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又名茶、茗、大树茶等,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茶树原产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印度等;中国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地区普遍栽培。茶树喜光,耐阴;怕旱,不耐寒;怕盐碱,适宜土壤pH值为4.5~6.5;喜生长在土层深厚、保水与保肥力强的酸性土壤中。
茶树株高1.5~5.0m;嫩枝无毛或者有稀疏微毛。单叶互生,叶片呈椭圆状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有叶柄。茶树花常1~4朵生长于叶腋,具有芳香气味。花萼绿色,内轮2片、外轮3片;花瓣白色,有副瓣;雄蕊分两轮排列,外轮雄蕊高于内轮雄蕊;花丝细长。宿萼蒴果,成熟时从背缝线裂开。种子呈黑褐色、棕褐色、油黑色等。
茶树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可营造花坛、花境,也可获得茶籽油,还可制作茗茶、花酒、饮料等;其嫩叶或嫩芽、花、果实和根等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主治头痛目昏、感冒、高血压病、水肿等。
起源
关于茶树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个论断。一是茶树起源于印度,部分茶叶学者支持此论断,1824年勃鲁士声称在印度发现多处野生茶树,据此断定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之后部分学者基于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树的论据,得出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的结论。二是茶树起源于中国,大多数茶叶学者支持该论断。1935年有学者对勃鲁士在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深入调查,认为该野生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之后各国学者经过研究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特别是日本学者志村桥和桥本实等结合多年育种及相关研究工作,认为茶树起源于中国云南省、四川省一带。三是茶树多源论,少部分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无名高地,该地区生态条件极适宜茶树生长。四是茶树两源论,个别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有两处,其中大叶茶种原产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高原的东南部一带,包括中国云南、四川以及国外缅甸、越南、印度等地;小叶茶种原产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随着中国野生茶树的发现,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逐渐被证实。
演化与传播
茶树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早期,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省是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受地质演变和气候变化影响,茶树出现同源分居现象,许多茶树因无法适应剧烈的生态变化而死亡;之后地理和气候差异,加之繁衍过程漫长,导致茶树出现不同的生态型;在人工杂交、引种驯化以及选种繁育等作用下,茶树变异加大、复杂性增加,形成了丰富的茶树资源。根据生态环境特征及相关研究,茶树传播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沿着低纬度、高湿度方向演变,现已传播到赤道南北回归线以外的世界各国;二是沿着受东南季风影响且干湿分明的方向演变,这类茶树代表有五室茶、五柱茶等;三是沿着高纬度、冬季温度低、干燥度增加的方向演变,该类茶树的代表为中国贵州省北部和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分布的野生茶树,经人工栽培选育后,演变为四川和贵州栽培普遍的苔子茶。
栽培历史
茶树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已有四千多年的产茶史;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汉时代的《尔雅》中便称茶为“”;茶作为药物的记录首次出现在汉代的《凡将篇》中;《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书。六朝以前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之地;之后,茶业逐渐东移;到唐朝中叶,茶树种植进入大兴时期,茶树种植遍及各地,茶业贸易蓬勃发展,茶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茶业向南转移;明清时期,茶业由盛转衰,古代传统茶学终结,茶业向近代转变。早期茶树由野生利用逐渐转向人工栽培,之后由自给性生产逐渐转为商品性生产;根据地理与气候状况,中国可划分为四大茶区,分别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北茶区和江北茶区。
形态特征
枝、干和茎
