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
大戟(学名:大戟属 pekinensis Rupr.),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多年生草本,俗名湖北大戟、京大戟、北京大戟等。大戟株高40~80(90)厘米,直径3~6(7)厘米。根圆柱状,长20~30厘米。茎二歧分枝。叶互生,全缘;总苞片4~7枚,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近平截;苞叶2枚。花序单生于顶端,无柄;总苞杯状,边缘4裂;具4个淡褐色腺体。雄花多数,雌花1枚;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球状,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暗褐色或微光亮。
大戟原产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中国分布广泛,除台湾、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均有分布,北方非常普遍。大戟主要分布在温带生物群落中,分布于山坡、路旁、荒地、草丛、灌丛、林缘和疏林内。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层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黏质壤土上生长良好。花期5-8月,果期6-9月。
大戟根部可入药,是一种中国传统蒙药。同时也是中药常用药,蛇伤解毒片、八宝玉枢丸、辟瘟片、十枣丸、麝香丸的成分中均含有大戟。大戟味辛,性温,有小毒;具有泻下、清肿散结、清协日之效;主治黏刺痛,水肿,胸腹积水,二便不利,白喉,炭疽病,黄疸,协日病,肉毒等。
研究历史
药用历史
大戟为中国传统蒙药,其蒙古名为“巴格-塔日努”“罕布”“塔日琼”“北京一塔日努”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录。大戟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作峻下逐水药,十枣汤、紫金锭、舟车丸和控涎丹等许多著名药方中都包含大戟。大戟的炮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历代炮制的方法多达十几种,包括蒸制、炒制、煮制、煨制等;对于利用辅料进行炮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逐步发展到后来涉及的辅料多种多样,包括酒、醋、浆水、盐水、米泔水、麦麸、面皮等。
名称来源
大戟的中文名中的戟在古代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兵器,合矛、戈于一体,含有直刃和横刃,兼具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相较于矛和戈具有更强的杀伤力。而大戟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药性峻猛,与兵器“戟”的特点相似,故而得名。
形态特征
株
多年生草本,高40~80(90)厘米,直径3~6(7)厘米,被柔毛或被少许柔毛或无毛。全株含白色乳汁。
根茎
根圆柱状,长20~30厘米。茎单生或自基部多分枝,每个分枝上部又有4~5分枝,分枝方式为二歧分枝。
叶
叶互生,常为椭圆形,稀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先端尖或渐尖,全缘;具明显的主脉和不明显的羽状侧脉,叶正面无毛,背面常无毛,稀具少量柔毛或密被柔毛,变化较大且不稳定;总苞片4~7枚,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近平截;苞叶2枚,近圆形。
花
花序单生于顶端,无柄;总苞杯状,边缘4裂,裂片半圆形,边缘具不明显的缘毛;具4个淡褐色腺体,半圆形或肾状圆形,两个腺体间有长圆形附属物。雌雄花均无花被;雄花多数,伸出于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幼时密被瘤状突起,具长约3~5(6)毫米的子房柄;花柱3,分离,柱头2裂。
果实与种子
蒴果球状,长约4.5毫米,直径4.0~4.5毫米,被稀疏的瘤状突起,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花柱宿存且易脱落。种子暗褐色或微光亮,长球状,长约2.5毫米,直径1.5~2.0毫米,腹面具浅色条纹。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分布广泛,尤以北方分布普遍。
生长习性
大戟主要分布在温带生物群落中,分布于山坡、灌丛、路旁、荒地、草丛、林缘和疏林内。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层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黏质壤土上生长良好。花期5-8月,果期6-9月。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大戟播种工作适宜在4月上旬进行,播种方式常采用撒播或条播,均匀播种后覆土压实,并浇水保湿待出苗后,可以将幼苗挖出,按照适宜的株行距开穴进行移栽。
分根繁殖
在秋天叶片枯萎后或早春萌芽前,挖出大戟,进行分根操作,保证每个分出的根上带有2~3个芽,按照适宜的株行距进行开穴栽植。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大戟幼苗定植后,根据其缺苗情况及时进行补栽。蕾期及时进行摘蕾操作。幼苗定植期施用稀人粪尿,摘蕾后施用粪肥或饼肥。并每隔半个月进行松土除草。
采收
在8~10月间大戟地上部分枯萎,此时至来年春季萌发前均可进行采收,挖掘其根部切分后晾干或烘干即可入药。
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
大戟中的有效成分包括萜类化合物、单宁、有机酸、黄酮等。其中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和三萜等;质主要包括鞣花酸、没食子酸等;酸类主要包括正十三烷酸、丹酚酸等;黄类主要包括槲皮素、皮素-3-O-芦丁糖苷等。
炮制研究
大戟苦寒有毒,因此在用药前要先进行炮制处理,以确保安全性。现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沿用了历史上醋制的方法。通过现代药物分析技术比较炮制前后大戟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发现某些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有所降低。大戟对于实验小鼠的主要毒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而醋制后毒性明显降低,致炎和肠推进作用也被削弱。并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以各项指标综合加权,确定了大戟的最适醋制工艺。
适生区域
收集347个大戟的分布位置和55个生态因子,采用最大模型进行运算,发现大戟在中国适生区分布较广泛,对其生态适宜性影响程度最大的三个生态因子是年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11月降水量。
物种危害
大戟的毒性部位为乙酸乙,具有急性毒性。大戟对于细胞、心脏、胃肠、血管都表现出毒性。同时还发现大戟可引起呼吸衰竭,大量摄入时会出现头晕、烦躁、口干、严重吐泻、大量脱水、堕胎甚至肾功能衰竭的情况。
物种对比
大戟药材市场流通品混乱,常将红大戟、丹参、草大戟与京大戟一起当作药材大戟混用。四者在科属来源、显微观察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京大戟与3种市场混淆品对比
参考资料
大戟属 .多识植物百科.2023-01-06
大戟.植物智.2023-01-06
红大戟.植物智.2023-01-06
美丽胡枝子.植物智.2023-01-06
云南鼠尾草.植物智.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