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裘锡圭

裘锡圭

裘锡圭,男,1935年6月生于上海市,毕业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家,历任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6年,裘锡圭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1960年,裘锡圭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过汉字学、古文字学等课程。1961年,裘锡圭发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释之作《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72年,裘锡圭跟随朱德熙教授参加了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的考释工作。1978年,裘锡圭参加了湖北省博物馆主持的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考释工作,此外,还参与了湖北省博物馆主持的江陵望山一、二号楚墓竹简的考释工作。1988年,裘锡圭的专著《文字学概要》由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96年,裘锡圭协助文物出版社审校《郭店楚墓竹简》。2000年,裘锡圭被芝加哥大学授予人文科学概论名誉博士学位。2005年,裘锡圭开始担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2010年10月6日上午,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布鲁塞尔开幕。裘锡圭发表了以《老子与尼采》为题的主旨演讲。2018年7月,裘锡圭发文宣布自己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所论全误”。

裘锡圭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方面颇有研究,曾经参与过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等重大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他在汉字学、汉简的考释,对先秦和秦汉古籍的校读,以及上古史的研究等诸多方面,均做出了很大贡献。

1991年,其专著《文字学概要》获得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及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5年,裘锡圭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裘锡圭,男,1935年6月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宁波。1952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裘锡圭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随后由于导师调至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其跟随到该所继续学习。1957年6月,裘锡圭随历史一所的研究人员,在导师胡厚宣等人带领下,到济南市开封市郑州市洛阳市西安市等地作了一次考古旅行,参观了各地的博物馆和考古工地。1958年到1959年,裘锡圭被派往支援在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时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的陈列设计工作,期间他协助郭宝钧设计商朝段的陈列。通过这项工作,裘锡圭学到了一些对研究古代史和古文字很有用的考古知识。1960年,裘锡圭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960年,裘锡圭开始担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过汉字学、古文字学、考古资料与先秦秦汉古籍整理、金文选读、甲骨学等课程。1961年,裘锡圭发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释之作《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62年左右,其经常前往朱德熙教授家里请教和讨论古文字的破译,并在朱德熙的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1964年初到“文化大革命”这两年半的时间里,裘锡圭三次被抽调到农村去搞“四清”。1969年11月以后,裘锡圭在江西鄱阳湖畔鲤鱼洲上的北京大学五七干校从事生产劳动,一直干到1971年夏天干校停办。

1972年,裘锡圭跟随朱德熙教授参加了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的考释工作。这项工作引起裘锡圭了对秦汉文字,尤其是汉简的浓厚兴趣。同年,裘锡圭发表的《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一文,深得甲骨学一代宗师郭沫若的赞赏。1974年5月,裘锡圭被借调到文物出版社,参加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竹简的整理工作。同年,裘锡圭参加了马王堆汉墓帛书中《道德经》甲乙本及卷前后佚书的整理工作。1978年,裘锡圭参加了湖北省博物馆主持的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考释工作,此外,还参与了湖北省博物馆主持的江陵望山一、二号楚墓竹简的考释工作。1988年,裘锡圭的专著《文字学概要》由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91年,其专著《文字学概要》获得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及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随后该专著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一届国家图书奖。1995年,裘锡圭受邀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等单位主持的东海县尹湾汉墓简牍的考释工作。同年,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7年,裘锡圭为荆门市博物馆所编的《郭店楚墓竹简》做校订工作。

1983年,裘锡圭担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1984年,又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6,裘锡圭协助文物出版社审校《郭店楚墓竹简》。2000年,裘锡圭被芝加哥大学授予人文科学概论名誉博士学位,同年,其审订的《郭店楚墓竹简》获国家图书奖。2005年,裘锡圭开始担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2006年,其发表的论文集《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获得全国普通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语言学一等奖。2010年10月6日上午,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布鲁塞尔开幕。论坛中方主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以《老子与尼采》为题的主旨演讲。2011年,其专著《文字学概要》获评被称为文史哲类国内最高水准的民间学术奖项——首届“思勉原创奖”。

