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蓝尾喜鹊(拉丁学名:Urocissa erythrorhyncha),别名红嘴蓝鹊、山鹊、赤尾山鸦、长尾山鹊。其主要生活在山区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次生林等多种森林类型中,海拔500米到海拔约3500米的地区。世界分布于越南,泰国,老挝,印度等国。中国分布于江苏省,福建省,河南省,上海市,浙江省,贵州省,澳门,陕西省,广东省,重庆市,湖北,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甘肃省,山东省等。
红嘴蓝尾喜鹊雌雄同型。头、颈和胸黑色,但后头顶到后颈具一淡浅蓝紫的块斑;背和腰呈较暗的淡紫蓝色并沾灰;翅上覆羽亮淡紫蓝色;尾上覆羽淡紫蓝具狭窄的淡蓝白色次端斑和较宽的黑色端斑。虹膜淡红褐或红色,眼缘红色、橙红;嘴橙红,嘴尖稍淡;跗蹠及趾橙红,爪较淡。幼鸟:羽色较成鸟暗一些,无成鸟的羽那样鲜艳;头部的块斑较成鸟淡,而且延伸至前额。
红嘴蓝尾喜鹊是重要的观赏鸟之一。其在树木种子传播及树木虫害防治以及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红嘴蓝尾喜鹊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6年将红嘴蓝尾喜鹊评估为无危(LC)物种。
名称由来
1775年,法国生物学家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德·布丰(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在其著作《自然鸟史》(历史学 Naturelle des Oiseaux)中首次描述了红嘴蓝尾喜鹊。1783年,弗朗索瓦-尼古拉斯·马丁内特(François-Nicolas Martinet)为该物种绘制了一幅手工上色的图版,并收录于《自然史的光辉图》(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一书中。同年,荷兰博物学家皮耶特·博塔埃特(Pieter Boddaert)在其《光辉图》(Planches Enluminées)目录中为该物种确立了学名“鸦属 erythrorynchus”。1850年,德国鸟类学家让·卡巴尼斯(Jean Cabanis)将红嘴蓝尾喜鹊归入蓝鹊属(Urocissa)中,黑枕黄鹂普通亚种改为“Urocissa erythroryncha”。
红嘴蓝尾喜鹊(Urocissa eryroryncha)的属名“Urocissa”是由“oura(尾巴)”和“cissa(指似喜鹊类或者鸦类这样吵闹的鸟,是绿鹊属的属名)”。种加词“eryroryncha”是由“eruthros(红色的)”+“rhunkhos(嘴巴)”组成,这是红嘴蓝尾喜鹊的代表性特征。
形态特征
红嘴蓝尾喜鹊雌雄同型。头、颈和胸黑色,但后头顶到后颈具一淡浅蓝紫的块斑;背和腰呈较暗的淡紫蓝色并沾灰;翅上覆羽亮淡紫蓝色;内侧次级飞羽,外侧次级飞羽外翈和初级飞羽的大部分外翈淡紫蓝色但具白尖;外侧初级飞羽的外翈淡蓝白,在翅折合时形成一条纹;初级飞羽内翈和外侧次级飞羽和翼下覆羽轴淡灰;尾上覆羽淡紫蓝具狭窄的淡蓝白色次端斑和较宽的黑色端斑;中央尾羽淡紫蓝具很宽的白色端斑,外侧尾羽亦是淡紫蓝色,但有很宽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宽端斑,外侧尾羽的内翈暗黑具一狭窄白斑和黑色端斑。下体至胸以下到腹部及尾下覆羽,其羽色由浅淡紫灰色逐渐变为乳白色。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虹膜淡红褐或红色,眼缘红色、橙红;嘴橙红,嘴尖稍淡;跗蹠及趾橙红,爪较淡。
幼鸟:羽色较成鸟暗一些,无成鸟的羽那样鲜艳;头部的块斑较成鸟淡,而且延伸至前额。嘴淡蓝色;跗蹠为暗的浅黄色。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红嘴蓝尾喜鹊主要生活在山区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次生林等多种森林类型中,也可以见于竹林、林缘疏林、村旁、田边的树上和城市公园等。其分布范围涵盖从山脚平原、低山丘陵海拔500米到海拔约3500米的高原山地。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日常行为
