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结

中国结(Chinese knotting),是拥有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手工编织工艺品,主要流行于中国各个地方,如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江苏省淮安市等地。各类中国结的命名是基于其形态、寓意、谐音,寄托人们的美好的生活理想。。

中国结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绳结,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并丰富起来。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绳结作为装饰和实用的工具在服饰、器物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宋元时期中国结更加注重装饰上的效果,也创新了反编吉祥结的新变化结。明清时期中国结饰品被称为“络子”,在生活中的轿子、窗帘等各方面的运用更加广泛,甚至开始用寓意命名,比如“如意结”“吉祥结”等。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结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并得到了更加精湛的制作技艺。然而,在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中国传统编结技艺逐渐失传。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结重新被发掘并得到重视,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制度进行保护和宣传。许多地方的中国结绳结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2019年易县清西陵满族结绳技艺和2021年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的中国结编织技艺。中国结也在国际舞台上有所影响,例如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炬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这些技艺的传承也为当地带来经济发展。为保护中国结,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法律保护、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融入少数民族特色、保障中国结的原真性等。同时通过展示、授课等方式传播中国结的编织技艺以及培养手艺人。

命名

中国结又叫作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用一根绳子编织而成,起源于原始社会记事的绳结。中国人不满足于结的实用性,更注重它的形态与内涵体现出的美感,随着时代的变化,绳结编织成为一种传统技艺。1978年夏天台湾私立实践大学教务主任张清治到韩国首都女子大学学习回国后开创了中国装饰结的课程,并邀请陈夏生担任教师,于是陈夏生开始积极投入中国绳结艺术的研究。在1981年出版了《中国结》一书,中国结同此书一起命名为“中国结”,1983年底“中国结”名称正式出现在公文之中。

中国结的命名是根据谐音或是结艺的外形特征来拟取,也包含一些美好寓意。比如团锦结因为轮廓呈圆形,代表着圆满之意;双钱结因为轮廓形似古钱币,取名寓意富贵百岁;凤蝶总科结和牡丹结则是因为其轮廓形状分别像蝴蝶和牡丹花而得名。谐音命名则是利用汉字一音多字的特点表达易懂的寓意,比如鱼结中的"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结中的"磬"与"庆"谐音,代表吉祥喜庆。寓意命名则是通过人们理解的事物来表达美好的含义,比如同心结寓意美好爱情,如意结寓意美好生活,双龙戏珠结则象征着中国人对龙的崇敬,寓意富贵发达、万事吉祥。

发展历程

起源

中国结的起源要从结的产生开始追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用随处可得的枝条、草叶等捆绑食物,用磨细的骨针将装饰品缝于衣服上,便产生了原始且实用的绳结。这些绳结的痕迹在山顶洞人遗迹、江南地区古文化遗址等都有体现。《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人们用绳结来规范行为和管理社会秩序。东汉郑玄《周易注》中也记载:“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通过绳结大小,长短不同帮助人们记忆各种事情。

