffith.IMDb.2023-03-20
大卫·沃克·格里菲斯.新浪新闻.2023-03-23
改变电影的电影人之大卫·沃克·格里菲斯.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2023-03-23
第一部商业片,第一部史诗片,默片最高票房纪录保持者.时光网.2023-03-23
党同伐异 (1916).时光网.2023-03-23
大卫·格里菲斯.电影学院.2023-05-18
格里菲斯.中央戏剧学院.2023-03-25
Abraham Lincoln.IMDb.2023-03-24
大卫·格里菲斯 作品年表.时光网.2023-03-23
大卫·格里菲斯 D.W. Griffith 获奖情况.豆瓣电影.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