红嘴蓝尾喜鹊性喧闹,常成对或几只甚至十多只在一起活动,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在树上起飞时先是跳跃式地离开所停留的树枝,然后鼓动两翅飞行,当要向低的树枝或地面前进时,就由鼓翅飞行改为滑翔,两翅平伸,展开尾羽,如落地面再向前跑几步;如向高枝飞行则均是鼓翅飞行。受惊时,则鼓动着两翅向远离惊恐的地方逃窜,并发出“zha-zha,zha-zha”的惊恐声,而此声音与平常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发音短促而连声鸣叫。其鸣声多变,有时似画眉鸟的鸣声,有时似带有啸声,有时似喜鹊叫声但又较高而尖锐。总之其鸣声较一般鸟类的鸣声复杂而多变。主动围攻福特猛禽。
红嘴蓝尾喜鹊的巢筑于慈竹侧枝上,距地高8m,呈浅碗状,外壁用干细树枝构成,内垫以细长的树根。巢的大小:外径21cm×23cm;内径10cm×12cm;巢高14cm,巢深5cm。卵呈土黄色,卵面杂以紫色及红褐色点斑。雌鸟孵卵时尾羽伸出巢外。雄鸟每相隔15—30分钟喂雌鸟一次。
食性
红嘴蓝尾喜鹊食性较杂,常在地面取食。食物组成随季节和环境而变化,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其多为农林害虫(约占食物总量的80%以上),有松毛虫属、蝗虫、金虫、地老虎、蓑蛾科、黄刺蛾、螟蛾科、夜蛾等害虫。植物性食物包括胡颓子、花楸、蔷薇三姐妹、苎麻、松等果实和种子。有时还有少量的玉蜀黍属和小麦。
防御性
红嘴蓝尾喜鹊为雀形目中体形较大的鸟,且较其他雀形目的鸟凶猛,不仅可以击退在其领域内活动的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乌鸫(Turdus merula)和赤腹松鼠(Sciuns igniventris)等,甚至于家猫(Pelis silvestris catus)也被其驱赶;在研究中曾发现2只红嘴蓝鹊攻击驱赶福特猛禽。
繁殖习性
繁殖前期
红嘴蓝尾喜鹊是丘陵和低山鸟类,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十余只的大群,穿梭于林间,不喜欢久留,常在枝间跳上跳下,飞翔时多呈滑翔姿势,从树上滑到树下,或从一棵树滑到另一棵树。滑翔时两翅平伸,尾羽展开,有时在一阵滑翔之后又伴随着鼓翼飞翔。发出“zha-zha-”粗砺的叫声,一遇惊扰一哄而散。每年5月上旬开始占领巢区,选择巢地时雌鸟跟随雄鸟共同进行,一但选到合适地点,雌雄亲鸟便开始共同筑巢。通常选择杨属、山荆子树、榆树、油松等中等高度的乔木杈间做筑巢场所。
繁殖期
营巢产卵
红嘴蓝尾喜鹊在松林中靠近林缘,距水源50米左右。距地高10米,巢碗状,主要由细的枯枝交错堆集而成,其间夹杂有草茎、草叶、树叶,内铺有苔草、麻、纤维和羽毛等柔软物质。巢的外径2厘米,内径12厘米,巢高14厘米,窝深6厘米。
自4月开始筑巢到5月止,用时21天。每天天刚亮,雌雄亲鸟便开始筑巢,平均每15分钟往返一次,在巢中停留约5~8分钟。雌雄亲鸟在清晨和上午筑巢频率高,下午次之,下雨、大风、大雾天筑巢次数很少。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多在清晨产出,日产汽车公司一枚,共产主义5枚。卵为圆形,呈土黄色,具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平均30毫米×22毫米,重6~7克。
孵化育雏
红嘴蓝尾喜鹊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卵后期、幼雏期甚为恋巢,有时人在巢下走动或停留亦不离巢飞走,只有接近巢穴时才飞走。于6月出雏,孵化期为17天。出雏5只,为晚成鸟。
雏鸟成长
雏鸟多在早晨孵出,1天左右出齐。留巢22天,幼雏形态特征变化如下:
育雏期从6月开始,雌雄亲鸟共同捕食,轮流喂雏。前期雄鸟喂雏较多,雌鸟承担暖雏的时间较长,育雏中期雌雄鸟喂雏次数近相等;后期雌鸟略多于雄鸟。幼雏期喂雏次数较少,一周后喂雏次数明显增加。全天育雏活动从4:00开始到19:30结束。共计15小时30分,雌雄鸟总计喂雏67次,平均每小时喂食4.3次,每只雏鸟全天平均获得13.4次喂食。全天共有4个喂食高峰期,分别在7:00~8:00、10:00~11:00、14:00~15:00、16:00~17:00。
