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别名白尾雕、芝麻雕,是一种鹰科海雕鸟类。其平均体长为84-91厘米,平均体重2.8-4.6千克,头和颈部则为淡褐色,嘴巴较大,呈黄色,上体为暗褐色,下体为褐色,尾巴较短,呈楔形,飞行似。与玉带海雕(学名:Haliaeetus leucoryphus)的区别在尾全白,它也因此而得名。幼鸟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白尾海雕主要分布于格陵兰岛欧洲亚洲北部、东亚以及南亚。白尾海雕分化为两个亚种,在中国分布的仅有其指名亚种H. a. albicilla,主要分布于除海南省之外的其他省份。主要栖息在海滨或江河附近的沼泽地区,以鼠、兔、野鸭和鱼等为主食,有时也以动物尸体为食。白尾海雕由于其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1年,白尾海雕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白尾海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白尾海雕的体形又大又重,平均体长可达84-91厘米,雌雄同形,雌性相较于雄性体型较小。雌性平均体重为2.8-3.7千克,雄性的平均体重为3.7-4.6千克。白尾海雕的嘴部很厚,嘴呈黄色,上喙边端具有弧形的垂突,适于撕裂猎物进行吞食。眼睛比人类的要大,虹膜为黄色,脚和趾呈黄色,爪呈黑色。

白尾海雕头、颈淡黄褐色或沙褐色,具有暗褐色羽轴纹,前额基部尤浅;喉部为淡褐色,肩部羽色稍微浅淡,多为土褐色,具有不同程度的斑;胸部羽毛较长,呈披针形,淡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背以下上体为暗褐色,腰部呈暗棕褐色,有暗褐色羽轴纹和斑纹。翅上覆羽褐色,呈淡黄褐色羽缘,翅下覆羽与腋羽呈暗褐色,飞羽黑褐色;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尾下覆羽为淡棕色,有褐色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白尾海雕分布于格陵兰岛欧洲丹麦芬兰瑞典波兰德国英国等)、亚洲北部(俄罗斯)、东亚(中国、日本朝鲜、蒙古)以及南亚(印度)。

亚种分布

中国分布

中国仅有白尾海雕指名亚种分布,分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海南省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以沿海地区较为常见。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地区为夏候鸟甘肃省留鸟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市浙江省、台湾为冬候鸟。

栖息环境

白尾海雕活动的平均海拔为2500-5300米,湖泊、泥炭沼泽和沼泽地是其首选栖息地,繁殖期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者是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

生活习性

行为方式

白尾海雕在白天活动,经常单独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飞翔。飞行时,翅膀振动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扬。休息时,常常停落在岩石或地面上,有时长时间站立在树枝上。

觅食习性

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是也很耐饥饿,可以45天不吃食物而安然无恙。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利用爪伸入水中抓捕。此外,也掠食草原或者是开阔地的啮齿动物、兔和野鸭等,偶见食腐。

在猎物充足的季节,白尾海雕栖息狩猎比飞行狩猎效率更高,静坐等待似乎是一种更加低成本的觅食方式;然而,在冬季猎物捕获率较低的时期,白尾海雕觅食飞行的时间大大增加,一些亚成体白尾海雕不得不靠金雕秃鹫发现的一些腐尸来维持生存。

节律行为

白尾海雕在10月份开始沿着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向南迁徙,12月至一月到达八云,并在那里过冬。在2月-至3月份开始进行迁徙,它们从北海道南部迁徙到库页岛,沿着库页岛向北,然后沿着奥霍次克海海岸飞行,在5月抵达其主要繁殖地勘察加半岛,并在勘察加半岛的中部或北部度过夏天。秋季迁徙路线与春季不同,秋季的迁徙路线和持续时间均短于春季。

中国的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大部分繁殖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湖周围,10~11月迁到越冬地,翌年3~4月离开,大连金州湾湿地是白尾海雕在中国一处集中的越冬地,还有一些白尾海雕在贵州草海、江西省鄱阳湖等地越冬。活动范围相对较稳定,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部的悬崖峭壁或沟谷开阔地,利于发现猎物和躲避危险。

