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又称"说书",是流行于洛阳市等豫西地区的传统地方曲种之一。演唱者敲击书鼓打钢板站唱,乐师用坠胡、三弦琴、二胡等伴奏的演出形式,早期又称为“鼓碰弦”“大鼓书”。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结合了洛阳琴书和南阳大鼓的唱腔,以及河南坠子中的伴奏乐器坠胡,后又加入了三弦、二胡等伴奏乐器进行演奏。河洛大鼓语言上运用了河南方言,唱腔上运用了“板腔体”结构,采用对白等方法,或叙事或抒情地演绎一个个经典的人物故事。在民国时期,河洛大鼓经过传承人的创新发展后形成了武书派、文书派等不同流派。比较著名的曲目有《刘公案》《红灯记》《拉荆笆》等。新中国成立后,河洛大鼓在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下,正式定名为“河洛大鼓”,创办了各种曲艺组织及曲艺活动,发行了音像盒式录音磁带等,使河洛大鼓得到了极大地发展。80年代后,河洛大鼓在新媒体等的冲击下,开始逐渐式微。2006年5月,河洛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背景起源
河洛大鼓产生于清末民初,属于河南省四大曲种之一,融入了洛阳琴书和河南大鼓书的唱腔特色而形成,流行于中国洛阳、偃师区、巩义市等地区。河洛地区位于中国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洛阳市位于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带,有着优越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十三朝古都沉淀下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一种民间艺术,据《洛阳志》中记载,河洛大鼓来源于洛阳琴书和南阳大鼓。洛阳琴书形成于清朝初期,以委婉细腻的旋律和高雅的格调,流行于官员、学子之中,清朝中期开始走向繁荣。清末民初时,段炎等人在南阳市学习琴书,后与胡南方等人一起将洛阳琴书与南阳鼓儿词相结合,又吸收了河南坠子中的坠胡,形成了书鼓与坠胡结合的新形式,被称为“鼓碰弦”“钢板书”。
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末年,豫西地区成年闹灾荒,许多艺人各处流亡,河洛大鼓在不同地区曲艺文化的碰撞中逐渐形成;20世纪20-40年代,河洛大鼓在洛阳市及偃师区周边地区开始盛行,1920-1925年,偃师艺人成立了“三皇社”,民间艺人通过“三皇会”和书会活动进行技艺切磋,使得河洛大鼓有了群体艺人和广阔的市场;20世纪30年代时,流传至城市,在茶馆兴起。有的曲艺人临时搭棚表演,以长篇说书来吸引书迷,抢占市场,形成最初的个体“茶棚书场”。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河洛大鼓伴随着国家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政府的关注下,曲艺组织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资助。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才被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50年代至60年代,河洛大鼓第二代传人张天培、段界平等将河洛大鼓的传统书目进行创新,并加入三弦琴等伴奏乐器进行表演,表演场地也由茶棚转为青年宫、曲艺厅等新建的场所,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这一时期,曲艺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河洛大鼓的一些曲目因受到“破四旧”的限制,禁止演出,导致一部分艺人无戏可演,大批艺人被迫回乡或被批斗,多数曲艺团体解散,使河洛大鼓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创伤。还有一部分艺人紧跟政治局势,将《三国演义》等名著进行改编创作,同时也创作了如《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新的大鼓书目。
兴盛
改革开放后,随着各曲艺演出场所和曲艺工作协会的恢复,河洛大鼓等传统曲艺也开始逐渐恢复演出。艺人们将久违的书目带回给听众,为满足人们的需求,使河洛大鼓的作品更加丰富,出现了大批新编书目。同时,以段界平、王小岳等著名艺人,将河洛大鼓的经典曲目,如《拳打镇关西》等,以电视综艺、音像盒式录音磁带的方式走进大众的视野,提高了河洛大鼓的知名度,河洛大鼓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顶点。
