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云南裂腹鱼

云南裂腹鱼

云南省裂腹鱼(拉丁学名:Schizothorax 云南龙蜥),俗称“弓鱼”中的一种,中国云南省独有鱼类,云南“六大名鱼”之一。其平均体长为15厘米,最长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体型延长稍侧扁,头锥形,体背面和侧面青灰色,具有较多不规则小黑斑点,腹部银白色。鳞细小,侧线鳞较体鳞为大。口为下位口,呈弧形。下颌外侧无角质,内侧微角质化。

云南裂腹鱼分布于中国云南省澜沧江水系附属湖泊洱海剑湖、莫汉沼、弥苴河等。其栖息于湖泊缓流水环境。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类。

20世纪50年代,云南裂腹鱼为洱海主要经济鱼类,此后资源量大幅减少。90年代后已极其罕见,仅残存于弥苴河等。2017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将其评定为濒危(EN)等级。

人工养殖的云南裂腹鱼捕后鲜食,其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

云南裂腹鱼平均体长15厘米,最长可达30厘米以上,雌雄性差异不大。鱼体体型延长,稍侧扁,背、腹部边缘隆起,腹部圆。鱼体背面和侧面呈青灰色,具有较多不规则小黑斑点,腹部呈银白色。鱼体背面及侧面被鳞,鳞细小,侧线鳞较体鳞为大,侧线完全;胸部及前腹面裸露无鳞。腹鳍基外侧各有一处明显的腋鳞。

其头部呈锥形,眼部较大。口为下位口,弧形,略倾斜,口裂前端与眼下缘约在同一水平线。下唇不发达,后缘游离,具左右两叶,两叶不联汇,无中间叶,唇后沟不连续。吻部尖或略钝圆,下颌外侧无角质,内侧微角质化,不形成锐利边缘。须2对,几乎等长,较眼部直径略长或相等;吻须末端达鼻孔后缘下方,颌须末端达眼中部下方。外侧鳃耙14~18个,内侧鳃耙20~22个。下咽齿3行,细长,顶端弯曲。背鳍3根硬棘,8根软条,末根不分枝鳍条的硬刺后缘具有约17~18枚细小锯齿;臀鳍2根硬棘,5根软条;胸鳍1根硬棘,17~19根软条;腹鳍1根硬棘,9~10根软条。尾鳍叉形,叶端尖。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云南裂腹鱼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澜沧江水系附属湖泊洱海剑湖、莫汉沼、弥苴河等。90年代后其仅残存于弥苴河等。2022年3月,中国云南省大理大学和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在洱源县海西海水库鱼类调查过程中,捕获到2尾野生云南裂腹鱼。

栖息环境

云南裂腹鱼为冷水性鱼类,栖息于湖泊缓流水环境,喜在水草、泥底的静水中生活,为中下层鱼类。

摄食习性

云南裂腹鱼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最喜欢捕食昆虫,包括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也捕食水绵(Spirogyra)、桡足类桡脚类)、枝角目(Cladocera)、植物种子、萼花臂尾轮虫(Rotaria)、硅藻(Bacillariophyta)、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不同规格的云南裂腹鱼在食性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在繁殖季节,雌鱼因性成熟时腹腔内含有大量成熟卵占据腹腔空间,遂很少摄食。

云南裂腹鱼喜欢跳跃,可以跳出水面几十厘米捕捉昆虫,因此能吃到陆生昆虫。跳出水面时,其像“弓”一样,“弓鱼”的俗名因此而来。

生长繁殖

云南裂腹鱼性别比例为雄鱼多,雌鱼少。雄鱼2龄达首次性成熟,雌鱼3龄达首次性成熟。性成熟时,雄鱼吻端有追星,白色多而密,雌鱼没有;雌鱼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泄殖孔发红微突。其生殖期为每年7~10月,在静水、缓流水环境中产卵,在水草或砾石上繁殖。产卵前,雌鱼喜欢寻求湍急水流刺激,然后再到合适的环境中产卵。产卵时,通常是1尾大体型雌鱼游在前,一群小体型雄鱼跟在其后,当卵产出时,雄鱼迅速围上去排精。

雌鱼产卵季节在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下旬,怀卵量少,相对怀卵量为15.53~48.24粒每克体重。其每年繁殖季节只产1次卵,不分批产卵,产沉性卵,微粘,呈金黄色,圆球形。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世纪50年代云南裂腹鱼洱海种群数量颇丰,为洱海主要经济鱼类,年产量曾达500吨。到60年代,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60年代末70年代初之间,数量骤减;70年代末,种群资源几近枯竭;90年代以后,其在洱海已极其罕见。

致危原因

云南裂腹鱼野生种群数量减少可能主要由于:人为引入养殖鱼类入湖后,外来鱼类或与其竞争食物和生存空间,或吞食其所产的卵;湖泊大规模捕捞;洱海出湖河流上建筑了多座水坝,导致湖泊水位降低、水质变差,使其丧失湖滨带栖息地,剥夺了其产卵场;生态环境改变和人类生产活动。

保护等级

云南裂腹鱼于2017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定等级为濒危(EN)等级。

保护措施

主要是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中国科研单位于2002年前后,开展“云南裂腹鱼人工繁殖试验研究”项目,成功繁殖出鱼苗。此后,云南裂腹鱼人工养殖获得成功。

主要价值

云南省裂腹鱼是云南“六大名鱼”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的适合推广养殖的经济鱼类。其肌肉中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富含全面丰富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占其肌肉氨基酸总量百分比35.61%。鲜食人工养殖的云南裂腹鱼肉,对妇女腰肌劳损,小儿痰热、风痫丹毒等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关文化

清代侯允钦所篡的《邓川州志》中称云南裂腹鱼“其色如银,狭长如,无鳞少骨,味道鲜美,产于洱海中”。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30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11-21

Schizothorax yunnanensis  Norman, 1923.itis.2024-11-18

..2023-01-30

..2023-01-30

云南评选出六大名鱼.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1-30

Schizothorax yunnanensis.Fishbase.2023-01-30

洱源县海西海水库发现野生云南裂腹鱼.云视网.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