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英语:Munich)上映于2005年12月23日,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托尼·库什纳等担任编剧,艾瑞克·巴纳、丹尼尔·克雷格、塞伦·希德等主演。
1972年9月5日,11名在慕尼黑参加第20届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和1名德国警察被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黑九月”杀害。这一事件引起国际社会极大震动,被称为“慕尼黑惨案”。事件发生后不久,以色列时任总理梅厄夫人批准成立“上帝之怒”秘密行动,将所有参与的恐怖分子列入暗杀目标。此后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在全球开展追捕、暗杀“黑九月”组织成员。活动从1972年10月持续到1981年8月,参与“慕尼黑惨案”的绝大部分恐怖分子被处死。2005年,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这一历史事件基础上改编出了电影《慕尼黑》,还原了这段血债血偿、虽远必诛的故事。
电影上映后斩获全球票房1.3亿美元,被提名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剧本、影片等奖项、第63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编剧奖,被评为第6届美国电影学会年度佳片。
剧情简介
1972年9月5日,在德国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即将结束之时,一伙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九月”成员乔装成运动员翻墙进入奥运村。在杀害2名运动员后,他们劫持9名运动员要求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234名巴勒斯坦囚犯和被联邦德国政府囚禁的“巴德尔-迈因霍夫帮”成员。尽管以色列和联邦德国制定营救计划,但是因为种种失误,9名人质被全部杀害,恐怖分子3人被捕5人被击毙。
惨案发生后,以色列总理梅厄批准成立“上帝之怒”秘密行动追杀“黑九月”组织头目。情报局特工艾夫纳(艾瑞克·巴纳饰)被任命为行动队队长,之后,艾夫纳招募了4名成员,分别是负责接应放哨的史蒂夫(丹尼尔·克雷格饰)、负责制造炸弹的罗伯特(马修·卡索维茨饰)、负责善后工作的卡尔(塞伦·希德饰)和负责伪造证件的汉斯(汉斯·齐施勒饰)。艾夫纳通过情报商获取到“黑九月”成员信息并顺利完成第一次暗杀,艾夫纳也凭借此次行动获得情报商核心成员路易的信任,之后艾夫纳用6万美金的价格从路易处获得另一个头目罕薛瑞的线索。罗伯特以记者的身份接近罕薛瑞从而完成现场勘察,之后暗杀小队伪装成维修人员在电话里安装遥控炸弹将罕薛瑞炸死。第三号目标人物艾契尔被暗杀小组通过床垫炸弹除掉。因为第四、五、六号目标人物活动范围集中,暗杀难度大,为成功执行任务,艾夫纳的暗杀小组在以色列国防军的协助下偷袭了对方大本营将三人杀死。
因为暗杀小队在黎巴嫩的动静太大,让暗杀行为背后的政府意图过于明显,艾夫纳被情报中间商警告,并将线索购买金额提升至20万美元。在希腊雅典,暗杀小队炸死第七号目标人物姆查兹。随着暗杀行动的开展,暗杀小队成员内部逐渐出现分歧。卡尔开始质疑这种违反各国法律的暴力行为,但是史蒂夫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正义。在队长艾夫纳的协调下,暗杀小队暂时搁置分歧坚持完成暗杀任务。
在暗杀“黑九月”高级头目萨拉密时,艾夫纳等人遭到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阻挠。团队成员卡尔被荷兰职业杀手尚奈特(玛丽-乔西·克罗兹饰)诱杀;在为卡尔复仇的途中,罗伯特因质疑行动正义性选择退出,后被炸死;在艾夫纳等人杀死荷兰女杀手后,汉斯也被人杀害。队友接二连三的遇害,让艾夫纳陷入痛苦和恐惧。在暗杀小队只剩下两人的情况下,艾夫纳依然决定执行暗杀萨拉密的任务,但是行动被萨拉密的保镖发现而宣告失败,艾夫纳回到以色列。