衰落
80年代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出现了各种娱乐方式,如电影、电视等,各种流行音乐也席卷市场,得到大众的喜爱,使河洛大鼓这样的传统曲艺逐渐淡出观众视野。21世纪,河洛大鼓在各种新兴文化及异域文化的冲击下,面临濒危的局面。
艺术特色
语言特征
河洛大鼓最早起源于河洛地区,因此河洛大鼓的发音具有河南方言的特色。在不断的发展中,河洛大鼓不仅保留了传统曲艺共有的特性,语言质朴、直率、通俗易懂;又增加了独有的河南省地域特色,由于一些曲词用普通话发音会失去韵律感,甚至会跑调,所以在发音上通常会掺杂一些地方性方言,地方方言的语言特色有连音和转音两种,而且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如“能”字,普通话中有能干、才能的意思,多为褒义词,而在河南方言中,如“你真能啊”,配合表情和语气发音,能表达出含夸奖之意的褒义色彩,也有含挖苦、嘲讽之意的贬义色彩;再如唱段《糊涂老婆劝闺女》:“闺女未曾把轿上,老婆儿上前拉住衣,先叫声闺女不要走,听听为娘掰和你。到你婆家学懒点,老是勤落不住好身体。这就叫有啥老就有啥小,糊涂老婆还调教些圪囊闺女。”中的“老婆儿”一词,普通话念老婆,指的是男子的配偶,而河南方言中念老婆儿,指年龄大的妇女,有老太太的意思;“圪囊”则有窝囊的意思。
唱腔风格
河洛大鼓的唱腔音乐为“板腔体”结构,音乐调试以五声宫调为主;音调优美质朴、亲切自然;瑞安鼓词句式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河洛大鼓板式多样,以“平板”为基本曲调,发展出引腔、起腔、不死鸟三点头、叹腔、飞板、垛子板(马趟子)、坠子口、三字紧、五字垛、落板等板式,在演唱中可以灵活多变的运用。其中引腔和又称“四句腔”,用于唱段前从说至唱的部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起腔接于引腔后,有上句(又称起腔)、下句(又称送腔)两句构成,腔调平稳舒缓,可连接使用,也可分别在唱段开头和结尾处形成一个完整曲体;落板,用于唱段结束时,可自由运用,也可和伴奏一起结束。
河洛大鼓音乐不仅具有抒情性、歌唱性还有故事性,表演者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运用不同的板式进行演唱。如情绪激昂、高亢时用“飞板”、悲伤低落时用“悲平板”、悲痛至泣不成声时用“滚口白”、士兵出征可用“马趟子”等;根据不同的瑞安鼓词句式,运用“三字紧”“五字垛”等叠句板式。河洛大鼓唱腔吸纳了河南省地方的多个曲种的精髓,并在演唱中融入了叹腔、飞板、悲平板等多种板式结构,如表达情感可以说着唱;讲述故事可以“垛起来唱”;诉说悲伤可以走低腔、叹着唱、哭着唱;表达愤怒时可以“怒着唱”、走高腔“挑高了唱”等,体现了曲艺的艺术特点,增强了河洛大鼓的音乐表现力。
表演方式
河洛大鼓是一门有说有唱,说唱为主、表演为辅的曲艺艺术,融合了唱、念、演的表演形式。河洛大鼓的演出班组一般2-3人,一人主说唱,其余人伴奏,有单口、对口、顶角书(多口)三种表演形式,表演场地没有固定,道具可用桌子、手帕、折扇等。其中单口表演时,表演者站于桌前或桌后,通过月牙钢板、书鼓及坠胡、二胡、三弦琴等伴奏乐器的配合,进行演奏;对口表演为2人对说;顶角书,多人演绎故事角色,一个主演,其余人可一人饰一角或一人饰多角,使表演生动形象、热闹非凡。
伴奏乐器及鼓点
河洛大鼓结合了洛阳琴书、南阳大鼓鼓儿词的曲调和河南坠子的唱腔,更新了伴奏乐器,最终形成了以坠胡、三弦、二胡等伴奏,加入了敲击书鼓、打月牙钢板的方式,又称“鼓碰弦”。
坠胡,又称“二弦”“坠琴”,是一种由琴杆、琴筒、琴弦、琴弓组成的弓弦乐器。坠胡最初是河南省坠子的伴奏乐器,由小三弦改制而成,在中国山东、河南等地流行,后被河洛大鼓吸收,成为主奏乐器,音色多变,善于抒情,坠胡与书鼓钢板相结合的新形式,被称为“鼓碰弦”。
书鼓,又称“牛皮鼓”,是用牛皮或羊皮蒙制鼓面,木材制作鼓身,竹材制作鼓锤的一种中国传统民族打击乐器。河洛大鼓早期时,为“单打鼓”,以独奏的形式托衬瑞安鼓词唱腔,后加入坠胡,形成弦乐间奏。
钢板,又称“月牙板”,是一种打击节奏的乐器,有“阳板”和“阴板”两种音效,阳板发“叮”音,声音清脆有余音,阴板发“嚓”音,声音短促有力。打击节奏的方式有一阴一阳板,用一强一弱的拍子使节奏欢快;一阴两阳板,用强弱弱的拍子演奏慢节奏;双阳板,用阳板演奏快节奏的音乐,常用于开场或过门音;连环打法,又称“散板”,用于烘托气氛。
河洛大鼓的鼓点节奏在河洛大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鼓点在河洛大鼓的演出中能增强现场气氛。鼓点有“顶板儿”“空板儿”两种,顶板儿是鼓点儿和板齐下;空板儿是板起鼓落;两种鼓点不断变化配合。河洛大鼓的鼓点应用于“叫场”“闹场”“小过门儿”等场合,使整场演奏各个场合相互衔接。
艺术流派
武书派