发展历史

春秋至两汉

根据《尔雅义疏》中记载“佩玉之组条,用以连贯玉者, 也叫纶,用丝绳婉转结之。”春秋战国时期绳结搭配玉佩作为装饰之物,同时这一时期的服装为保证贴身保暖,通过衣带打结成初始的纽扣,形成“束服之结”特有的服装,兼具装饰以及实用两个功能。绳结的装饰功能也体现在青铜器上,如青铜双龙络纹中的绳子通过编制捆绑,起到提携青铜瓿的作用,同时通过编制过程中特定的绳结纹与青铜器上的双龙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器物装饰。在汉代时期就有平结、双联结、吉祥结等基础结法,玉佩上的绳纹是基础的平结,以绳子绕过配饰物品成结,也有实用小巧的双联结以及搭配香囊的吉祥结,从新疆尉犁营盘墓地15号墓出土的红黄绢地香囊两边就是反向编织的吉祥结。除了服饰上的绳结装饰,在铜镜、石刻上也会装饰绳结纹,如瓦当石刻上的龙蛇盘成绳结状,受当时谶纬之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魏晋至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印度的佛教开始流传,为更好的本土化佛像的服饰都有中国结作为装饰,让其更加适应中国人的审美。在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洛神赋图卷》中女性的服饰上也有中国结,生活用品如伞、马车等也有中国结作为装饰,还出现了万字结的雏形。隋唐时期中国结开始盛行,那时出现的基本结至今还在使用,如万字结、十字结、左轮结以及纽扣结等。唐朝时期中国结进入宫廷也深受王公大臣的喜爱,如台北博物馆收藏的《唐代宫乐图》绘画作品中人物服装上就有中国结的装饰。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舞马衔杯纹银壶,系在颈部的细带就是团锦结样式。双鸾衔绶纹铜镜,铜镜中的鸾鸟衔飘带飞舞,飘带是编织着同心结的绶带。当时的中国结艺也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

宋至元

宋代出现了组合方式多样的结,除了实用也更加注重装饰效果,如盘长结、藻井结、蛇结等。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赵恒后坐像轴上座椅后就挂着华丽的结饰。河南偃师出土的土砖刻的宋代女子、陕西洪洞的水神庙壁画等都有结饰作为装饰。元代变化结也有了新的组合方法,在曹氏墓出土的元代百结衣带,是通过两个反编吉祥结的结心相连编织形成一个整体的新变化结,装饰更加美观。

明清时期

明清是绳结技艺发展的高峰时期,清代将中国结饰品称作“络子”。《宫女谈往录》中就有记载为讨太后欢喜,宫女都有一双打络子的巧手。此时期的中国结不仅出现在服装、配饰、器物等装饰上,更大量运用在生活装饰的方方面面,如轿子、窗帘、彩灯、帐钩、折扇等,其中国结的样式更加丰富多彩,配色审美也十分考究。同时开始给中国结命名,“如意结”代表着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着吉祥有余等,成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中国结工艺发展也得到了提升。在小说《红楼梦》里描述了中国结技艺和装饰上的盛况,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所描述的“一柱香”“梅花”“柳絮”等就是清代的结饰名称。

近现代中国

在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观念和技术的引入,中原地区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未充分利用和保护民族传统编结技艺,许多费时费力的技艺逐渐消失。中国传统编结技艺的失传也与所使用的材料有关,这些材料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无法保存。所能找到的最古老的绳结是清代的遗物,这个时期的中国绳结技艺几乎失传。

当代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搜寻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1981年台湾省陈夏生积极投入中国绳结艺术的研究,通过收录整理出版了《中国结》一书,与此书一起中国结正式命名为“中国结”。2021年12月中国结编织技艺入选中国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洪霞成为第六批临沂市兰山区中国结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精湛技艺让中国结到更多的发掘和保护。2022年在中国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无论是宣传海报《热情连接世界》、“精彩冬奥”主题花坛、引导员手中的雪花应引导牌还是由数字AR技术生成的凝结于鸟巢上空的视觉中国结都体现着中国结新的文化内涵,反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团结奥运会精神,也让中国结走向国际视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分布地区

中国结技艺分布地区有中国临沂市郯城县郯城县红花乡江苏省淮安市河北省易县、四川省成都市等地,其中红花镇被称为:“中国的结艺之乡”,有着悠久的编织袋历史,这里的红花中国结材质是枸柳、琅琊草以及细绳、编织结型紧凑,色彩丰富,富有多种美好寓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乡村文化重要的经济发展载体。江苏淮安地区的中国结编织主要以棉线和韩国丝为主,编织的中国结可以小如戒指,大如整面墙壁。顾瑾作为江苏淮安的中国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编织的直径50厘米,结合奥运会标志和奥运会徽的中国结,2001年4月11日送至北京奥申委获得专家认可。

