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铺子》是茅盾于1932年6月创作的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原名《倒闭》,但时任《申报月刊》主编的俞颂华觉得创刊号上登“倒闭”不吉利,遂改名《林家铺子》,发表于同年7月15日《申报》月刊上,全文约2万字,后被收入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35年5月出版的茅盾小说集《春蚕》中,现广泛收录于同名小说集中。
《林家铺子》以主人公林老板与社会各阶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揭示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的共同命运。1932年新年前后,江浙富裕小镇中精明而谨慎的杂货铺子林老板,面对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社会的大环境下,国民党党部、商会一次次贪得无厌地敲诈,同行“裕昌祥”不择手段的挤兑,债主不遗余力的催逼,加之淞沪战争后进货困难,货款难收,人们的购买能力下降,林家铺子面对绝境苦苦支撑。后卜局长恬不知耻地要娶花季少女林阿秀做小妾被拒绝,党部利用“裕昌祥”散布的“拆烂污卖贱货,捞几个钱就打算逃走”的谣言为罪名将其扣押,伙计寿生为了救林老板卖掉铺子筹措了两百银元。林老板陷入绝境,最终带着女儿卷款而逃。小说与同时期的《春蚕》共同展现了江南城镇与农村在内忧外患下的动乱生活,描绘出一份十分广阔的时代画卷。
《林家铺子》是一篇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短篇创作之一,它以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真实性相统一的特点,有力地揭露、鞭挞了中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得到当时进步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和好评。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内忧外患,举国动荡不安。“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战争”相继爆发,民族矛盾尖锐,大批上海市市民逃往周边城镇避祸。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外向侵略者卑躬屈膝,对内加紧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假借抗战和查封日货的名义,大肆敲诈勒索。
茅盾在1978年6月21日给南草的书信中写到“《林家铺子》也决非回家一次所写,正如《阿Q正传》并非鲁迅回家一次所写而根据回忆也。”茅盾于1916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后,每年要回乌镇小住三、五日,亲眼所见周围乡亲们的生活从优渥到艰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中国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双重压迫下,不但广大的农民和工人日益贫困,就是中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也日益陷于绝望的境地。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让作者逐渐将创作视野也从城市转向农村,在筹备《子夜》的过程中,酝酿出了《林家铺子》等优秀的短篇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林老板与《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两个互为补充的形象。
出版历史
《林家铺子》出版于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它于1932年6月18日完稿,次月15日在《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首次发表。《林家铺子》原题《倒闭》,在《申报月刊》上发表时,主编俞颂华认为在刊物的创刊号上就登出题为《倒闭》的小说不吉利,因而改名为《林家铺子》,内容不变。后被收入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33年5月出版的小说集《春蚕》,现广泛收录于同名小说集中。
内容情节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方小镇林老板的洋货店生意受到了严重冲击,店里东洋货被查封,店铺发展面临困境,其女儿林小姐也因穿着洋货衣服被同学嘲笑。为了继续售卖店里货物,林老板用当掉金项圈换来的四百元钱向中国国民党党部的黑麻子委员会行贿,以此换来了店里洋货撕去商标后继续销售的许可。虽然如此,但由于战争频发,农民手里没钱,位于小镇的林家铺子并没有卖出多少货物。林老板之前经营肥田粉生意就已经亏本,再面对现在卖不出货物的困境,使得林家铺子处于负债状态。这也导致林老板拖欠了孤寡老人朱三阿太在林家铺子存款的利息钱,在老太太登门要钱时,林老板很生气,但也不得不如实结清了已经拖欠了三个月的利息钱。
年关将近,又到了清理往来账目的时侯,为了回笼现金支付欠款,林老板忍痛开展了“大放盘”活动,按照货物原价的九折贱卖店里的存货。大放盘增加了林家铺子的营业额,每天可以卖三十元。在这种情况下,林大娘打呃的次数减少,林小姐脸上也时常挂着笑。但熟知内情的林先生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大放盘活动中,每卖出一元钱,他就得亏五分本钱,生意越好,亏本的就越多。
早在之前,林老板就派店里的伙计寿生去乡下收账了,但是过了时间,寿生还没有回来。这时,从上海市来了一位收账先生坐在店里要钱。面对丝毫不通融的收账先生,林老板只好去恒源钱庄借钱。钱庄经理以上海战事“汇划不通”为由,不仅不借钱,还要林老板在年关前把之前借的六百元的陈账全部还清。这时又遇上军队向商会“借响”,林老板还必须摊认二十元。在这万分焦急的情况下,林老板终于等回了寿生,并用寿生讨回的账款和贱卖货物的现钱打发了上海来的收账先生。