武书派,多演绎武侠类型的书目,以河洛大鼓第一代创始人之一段炎为代表。段炎是河南偃师人,师承洛阳市琴书,与胡西川等人于洛阳偃师创立了河洛大鼓,段炎擅长武书的演绎,以铿锵有力的念白、粗狂激越的唱腔、威武挺拔的动作表演,演绎了许多出彩的侠客人物,广受喜爱,并创立了段派风格。段派风格的代表人物有四代传人陆四辈、盲艺术家王管子等,他们演绎的英雄人物深入人心。段派风格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大八义》等
文书派
文书派,多演绎文书类型的书目,以河洛大鼓第一代创始人之一的胡南方为主要代表人物。胡南方是洛阳偃师人,清末秀才,擅长清官、书生等文书的演绎,以清晰的念白、清越洪亮的唱腔、生动细腻的动作表演,演绎了许多落魄书生、清官的形象,形成了胡派风格。胡派风格的代表人物有二代传人张天培及徒弟段界平、胡南方之子胡书进等,他们继承了细腻的胡派风格,胡派代表作品有《刘高小出身》《赵云截江》《单刀赴会》等。其中张天培对河洛大鼓传统书目进行了再创作,用充满文人气息、委婉的唱腔,将人物演绎的细致入微,将胡派风格上升至新的高度。
针线筐派
针线派,多演绎家庭生活类型的书目,以一代传人吕禄为主要代表人物。吕禄是洛阳偃师人,生于曲艺世家,擅长家庭琐事、公子小姐苦情戏等故事的演绎,以叙事抒情的方式搭配通俗的语言和温婉的唱腔,使人有亲身经历的感觉,形成吕派风格。吕派代表人物有叶赐徽、刘林等,代表作有《金钱记》《杜京郎找父》等。
传承保护
传承困境
河洛大鼓是以说唱为主的传统曲艺,随着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娱乐形式的出现,而河洛大鼓缺乏创新,使河洛大鼓的受众将逐渐减少;河洛大鼓的演艺人年龄大,从艺者收入低,青年不愿学,使河洛大鼓的艺人不断减少;河洛大鼓采用口授心记的方法,使传统的书目留存量低;这些都是造成河洛大鼓濒临消失的原因。
保护措施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许多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曲艺,1985年,第一届河洛大鼓书会在偃师区举行,2006年5月,河洛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陆四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洛大鼓代表性传承人。自2008年起,洛阳市等地对河洛大鼓进行文字资料收集和对传承人进行视频录制;每年举办河洛大鼓曲艺节;2001-2014年,政府及个人成立了多个公益性培训机构;将河洛大鼓带进校园,使更多青少年了解并传承传统艺术;建立了河洛大鼓传承人体系,成立洛阳市非遗中心河洛大鼓艺术团,通过定期举办书会、曲艺节、演唱会等方式,让艺人们能够互相交流学习。让河洛大鼓等传统曲艺艺术不断的传承发展下去。
传承人
数据源
演出书目
河洛大鼓的书目内容丰富多样,取材面广,如历史故事、家庭生活、儿女情长等,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三种。
长篇大书:篇幅较长,内容取材丰富,演出时长可达3小时,代表作有《刘公案》《金钱记》《红灯记》《烈火金刚》《破镜记》《杨家将》等。
中篇书段:介于河洛大鼓短篇和长篇之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分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劝家书和还原书三种。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多改编于名著,如三国、水浒等,代表作有《单刀赴会》《拳打镇关西》《姜子牙卖面》《王庆卖艺》等;劝家书,内容广泛,在讲述故事同时阐明道理,于中篇书目中占比大。代表作有《鸾凤配》《潭香哭瓜》《拉荆笆》《洛河泪》等;还原书,取材于民间还愿的习俗,代表作有《韩湘子祝寿》《龙三姐拜寿》《俞二姐祈子》等。
短篇书帽:河洛大鼓的书帽,有垫场书帽和开板书帽两种。垫场书帽,又称“压场书段”,用在唱段前吸引观众,内容在搞笑耍宝的基础上,又能反映社会现象,引人深思。代表作有《小二姐做梦》《王婆骂鸡》《上路谣》《彭祖夸寿》等;开板书帽,短小,时长为3-10分钟左右,代表作有《十冬腊月下大雪》《黄河两岸读春秋》《八个儿子都有名》等。
参考资料
河洛大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8-18
河洛大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6
陆四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6
河洛大鼓各代艺人简介.河南曲艺网.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