编制方法

准备材料

中国结的编结绳主要有玉线、5号线、棉绳、麻绳、蜡绳等,工具主要有双面胶、打火机、套色钩子等。为了中国结的品质效果,还要确保使用的编结绳有韧性与光泽度。除了主体材料编结绳外,还可以点缀金银、玉石、珐琅等饰物。

色彩选择

中国的五行论木、火、土、金、水对应五种颜色、分别是青、赤、黄、白、黑。五行相生相克,在编织中国结时人们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认为相生为大吉,如红色搭配黄色火旺生土,黑色搭配绿色水滋养花木。除此之外,中国结为红色是中国人心中的主题色,婚嫁、节庆装饰大部分为红色的中国结,搭配四色铺垫,取五福吉祥之意。

编织方法

中国结的编织方法有基本技法和组合技法。基本技法主要是通过单绳、双绳和多绳编制,主要是运用绳头并行编织和分离编织的方法让中国结产生多样的变化。组合技法主要是通过绳头以及耳翼的延展和勾连将单个中国结组合搭配形成更丰富多姿的中国结。编织工艺技术主要采用七种民间工艺技巧:、结、穿、缠、绕、编、抽。通过这些技巧,可以使绳子按照特定的规则被编织成连绵不断的结构。绾是将绳子弯曲成两边不相交、相互平行的状态;结是形成的疙瘩;穿是线通过连通的圈;缠是一根线头循环的缠绕在另一个线头上;绕是走线弯曲迂回;编是将细长条状物交叉地组织起来;抽通常用于换色或撤出副线。

类别

中国结按其编制技法来分类,可分为基本单结式和组合式两大类。

基本单结式

基本单结是中国结中最为基础的单结结体,结构简单,可以单独成编织品,也可以作为组合结的基本单位。主要有双结法、吉祥法、盘长法、同心法、团锦法等几种方法,其中双结法是基本单结中国结用得最为普遍的方法。在中国结的制作中通过双结法将绳子两两缠绕行成外圆内方形态,看着形似铜钱,称为“双钱结”。通过双结法编制的中国结还有“龟背结”“十全结”等表达十全十美的寓意。吉祥法是编制祥瑞吉祥结的特有方法,这种结法可变化为精美的吉祥花瓣,寓意大吉大利,无论是庙堂还是寺院都能见到吉祥结的装饰。盘长法是编制盘长结的方法,盘长结盘结紧密,相依相随,“长”与“肠”谐音,在中国古人看来:“断肠”“柔肠”等代表着无尽的思念,因此盘长结寓意相依相随、顺顺利利。同心法是编制双联结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绳子编制为两个单结相连贯穿寓意永结同心,是民间婚假常有的中国结装饰,也以此为灵感设计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心结”标识。团锦法是基础单结中较为复杂、变化更加多样的方法,这种结法的创新来源人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形似动物、花草,有一种活力无限、花团锦簇的感觉,通过实心、空心的组合通过团锦发编制的中国结有“梅花结”“凤凰结”“鹤结”等。

组合式

组合式结有两种方式,一是重复组合,针对同一个基本结反复编织,反复组合,如意结便是同一种基本结重复组合而成;二是变化组合,针对几种不同的基本结巧妙构思组合,金鱼结便是经过几种不同基本结组合而成。人们通过对一个主题的构思创造,将多个单结组合为一个在整体突出主题的同时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组合式的中国结中长春万代结是将葫芦两边连接两组双线的盘长结、蝴蝶结,末端连接流苏同心穗编制而成。在民间葫芦是仙人法器,可以降妖除魔,葫芦藤蔓结出的果实籽粒众多,代表着子孙众多的寓意,同时藤蔓的“蔓”和“万”谐音,故寓意“长春万代”。“如鱼得水”“年年有余”等成语都表示美好吉祥的祝福,鱼在中国文化中是美好、富贵的象征,因此组合式中国结将复翼馨结两边连接对称的鱼结再结合盘长结、同心穗组合为双鱼吉庆结,寓意美好生活。传说桃树是夸父手中的拐杖化成,王母娘娘的蟠桃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因此在中国民间,蟠桃是长寿的象征,在组合式中国结中用绳子编制为桃形,结合双结和酢浆草结组合为寿桃挂饰结,寓意多福多寿。