茶树株高1.5~5.0m左右,野生种株高可达10m以上,树姿披张,多干丛生;嫩枝无毛或者有稀疏微毛。幼茎柔软,呈青绿色,着生茸毛;茎的顶端和叶腋处均有芽的分布;主枝明显,侧枝生长受到抑制。
叶
茶树单叶互生,呈椭圆状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叶长5~20cm、叶宽2~8cm;叶革质,有光泽,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片边缘有锯齿;嫩叶背面被茸毛,并随叶片成熟逐渐脱落。茶树叶片有鳞叶、鱼叶和真叶3种,其中鳞叶呈黄绿色或褐色,质地较硬,有茸毛和树脂;鱼叶呈黄绿色,侧脉不明显,一般生长于树梢基部;真叶变异较大,以卵形和椭圆形为主。茶树叶有叶柄,长0.5~1.0cm,呈半圆形,近轴面有凹槽或无。
花
茶树花常1~4朵生长于叶腋,具有芳香气味。茶树花直径2.0~5.5cm,属完全花,包含花托、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花萼呈绿色,分2轮排列,内轮2片、外轮3片;花萼的长和宽均为0.4~0.6cm,先端圆或呈倒卵形,膜质;花瓣为白色,5~7瓣基部连合,有副瓣,位于花萼与花瓣之间;花冠直径4~5cm,最大可达7~9cm。每朵花含有200~300个雄蕊,分两轮排列,外轮雄蕊高于内轮雄蕊;花丝细长,上端呈椭圆形,基部扁平,3~5个结合成一组;雌蕊在雄蕊群的中央,子房由3~5个心皮组成,中轴胎座,每个心室着生4个胚珠;花柱有“丫”形孔道,柱头分裂,一般有3个分叉,呈“丫”形。
果实和种子
茶树果实为宿萼蒴果,呈扁球形,果实成熟时从背缝线裂开。种子形状差异较大,呈黑褐色、棕褐色、油黑色等;种子直径12~15cm,千粒重在1000g左右。
物种分布
茶树原产于中国,世界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如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印度等,中国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地区普遍栽培。
生长习性
茶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光,耐阴;怕旱,不耐寒;怕盐碱;喜生长在土层深厚、保水与保肥力强的酸性土壤中,适宜土壤pH值为4.5~6.5;喜高山环境,也适宜生长在丘陵平地。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茶树为两性花,异花授粉,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依靠昆虫传粉。茶树花朵可全天开放,以上午5:00~9:00开放居多,一般先短枝开放、后长枝开放,先中下部开花、后上部开花;其存在双受精现象,花粉粒受雌蕊柱头黏液刺激,在适宜条件下2~3h即可萌发;授粉后,萼片向内闭合来保护子房,开花后萼片闭合表明已受精;雌蕊10~11月受精后开始休眠,翌年3~5月开始发育;茶树从开花到结实长达17个月,可同时出现上一年的果实发育与当年的花芽分化现象。茶树花多果少,在自然授粉情况下,结实率很低,成果率在1%左右,其中乔木种群普遍较低,有部分品种或单株不育或极少结实;灌木种群成果率普遍较高。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茶树种子采集于10月,在通风阴凉处阴干,并脱壳,保持茶籽含水量在30%左右;精选种子后进行播种,播种可分为冬播和春播,其中冬播于11~12月进行,春播则将种子沙藏后于翌年春季播种;随播随盖土,幼苗出土后进行短期遮阴,注意防旱,并合理施肥。
扦插繁殖
为进行良种繁育,茶树可采用扦插繁殖方法。茶树插于4~10月均可进行,以夏季扦插为宜,春季扦插和秋季扦插次之;夏季扦插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秋季扦插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扦插时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半木质化的枝条作为插穗,选择排灌和交通方便、微肥性的圃地,并进行整理;扦插株行距以插穗叶片不重叠为宜;扦插初期注意水分管理和遮阴,及时除草,之后合理开展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嫁接繁殖
嫁接是改造茶园、茶树改植换种的有效方法之一。嫁接前,需要对茶地进行整理;嫁接时,选择一年生木质化枝条作为接穗,并选择合适的砧木;茶树的低位嫁接套袋法和低位嫁接培土代绑法效果良好,应用也较为广泛,其中低位嫁接套袋法较适合主干明显的乔木、小乔木茶树,低位嫁接培土代绑法较适宜于骨干枝多的灌木茶树;不同地区嫁接时间略有差异,以每年1月中下旬至2月初为宜;嫁接后前期注意水分、温度、光照管理,保障接口愈合;后期要开展抹除砧芽、解膜、中耕除草、合理追肥、病虫虫害防治、打顶养蓬等工作。
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可以生产大量优良无性株系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是茶树的繁殖方式之一。茶树的茎尖、茎段、腋芽、叶片和花药等均可以作为外植体,选择好适宜的外植体后进行彻底的表面消毒和深度灭菌;外植体消毒和灭菌后进行接种,之后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再进行炼苗。在茶树组织培养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或避免外植体出现褐化和污染问题。
栽培管理
栽植
首先,选择背风、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酸性土;其次,对多选地块进行整地,清除杂草、平整地面;再次,选种后进行合理密植,栽植方式有单行条栽和大小行双行条栽;最后,要进行移栽,春季和秋季均可移栽,移栽时尽量少伤根、多带土,定植时保证根系舒展、浇足定根水,同时做好保苗、补苗工作。