2014年11月,由裘锡圭参与整理编著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裘锡圭在马王堆帛书整理的过程中,曾反复指出,今本《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名可名”两句,马王堆帛书本作“道可道也”“名可名也”。2018年7月,裘锡圭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官网发表一篇文章——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出土盤盉铭文解释,宣布自己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所论全误”,“拙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以后编文集也不收入。”202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丛书,主要收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名著,其专著《文字学概要》列入其中。2024年5月,裘锡圭接受中央新影集团纪录片《马王堆》摄制团队独家采访时发表了有关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工作的介绍。

社会职务

社会活动

裘锡圭自1982年起多次参加海外学术交流,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于1982—1983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授古代汉语课程。

1987年,裘锡圭参加日本读卖新闻社和东方书店联合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古文字中“正体”和“俗体”的区别,并就此区别与与会的松丸道雄先生等学者进行了讨论。

2007年6月,裘锡圭在由大连晚报社与大连图书馆共同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中发表关于出土简帛古籍的研究的讲座。

2010年10月6日上午,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布鲁塞尔开幕。论坛中方主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以《老子与尼采》为题的主旨演讲。

2012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举办《承继与拓新:汉语语言文字学国际研讨会》,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2023年11月,一场名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国际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世界眼光探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在提交给本次论坛的文稿中,裘锡圭认为,涵义与文化人类学上的“马那”类似的“精”这个词,在殷墟卜辞以及西周公国早期晚段的青铜器铭文中已经出现,只不过,该词不是用“精”,而是用“晶”来表示的。

研究领域

裘锡圭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设过“汉字学”“古文字学”“考古资料与先秦秦汉古籍整理”“金文选读”“甲骨学”等课程,也从事先秦、秦汉史的研究。曾参加过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望山楚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尹湾汉墓简牍的整理考释工作。

主要成就

裘锡圭曾主持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简研究”项目,此外,还主持了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战国文字及其文化意义研究”,担任《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一书主编。裘锡圭是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带头人。

甲骨文字的考释

以甲骨文研究为例,截至2014年,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凡4500余单字,经学者们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现被考释的单字也不过2000余,但为学术界所公认者不过1000字左右。而近百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甲骨文中“所易识的字大多已被前人释出,所不识的字因不少在商代以后的文字中就已不再使用,不容易找出它们字形演化的线索,在后世的字书里也很难得到印证。因此再有新的发现难度很大。”(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1981年)郭沫若先生也曾说,甲骨文中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专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类,其义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读。可见甲骨文考释之难。而裘锡圭1961年发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释之作《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董莲池说,裘锡圭最大贡献是对疑难字的考释。这项工作是很难的,需要对古文字、古文献有精深的把握,非一般人所能为。裘锡圭文字考释精到,用材料说话,经他考释,不少长期困扰甲骨学者的“疑字”“难字”释然而解。

裘锡圭的甲骨文字考证在方法上与张政烺有许多共同处,特别是也重在攻克一些难度较大而且对商史研究至关重要的甲骨文字,而考释的结果多被学者们认同,创获尤多。自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说甲骨文中的“五刑”》,到20世纪90年代,已发表的考释文章有数十篇,每出一文必有新见。1981年裘锡圭发表论文,认为历组卜辞按称谓可细分为“父乙类”、“父丁类”,并举出数例说明历组卜辞与宾组及出组早期有许多占卜事项及人名重复相合,支持了历组为武丁晚年至祖庚时期卜辞的观点。甲骨卜辞中固然有异代同名情况,但隔上几个王世占卜事项仍多相合、人名亦过多相合总是难以解释的,所以裘文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裘锡圭对商代的“田”“牧”“卫”等职官进行过细致的研究,这三类职官皆驻守于王都之外,在卜辞中同样以“在某(地名)田某(人名)”“在某牧”“在某卫”称之。从时间上看,武丁时即开始在外地设置田官(《合集》10989正,宾一),外派牧、卫之官则可能起自祖庚、祖甲时(《合集》32616、32937,历二),皆早于在固定地点设置犬官。田、牧、卫多与王都以外的田地、牧场及族氏据点有关,从一开始便与王朝外服联系紧密,因而会较早出现外派的情况。而犬官的职事最初仅为饲养猎犬,属于内服事务职官,到祖庚、祖甲时,很可能是借鉴了上述三类职官,才开始发生职事的转变。此外,外派田、牧、卫官真正较为密集地出现于殷墟卜辞,同样是在廪辛武乙时期。这不仅与外派犬官的情况完全一致,更与王卜辞中呼、令贵族消失的时间基本重合,说明廪辛-武乙时期乃商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关键节点。