回到以色列的艾夫纳受到军方的赞扬,同时也被以色列情报局主管埃弗兰(杰佛里·拉什饰)质疑情报线索的安全性。但是艾夫纳拒绝透露情报来源。
艾夫纳前往美国与妻儿团聚,但是却发现自己被跟踪,一番调查之后,艾夫纳确认跟踪自己的人来自以色列。于是艾夫纳警告埃弗兰如果敢伤害其家人便会向世人公开以色列的暗杀行动。埃弗兰飞往美国与艾夫纳沟通,劝其归队继续执行任务。但是艾夫纳对于复仇行动的认识已经发生改变,他认为冤冤相报并不能解决问题。埃弗兰认为复仇行动就像人的指甲明知长出来要被剪掉,但是仍然要长一样还是要继续。最终艾夫纳退出了“上帝之怒”行动,但是复仇行动仍在继续……
创作背景
斯皮尔伯格与“慕尼黑惨案”
作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对犹太人历史以及巴以冲突并不陌生。1972年9月5日,25岁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电视前观看了慕尼黑恐怖事件的报道。事后他回忆说:“我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不是一部电影。”自上一部反映犹太人命运的《辛德勒的名单》之后,斯皮尔伯格站在另一个视角,以“慕尼黑惨案”来重新审视巴以矛盾和以色列的“以暴制暴”。斯皮尔伯格希望借助影片为和平而祈祷。他说:“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相互报复的过程 中,必须有人站出来为和平呐喊,因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敌人并非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而是该地区这种相互不妥协、不信任的气氛。”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筹备制作
前期筹备
1984年,加拿大作家乔治·乔纳斯(George Jonas)的《复仇:一个以色列反恐小组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正式出版,此后该书登上畅销榜引起关注。这本书最初宣传是根据暗杀小组组长阿夫纳经历创作,但是最后被证实是根据一个巴解组织成员的异想天开编撰而成。1998年,好莱坞制片人凯瑟琳·肯尼迪计划将作品搬上大银幕,她找到了身为犹太人并且了解慕尼黑事件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起初凯瑟琳的邀请被斯皮尔伯格拒绝,因为他担心这部作品涉及的敏感问题太多。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斯皮尔伯格改变主意决心拍摄这部影片。谈到拍摄动机,斯皮尔伯格说:“我不能为了讨好大众就保持沉默,到了我这个年龄,如果再不大胆冒险,就会失去对自己的尊敬。”此外,2004年是雅典奥运会,斯皮尔伯格不满每届奥运会都不纪念慕尼黑奥运会受害运动员的行为,也计划拍摄一部电影来纪念这些运动员。综合因素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开始筹备《慕尼黑》。
剧本创作
影片初期构思是采用“真实+虚构”的思路讲述整个事件。因为斯皮尔伯格不希望把这部影片说成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他认为在事实公布之前,谁也无法确切知道事情的真相。此后斯皮尔伯格与制片人、编剧历时一年多创作剧本。第一版剧本是由曾创作《阿甘正传》的埃里克·罗思(Eric Roth)执笔,但是斯皮尔伯格对剧本并不满意。此后编剧托尼·库什纳修改剧本获得斯皮尔伯格的认可,这是库什纳第一次为电影创作剧本。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库什纳还曾多次和阿夫纳沟通相关问题以完善剧本。乔治·琼纳斯(George Jonas)也参与了剧本的创作。