在整个育雏期内,红嘴蓝尾喜鹊育雏期为22天,累计喂食时间达332小时42分钟,喂雏次数达1240次。雌雄亲鸟喂食次数最少的是1日龄,全天喂食43次;喂食最多的出现在18日龄,全天喂食16小时05分钟,计69次。在幼鸟离巢的前几天,喂食次数呈下降趋势。
1~2天:早成雏刚出壳时,全身裸露,呈粉红色。腹部大,凸起似球状。眼睛不开、呈黑泡状。耳闭塞。
3~4天:身体显著增大。两翅和头顶皮出现灰斑,头部可见黑色毛囊。
5~6天:出现羽芽,飞羽管始生。眼裂孔形成缝隙状。耳孔张开。
7~8天:两翅颜色变紫灰色,体见羽管芽,尾羽管始生。
9~10天:眼开裂,但时睁时闭。鸟体均生出羽管。
11~12天:眼睁圆。嘴橙红色。
13~14天:初级和次级飞羽出鞘,翼暗灰色,尾灰白色。
15~16天:鸟体全身渐丰满,羽毛已伸展开。
17~18天:鸟体羽毛丰满,与成鸟相似。
19~20天:大部分早成雏能在巢穴周围跳跃。
21~22天:雌雄亲鸟带领雏鸟在巢周围短距离飞行,有时在地上跳跃,然后远离巢区,捕食昆虫。
主要价值
红嘴蓝尾喜鹊属鸦科,而鸦科鸟类智商普遍较高,故而能亲人,易驯化。更兼其羽色亮丽、体态优美、食性较杂、易于饲养,而使之成为重要的观赏鸟之一。红嘴蓝尾喜鹊在各动物园常有展出,个人也多有饲养。
红嘴蓝尾喜鹊在树木种子传播及树木虫害防治以及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一只红嘴蓝鹊一年可消灭松毛虫属15000条左右,可保护一亩油松林免受危害。由此可见,食虫鸟类在防治森林害虫方面,确实起到了控制害虫发生与蔓延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对红嘴蓝鹊等森林益鸟加强保护、招引、驯养利用。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红嘴蓝尾喜鹊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6年将红嘴蓝尾喜鹊评估为无危(LC)物种。
物种现状
红嘴蓝尾喜鹊在中国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丰富。但由于其羽色艳丽,尾羽特长,姿态优美,食性较杂,易于饲养,各地动物园多有展出,个人饲养也较为常见。由于大量捕猎,致使红嘴蓝鹊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亚种分化
红嘴蓝尾喜鹊有5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
物种区别
相关文化
传说
红嘴蓝尾喜鹊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信使黑枕黄鹂。昆仑主神王母娘娘饲养了三只青鸟,主要用来伺候自己并听从调遣。西王母去拜访刘彻,曾派一只青鸟作为信使去报信,另外两只跟随她并服侍于左右。由此,青鸟成了“信使”的代称。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一诗中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在这首诗中,青鸟被描绘为传递爱情信息的使者。
艺术表达
墓室壁画
唐代艺术家在墓室壁画及石椁线刻画中表现了一种与人关系亲密的长尾鸟,这种驯禽的出镜率较高。在初唐时期的韦浩墓壁画中,鹦鹉和长尾鸟同时出现。韦浩墓后甬道东壁绘一位侍女,其前方有一只回首的鹦鹉;后室东壁绘一位侍女,一手提小篮,一手给站在肩头的长尾𫛭鸟喂食。
此外,懿德太子墓石椁内壁及永泰公主墓石椁外壁、韦洞墓石椁线刻画中均有仕女逗戏长尾鸟的画面。这种长尾鸟还出现在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石椁人物线刻画背景中。嗣虢王李邕墓第三过洞东壁南部绘调鸟侍女,其中一人手上架一只长尾鸟,只是鸟画得略小。唐安公主墓壁画花鸟图中,在群鸟嬉戏的水盆右上方,两只长尾鸟正展翅飞翔。这种鸟其实就是“红嘴蓝鹊”。
诗词
晚唐诗人司空图以三首组诗描写了一只驯顺的红嘴蓝尾喜鹊,第一首为:
翠衿红嘴便知机,久避重罗稳处飞。只为从来偏护惜,窗前今贺主人归。
诗中的“翠衿”当是比喻鸟的蓝色羽毛,此鸟“翠衿红嘴”,显系红嘴蓝尾喜鹊。诗人看到一向宠爱的美丽鸟儿在窗前恭贺自己的归来,心中想必十分畅快,故这组诗题为《喜山鹊初归》,所谓“山鹊”即诗中“翠衿红嘴”者,乃唐人对红嘴蓝尾喜鹊的称呼。
司空图还有一首以《山鹊》为题的诗便是借红嘴蓝尾喜鹊羽色抒发内心抑郁:
多惊本为好毛衣,只赖人怜始却归。众鸟自知颜色减,妒他偏向眼前飞。
