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葫芦节

葫芦节,拉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是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原来于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从2006年起,时间调整为每年公历的4月8、9、10日,把“葫芦节”和县庆日合在一起。根据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说典噜典》中的传说,拉祜族认为他们是葫芦的后代,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

节日期间,各村寨都要举行歌舞狂欢。男子吹奏葫芦笙领舞、男女共跳“嘎克”舞,女子敲打光亚跳摆舞,男女青年进行民俗音乐对唱,还有体育与游戏表演,如荡秋千、背水、打陀螺、射弩比赛,老人们相约在火塘边,边饮酒边颂唱《牡帕密帕》。在歌舞场地中央放置一对呀呀葫芦,让每个人都对它表示恭敬,随时把祖先的恩情记在心里。

简介

含义

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2006年起,时间改为阳历4月8、9、10日。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每年这天拉祜族人民,穿着灿烂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

活动

后生、老人们吹着排笙,姑娘们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尽情的表现着在四季之中,人们从最开始的犁地,撒种开始,一直跳到最后丰收的喜悦,感谢上天赐予的阳光和雨水,感谢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的美好年景。入夜,燃起篝火,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低沉的木鼓,老人们把自己一生的遭遇,从母亲辛苦的生育,艰难的成长历程,直至成亲,离开父母,养育自己的子女,到青春不再,满目沧桑,一个个哀怨,凄美的故事随着老人的歌声,在月色中缓缓道出,在这如水的月色之下聆听着这嘶哑的声音,火光跳跃,木鼓声声,仿佛生命之河正在身边慢慢流走,而那一去不回青春年华,也好像又开始在这月色下流淌,环绕。

就这样,在以后的三天三夜中,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着,唱着。渴了,停下来喝口米酒,饿了,吃一口粑粑,再接着跳,接着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别的人再继续,用他们或优扬,或嘶哑的声音歌唱着生命的欢乐与哀愁,用他们或年轻,或衰老的身体表达着对“呀呀葫芦”这种带给他们生命的圣灵的。

传说

据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说典噜典》中的传说描述,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农历十月十五那天用葫芦培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认为他们是葫芦的后代,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对葫芦的信仰体现了山区拉祜族长期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和生存奋斗历程。葫芦节民族特色浓郁,活动丰富多彩,是全民歌舞狂欢的喜庆场合,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政府每年都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科技及商业物资交流活动,使传统的民族节日和发展经济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葫芦节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由来

拉祜族把呀呀葫芦作为标志,象征拉祜族从葫芦中走出,向太阳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

葫芦是拉祜族的吉样物和生活伴侣。拉祜族用葫芦装水酒,装发射药、储藏谷种,做排笙葫芦有许多优点,装水清凉,装酒不变味;装谷种装火药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门总离不开葫芦,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葫芦节期间,南掌等地举行隆重的物资交流会,开展葫芦文化节活动,举行盛大的群众性芦笙舞比赛。“阿朋阿隆尼”葫芦节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的。1991年11月6日在澜沧召开的“拉祜族史研讨会”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政府、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经征求各地参会拉祜族群众的意见,决定把传说中拉祜族祖先诞生的日子法定为全县拉祜族的节日,即将每年农历十月十五定为葫芦节。2006年起,时间改为阳历4月8、9、10日。节日来临时,人们供呀呀葫芦、跳葫芦笙舞、跳摆舞、唱葫芦史诗、玩葫芦游戏等活动,都是源于葫芦信仰而产生的。自1992年以来,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举行三天庆祝活动。在《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中,收录有拉祜族人从葫芦里出来的民间传说《拉祜族的来历》、故事:《葫芦的故事》等,史诗《牡帕密帕》中的“种葫芦”就说到,拉祜族的祖先扎和娜倮,是在小米雀和老鼠的啄咬下,从葫芦里出来的,说明了葫芦和拉祜人的密切关系。

交通攻略

自驾路线

昆明--昆明—磨憨高速公路玉溪--元江--墨江--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全程约640公里.

客车路线

昆明南部客运站--澜沧县 16:30 每天一班次  车程约10小时

昆明南部客运站--普洱市 7:40--22:00 共24班次  车程约6小时

普洱客运站--澜沧县 多班次 车程约4小时

参考资料

拉祜族葫芦节.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2024-03-19

风俗习惯.www.neac.gov.cn.2024-03-1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