剧本创作理念上,库什纳和斯皮尔伯格从祈求和平、关注人类的角度出发,既不丑化以色列也不抹黑巴勒斯坦。坚持客观的态度进行创作。做到“既能和政治结合,却又与历史无关”。库什纳曾表示:“这部电影会让有些人不舒服,因为我们在影片里,没有把恐怖分子描绘成一无是处的坏蛋,他们都有复杂的人性,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赞成恐怖分子对手无寸铁的人们所犯下的罪行。”
投资制片
《慕尼黑》投资金额超过7000万 美元,制片方为梦工厂、环球影业、安培林娱乐、肯尼迪-马歇尔公司等六家电影公司。因为影片既涉及政治、宗教还关系民族冲突等问题,制片方曾经有过犹豫。
演员选定
艾瑞克·巴纳
2001年,艾瑞克·巴纳获得澳大利亚影评人协会的最佳男主角奖,因出演李安导演的《绿巨人》在好莱坞崭露头角。也因此获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青睐。2004年,在拍摄《特洛伊》期间,艾瑞克·巴纳飞到洛杉矶与斯皮尔伯格会面,被斯皮尔伯格邀请出演《慕尼黑》主角。
丹尼尔·克雷格
在出演《慕尼黑》之前,丹尼尔·克雷格凭借电影《夹心蛋糕》获得了第18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当听说斯皮尔伯格想让他在《慕尼黑》中扮演一个以色列复仇小队的成员时,克雷格颇感意外。也正是因为电影《慕尼黑》,丹尼尔·克雷格被在斯皮尔伯格的推荐下被米高梅电影公司看中,成为了第六任“詹姆斯•邦德”。
塞伦·希德
在合作《慕尼黑》之前,塞伦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素未谋面。两人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聊天和沟通剧本。塞伦·希德坦言自己不知道是否能适合这个角色,但是能和斯皮尔伯格合作真是令人激动。
马修·卡索维茨
马修·卡索维茨是法国著名演员与导演。他曾一度决定停止演戏专心幕后工作,但是《慕尼黑》打破了他的决定。在接到斯皮尔伯格的邀请后,他决定出演罗伯特一角,主要原因是他不想错过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的机会,这是他青年时代的梦想。
拍摄制作
影片于2005年6月23日开拍,从开机到上映仅用时半年,开机这天还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世界大战》的首映日。影片取景地包括马耳他、布达佩斯、纽约和巴黎等地方。为了减少舆论的关注,整个拍摄期间,剧组对外界的评论均保持沉默;斯皮尔伯格将与影片有关的故事情节、拍摄细节和拍摄现场等都做了严格的保密处理。甚至在剧情演绎上,很多演员都不知道完整的剧情。就连影片的宣发,斯皮尔伯格也做到了尽量克制,直到洛杉矶放映仪式上,主演艾瑞克·巴纳、丹尼尔·克雷格才现身。
幕后花絮
在马耳他拍摄时,剧组中的一辆德国进口的货车突然起火,每一个人都惊恐地以为这是一场恐怖袭击,后来才知道是由于马耳他的夏天太热了,导致发动机超负荷引起火灾。
剧组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职人员。男主角阿维纳·考夫曼的扮演者埃里克·巴纳来自澳大利亚;新一代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来自英国。此外还有来自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的演员。巴纳说:“拍片时的每一天好像都在联合国里。剧组中永远充斥着对主流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讨论。”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影片拍摄期间还顺带拍摄了一部反映中东生活的纪录片。他购买了250台家庭摄影机和放送机,送给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儿童,教他们自拍电影来感受生活的乐趣。
由于重写和出于安全考虑,拍摄计划从 2004年7月起多次推迟。后来因为斯皮尔伯格决定执导《世界之战》,从而将开拍日期再次推迟到2005年6月。
2005 年,美国制片人协会拒绝了科林·威尔逊的官方制片人荣誉,声称他没有履行足够的工作职责。
配乐音效
配乐
