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杨徽五

杨徽五(1874—1951),广东梅县人,清末秀才。其父杨瑛是举人。杨徽五是叶剑英在东山中学时的国文老师。

正文

杨徽五从小聪颖过人,4岁即能背诵唐诗。16岁作《史论》,备受乡贤梁诗五赞赏。19岁,州试后,知州吴宗批其文曰:“如春花灿烂。童子军中,安得有此?!”1900年作《千佛塔歌》,深得黄遵宪赏识。其后,杨徽五潜心研究西方历史,喜读严复译著《天演论》,以及维新派报纸《时务报》等,对新事物着意探求。1904年,杨徽五被黄遵宪派往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理化班研习,并开始与梁启超结交,甚得梁启超赏识,其所作《秋感》诗被刊入《饮冰室诗话》中。1905年3月,黄遵宪逝世。同年秋,杨徽五由日本毕业回国,从事教育救国事业。1913年任梅县督学局局长。从1915年起,连续13年任东山中学教员及校务委员。

杨徽五很喜欢叶剑英,常常当面给他评点诗文,传授写作之道。叶剑英的作文在他的指点下不断长进。他曾向叶剑英逐句讲解《胡笳十八拍》《古诗十九首》,启发叶剑英重视民俗音乐民俗音乐,“采诗合乐”。他要求叶剑英熟读唐宋八大家文章,特别介绍《柳河东全集》,学习柳文的品格和章法,体会柳文“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倍”,“言畅而意美”的文风,告诫叶剑英作文切忌“二心(轻心、怠心)”和“二气(昏气、矜气)”。起初,杨徽五感到叶剑英“文势稍平”,后来经过指点,叶很有长进。一次,他高兴地在叶剑英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奇峰突起”四个字。

大革命失败,东山中学遭封闭后,杨徽五赋闲在家。未几,赴泰国任教并致力译述与诗歌创作。四年后回国,仍在东山中学任职。20世纪30年代,曾先后任梅县民众教育馆及县立图书馆馆长。1940年受聘为南华学院中文教授,三年后因病辞职休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徽五当选为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秋,杨徽五到广州市出席省人民代表会议期间,叶剑英吕振羽老人欢欣叙旧。

参考资料

影响少年叶剑英的五位老师.中国共产党新闻.2017-01-1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