应用范围

装饰

由于中国结丰富的结构变化以及美好的寓意,具有很好的装饰特点。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将绳结纹用作陶器的装饰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绳结直接脱离实用功能,将绳结纹与其他装饰纹相结合辅助,经过巧妙构思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含义的青铜装饰。明清开始中国结在日常生活中的装饰也更加广泛,如折扇、窗帘、轿子、彩灯、眼镜袋等。现在中国结系在书签上,装饰为精美的书签,装修房屋时会将中国结作为室内墙面的装饰之物,打造古朴典雅的风格。中国结美好的寓意以及悠久的传统韵味,成为春节装饰必不可少的的编织饰品。

服饰

中国的传统服饰中盘扣的应用历史久远,使用广泛,在清朝时期,想要将衣服系牢固,盘结成扣便随着袍、褂、衫等各种服装的发展而兴盛。盘扣由纽和袢组成,其样式也多种精美,如梅花扣、琵琶扣、吉字扣等。除了盘扣,在服装搭配上也会用到结,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系于腰间的绶带可区分尊卑等级,甚至在绶带上装饰玉佩、香囊等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绶带系于腰间上,装饰系于绶带上自然就会形成结。

节庆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编织品,中国结也常常用于礼仪节日活动里。中国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事七夕,也称为乞巧节,这是未出阁女子的盛大节日。每逢七夕节前夕,姑娘们都会准备绳线编织为各种饰品,其中就少不了花结的应用,遇见好友便会相互赠送,以示祝福。农历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长辈会用红色绳子系上铜钱,成为长命百岁结。近年来,用红绳编织的盘长结、如意结也会在春节期间装饰于室内、房门之上,添加喜庆吉祥的节日氛围。

代表人物和作品

董新瑞是易县的结绳技艺传承人,2020年9月设计编制的中国结“诚瑞轩·瑞通九乘迦叶金刚结”荣获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此中国结主要通过历史悠久的清西陵满族结绳技艺编制而成,具有丰富的民间生活传统文化。

张国庆是四川成都的绳编结艺非遗市级代表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其中国结作品《喜从天降》《八蝶穿花》等被当地文化部门收藏展示。《八蝶穿花》经过纯手工编织而成,穿插打结形成栩栩如生的蝴蝶。

徐晓雪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绳编项目的传承人,2021年其编织项目入选吉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中国结作品有“五彩绳”端午节特色中国结。

秦怀忠是曹州绳编传承人,2008年曹州绳编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曹州十样景》《凤穿牡丹》《梅花》等风格独特、逸趣横生的编织中国结。

价值与影响

中国结对称的外观,精致巧妙的结形,体现了中国各时期人们对吉祥、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形成了中国结在中华民族中特有的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一切都感到神秘莫测,因此崇拜之余产生了各种信仰的图腾。起初绳结主要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代表文字记录大小事务,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记载的神话传说里,绳子是的重要工具。华族自古都崇拜龙凤,而通过一根绳子变化编织可以展现出龙凤神韵,加上装饰可编成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等吉祥寓意的团,结合相关传说,古人认为中国结是通神灵的法器,值得信仰的图腾,节日佩戴中国结可以驱邪避灾,祛阴护阳。中国结的“结”在汉字里有“结拜”“结交”“结发夫妻”等代表团圆亲密的词汇,谐音上有“吉”“庆”等吉祥字意,同时在中国的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热闹,中国结所用的绳子以红色为主、其他色彩为辅,因此中国结又称为“中国红”。中国结的结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吉祥如意、龙凤呈祥、永结同心等多种样式,代表着多种寓意。如“吉祥结”和“鱼结”取谐音代表着吉祥有余;挂以铜板的中国结寓意长命百岁;与“瓶”组合的中国结寓意平平安安;在《有所思》中写道“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其“同心结”代表着恋人之间永结同心、比翼双飞的美好爱情。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结的结构发展与吉祥观念的体现形成了中国绳结独特的寓意美学,也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国结上得到别样的体现和传承。