全片共有18段配乐,均由好莱坞知名音乐人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操刀。在影片《慕尼黑》当中,约翰·威廉姆斯多处运用厚重的弦乐来表现这段历史的凝重和悲凉。
影片开始用女声背景音乐来交代慕尼黑惨案的整个过程,这段音乐也就是主菜单的背景音乐,在影片当中多次出现。尤其是配合男主角脑海与现实之间的梦境交错,显得极为悲凉,突出了男主角内心的痛苦情绪。
电影配乐:
音效
影片开头的枪声、奔跑声、击打物体声、惊吓声、骂声、对话声,都意图让人身临其境,带有一丝回响的声音效果颇具震撼性。片中犹太人特工和巴勒斯坦人相遇在同一间公寓时,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在没有配乐的情况下令人紧张。
镜头叙事
客观表达
《慕尼黑》影片开头采用这一事件的纪录片,并采用新闻报道式手法交待历史背景,然后就进入主题叙述,烘托了主人公的心理困惑。在情节推进上,几乎是一部纯写实的作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针对施暴者与复仇者均采取全面刻画,暴力、仇恨、温情、怀疑交织在一起,影片没有把敌我做二元对立,也没有做简单的解构,而是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影片很少运用特写镜头,也不用高科技来渲染暴力。它近乎纪录片似的刻录真实,最大限度让观众体会到恐怖行为的可怕和死亡的悲哀。
对比策略
利用蒙太奇手法、大量平行剪切的方式来形成对比:影片开始将被害以色列运动员的名字和计划暗杀的巴勒斯坦人的名字交错;在叙述暗杀过程时,慕尼黑惨案的场景不断以阿夫纳梦境的形式闪回;在最后的高潮阶段,影片将恐怖分子血洗慕尼黑机场、残杀运动员的场景与阿夫纳带着无法解脱的负罪感与妻子艰难做爱对剪,通过对比恐怖分子枪杀人质的惨剧高潮与男主角现实的高潮让观众在生命的炽热与死亡的冰冷的对比中感受着真切的恐惧。以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纽约“纽约世贸双子大厦”的远景镜头做结尾,也留下了对当局一系列措施的反思和质疑。
此外通过影片中梅厄关于以色列必须以牙还牙进行报复、阿夫纳与阿里之间家国仇恨的探讨、 阿夫纳与上司之间关于复仇的意义的沟通这三方不同立场平行并置,试图引导观众对巴以冲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的镜头里,死亡非常直接。但是在“暴行”之下,导演也试图用这种叙事风格来公正客观的展现敌对的双方人性的一面,希望能够说明造成惨案的不是任何一方而是敌视和误解的思想。影片中第一个被暗杀者把 《一千零一夜 》翻译成意大利语,在意大利街头给人们讲解赢得阵阵掌声;第三个被杀者是个和阿夫纳互相问候的老人,还问阿夫纳需不需要安眠药。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复仇者也处处克制与小心:杀第一个人时,阿夫纳反复确认他的身份;杀第二个人时,因为安装的电话炸弹阴差阳错地被 “目标 ” 的女儿拿了起来,为避免误杀小女孩,他们在爆炸的最后时刻选择了推迟引爆。杀第三个人时,阿夫纳却犹豫了。
第三人视角
影片以阿夫纳为主角,从他个人感受出发来叙述恐怖复仇的经过。通过阿夫纳的心理转变过程,影片对复仇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慕尼黑惨案发生后,阿夫纳被任命为暗杀小组的负责人开始么,到定点清除参与策划惨案的 11名巴勒斯坦人。在阿夫纳脑海中,实时存在的是本民族人民被杀戮的场景,这种民族仇恨使他坚信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正义事业。因此,最初是正义感和使命感支配着他的行动。但是随着暗杀活动的进展以及自己同伴的牺牲,阿夫纳意识到这种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衍生的是更多的暴力和恐怖行为。其次他开始怀疑这次行动的正义性。随着正义感逐渐消失,疲惫感、恐惧感在内心升腾为对自身行通过电影符号的能指形式传递给观众。
质感艺术
