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西瓜

西瓜(学名:Citrullus lanatus (Thunb.) Matsum. et Nakai),别名寒瓜、水瓜、西瓜皮,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西瓜属(Citrullus)一年生蔓生藤本。西瓜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中国各地广泛栽培。其常栽培于农田、菜园或塑料大棚。

西瓜为一年生蔓生藤本;茎与枝粗壮,具明显的棱沟。卷须具短柔毛,叶柄密被柔毛;叶片带白绿色,为纸质,呈轮廓三角状卵形,叶片3深裂,中裂片较长,倒卵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裂片又羽状或二重羽状浅裂或深裂。雌雄同株,雌与雄花均单生于叶腋;雄花:花梗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萼筒呈宽钟形,花萼裂片狭披针形;花冠呈淡黄色,裂片为卵状长圆形;雌花:花萼和花冠与雄花同。果实大型,近于球形或椭圆形。种子卵形,黑色、红色,有时为白色、黄色、淡绿色或有斑纹。花果期夏季。

西瓜主要用于鲜食,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丰富,果实为夏季之水果,未成熟的果实可腌制食用,成熟后直接食用,味道甜酥。西瓜种子含有芳香油,可以炒食。西瓜通过加工,还可制成西瓜膏、西瓜冻和清凉饮料。西瓜皮可做成蜜饯、瓜糖。西瓜的各部位均可作中药材入药,其果瓤入药可清热利尿、解暑生津;外层果皮入药可清热、解渴、利尿;果皮和皮硝混合制成的白色结晶性粉末入药可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种仁入药可清肺化痰、和中润肠;种皮入药主治吐血、肠风下血;根、叶或藤茎入可清热利湿。此外,对于西瓜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进行历史时期中国西瓜的引种与本土化研究可以完善中国引种西瓜的系统探讨,也可以拓宽农史学界关于西瓜的研究范围。

起源

在中国,西瓜因从西域(中国新疆和中亚一带)地区传入,因而得名西瓜,即来自西方的瓜。

西瓜的原产地在之前有非洲、意大利南部、西亚、南亚等各种说法。美国的医疗传播者里宾古斯顿,1852-1856年第一次去非洲探险时,在南非中部卡拉哈里沙漠和周围萨娃那(Savanna)地带发现有各种西瓜野生种的群落。在这些野生种中有甜而可食用的,也有不甜但可作动物饲料的,还有苦的而不能食的。其中果肉呈白色且味苦的野生西瓜种可能是栽培西瓜的祖先。于是1857年他发表了调查报告,从此在世界各国基本上确认南非是西瓜的原产地。

栽培历史

世界栽培历史

世界上栽培西瓜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接近原产地、古文化比较发达的埃及希腊印度。埃及4000年以前的壁画上便有雕刻精致的西瓜茎蔓和果实的图案。但主要栽培的是籽用西瓜。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西瓜跨越地中海传播到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一带。到了公元前4世纪,随着欧洲军队的远征,西瓜由海路传播到印度,然后逐渐在东南亚扩散开来。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西瓜又由陆路沿着“丝绸之路”被传到中亚波斯、西域一带。13~14世纪以后,西瓜从南欧传到北欧,16世纪传到美国、俄罗斯日本,并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开来。

中国栽培历史

中国西瓜的栽培,在五代十国就有记载,中国新疆南疆中亚地区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新疆西甜瓜地方品种调查资料证实,分布于哈密市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古老品种有“阿克塔吾孜”“卡拉塔吾孜”“奎克塔吾孜”等。“塔吾孜”即波斯语中的西瓜,说明新疆的西瓜可能是由中亚的波斯传入,但传入时间尚需进一步考证。中国还有一条川滇到达印度的所谓“西南道”,或从广州市经水路西行的海上通道。中国南方的西瓜可能从这两条路线传入,但尚无确切的证据。