此外,譬如五等爵制,历来被认为是分封制中比较核心的制度。根据裘锡圭先生《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的研究,“侯”“男”在商代已经有了;而周公之子明保时代的《夨令方彝》铭文历数诸侯的种类为“侯”“甸”“男”,并没有提及“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可见,五等爵之爵称,并非周公发明;到周公之子时,诸侯也没有按照五等爵进行分类。且金文中诸侯的称谓很不固定,同一诸侯称公、称侯、称伯均有。五等爵制,或者说周代爵制的形成,是相当漫长的过程。滥觞于殷代,经过西周,或许是到春秋时才定型。至少不能认为是周公一人发明的。

文字学研究

裘锡圭的文字学研究亦堪称经典。他对汉字的性质、历史、字体演变及汉字结构类型等问题都做出了深刻的论述。比如,关于汉字是哪一类型的文字,过去有不同说法,孰是孰非,不易判断。裘锡圭第一次区分两个层次的符号,认为文字的性质应当由文字本身使用的符号,也就是“字符”来决定,复旦大学刘钊教授认为,这些成就在汉字类型研究上可谓“凿破鸿蒙的创见”。他在汉字学、古文字学领域的学术主要观点凝聚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文字学概要》在大陆出版后,已成为汉字研究方面的经典,被各种涉及汉字的论著反复征引,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大学生、硕士生所必读的教材。《文字学概要》曾在台湾地区出版繁体字版,又被翻译成英、韩、日等多种文字,对世界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人群了解、研究汉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沟通搭起了一座桥梁。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表示,对汉字研究而言,《文字学概要》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哈佛大学米歇尔·皮特先生亦曾评价道权威著作《文字学概要》是对中国早期文字历史和性质的价值无可比拟的考察,精湛丰富,而且涉及早期文字很多不同来源的材料。这一著作标志着这个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对商代五刑的研究

裘锡圭的《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通过对有关文字的具体分析,证明五种刑罚在商代甲骨文中都已存在,用刑的主要对象,似乎仍是异族的俘虏和奴隶,同时也已经是商代统治阶级对付本族人民的一种手段。

学术思想

文字学研究

裘锡圭最早明确区分了记录语言的符号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号,他把后者叫做“字符”。他指出,文字的性质应当由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来决定。他把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种。他认为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看汉字的性质,裘锡圭同意把汉字看作“语素—音节文字”。在讨论汉字形成过程时,裘锡圭比较早地提出“原始文字”的概念,并强调汉字形成中一定经历过图画和文字混用的原始文字阶段。裘锡圭重视利用地下出土资料来研究汉字字体的演变,特别强调俗体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陈梦家象形、假借、形声“三书说”的基础上,裘锡圭认为汉字可以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三类。同时,他也指出汉字里还有少量不能纳入三书说的文字。裘锡圭还对“同形字”和“同义换读”等现象,对文字的分化和分散文字职务的方法、文字的合并等问题,作过富有创见的阐述,反映出他对语言和文字关系的清醒的认识。

古文字学研究

裘锡圭对古文字学各个领域及秦汉文字都比较熟悉,他不仅考释出了不少前人未释或错释的文字,而且对各种文字资料涉及的历史、社会等方面的重要问题都有比较新颖独特的看法。他考释的文字很多是常用的或关键性的文字。以甲骨文字考释为例,他在《释“”》中通过与秦简文字比较,把甲骨文中常见的“”字释读为伤害之“害”,于形、音、义三个方面无不贴切。在《释“柲”》(附:释“弋”)中释出甲骨文中“柲”字,并连带识出一连串文字,从而读通了相关的很多卜辞。他考释文字,力求全面占有材料,注意古文字构形的规律,熟悉各种古文字材料的特点,并能联系文字的形体演变规律追本溯源。