文化传播价值

2008年为庆祝中国成功申办第29届而编织的“中国结”,被珍藏。2021年的“”第一课上,航天员在水膜试验的道具中展示了中国结。2022年作为“精彩冬奥”主题花坛的主体部分,一个高17米的巨型中国结矗立在北京广场,表达对的美好祝福,开幕式现场引导员都手持一朵“雪花”。这朵“雪花”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中国结”的图案,中国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成,寓意团结吉祥。闭幕式上再现多种形式的中国结,“中国结”代表美好的祝福,也寓意连接和联通。通过“中国结”把大家连在一起,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让中国结这以中国传统文化技艺走进大众视野,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以独特美好的寓意以及审美唤起人们对东方古老艺术的向往。

经济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结独特的审美、精湛的工艺以及艺术价值有着巨大的市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无论是服装设计、绘画还是珠宝设计等方便中国结的绳结工艺都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这些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不仅有利中国结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也为各地增收。在中国各地,中国结已经成为增收脱贫大产业。如山东省郯城县红花乡,素有“中国结艺之乡”的美誉,是全国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基地。红花镇七万多人口中,有两万余人从事中国结相关产业。这里生产的中国结花色品种多,产品销往全球各地,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传承与保护

发展现状

2011年6月以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通过《》和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制度进行保护和宣传,许多地方的绳结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2013年辽宁省辽西绳结技艺入选锦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河北省满族结绳技艺”被列入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红花镇中国结传统编制技艺入选中国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等。

中国结随着绳结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国结的发展得到了一定成就。在传承传播方面中国结走进了校园,走出了国门参加各种活动,如2013年以来中国辽宁省辽西地区绳结技艺参加了新西兰墨西哥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2018年3月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展开了第三次“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四所小学的学生零距离接触到中国结绳结艺术文化, 甚至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各种中国结主题元素图案、花坛等让中国结文化走进了国际视野。 在经济方面,中国结的艺术价值在服装设计、珠宝设计等方面得到运用和创造,在“中国结艺之乡”山东省的红花镇,中国结生产产业成为当地人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

然而,尽管中国结编织技艺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人们对中国结编织的颜色、形式、材料了解较为单一。在工业机械发展的影响下,为追求数量,导致样式简单不精致,失去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和美感,从而导致中国结真正的文化内涵并未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反而在简单的按步打结中流失。中国结的发展要突破困境在传承保护、质量、设计等方面都需要大胆创新和落实。

保护措施

中国结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法律保护,并确认“国家 + 省 + 市 + 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传播和推广。中原地区各地有许多绳结技艺被列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曹州绳编技艺、南京绳结技艺、清西陵满族结绳技艺、蒙古族科尔沁区部绳结技艺、红花镇中国结编织技艺等。为了对中国结进行更全面的保护,在创新设计方面应该融入少数民族特色和本土元素,注重艺术美感的设计以及材料的包容结合。此外,对中国结的质量也需要进行保障,确保其“原真性”。这意味着需要保护中国结的编织技艺、文化寓意以及手工质感,以防止简单粗制滥造。在保护形式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文章、展示作品、授课交流以及定级考评等方式来传播中国结的编织技艺,同时发掘更多结艺编织手艺人。最后,在思维模式方面注重体验感,将中国结产品年轻时尚化,除了单纯的装饰外寻找产品个性与潮流的构建,塑造更多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传统艺术符号中国结文化研究及发展设想 .超星期刊.2023-11-13