诗人以众鸟嫉妒红嘴蓝尾喜鹊羽色绚丽比喻自己因才德而受小人嫉恨,诗意虽悲愤无奈,众鸟之妒也系艺术手法,但山鹊羽色的出类拔萃仍可见一斑。另外,红嘴蓝尾喜鹊赤红的嘴、脚亦格外引人瞩目,敦煌市抄卷《百鸟名》中有“山鹊嘴红得人爱”一句,可惜下文缺失,难以得知更多信息,但仍可体会唐人对红嘴蓝尾喜鹊的青睐。
《喜山鹊初归》其一中的红嘴蓝尾喜鹊见诗人归来便在窗前相迎贺,十分乖巧亲人。在《喜山鹊初归》其三中,诗人还写到以山果引教红嘴蓝尾喜鹊:
阻他罗网到柴扉,不奈偷仓雀转肥。赖尔林塘添景趣,剩留山果引教归。
中唐诗人吕温笔下恰有一只被囚于笼中而仓惶挣扎的红嘴蓝尾喜鹊,其《和恭听晓笼中山鹊》云:
掩抑冲天意,凄怆触笼音。惊晓一闻处,伤春千里心。
文字记载
中国古代对红嘴蓝尾喜鹊的认识可以追溯至秦汉魏晋,当时称“鷽”。《尔雅》:“鷽,山鹊。”晋代郭璞注释道:“似鹊而有文彩,长尾,嘴、脚赤。”与鹦鹉一样,山鹊也拥有亮丽的羽色,而修长且微微弯曲的尾羽则使之体态更加优美。
清人李元在《蠕范》中说山鹊“性驯良易附”③,清代《鸟谱》也说:“此鸟性最驯扰。人畜之,教以杂戏,取果衔旗往来,悉如人意。”
轶闻趣事
一条1.6米长、喜欢栖息在林木之上的绞花林蛇被一只红嘴蓝尾喜鹊从空中俯冲下来,凶猛地啄中头部。绞花林蛇被袭击激怒,挺起脖子向红嘴蓝尾喜鹊发起反攻。几个回合下来,绞花林蛇由进攻转向逃跑,而此时的红嘴蓝尾喜鹊先是有力地扇动着翅膀,把绞花林蛇叼到空中后狠狠地抛下。再叼住绞花林蛇,用力将蛇甩来甩去。一个多小时后,红嘴蓝尾喜鹊将绞花林蛇啄死。
不少游客有幸见证了这一幕“战斗”。事后,围观的游客发现绞花林蛇的肚子上有个鼓包,景区的工作人员剖开肚子,发现绞花林蛇腹中尚有一只未被消化的幼鸟尸体。原来红嘴蓝尾喜鹊与绞花林蛇大战,是因为其死去的幼鸟。
相关报道
2024年5月,苏州吴江江苏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又发现三个新鸟种,其中就有红嘴蓝尾喜鹊。
参考资料
Urocissa erythroryncha Boddaert, 1783.物种2000官网.2025-01-22
Red-billed Blue Magpie.iucnredlist.2025-01-22
红嘴蓝鹊.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1-22
红嘴蓝鹊.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12-29
Urocissa erythrorhyncha.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22
红嘴蓝鹊.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1-22
红嘴蓝鹊.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1-22
红嘴蓝鹊.科普中国网.2025-01-22
红嘴蓝鹊 每日一鸟.科普中国网.2025-01-22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brevivexilla Swinhoe.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26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alticola Brickhead.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26
Urocissa erythrorhynchus erythrorhynchus.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26
Urocissa caerulea (Gould,1863).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23
Urocissa flavirostris (Blyth,1846).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23
吴江,再来“贵客”!.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吴江区委员会宣传部.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