林老板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因为林家铺子斜对门的裕昌祥也贴出了“大放盘照码九折”的纸条,这又让林老板很担心。紧接着,镇上的铺子接连倒闭,恒源钱庄步步紧逼要账。面对这样的情况,林先生常常叹气,林大娘打呃像连珠炮,林小姐呆呆地好像害了多年的黄病,正值年关的林家铺子冰冷的像个“冰窖”。
正在这时,上海市发生战事,小镇来了一批批的上海难民。林先生听取寿生提议,抓住“机会”开始推销“一元货”,生意也因此一下子变好,第一天就卖了一百多元。然而,恒源钱庄却派人来提取了当天营业额的八成,朱三阿太、陈老七、张寡妇也听信了别人的挑拨,不断前来索要本金和利息。
镇商会会长之前就跟林老板说过,卜局长那边也要稍微打点一下,以免他看的眼红,进行敲诈。可是林老板因着手里没钱,便没有向卜局长行贿。年关刚过,商会会长又来找林老板,说将近四十岁的卜局长,虽然已有两房太太,但是想娶林老板十七岁的女儿林小姐为妾。林老板对此很气愤却也不敢直说,只以不敢高攀为由来推脱。之后,党部就借口有人控告林老板要卷款逃走,将他抓到了党部“问话”。伙计寿生和老板娘见林老板被扣押,十分着急。他们做主把店里的存货盘给同行裕昌祥,凑了两百元钱保出了林老板。林老板回来后,林家铺子没有钱也没有货,几乎到了绝境。第二天,在林大娘的劝说下,林老板带着女儿林小姐逃走,林家铺子倒闭。朱三阿太、张寡妇、陈老七等小镇贫民存在林家铺子里的所有积蓄也没有了,他们向党部告状,却反遭毒打。张寡妇在混乱中丢了怀里的孩子,她完全变疯了。
人物角色
林老板
林老板是《林家铺子》中的主人公,他安分守己、兢兢业业、精明能干、精通生意,是江南小镇上一家洋广百货店的老板。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一家小店铺,为了经营好这家小店,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兵荒马乱、百业荒废的年代里拼命挣扎。但是在战事影响下,林老板面临了许多困难:金融不通,债主催债;政府捐税重重,中国国民党反动分子一再敲诈勒索,甚至逼其女儿做妾;同行排挤,落井下石。面对这样的情况,林老板并不肯屈服,他在破产的边缘拼命挣扎。为了使自己的店铺免遭查封,他忍痛向当时的反动当局行贿四百元,终于能顺利做买卖;为了挽救生意,他亏本促销货物;甚至利用上海市逃难者的需求,大卖“一元货”生活必需品。然而,因为镇上谣传林老板要携款逃走,警察把他带走,家里花钱把他保出来后,林老板已是元气大伤,不得已带女儿林小姐逃走,林家铺子也难逃破产倒闭的厄运。
林大娘
林大娘是林老板的妻子,是一个由封建礼教熏陶下出来的保守、落后、自私而又正直善良的中国妇女。她虽然也曾喊出过“那些狠心的强盗”的反抗呼声,但是在遇到困难时,只知道求助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直到后来知道卜局长想娶她女儿林小姐为妾,尤其是林老板被捕而不得不最后出走时,她才下决心把女儿许配给了店里的伙计寿生,并让女儿跟林老板“出走”,自己则留在家里准备跟那些敌人“拼命”,表现了旧中国妇女“宁愿粗食布衣为人妻,不愿锦衣玉食做人妾”的高尚的传统心理。
林小姐
林小姐是林老板的女儿,她受西方思想影响,但又不是有着革命爱国思想的女性。她从小被父母疼爱,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性格也比较骄纵。林小姐不懂店铺生意,在铺子经营惨淡时依然大手大脚的花钱。但其实她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有着吃苦精神,在知道店铺的真实情况后,能够帮助父母干活。最后,被林大娘许配给寿生,跟随林老板一起“出走”。
寿生
寿生是林家铺子的学徒,也是林老板的左右手。他年轻睿智、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深受林大娘的喜欢。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下乡替林老板收账,为林老板解决了当下的难题;在上海市“一·二八”战役后,他想出趁上海难民逃离到乡下的时候,大卖“一元货”的办法,使林家铺子有了生机;林老板被抓走后,他一边支撑着整个店铺,一边跟商会交涉,保出林老板;最后,也是他出主意让林老板出走。寿生对林老板一家忠心耿耿,最后,林大娘做主将林小姐许配给寿生,并拜了天地。林老板和林小姐逃走后,寿生和林大娘留在店里应对铺子倒闭后的局面。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茅盾在其小说集《春蚕》跋中提到:“《林家铺子》是我描写乡村生活的第一次尝试。”在此之前,茅盾以描写城市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见长,其长篇巨作《子夜》大规模地反映了大都市的生活,塑造了以民族资本家为主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形象。而从《林家铺子》开始,茅盾“第一回描写到乡村小镇的人生”,也是他企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茅盾回乡的日子里,他亲眼看到了日本的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从乌镇一间普通的“洋货”铺子在夹缝中苦苦挣扎直至破产的过程,深刻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双重压迫下,民族资产阶级和小商业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过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如果不和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必然会被蚕食“倒闭”的现实。
艺术特色
朴实无华的口语表达。在《林家铺子》当中,大量运用了人民群众生活中朴实无华的口语,通过把存在于群众中含意丰富、表现力强的口语、俗语选进作品,将一些富有江南特色的比喻手法融合在情节语言里,织成一幅幅社会风俗画,组成一卷卷历史长轴。
