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龄
陈永龄(1910年11月8日—2004年8月15日),男,汉族,生于北京,大地测量学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永龄于1935年7月到1939年2月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系学习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广州岭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副院长,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大地测量系主任;国家测绘学总局总工程师兼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2004年8月15日逝世,享年93岁。
陈永龄长期从事测绘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了《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等著作。主持制定了中国测绘科技发展规划,大地测量学和其它全国性测绘技术标准,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测量技术方案的研究制定等。:8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陈永龄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的一个职员家庭。1921年到1927年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1927年到193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大学本科毕业。1931年到1934年在清华大学担任助教。1934年8月到1935年6月在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35年7月到1939年2月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系攻读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39年到1943年担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39年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棣华结婚:5。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与王之卓、夏坚白院士参与商务印书馆编出版的大学丛书的编撰,合作编著了《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航空摄影测量学、《实用天文学》等,分别于1947—1952年出版。
1940年应邀去重庆北磋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研究员:6。1943年大地测量学组与同济大学工学院测量系合作,在同济大学主讲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等课程:6。1944年前往印度考察大地测量工作:6。1945年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铁路测量总处处长兼总工程师:6。1948年冬前往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任教:6。1951年出任岭南大学第一位中国籍理工学院院长:6。1952年中山市、岭南及粤、湘、鄂部分工科院校合并成立华南理工大学,1953年起担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6。
1956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开始筹建(后改称武汉测绘学院,现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6。陈永龄担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参与主持武测的筹建工作:6。1955年为学校选定了珞珈山以南的天门山一带为校址:6。1956年建校后陈永龄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学系主任:6。在陈永龄的领导下第一年就招收了副博士研究生,主持制定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1956—1957学年工作纲要和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1957年科研工作计划》,并在1957年创办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6。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1959年6月调任国家测绘学总局总工程师,兼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6。
1965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8848.13米为世界公认。1969年国家测绘总局及所属的测绘科学研究所均被撤销,陈永龄被下放到河南正阳农村“五七”干校劳动:7。1970年后调回总参谋部测绘局帮助工作:7。1973年4月国务院决定重建国家测绘总局,陈永龄被恢复总工程师职务:7。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
人物逝世
2004年8月15日13时18分陈永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果
主持制定中国测绘学科技发展规划。陈永龄参与“1956~1967年国家最重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国家级测绘项目计划的制定,提出了如大地测量学法式的制定、各种测量基准的建立、天文大地网的整体计算和地球形状的研究等战略性课题,为发展大地测量科学技术指明了方向。1962年根据测绘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的领导下,主持制定了中国“1963~1972年测量与制图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大地、航测、地图制图、工测、仪器等专业共16个中心问题,66个主要项目:8。
主持制定大地测量和其它全国性测绘学技术标准。陈永龄主持了中国测绘的根本大法《大地测量法式》的编写和论证工作。对当时中国正在实施的天文大地网的布设结构、图形强度和观测精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在他负责组织制定的1957年及1959年中国大地测量学法式及其相应的规范细则中,减少了布网层次,去掉二等锁,改作全面网,适当提高了观测精度,并顾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8。
指导中国国家天文大地网平差。陈永龄在对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理论和技术方案的研究中,发现“1954年北京坐标系”所根据的椭球及其定位与中国大地水准面的差距较大,沿海地区最大达68m,天文大地垂线偏差在东部有规律地由西往东倾斜。60年代初先后撰写出《关于参考椭球体定位的理论》《中国参考椭圆体定位的初步研究报告》《天文大地网平差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等重要论文,论证了中国选择的椭球大小及定位不够理想,提出重新选择与中国大地水准面最佳拟合的椭球及其定位,由此建立新的大地坐标系:9。
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测量技术方案的研究制定。陈永龄提出了解决精确测定珠峰海拔高程的技术难题和特殊理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即求定观测珠峰时的大气折光系数和推求珠峰附近大地水准面起伏的方法:9-10。
推动中国卫星大地测量学新技术的发展。陈永龄借鉴了世界上的经验并根据中国情况,建议在中国引进了卫星多普勒技术。该建议于1976年被采纳。后中国建立了比较精确的地心坐标系,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0。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陈永龄发表关于测量制图方面论文数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陈永龄出版了《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航空摄影测量学》《实用天文学》等著作,专著近200万字。
社会职务
个人荣誉
人才培养
陈永龄是华南理工大学和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组建者和创始者,培养了大批测绘学人才。与夏坚白共同编写了《养路工程学》,被收入大学丛书。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编写了大学测量教材《测量平差法》,在同济大学任教时编写了中国第一套《大地测量学》教材,对夏坚白著的《实用天文学》进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实,连同已出版的《测量平差法》等大地测量用书,形成了中国第一套内容比较充实、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学测绘教材。
影响与后世纪念
陈永龄院士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奖学金于2007年12月20日设立。
陈永龄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奖学金于2006年4月在陈永龄铜像揭幕仪式上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倡议设立。
陈永龄铜像于2006年在武汉大学落成。
人物评价
国家测绘局表示:“陈永龄教授为我国大地测量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
南方日报表示:“他(陈永龄)既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地测量科学家,也是一位苦心耕耘、严谨治学的教育家。”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陈永龄.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3-12
陈永龄院士不幸逝世.武汉大学学报.2023-03-12
陈永龄.华南理工大学.2023-03-12
陈永龄 珠峰高程准 神州坐标精.人民网.2023-03-12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的九三学社社员名单(湖北).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2023-03-12
陈永龄.中国知网.2023-03-1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科学技术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23-03-1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二千零八十一人).中国机构编制网.2023-03-12
大地测量学泰斗——陈永龄.福建省数字科技馆.2023-03-12
“陈永龄院士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奖学金”设立百万奖学金惠及测绘学子.武汉大学新闻网.2023-03-12
教育人物:大地测量学的泰斗陈永龄.人民网教育.2023-03-12
陈永龄院士铜像揭幕仪式隆重举行.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