施肥
茶树基肥一般施用饼肥、堆肥、绿肥、猪牛栏肥、土杂肥等有机肥;追肥施用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混合肥等;基肥于秋冬季重施一次,追肥分3次进行,分别为春肥(3月中下旬)、夏肥(5月中下旬)和秋肥(7月中下旬);施肥方式以沟施和撒施为主;为补充营养和微量元素,在茶叶新梢生长季节可进行根外追肥,且以氮肥为主,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和傍晚均可进行。
修剪
茶树定植后,茶苗生长到一定程度可以进行第一次修剪,即定型修剪,以促发新枝和培养树冠;成龄后,每年秋茶停采后进行一次轻修剪,可剪去秋梢、留下夏梢,宜轻不宜重;每隔3~5年于春茶结束或秋茶结束后进行一次深修剪,剪除细弱枝,培育健壮枝;针对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树,应于春茶前进行一次重修剪,剪除乱枝、衰老枝、细弱枝,以恢复树势。
病虫害防治
茶树的主要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黄毒蛾、茶叶螨类、粉虱类、茶丽纹象甲等,主要病害有油茶茶苞病、云纹叶枯病、茶白星病、茶苗根结线虫病、辣椒炭疽病、赤叶斑病等。茶树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有以下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对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加强管理,可采取深耕除草、合理修剪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控制害虫越冬基数;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减少翌年害虫种群密度;冬季清园,剪除细弱枝、病虫枝等,及时清理枯枝落叶和禾本科杂草等。
物理防治
人工捕杀茶毛虫、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利用害虫的趋性,开展灯光诱杀、色板诱杀和异性诱杀。
生物防治
加强保护寄生性和捕食性害虫天敌昆虫,如赤眼蜂、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采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成虫;选用生物制剂如Bt制剂进行病虫害防治。
化学防治
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如苦参碱、辛硫磷、吡虫啉、噻虫嗪等;用药时,应注意施药时间、药剂使用方法、浓度以及安全间隔期。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茶树常绿、枝叶茂密,在园林应用中可群植、列植或孤植,且矮丛型茶树可作为绿篱;乔木型茶树可以栽植在建筑物和甬道周围,或者进行群植,且与落叶乔木搭配较为适宜。此外,茶树可以营造花坛、花境、色块等,也可作为行道树进行栽植,还可通过修剪和弯枝等制作造型树和盆景。
经济价值
茶籽可进行榨油获得茶籽油。由茶叶籽提取的茶皂素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在分散、发泡、去污等方面有较好的性能,可用于配制洗涤剂,也可用于各种建筑材料,在采油和采矿方面也有应用;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茶皂素可作为清塘剂进行使用。茶籽壳可用于冬季取暖,茶籽饼可以用作肥料和饲料。茶树花粉不仅可以直接售卖,制作食品添加剂、开发饮料和保健品,还可以作为化妆品添加剂,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
茶树鲜叶经加工处理后可制作各种茗茶。利用茶树花可以研制出茶树花酒、茶树鲜花饮料、茶树花酸奶、茶树花菌类茶、茶花糖、茶类酒等;茶树花粉具有多种营养物质,可以直接食用。
药用价值
茶树的嫩叶或嫩芽、花、果实和根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茶树的嫩叶或嫩芽(茶叶)性苦、甘,凉,主治头痛目昏、感冒、积食、小便不利等。
茶树的花(茶花)性微苦,凉,主治鼻、高血压病等。
茶树的果实(茶子)性苦、寒,有毒,具有消痰、平喘、降火的作用,主治痰热喘嗽、头脑鸣响等。
延伸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多样、内涵丰富。茶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性格,促进文化认同与融合,还影响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例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三茶六饭”,茶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用茶交友、待客;“琴棋书画诗酒窨花茶”,茶是八大雅事之一,用茶来修养身心;中国古代茶马贸易发展,“茶马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各民族沟通交流;茶叶和茶文化不断向世界各地传播,孕育出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英国下午茶、美国冰茶等。
参考资料
茶 (chá).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1-04
茶.植物智.2023-01-04
茶.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