本片的摄影师为好莱坞知名摄影大师贾努兹 ·卡明斯基,同时他也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御用摄影师。在电影《慕尼黑》中,卡明斯基使用多种感光材料来体现《慕尼黑》这个关于寻觅、复仇、暗杀、的恐怖主义故事。同时因为“慕尼黑惨案”发生于1972年.距离拍摄时发生时间并不长。为了表现时空距离感,卡明斯基在《慕尼黑》中全片使用了ENR工艺(IR水平65%~75%),其中部分场景使用BU ACH—BYPASS~k漂工艺,来增强情绪的铺陈。比如主人公转战各个城市,为了不同时空的区别,卡明斯基用绕过漂白工艺来处理“半纪录片”形式的各个片段。故事开头阿夫纳回忆奥运村中的屠杀段落,卡明斯基将画面质感设置为粗糙的,像拼贴画一样,通过使用绕漂工艺和光线的组合凸现主人公的涉世不深。阿夫纳深入复仇活动后,画面开始强调散射光来提升色彩和质感。在摩萨德组织与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在一个安全的房子里过夜的场景中,卡明斯基用富士SuperF一125T8532减弱了工艺的粗糙。
《慕尼黑》特别强调丰富的质感和纹理,甚至有时画面几乎是不好看的。影片中关于感光材料和洗印工艺的巧妙使用,最具代表性的段落是阿夫纳去银行保管箱提取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活动经费的场景。阿夫纳提钱的行为在影片中只有一次,但是卡明斯基为了给导演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用不同的光比、色彩饱和度和影像纹理创造出了四种不同的影像质感,用表象来烘托内在氛围和感情。每一次的效果都不一样,每次都是影像上的褪变。
公映情况
电影于2005年12月23日上映,2006年1月6日开启北美公映。截至2006年4月27日,影片共计上映60个国家或地区,共计斩获1.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其中北美票房收入4740万美元。
在北美上映时,《慕尼黑》曾连续二周排名第一。2006年2月,在法国公映的《慕尼黑》以42万观众人次登上法国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
影响评价
影响
影片上映前,放映级别被定为17岁以下青少年需父母陪同观看的R级。由于题材过于敏感,所以该片被秘密送往以色列,特别安排给1972年慕尼黑惨案受害者的遗孀依兰娜和安琪雅二人试映。尽管两人给予好评,但是影片引起较大争议,毁誉参半。一位以色列驻美武官在观看完试映后表示《慕尼黑》“专横而又虚伪”,这一言论得到了以色列外交部的支持。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犹太复国主义组织(ZOA)的执行董事梅厄·乔洛比茨(Meir Jolobitz)认为这部声称受真实事件启发的电影并不反映真实事件,他指责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试图给恐怖分子人性光辉。曾担任摩萨德副局长的大卫·基姆奇则质疑原著小说的真实性,并对斯皮尔伯格根据这样作品拍摄电影感到遗憾。同时,左派和阿拉伯电影评论也严辞批评《慕尼黑》,“虽然该片揭示了巴、以之间的报复行为是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以色列和美国以暴易暴的反恐行动也不能带来和平,但是斯比尔伯格的道德追问和政治批判却没有离开犹太复国主义的基本思想框架。”斯皮尔伯格也被称为犹太复国主义的叛徒,一封写给《洛杉矶时报》的信宣称:“我对死去的运动员太尊重了,对斯皮尔伯格一点也不尊重。这个可怜的假救世主告诉我们这部电影应该带来和平?它会带来金钱和血腥。”
但是也有人士认为《慕尼黑》呈现了以色列社会最核心的事实。电影反映的争议也是美国的争议,一些人对在恐怖主义和反恐主义上非黑即白,这是对一部电影的牵强附会,是反恐活动中灰色地带的禁忌复活。此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坚持自己的立场:“我一直都赞成以色列在受到威胁的时候的强硬回应。但同时,你一巴掌我一巴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是一直在恶性 循环。血债血还长久以来一直是那地方的传统,什么时候会结束?如何结束?”