入木三分的人物塑造。乌镇水系纵横,一直以南货店、杂货铺等小商业为主,故而茅盾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中对商人形象的描述十分生动丰富。《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是一个诚实、勤劳又有生意头脑的小商人,通过“大廉价照码九折”、推出“一元货”等手段艰难维生,却又在党部压迫、同行挤兑、商会恫吓等一系列不利局面下,最终走投无路,不得不忍痛丢弃林家铺子出走。茅盾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环境的一系列描写,让林老板的商人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而且也让我们从林老板的身上,窥见江浙小市镇商人的生活风貌,了解到三十年代茅盾故乡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心态。
别出心裁的文本结构。《林家铺子》整体而言,篇幅较短,除了出场的林老板、林大娘及林小姐,一些并未着墨的地方也通过三人的命运展现出来。没有明写却无处不在的日本侵略:林老板的铺子里卖的是“东洋货”,林小姐身上穿的是“东洋货”,是无一不是日本经济入侵的结果;上海市难民争抢“一元货”,上海铺子来收账先生的不拿钱不罢休,则体现了日本嚣张军事入侵的后果。同样的,卜局长在全文中也没有正面出现,但从林老板的被关押,林小姐被相中做姨太太,间接反映了国党党部要员的狰狞面目和恶劣行径。两条暗线把林老板这种小商业者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窘迫体现的淋漓尽致。
寓意深刻的反复描写。《林家铺子》开篇就介绍了故事发生于冬季新年前后,在小说第四章中更是反复描写了四次下雪的情景,每一次雪景的描写都是映衬着林家铺子所面临的一次危机,伴随着雪下得越来越大,林家铺子所面临的压迫也越来越多。这不仅是一场雪,更是一场中国经济社会的暴风雪,这场雪暗示着萧条衰败的林家铺子的经营命运,也暗示着整个中国经济的萧条与衰败。茅盾在《林家铺子》中多处采用了反复的描写手法,通过一件事情不同程度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写作意图,例如反复描写了林大娘的“打嗝”声音,表现出林家铺子和林家的命运正在遭受的煎熬,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外敌入侵、镇上商会和党部的贪婪霸道、同行们的不正当竞争有了更具体的体验。
作品评价
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曾评论这篇小说:“《林家铺子》写一个小镇上一家洋广货店的故事,层层剥削,不漏一点儿,而又委屈入情,真可算得'严密的分析',私意认为这是他最佳之作。”
当代文学研究家南草评论说:“《林家铺子》是茅盾的一个优秀短篇。在中国国民党疯狂推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的黑暗年代里,它以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真实性相统一的特点,有力地揭露、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因而得到当时进步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和好评,也遭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查禁。”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林家铺子》是茅盾短篇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它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是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与《子夜》《农村三部曲》等小说一起,开创了社会剖析派的先例,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更是从这部小说开始,让世界知道了乌镇,也带火了乌镇地方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到乌镇旅游的游客在参观完茅盾故居以后,都会到“林家铺子”去看看。
世界影响
《林家铺子》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相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例如,1954年俄文版译文出版,1955年日文版译文出版,1961年斯洛伐克文译文出版,1961年罗马尼亚译本出版,1979年德国译本出版,1980年泰国译本出版等。
衍生作品
1958年初,适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影片拍摄的筹备期,提议将茅盾的中篇小说《林家铺子》搬上银幕。然而,以20世纪50年代末的政治环境衡量,改编这篇小说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小说所表达的私营小业主遭受压榨导致破产的主题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精神有所偏离,所以夏衍在征得茅盾同意的情况下,对原作进行了必要改造,将茅盾原著中的民族矛盾主题置换成了影片中的阶级斗争主题。导演水华在夏衍改编剧本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影片主题蕴含在生活细节之中,避免了正面、直白的表现方法,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逐渐自我发现、自我认知。
电影《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电影”中的佼佼者,是“难忘的1959”的巅峰之作,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同情,运用寓意丰富的电影蒙太奇手段传达出国破家亡的悲悯情绪,同时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特有的意蕴和诗意。1986年影片入选香港特别行政区“世界经典影片展”,是当时唯一入选的内地电影,被誉为“一部探索民族电影美学风范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