中国最早种植西瓜的是西域的回纥人(今新疆维吾尔族),以后为大众化水果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宋代欧阳修所撰的《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的《胡娇陷虏记》中写有:“胡娇人辽朝,亡归中国,道其所见云,人平川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乾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中国中原地区引进的西瓜始于宋(公元1129-1143年)洪皓的《松漠记闻》中,描述为:“西瓜形如蒲瓜而圆,色极清翠,经岁则变黄,其胜类香瓜,味甘脆,中有汁犹冷。”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引贤奔之说:“中国初无西瓜,见洪忠宣皓松漠记闻称......可暑疾。”以上均系中国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史料,上述史籍中所称的中国是中国中原及广大汉民聚居统辖的地区,古时的辽(辽朝)金、回就是现在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区。由此可见,距今1000年前中国的辽、金已有西瓜裁培,而传入中原地区已有800 多年了。

药用历史考证

西瓜始载于中国元代《日用本草》:“契丹破回纥汗国,始得此种。”在明朝的《本草纲目》中将其描述为:“按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十国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二月下种,蔓生……七、八月实熟,有围及径尺者,长至二尺者……其色或青或绿,其瓤或白或红……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在维吾尔族本草《药物之园》中将其描述为:“西瓜,是众所周知的瓜果;原植物蔓性草本,茎细弱,匍匐,叶宽,三角形,适合于沙地生长,春种夏果,果实为圆形和椭圆形,外表墨绿色,内为红色或黄色,味甜可口,水分多,种子黑色、白色等,带花纹,仁可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的物种即为本种西瓜。

特征

一年生蔓生藤本。

茎、枝粗壮,具明显的棱沟,被长而密的白色或淡黄褐色长柔毛。

卷须较粗壮,具短柔毛,2歧,叶柄粗,长3-12厘米,粗0.2-0.4厘米,具不明显的沟纹,密被柔毛;叶片纸质,轮廓三角状卵形,带白绿色,长8-20厘米,宽5-15厘米,两面具短硬毛,脉上和背面较多,3深裂,中裂片较长,倒卵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裂片又羽状或二重羽状浅裂或深裂,边缘波状或有疏齿,末次裂片通常有少数浅锯齿,先端钝圆,叶片基部心形,有时形成半圆形的弯缺,弯缺宽1-2厘米,深0.5-0.8厘米。

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单生于叶腋。雄花:花梗长3-4厘米,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萼筒宽钟形,密被长柔毛,花萼裂片狭披针形,与花萼筒近等长,长2-3毫米;花冠淡黄色,径2.5-3厘米,外面带绿色,被长柔毛,裂片卵状长圆形,长1-1.5厘米,宽0.5-0.8厘米,顶端钝或稍尖,脉黄褐色,被毛;雄蕊3,近离生,1枚1室,2枚2室,花丝短,膛室折曲。雌花:花萼和花冠与雄花同;子房卵形,长0.5-0.8厘米,宽0.4厘米,密被长柔毛,花柱长4-5毫米,柱头3,肾形。

果实

果实大型,近于球形或椭圆形,肉质,多汁,果皮光滑,色泽及纹饰各式。

种子

种子多数,卵形,黑色、红色,有时为白色、黄色、淡绿色或有斑纹,两面平滑,基部钝圆,通常边缘稍拱起,长1-1.5厘米,宽0.5-0.8厘米,厚1-2毫米。

分布

西瓜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分布比较集中的是北纬30°~45°和南纬30°左右。在中国各地广泛栽培,可分为三大气候类型栽培区,半干旱西瓜栽培区(包括淮河以北,黄河河套以东的华北、东北的大部分省市,其中豫、鲁、冀、晋、陕是中国西瓜的主产区);多湿西瓜栽培区(包括准河以南的全部省市,属亚热带、热带湿润气候气温高,无霜期长,年降水量1000 毫米以上,最高达3000毫米);干燥西瓜栽培区(包括河套以西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主要气候特点是降雨少,年降雨量约100 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大,在西瓜生产季节绝对蒸发量约为1200毫米;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日照充足,平均日照率 60%~80%,西瓜生长季节的日照时数约10小时左右,日照强,平均气温不高,但昼夜温差很大,最大日温差 20℃以上;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中国西瓜生产的最适地区。其中新疆是中国西瓜的发源地)。西瓜常栽培于农田、菜园或塑料大棚。西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24~30℃,根系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0~32℃。