古典文献学和古汉语的研究

裘锡圭认为,在整理那些年代久远的传世古籍的时候,应该尽量利用各种地下材料,其中包括考古发现的各种古籍抄本、其他各种古代文字资料以及文字之外的各种有关考古资料。裘锡圭指出,在传世先秦秦汉古籍的整理工作中,地下材料所能起到的作用可粗分为两个方面:一、有助于研究古籍的源流,包括古籍的成书时代和过程、资料来源以及篇章的分合变化等问题;二、有助于古籍的校读,如校正文字、阐明词义、文义等。裘锡圭很重视简帛古籍的用字习惯对校读古籍的作用。他还很早就指出地下材料对研究古汉语的重要性,认为对于研究古汉语而言,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在很多方面比传世古书优越。裘锡圭还有一些训诂学文章,反映出他在语言学方面的功力。裘锡圭在考释古文字时,也非常重视从语言的角度看问题,他的有些文章甚至主要是谈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的。

裘锡圭在教学科研之余还撰写了一些中国上古史、思想史、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从几件周代铜器铭文看宗法制度下的所有制》《战国时代社会性质试探》《从出土文字资料看秦和西汉时代官有农田的经营》《稷下学宫道家精气说的研究》《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说“格物 ”——以先秦认识论的发展过程为背景》《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等。

个人作品

论文

裘锡圭发表论文的内容涉及甲骨文、铜器铭文、战国文字、秦汉金石文字、简牍帛书、古籍整理、语言文字、古代史、思想史、民俗、古器物等。

著作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在大学的前三年里,裘锡圭的社会主义相当反动,通过1955年的“肃反运动”才稍有转变。裘锡圭的家庭出身也不好,祖父是地主,父亲在他供职的一家小工厂里有少量投资,不算资本家也得算小业主。所以裘锡圭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做好了毕业后被分配到最次的工作岗位上去的思想准备。1956年上半年,就在裘锡圭要毕业的那个学期,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同时,学校里为了配合社会上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运动,在政治上对资产阶级子弟采取了积极争取的方针,裘锡圭成了班上团支部的发展对象。

“文革”开始后不久,裘锡圭的父母被当作资本家遣返老家,裘锡圭在城里的家就消失了。裘锡圭的书和卡片等资料,本来分放在家里和学校宿舍两处。父亲供职的工厂抄了裘锡圭的家,把裘锡圭的书和资料也一起抄走。

裘锡圭的妻子董岩,为我担负了全部家务和各种杂务,并且比裘锡圭自己更关心我的健康。1970年代后期,裘锡圭得了青光眼的病,但是校医院的一位眼科大夫却把裘锡圭的眼病当白内障治,让裘锡圭点了好多年“白内停”。到了1990年,裘锡圭感到眼病比较明显地有所加重,只得去找校外的大夫诊治,由于裘锡圭的青光眼是低压性的,没有一般青光眼眼压高、眼发胀等明显症状,找了两位大夫仍未得到确诊。那时,裘锡圭妻子的堂姐在人民医院工作。她知道了情况,介绍裘锡圭到她们医院眼科的黎晓新大夫那里去看病。黎大夫很快就断定裘锡圭得了低压性开角型青光眼。依靠她的正确治疗和经常的关注,裘锡圭的病情得以稳定下来。

所获荣誉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裘锡圭导的博士研究生陈剑在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人物评价

裘锡圭教授在古文字学的不少领域,诸如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评)

文史学界现在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裘锡圭,他是现今古文字研究领域的翘楚。(文汇评)

他的著作《文字学概要》(以下简称《概要》)启迪了代代学人,历经岁月浸润而愈增学术底色。(《中国社会科学报》评)

轶闻趣事

用功读书

裘锡圭在上高中的时候,受到爱谈清代和民国掌故的三姨父的影响,对清代史,尤其是太平天国史发生了兴趣。他把父亲和自己多年积攒起来的几百本文学书籍卖给旧书店,换回了《清稗类钞》《贼情汇纂》等书。在读了时人关于太平天国史的一些著作之后,他写了第一篇学术文章。那是一篇短文,后来大概投给了《历史教学》,可惜被退了稿。

