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翅鸢

黑翅鸢

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是鹰科黑翅鸢属的一种小型福特猛禽,体长约31~37cm,整体呈灰、白、黑色,最大特征为黑色的肩部斑块及初级飞羽。黑翅鸢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及非洲大部分地区,主要以田间鼠类、小型鸟类、草兔、昆虫和爬行类为食,是唯一一种通过振羽停于空中寻找猎物的白色鹰类。

在中国,2021年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黑翅鸢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物种命名

黑翅鸢于1789年由法国博物学家勒内·路易奇(René Louiche)博士描述,并命名为“Falco caeruleus”。该物种现在是“黑翅鸢属”(Elanus)的四个物种之一,由法国动物学朱利叶斯-凯撒·萨维尼(Jules-César Savigny)于1809年描述。"Elanus"(黑翅鸢属)一词来自古希腊语“elanos”,意为“鸢”。种本名“caeruleus”在拉丁语中是“蓝色”的意思。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黑翅鸢是体型较小的猛禽,整体颜色为灰色、白色及黑色,最大特征为黑色的肩部斑块及初级飞羽。黑翅鸢头大、眼大,成鸟头顶、背、翼覆羽及尾基部灰色,脸、颈及下体白色,喙小,黑色,基部宽,蜡膜呈亮黄色;跗黄色,裸出无羽;眼先具须,眼先须羽及眼上狭窄眉纹为黑色,眼红色(成鸟)或偏绿色至暗橙色(幼鸟)。成鸟眼周有深色区域。两翼基部宽,尾长,中央稍内凹。翼上覆羽和初级飞羽腹面为黑色,与浅银灰色的上体、白色下体和翼下形成鲜明对比。

停栖时,翼尖超出尾端。飞行中,两翼通常在腕部向后折,动作轻盈,振翅迅速,常会悬停,或上举两翼似鹞一样盘旋。

黑翅鸢属的独特之处在于足部和底部覆盖着非常小的鳞片,只有在末端指骨下才发现有盾片状鳞片。爪子下面没有凹槽。

黑翅鸢幼鸟羽色较成鸟并不分明,头顶和胸部染棕色,上背深灰色染白色,背部和大覆羽似有鳞纹。其身上棕色部分通常被认为是用于伪装。亚成体外形特征与成鸟类似,但羽毛仍存在棕褐色部分。

量度

体长31~37cm;翼展77~92cm;嘴峰2cm左右;翅2.5~3cm;尾长11.6~13.4cm;跗蹠3~3.4cm。

分布与栖息地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黑翅鸢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等地。

黑翅鸢主要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亚洲的开阔土地和半沙漠中,但在欧洲西班牙葡萄牙也有分布。黑翅鸢的栖息地似乎在向南欧和西亚扩张。欧洲的第一次繁殖记录是在19世纪60年代,从那以后,它们的繁殖范围越来越广,数量也在增加。

黑翅鸢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尼罗河、撒哈拉沙漠以北沿海地区及尼罗河流域为留鸟,在东亚、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及欧洲西部部分地区繁殖,中东及欧洲大部地区均为非繁殖区域,也存在游荡记录。

欧洲最早的繁育记录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从那时起,黑翅鸢种群分布更加普遍,种群数量也在增加。部分人认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别是农业和畜牧业对于土地的利用对黑翅鸢种群栖息地的扩张及种群数量的增长有所帮助。

中国分布

分布于北京、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湖北、江西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等地。

栖息环境

黑翅鸢出没于热带和亚热带相对开阔地区,频繁出现和海岸或林地边缘、草地、稀树草原、城市区域和灌木丛,但也有在高原地区观测到的记录。

分类历史

从19世纪50年代末开始,许多学者将黑翅鸢与澳洲鸢(Elanus axillaris)、白尾鸢(Elanus leucurus)、纹翅鸢(Elanus scriptus)合并为一个超种,并以指名亚种的形式存在,现为独立物种。