习性

西瓜属于短日照植物,喜阳光充足的环境,每天适宜的日照时数为10~12小时,喜温暖、干燥的气候、不耐寒,耐旱不耐涝,阴雨天多时,湿度过大,不仅易感病,而且在坐果期还容易造成裂果。西瓜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喜弱酸性、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河岸冲积土和耕作层深厚的砂质壤土。其花果期为夏季。

繁殖

西瓜的雌花在主蔓上着生的节位依品种而异,早熟性状的在7~9叶节,晚熟的在17~20叶节。一般在15片左右着生第一雌花。花朵一般在早晨5~8时开放,雌蕊在开花前两天都具有传粉的能力,雄花花粉以当天开放的花粉发率最高。

栽培

人工繁殖

西瓜通常采用种子繁殖。春播一般在3~4月,播种前施基肥,将经浸种、消毒、催芽的种子,按合适的行株距开穴播种,每穴播几粒种子。播种后用覆盖适宜厚度的松土,当瓜苗长有几片真叶时便可进行定苗或带土块移栽。

田间管理

在西瓜的苗期需要加强中耕除草、松土,以便于防止土壤板结。在坐果前可施1~2次稀薄人畜粪水。在坐果后可重施人畜粪水或复合肥。在采收高峰时,应采收一批,施追肥。整枝蔓通常有3种方式:单蔓式,每株只留主蔓,去除所有子蔓;双蔓式,除主蔓外,在植株下部3~4节间留1条子蔓,其余子蔓全部去除;三蔓式,除主蔓外,在植株下部3~4节间选留2条子蔓,其余子蔓均去除。在阴雨天,需辅以人工授粉,以便提高结果率。西瓜通常于6~8月采收。

病虫害防治

西瓜的病害主要有猝倒病、叶枯病等,猝倒病可通过在病株周围撒药土,也可喷浇敌可松或多菌灵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瑞毒霉可湿性粉剂等稀释液进行防治。叶枯病可在发病初期,喷洒粉锈宁、代森锌可湿性粉剂、速克灵等药剂稀释液进行防治。

西瓜的虫害主要有灰地种蝇潜叶蝇等。地可通过喷洒乐果乳油、敌敌畏等药剂杀卵和成虫。潜叶蝇可通过乐果乳剂、敌敌畏、菊醋加氰化乐果等药剂进行防治。

用途

食用营养

西瓜主要用于鲜食,营养丰富,味道甜酥,西瓜果中含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钾、磷、钙32毫克,铁1毫克,钠等以及维生素a、B、C等。西瓜果实为夏季之水果,未成熟的果实可腌制食用,成熟后直接食用,果肉味甜,能降温去暑,还可补充水分。西瓜种子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和水分,同时还有瓜氨酸月桂酸、烯酸、素酶和蔗糖转化酶。种子含有芳香油,可以炒食,作消遣食品。西瓜通过加工,还可制成西瓜膏、西瓜冻软性饮料。西瓜皮可做成蜜饯、瓜糖。

医学药用

西瓜的果瓤、外层果皮、种仁、种皮以及根、叶或藤茎、果皮和皮硝混合制成的白色结晶性粉末(西瓜霜)均可作中药材入药。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西瓜的果瓤入药味甘,性寒,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利尿、解暑生津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不利、喉痹、口疮。

西瓜的外层果皮入药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渴、利尿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

西瓜的果皮和皮硝混合制成的白色结晶性粉末入药味辛,性平,有小毒,具有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主治喉风、喉痹、白喉、口疮、牙疳[gān]、久嗽咽痛、目赤肿痛。

西瓜的种仁入药名味甘,性平,具有清肺化痰、和中润肠的功效,主治久嗽、咯血、便秘。西瓜的种皮入药味淡,性平,主治吐血、肠风下血。

西瓜根、叶或藤茎入药味淡、微苦,性凉,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水泻、痢疾烫伤萎缩性鼻炎

科学研究

对于西瓜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进行历史时期中国西瓜的引种与本土化研究可以完善中国引种西瓜的系统探讨,也可以拓宽农史学界关于西瓜的研究范围,同时还可以为现代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工作提供历史镜鉴。

相关品种

西瓜有三个变种:

变种1:卡弗尔西瓜(拟)(Citrullus var. caffer(Schrad)Mansf),生长旺盛,带密生柔毛,粗,有棱。叶片大,可至25厘米,叶浅裂,裂片圆,有令人不快的特殊臭味。花大,鲜黄色,常两性。果实重可达20千克。通常果实不正,果皮上有断续状或斑点状条带,但不明显。瓜多汁,稍有甜味,折光含糖量4%~5%。种子大,红色或褐色。是原产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荒漠及其附近地区的野生西瓜,可供人食用。当地土名叫查马(tsamma)。

变种2 :开普西瓜(拟)(Citrullus var. capensis(Alef.)Fursa)。植株蔓长,但叶片和果实均较卡弗尔西瓜小。花单性,果实圆球形,浅黄红色,复有花斑状条带。果实硬,白色,常有苦味。种子橄榄色或褐色。南非(阿扎尼亚)开普省分布很多,故得名。

变种3:饲用西瓜 (Citrullus var.citroides(Bailey)Mansf)。植株形态十分接近于卡弗尔西瓜,但更整齐。花常为单性。果实筒状或圆球状,表皮上有斑点或隐条带。果肉白色或淡黄色,紧实,细胞果胶含量高。种子橄榄色,少有红色。作饲料或加工用。在英国俄罗斯广泛栽培,耐粗放管理。果实耐贮力极强。

分类

西瓜按用途分类,可分为5个类型:

(1)野生西瓜。原产非洲,果实小,球形至椭圆形,果皮浅绿色,皮硬,果肉白色,不宜鲜食。

(2)饲料西瓜。果大,与普通西瓜相似,但甜味少,在干旱地区栽培作猪饲料用。

(3)腌渍用西瓜。果实长到一只手能握住的程度进行收获,果形整齐,果皮厚而紧密,不宜损伤,着果数多。甜味差,种子大,即使成熟也不宜生食,主要用于腌渍。也称小西瓜,充分成熟时果重0.5~1千克。勉强能生食,在中国山东以及徐州市、淮阴等地有栽培,可进行糖渍、酱腌。这种西瓜与非洲野生西瓜(citron)是否相同,尚不清楚。

(4)打瓜,也称籽瓜、打瓜、瓜子瓜。球形,果实中或小,甜味差,不宜生食,种子大而多,容易栽培。西北为中国集中产区。其他各省也都有零星栽培。

(5)普通西瓜。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生食用西瓜,果型中或大,甜味,塞脆或沙,孤色红、粉红或黄色。

相关研究

综述研究

刘启振等于2016年通过撰写综述,发现关于西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论性研究、西瓜名称的考察、西瓜的起源、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与传播、西瓜种植在中国的发展、西瓜的加工及利用、西瓜文化等方面。关于西瓜的起源地存在过不少争议,有印度、非洲、意大利南部、南亚等几种不同意见,也有人认为西瓜为多源产物,现在多数学者认为西瓜原产于非洲中部和南部。一般而言,西瓜的非洲起源说是得到学术界公认的。

药用品控研究

裴丹等2021年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方法,通过采用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TLC)法鉴别西瓜皮,考察西瓜皮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水溶性浸出物,建立了西瓜皮显微鉴别法和TLC法鉴别法;确定了西瓜皮水分、灰分、浸出物的限度,为西瓜皮饮片的质量标准提高提供了依据,并为全面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延伸文化

西瓜号称夏季瓜果之王。其用途广泛,有“百日草,全身宝”之称。“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中国民间流传的这句俗语非常好地反映了西瓜的药用价值。

西瓜引进中国之后,西瓜元素在诗词歌赋、轶事传说、民谚歌谣中的表现均比较突出。诗歌如:南宋范成大《西瓜园》、洪适《西瓜》、文天祥《西瓜吟》,明代顾潜《七夕儿辈镂西瓜为灯奉娱老祖戏作》,清文昭《西瓜灯》、赵有德《剖西瓜》等。

民谚歌谣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万全县志》卷十一《艺文志下·歌谣·针札花》记载到:“鼓呢?沤了粪啦;粪呢?种了瓜啦;瓜呢?我吃啦;瓜子呢?我嗑啦;瓜子皮呢?烧了炕啦。”

参考资料

Citrullus lanatus 西瓜.自然标本馆.2023-05-27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7

Citrullus lanatus.植物智.2023-05-27

西瓜.微信公众平台.2025-04-2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