从结绳记事到服饰之结、象征吉祥,中国结里蕴含哪些古老智慧?.北京日报.2023-12-0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结艺之乡”红花镇中国结艺为例.中文期刊服务平台.2023-11-11

浅析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 ——以淮安地区为例.超星期刊.《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第11期.2023-11-13

沂蒙手艺人⑧张洪霞:一根红线牵三代 巧手编出中国结.临沂新闻.2023-11-14

临沂24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临沂文明网.2023-11-14

非遗传承人张国庆的绳编情结:传承幸福中国结 编织祥和中国年.今日头条.2023-11-16

董新瑞——结绳技艺传承人.河北新闻网.2023-11-16

浅析中国结.中国知网.2023-11-10

中国结:蕴含古老智慧的编织艺术.运城新闻网.2023-11-17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1-07

民俗文化中中国结的当代意义及启示.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1-08

中国结艺简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2023-11-11

“中国结”的造型研究.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1-08

中国结的历史演变.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1-08

..2023-12-02

中国传统绳结艺术的发展困境与出路探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2023-12-14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丨火红中国结 红火脱贫路.今日头条.2022-12-16

中国绳结艺术传承及其现代创新设计应用研究.中文期刊服务平台.2023-11-11

中国绳结的文化与技艺研究.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2-03

..2023-12-02

盘肠结开锣中国结上道--中国结初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1-10

【中国元素】中国结之美.微信公众平台-阳泉市新华小学校.2023-12-14

1970年至今台湾中国结艺发展与传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2023-12-14

春节元素:中国结.新华网.2023-12-04

..2023-12-05

..2023-11-30

中国结的历史传承所给予的启示.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1-08

中国结蕴含古老智慧的编织艺术.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1-07

..2023-11-30

这儿有一道学霸题:识别中国结.澎湃新闻.2023-12-02

..2023-12-14

..2023-12-03

又见中国式浪漫!中国结与奥运五环“环环相扣”.光明网.2023-11-14

正式公布!临沂市第六批!.澎湃新闻.2023-11-14

【冬奥青科普】亮相天安门广场的冬奥花坛长啥样.中国青年网.2023-11-14

京冬奥会闭幕式为何出现“中国结”?开闭幕式主创揭秘 .中国侨网.2023-11-14

闭幕式上,鸟巢场地上空出现了巨大的“中国结”图案.今日头条.2023-11-14

中国结的设计与应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1-08

..2023-11-11

..2023-12-03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考——以中国结为例 .中文期刊服务平台.2023-11-11

..2023-12-05

..2023-12-05

..2023-12-05

非遗小传人 | 一根红绳 编出千千结.成都非遗公众号.2023-11-16

非遗传承人徐晓雪:藏在绳结里的传统文化.新华网.2023-11-16

曹州绳编传承人秦怀忠:指尖艺术话传承 一编一缠守匠心.中国新闻网.2023-11-16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1-08

中国结 蕴含古老智慧的编织艺术.京报网.2022-12-17

巨型冬奥中国结亮相天安门广场.光明网.2022-12-17

当雪花遇上中国结!冬奥开幕式这个细节藏着中国人的浪漫.今日头条.2022-12-16

揭秘冬奥会闭幕式丨为什么是中国结?为什么是《欢乐颂》?.光明网.2022-12-17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中华绳结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2-04

火红中国结 红火脱贫路.今日头条.2022-12-17

传统工艺语言当代设计转型研究——以鲁中南手编中国结为例 .超星期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3-1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12-14

绳结艺术的现代传承研究一 一 以辽 西绳结传承人颜伟齐为例浅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2023-12-14

绳结艺术在新疆的传承与发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2023-12-14

浅谈非遗视野下绳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2-0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