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龙棕

龙棕(学名:),为棕榈科(Arecaceae)棕榈属(Trachycarpus)常绿状灌木或小乔木,别名地棕花,倒提壶。龙棕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生长于海拔1500~2300米处以云南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内。龙棕喜凉爽湿润气候,耐阴,较耐寒;主要分布在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矮小症灌木,高0.5~0.8米,无地上茎,叶簇生于地面,两侧有或无密齿,叶片形状如棕榈。花序从地面直立伸出,较细小;花雌雄异株,雄花球形,黄绿色,雌花淡绿色,球状卵形。核果肾形,蓝黑色。种子形状如果实。花期4月,果期10月。

龙棕根及根茎可入药,种子富含淀粉,花、种子、叶鞘可食用,叶可做扫帚。树形美观,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龙棕列入中国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

生境及分布

中南地区。成长于大约7000英尺。

描述

成熟高度:3英尺。成熟蔓延:3英尺,花序直立。在光线较弱的位置,可能表现出身生长。

形态特征

为常绿状灌木,高0.5~0.8米。

根茎

无地上茎,地下茎节密集,多须根,向上弯曲,如龙状,故名龙棕。

叶簇生地面,如棕榈,裂片线状披针形,长25-55厘米,先端2浅裂,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叶柄长25-35厘米,两侧有或无密齿。

花序从地面直立伸出,较细小,长40~48厘米,通常二回分枝;花雌雄异株,雄花序的花比雌花序的花密集;雄花球形,无毛,发育雄蕊6,退化雄蕊3。雌花球状卵形,心皮被银色毛,胚珠3,只1颗发育。

果实

果实肾形,果皮肉质,较薄,且不形成木质化的内果皮。蓝黑色,宽1-1.2厘米,高6-8毫米。

种子

每个果实中仅有一颗种子,由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组成。种皮与果皮相连,难以分离。种子形状如果实,胚乳均匀,胚侧生,偏向种脐,每千克种子约2500~2600粒,千粒种子重350~440克。

分布

分布范围

植物区系属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亚区的云南高原地区及横断山脉外缘地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鸡足山、祥云县楚雄紫溪山、樟木管林场、大姚县姚安县、丽江永胜县、峨山分河等地 。

生长环境

主要分布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长于海拔1500~2300米以云南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内。适宜生长在弱酸性、有机化合物含量丰富的土壤中,龙棕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多数生长在群落郁闭度较高的云南松林、高山锥林下。生长区年平均温13~15.5℃,年降水量750~932毫米,相对温度75%。

生长习性

物候期

龙棕茎无主根,须根密集生于地下茎上,尤以生长点处为多,茎埋于地下,盘曲如龙。龙棕生长缓慢,从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到开花结实约需10年时间。龙棕在苗期(1~3年)生长最慢,每年生长1~3片披针状新叶,3年之后才形成掌状叶片。其幼叶在生长过程每年2月左右开始萌动,3月下旬前后开始抽叶。4~5月后生长加快,6~8月为快速生长期,8月生长减慢,10月后逐渐停止生长。成年龙棕每年长3~5片新叶,同时逐渐脱落老叶,其叶片保持在10~20片左右。

习性

龙棕喜凉爽湿润气候,耐阴,较耐寒,喜肥,特别是幼苗更是如此。但在分布区内某些干旱地带成年植株也长势良好,说明其具一定的抗旱性。

群落及种间关系

常生于云南省松林下,伴生树有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黄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vayi)等,下长有水红木(Viblgrn lgmcylindricum)和马桑(Coriaria sinica)等。植物区系属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亚区的云南高原地区及横断山脉外缘地区。植被类型大部分属于中亚热带半湿性常绿居叶林,林群落盖度较大,群落内环境阴湿,利于龙棕幼苗生长,但成年龙棕由于缺乏足够阳光照射,植株叶柄细长,长势减弱。群落中盖度为50%~70%时,群落内环境正适合龙棕更新与生长,成年母株下更新幼苗长势较好,且成年植株叶柄粗短,叶片厚实,发育最好。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种子繁殖作为龙棕主要的繁殖方式,龙棕种子和棕榈科其他植物一样,种子繁殖容易,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率较高,可达70%以上。

龙棕用种子繁殖,龙棕种子无休眠期,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萌发,发芽率可达70%以上。龙棕种子萌发过程比较特殊,其种子背部有个小孔,萌发时从小孔处生出白色根状物,当根状物长至2.5厘米左右时先端膨大呈筒状,随后先端形成向下长的根。同时长出初生幼叶,并逐渐破土而出,形成第一片真叶。至此,一株完整的幼苗形成,整个过程约需130天左右。

龙棕为雌雄异株植物,生长约须10年左右才可开花结实。成年植株每年5~6月开始开花,偶见11月开花。通常情况下,龙棕当年开花后次年不在开花,开花多隔年进行。开花10天左右完成受粉后逐渐脱落。雌雄花基本同时成熟,成熟后可见蚂蚁等昆虫来吸食分泌物并完成传粉。传粉成功后果逐渐长大,直至成熟。从授粉到果实成熟约需半年时间,果实生长初期黄绿色,成熟时为黑色。

人工繁殖

种子的贮以室温湿沙贮藏为好,种子萌发温度以18~25℃为最适宜,发芽时间需150天左右;若将贮藏种子用草木灰液浸泡,搓去种子的蜡质后进行萌发实验,则种子可提早半个月左右萌发;光照对龙棕幼苗生长影响较大,在60%至70%的隐蔽条件下其幼苗长势最好。