亚种分化及分布

生活习性

成群聚居

黑翅鸢是群居的鸟类,通常是15~35只栖息在同一棵树上,而这个数字在欧洲会更多。

鸣叫声音

黑翅鸢的叫声单音节重复,有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基频。存在有柔和的、高音调哨音“pee”或者“pyuwfwit”声以及充满攻击性的“keeue”声;在警报时会发出的“peep”声或者“wheep”声,以及持续的“kek-kek-kek”的颤音。

在大多数时候,黑翅鸢是一种相对安静的鸟类,但是在繁殖季节,它们会在栖息地附近鸣叫,这使得人们很容易听到它们的鸣声。

觅食行为

黑翅鸢主要以田间鼠类、小型鸟类、野兔和爬行纲为食,也有捕捉昆虫的记录。可以悬于空中,与红隼类似,是唯一一种通过振羽停于空中寻找猎物的白色鹰类。觅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守候在电线杆上或高大树木顶端,等候过往益鸟和昆虫,然后俯冲而下捕之;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无声无息地在天空长时间地盘旋、滑翔、观察地面,待发现猎物再俯冲而下。

黑翅鸢通常会在所栖息的树上进食,但是体型较大的猎物也有可能在地面上进行处理。在非洲南部,它们可能会在路边进食,这也导致黑翅鸢被汽车撞死的报道屡见不鲜。

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黑翅鸢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

领域行为

黑翅鸢在领地问题上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即便在非繁殖季节,雌性也会与雄性一起驱逐入侵者。

游荡

黑翅鸢通常定居在古北极地区,冬季会迁移到更开放的栖息地。亚成鸟通常会从出生地离开飞往周边甚至栖息地以外。在热带地区,个体行为表现出游荡的特性,会随着降雨和猎物数量的变化进行季节性游荡,在热带非洲和印度都可能存在大规模的游荡运动。该物种在中东被记录为游荡动物,但该地区没有定期迁徙的记录。

生长繁殖

求偶行为

黑翅鸢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都可能在其分布范围内繁殖。在非洲的研究发现,雄性黑翅鸢会建立自己的领地并抵御其他雄性的竞争。当雌性黑翅鸢飞入雄性黑翅鸢的领地时,双方互相追逐,一旦雄性追上雌性,他们就会频繁地交配。

筑巢育雏

黑翅鸢在繁殖期营巢于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的树上或较高的灌木上。巢较松散而简陋,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以细草根、茎。

黑翅鸢每窝产卵3~或黄色、具红褐色斑,呈卵圆形,大36~2毫米×29~32毫米,平均39毫米×31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和育雏,孵化期25~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30~35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

黑翅鸢的世代长度约为6.6年,与大多数猛禽不同的是,它们能够在一年内养育多只幼鸟,并且幼鸟分散广泛,这有助于它们适应周期性的啮齿动物数量激增。通常情况下,幼鸟长出羽毛80天后便可以离开双亲独立生活。而相对于其他鸟类,黑翅鸢表现出较高的交配率。一旦繁殖完成,雌性通常会移动到新的领地,有时可能会在幼崽能够独立生活之前离开,留下雄性独自喂养幼崽。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是其广泛分布范围内最常见的猛禽之一。欧洲种群估计有1100~2600对,相当于2200~5300只成鸟个体。据估计,欧洲的黑翅鸢小种群数量正在增加。

根据2019年IUCN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在南欧,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和畜牧饲养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黑翅鸢的数量有所上升。

致危因素

实际上,黑翅鸢的羽毛可能会附着一些植物的种子,这帮助了这些植物的传播,但是同时,这些种子对于黑翅鸢翅膀的纠缠可能会给黑翅鸢带来一些风险。

在黑翅鸢分布区域使用啮齿动物毒药和杀虫剂使它们有中毒的风险。而在非洲南部,黑翅鸢经常在路边进食,这也导致它们被汽车撞死的报道屡见不鲜。

保护级别

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黑翅鸢评为无危物种(LC)。在中国,2021年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黑翅鸢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在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会议于2022年6月发布的最新名录中,黑翅鸢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家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Ⅱ。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sp2000.2024-08-19

..2023-01-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1-23

..2024-08-19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1-23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1-23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