古文字学书籍大都卖得很贵,非穷学生所敢问津。裘锡圭读这些书主要靠从图书馆借。当时尚无复印之法,他只好边读边抄,有时全抄,有时摘抄。在四年大学生活中,裘锡圭一般不睡午觉,利用午饭后上课前的一个多小时读书抄书。晚上如果没有活动,也这样做。星期天也往往不回家,整天在学校里读书抄书。罗振玉的《殷虚书契考释》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的考释以及胡先生的《甲骨学商史论丛》等书,就是这样读完的。它们的大部分内容裘锡圭都抄了下来。此外,裘锡圭还摹录了《殷虚书契后编》《续编》和《殷契粹编》诸书所印甲骨拓本的绝大部分。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到北京地区,人们纷纷躲进防震棚,他却安之若素,仍在灯下研读古文字。

裘锡圭“用功”“惜时”是出了名的。有人给他算了一笔“时间账”:假如一天两小时,一年就是七百三十个小时,四年就是二千九百二十个小时,等于三百六十五个八小时工作日,恰恰是一整年的工作时间。裘锡圭大学时住在筒子楼,大家共用水龙头,用水时一见水龙头有人,他扭头就走,回去看书。后来,邻居们看见裘锡圭过来,往往马上把水龙头让给他,此外。裘锡圭同女生约会,约定时间女方未到,他扭头就走。

出走北大

据传裘锡圭一直希望古文献学、古文字学专业能单独从系里出来,成立一个古籍整理研究院,在做学术研究时会更方便一些,什么事情再经过系里就比较复杂。但他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后来,复旦大学为了吸引人才,特为裘锡圭先生成立了一个出土文献中心,裘锡圭最后决定取复旦而舍北大。

严于律己

裘锡圭强调做学问要有“才”“学”“识”,像裘锡圭这样的一流的古文字学家,往往可以非常敏锐地发现问题,十分精准地下判断,具有很高的预见性,具有很高的“识”。但裘锡圭也勉励学生,如果“识”不够高的学者能严谨、勤奋、有责任,做出来的学问也是有价值的。此外,裘锡圭表示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就是做事要实事求是和认真,他将《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相关作品

1995年,由古文字学家、吉林大学姚孝遂教授主编的通贯古今的《中国文字学史》,全书近600页,而介绍裘锡圭学术成果的篇幅就超过了60页。书中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甲骨文字考释上成就最大的是裘锡圭,“其所写的古文字考释文章,精彩纷呈,很少出现问题。考释命中率很高”。

参考资料

裘锡圭 Xigui Qiu.豆瓣.2025-01-27

裘锡圭.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2025-01-27

《复旦学报》介绍本校杰出教授裘锡圭先生.《复旦学报》.2025-01-28

曾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教授.北京大学学者主页.2025-01-28

裘锡圭.中国网络大百科全书.2025-01-28

裘锡圭:当代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第一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5-01-28

裘锡圭|我和古文字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2025-01-28

文字学概要.豆瓣读书.2025-01-28

裘锡圭教授受邀参加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并作主旨演讲.新华网.2025-01-28

八旬老教授宣布论文作废,做学术理当如此.新京报.2025-01-28

裘锡圭:学人风骨(名人书房).人民网.2025-01-28

从中专生到博士生导师 一名甲骨文“侦探”的逆袭.网易.2025-01-28

独家采访丨裘锡圭: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工作没有止境.央视新闻.2025-01-28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今在连讲简帛古籍 .大连晚报.2025-01-28

朱德熙与北大古文字学 “三剑客”.文汇.2025-01-28

说说裘锡圭与《文字学概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5-01-28

多年磨剑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面世 .光明日报.2025-01-28

新时期中西方文字学交流回眸.人民网.2025-01-28

小院地偏人不到 满庭鸟迹印苍苔——《青铜器和金文书体研究》绪论:青铜器研究和金文书体的意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5-01-28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举办汉语语言文字学国际研讨会探讨汉语的承继与拓新 庆祝创系五十周年欢迎公众参加 .香港中文大学.2025-01-28

破译古文字的文明密码.清华大学.2025-01-28

田猎与晚商王权秩序的制度演进 .中国历史研究院.2025-01-30

【人物志】晁福林先生访谈录.孔子学会.2025-01-30

问学五十载,求索述衷肠 .国家语委科研机构.2025-01-28

裘锡圭.中国知网.2025-01-28

文史丛稿.豆瓣读书.2025-01-28

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豆瓣读书.202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