受《慕尼黑》影响,在影片上映后的三年里,斯皮尔伯格没有拍摄新的影片。同时他的思路也开始转变,不再追求厚重敏感题材而是偶尔要”满足大众口味“,这些思想在他之后拍摄《夺宝奇兵》系列里有很好的体现。
评价
Lynn Roth(作家/制片人/导演)评:“这部电影传达的信息不明确,他给犹太教和以色列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也许这种模棱两可反映了他自己对以色列必须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痛苦。”
亚特兰大宪章报:“尽管影片有些冗长并有说教之嫌,但这仍算得上一部以极高的智慧和极度的悲悯心拍出的重要影片。”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袁金戈评:“斯皮尔伯格以极其冷静的眼光,尽量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仇杀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在为和平而祈祷。观众期待并与之相交融就是在现实的时空中直面严酷的人生,电影中的理性使观众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与生活的关联,更加向往美好的生活。”
大众评分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慕尼黑_演职员表.1905电影网.2023-01-17
慕尼黑Munich(2005).1905电影网.2023-01-17
《慕尼黑》:斯皮尔伯格式的大片.新浪娱乐.2023-02-12
慕尼黑惨案:本可避免发生的悲剧.今日头条.2023-01-20
“慕尼黑惨案”50年后,遇害者家属与德国政府达成赔偿协议.今日头条.2023-01-20
慕尼黑惨案引发“上帝之怒” 至今影响中东局势.搜狐奥运频道.2023-01-20
以色列的“定点清除”是如何炼成的?.今日头条.2023-01-20
“上帝之怒”:1972年,以色列在恐怖袭击后的疯狂复仇…….今日头条.2023-01-20
Munich.BoxOfficeMojo.2023-01-20
获奖.电影网.2023-03-18
斯皮尔伯格,好莱坞最伟大导演之一.澎湃新闻.2023-02-04
身份政治:个人记忆与影像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23-02-04
观斯皮尔伯格《慕尼黑》:冤冤相报没有出路.搜狐娱乐.2023-02-04
斯皮尔伯格:《慕尼黑》的迷雾与现实.搜狐奥运频道.2023-02-04
“我的孩子该知道慕尼黑惨案”.新浪新闻.2023-02-05
慕尼黑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01-20
Full Cast & Crew.IMDb.2023-03-18
影像中的铁血七十年代|“冷战”时代的间谍片.澎湃新闻.2023-03-24
王炎:暴力的美学:电影《慕尼黑》.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2023-02-26
《新世纪周刊》:斯皮尔伯格 老顽童的人性目光.新浪娱乐.2023-02-05
慕尼黑 (2005).电影网.2023-02-05
Munich.IMDb.2023-02-12
《慕尼黑》编剧库什纳 斯皮尔伯格背后的人.搜狐娱乐.2023-02-05
艾瑞克·巴纳 Eric Bana.豆瓣电影.2023-03-18
Trivia.IMDb.2023-03-18
Eric Bana reflects on ‘Munich’ controversy.Today.2023-03-19
原创 007最新片段好炫酷,邦德穿西装拍打戏太帅气,不顾受伤仍咬牙坚持.搜狐.2023-03-19
HOW.thedailyjaws.2023-03-19
On set with Spielberg.theguardian.2023-03-19
Mathieu Kassovitz is all action at 50.SBS.2023-03-19
把敏感话题玩到家——评《慕尼黑》.维普.2023-02-26
Cruise, Holmes step out.archive.2023-02-12
《慕尼黑》洛杉矶放映 斯皮尔伯格召唤和平.搜狐娱乐.2023-02-12
斯皮尔伯格谈《慕尼黑惨案》:一切为了和平.新浪娱乐.2023-03-18
notes.tcm.2023-03-25
John Williams (4) – Munich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discogs.2023-02-12
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豆瓣.2023-02-12
斯皮尔伯格奥斯卡五项提名《慕尼黑》一区版.新浪娱乐.2023-02-12
慕尼黑惨案 电影原声带 Munich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豆瓣音乐.2023-02-12
资料:《慕尼黑》原声大碟.新浪娱乐.2023-02-12
《头号玩家》摄影师:我们正在失去对影像的控制.界面.2023-03-25
Munich.IMDb.2023-02-26
《慕尼黑》领跑美国海外票房.新浪娱乐.2023-02-26
《慕尼黑》登上法国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 (图).新浪娱乐.2023-02-26
斯皮尔伯格新作公映 《慕尼黑》毁誉参半(图).搜狐娱乐.2023-03-25
Spielberg’s Munich courts controversy.aljazeera.2023-03-25
A master and the myths of Munich.theguardian.2023-03-25
Taking a stance on Spielberg’s ‘Munich’.latimes.2023-03-25
慕尼黑 Munich (2005).豆瓣电影.2023-03-25
Mtime时光网.时光网.2023-03-25
Munich.rottentomatoes.2023-03-25
Munich.IMDb.2023-03-25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电影网.2023-01-21
第6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1905电影网.2023-01-21
2005年美国电影学会奖奖项名单.1905电影网.2023-01-21
描绘电影灵魂的炫彩师 | 电影音乐大师的成功之路.视听空间.2023-03-25
JohnWilliams.qq音乐.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