栽培管理

种子的处理与播种

播种繁殖。10月份采收成熟种子,放在盛有砂十和泥炭的盆内催芽,发芽后稳植于苗床,培育大苗,或作盆栽,或下地定植。但该种生长较弱,迁地种植时必须有温暖混润环境,并加强管理。

龙棕利用种子进行繁殖,其缺点在于萌发时间长,不利于龙棕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而对龙棕种子进行适当处理,可加快其萌发速度。用草木灰液浸泡去种子上的蜡质,可促使龙棕种子提早萌发。龙棕种子如没有立刻播种,干藏种子12个月后,种子的萌发力快速丧失,发芽率仅为5%,但是采用室温下湿沙贮藏,来年仍可保持50%以上的萌发率。温度在18~25℃范围对龙棕种子的萌发比较适宜。10月份采收成熟种子,及时去除果皮及果肉,将种子倒进装有田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溶液的容器中浸,然后集中在沙床上进行催芽。催芽后露白的种子,放入通透性好的营养袋中培养。

土壤选择

龙棕的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作为园林苗圃生产,应选择交通方便的田地,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的土壤。整地时,四周要开好排水沟,防止土壤渍水。

苗期管理

保湿露白的种子放入营养袋后,应搭盖遮荫棚,尽量减少太阳曝晒,降湿保湿,若光照太强,小苗叶片易被灼伤,影响小苗的长势,甚至死亡。冬天则应采取避风、保温、保湿措施。当龙棕幼苗长到1~2片叶时,种子贮存的营养也基本耗尽。此时,每隔15~20天用尿素液或复合肥液喷浇。也可结合喷药,用磷酸氢二钾或尿。素液进行根外追肥,以促生长。保持营养十通透无渍水,以免造成烂根死苗。

田间管理

当苗长至3~5片叶时定植后,2~3年生的小苗还需适当遮荫。因为2年生的小苗刚从60%~80%的遮荫度环境条件下搬进大田定植,在6-9月期间,光照强度很强,龙棕小苗还难以适应。采用假槟榔等羽状老叶在每株龙棕小苗旁东西方向各插2枝,把小苗的叶片遮盖住,龙棕小苗生长良好。否则,叶片会被强烈的太阳光灼伤,更为严重的还会整株死亡。3年生以上的苗,不用遮荫,生长正常。定植1个月后即可进行追肥。每隔一个月追肥一次。3年生以上的龙棕在其旺盛生长季节,施用量应酌情增加,土壤水分的供应视情况而定,务必使土壤保持疏松湿润状态。

病虫害防治

龙棕幼苗病虫害较少,偶而发现一些叶斑病,用甲基硫菌灵稀释液喷洒;龙棕幼苗宜防治鼠害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用药部位为根及根茎,味苦、涩,性凉。清热凉血,主治胃溃疡,月经过多,子宫脱垂

经济价值

龙棕全身均可利用,种子富含淀粉,花、种子、叶鞘可食用,利用叶做成避雨用的雨披,称为“响草龙甲”;更多的是用来做成农用扫帚。龙棕的果熟时是松鼠等动物的食物。

科研价值

龙棕是中国特有植物物种,是珍贵种质资源。长期受高原干热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植株生长比较矮小症,叶片集生地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对植物地理区系、群落结构及生境适应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观赏价值

龙棕树形美观,植株矮小,龙状地下茎具观赏特点,可作为盆景、庭园观赏植物,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物种保护

种群状态

龙棕分布区日趋狭小,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日渐成为珍稀濒危植物。2002年调查,野外分布的龙棕数量众多,光楚雄州就有近 4.6 万株,但其分布地过于集中。

致危因素

物种因素

分布区局限、零星分散,结果量少,自然更新能力差。由于龙棕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需要在一定的阴湿环境,且此阶段时间较长(约需3年),植株生长较弱,如果此时栖息地被破坏,其幼苗是难以成活的。

外部因素

因其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等价值,人类过度采食、砍伐导致数最减少。种子富含淀粉,植株又矮小症,使其种子易受到动物的啃食,从而减少了龙棕的繁殖率。南省风能资源较佳开发区域中包括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交界处的下关镇、祥云姚安、大姚县一带及丽江市永胜县一带,覆盖了龙棕分布的大部分区域。风力发电过程中,风力发电机周围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会发生改变,会对当地的植被类型、土壤性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对风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除龙棕现存的植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会受到影响外,龙棕幼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将会面临更多的非生物胁迫。

保护级别

在中国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为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013年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2013年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维管植物卷),为中国特有,濒危等级为濒危;1991年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等级为濒危。

保护措施

生长地已成立保护区,云南省鸡足山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应将龙棕列为保护对象。建立植物园,加大保护宣传,如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繁殖种苗,扩大栽培工作。

延伸文化

在中国楚雄各地原有一句俗语:“龙棕人”,用来形容一个人不直爽,说话办事拐弯抹角,似龙棕的地下茎一般,由此可说明龙棕分布的普遍性及其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关系。

参考资料

Trachycarpus nanus.palmpedia.2023-11-01

..2023-03-31

龙棕Trachycarpusnanus.植物智.2023-04-20

..2023-03-19

..2023-03-1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3-19

..2023-03-31

..2023-04-10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植物智.2023-04-21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植物智.2023-04-21

《中国植物红皮书》.植物智.2023-04-21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成果引人瞩目.今日头条.2023-04-1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