鸣叫行为

白尾海雕的叫声为响亮的吠声klee klee-klee-klee,似幼犬黑啄木鸟的叫声。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白尾海雕在4~5岁时性成熟,一雌配一雄,它们在空中求偶,炫耀示爱,找到配偶后就会跟对方共处一辈子,但如果其中一方死了,另一只会迅速找到新的配偶。

营巢产卵

白尾海雕的繁殖期为4-6月,通常会选择在高大树木的顶端进行筑巢,巢距地面高可达25米,而较低的仅6-7米。巢呈盘状,主要由树枝堆成,白尾海雕每年都增添巢材内衬小树枝及羊毛。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巢甚至可用数十年。并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的结构也越来越大。每窝通常产卵2枚,卵呈白色,雄性雌性均会协助孵蛋的工作,以雌鸟为主,而蛋一般会在离开母体后35天左右才孵化。

繁殖育雏

通常白尾海雕孵出的第一只幼鸟的体型都会较大,且在进食时占有较大的优势。雌性白尾海雕会完成大部分的孵蛋及喂养幼鸟的工作。在出生5到6个星期后,幼鸟一般就能自行进食,在出生11到12个星期后幼鸟才会长出羽毛,但它们仍会一直留在巢中,依赖父母捕猎维生,再过6至7个星期它们才开始懂得自立。

生长发育

白尾海雕幼鸟嘴呈黑色,尾和体羽呈褐色。不同年龄的亚成体,羽色在深浅上和斑纹的多少上有所不同,特别在下体。第一年幼鸟羽基多为皮黄色,以后逐渐变淡,尾由略杂有白色到完全白色,体羽接近成羽的颜色需要在5年之后,而头要达到典型成鸟的淡黄褐色或沙褐色、虹膜为黄色则需要8-10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例如保护鹰眼、提供安全(无毒)食物以及重新引入某些地区,白尾雕的种群数量在某些地区大大增加。2019年,丹麦成功饲养了约130只白尾海雕幼体,远远超过该国物种恢复计划的最初目标。在立陶宛,白尾海雕早在1985年就没有已知的配对繁殖,但到2007年建立了90对,到2011年增加到120对。201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估计全球成熟繁殖白尾雕的总数量可达20,000–49,999只。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白尾海雕种群分布较为稳定,分布较为广泛,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白尾海雕数量呈下降趋势,很多分布区很难看到白尾海雕的身影。直到21世纪初这种现象才得到改善,白尾海雕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致危因素

人类猎捕;林区的开发导致栖息地的破坏;与火车、发电机或电线相撞导致受伤或死亡;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积累了各种环境毒素,导致其间接中毒而死亡。

保护级别

2019年,白尾海雕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2021年,白尾海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亚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一世纪初,捷克苏格兰爱尔兰等地对白尾海雕进行了地方和国家的重新引入和恢复方案;2011年,多瑙河公园颁布了一项保护其保护区内白尾海雕的行动计划;1979年,白尾海雕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附件一。

主要价值

白尾海雕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消灭农林害鼠害虫、保护林木和农田、净化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对比

白尾海雕与玉带海雕为相似种,两者区别明显,容易辨认。

种间关系

白尾海雕的领地有时会与金鹰的领地重叠,当发现猎物或者是侵犯者靠近它们的巢穴时,会从高空中飞下来,凶猛地扑上去,但冲突是有限的,因为白尾海雕喜欢海岸和大海,金鹰则喜欢山和高沼地。

参考资料

白尾海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20

白尾海雕.IUCN.2024-10-20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21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white-tailed-eagle.birdfact.2024-10-26

湿地动物界的“顶级掠食者”.中国湿地博物馆.2023-03-16

白尾海雕.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16

Haliaeetus albicilla.ITIS.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Haliaeetus albicilla (Linnaeus 1758).EOL.2023-03-16

..2023-03-16

2019年CITES附录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