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青铜葵花

《青铜葵花》(Bronze and Sunflower)是中国当代作家曹文轩发表于2005年的长篇小说,被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归入“纯美小说系列”。

《青铜葵花》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苏北农村,物质匮乏、天灾人祸、艰辛困苦是那个特殊的年代中乡村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女孩葵花的父亲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不慎溺水身亡后,孤女葵花被当地农民青铜一家收养,在贫困、蝗灾、水灾、旱灾、饥荒中一家人共同努力渡过难关。小说以苦难为背景,讴歌了青铜与葵花之间的兄妹情谊和人性之美,以纯美的文字描绘了人在困境中从容笃定的心态,让少年儿童读者对青铜和葵花的经历与命运感同身受,去面对困境,感受苦难,克服苦难。书中对苦难、对美好、对大爱的细腻描写和咏叹牵引人们完成对生命中真、善、美的永恒追寻,充分体现了一种充满哲思和诗意的苦难美学。

小说于2005年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优秀儿童文学奖”和“首届世界出版政府奖”,于2016年荣获中国版权领域的唯一国际性奖项“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于2017年荣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和“麦石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奖(Marsh Award for Children’s 文学 in Translation)”等。

成书背景

《青铜葵花》的构思来自于1995年左右,一个朋友曾向曹文轩说起,小时候,他常去父亲所在的干校玩,父亲却忙,总在田里干活,他便跑到河对面的一个村子里,找村里的孩子玩。这种“城市少年—乡村少年”的关系便是《青铜葵花》一个最初的概念。

一方面,中国文学中雅致的逐渐泯灭和文学作品中以牺牲美感而换来的深刻感让曹文轩感到危机感,作家屈从于庸常的生活,热衷于描写丑恶和庸俗,他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能改善这个写作倾向并进入真实的写作。因此,《青铜葵花》是一本在美学背景下完成的小说,小说的主题是苦难、纯美和至爱。但曹文轩不想把苦难描写得让人感到绝望,他认为人们在经受苦难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美好的东西。审美和悲悯的情怀是《青铜葵花》的两大元素,曹文轩在美学意境和格调的语境里进行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

另一方面,曹文轩认为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缺少苦难和磨难,现代人在痛苦面前缺乏先人们那样的风度,并将这种脆弱传到了孩子那里,使得孩子极容易在痛苦面前畏缩不前。曹文轩希望儿童文学给孩子带来快感的同时,也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世界仍然有人在受苦,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苦难。

曹文轩对苦难的认知来源于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宁愿自己饿着,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吃多一些。这段自然灾害让曹文轩感受到的并不是极端的残酷,而是一种美丽和至爱。

内容情节

来自城市的女孩葵花跟随被错划为“右派”的父亲下放到大麦地附近的“五七干校”,遇到了青铜。青铜是大麦地的放牛娃,在五岁时的一次高烧后就成了哑巴,不会说话让他与同龄人格格不入,只能每天骑在牛背上一个人孤独地在田野里穿行。葵花和父亲刚来大麦地不久,葵花的父亲在一次外出绘画写生的过程中偶遇洪水,不幸在一大片葵花地中落水身亡。

随着相依为命的父亲的去世,7岁的葵花成了孤女,面对想要领养她的两家人——富裕的嘎鱼家和贫穷的青铜家,她毅然选择了贫苦拮据却古道热肠的青铜家,并且把嘎鱼妈妈给她的鸭蛋还了回去,谢绝了她的好意。葵花来了以后,青铜家里的钱只够一个孩子上学,虽然青铜无比渴望去聋哑学校上学,但他还是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葵花。为了让葵花和青铜生活得更好,一家人更加辛勤地劳作,通过卖芦花鞋来增加收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走了青铜家的房子,父亲和青铜便前往海滩割茅草,回来后终于给青铜和葵花盖了一栋大麦地少见的茅草屋。

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引发的大饥荒让大麦地陷入困境,为了给家里节约口粮,奶奶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的身子,执意要出远门住到妹妹家。为了给葵花做一身暖和的棉衣,她又拖着有病的身子下地摘棉花,病倒后被送了回来。葵花为了给奶奶省下治病的钱,故意考砸成绩想要以此为由退学来节省学费,于是奶奶又亲自去学校求校长让葵花继续读书。为了给奶奶治病筹钱,葵花只身一人前往江南银杏卖钱,青铜得知后,为了让葵花在回家时能看到家人的等候,他每夜都打着纸灯笼在田埂上走来走去,直到葵花归来。但葵花回来后只过了一天,奶奶便去世了。

故事的最后葵花父亲得到平反,市长要求将葵花接回城里上学,经过一番商量,青铜父母决定让葵花回城里过更好的生活,葵花离开后,青铜常常遥望着芦荡的尽头——葵花所在的地方,恍惚中看见葵花从水帘中跑来,并开口说话,朝着大草垛的方向大喊出葵花的名字。

人物角色

葵花

葵花是一个原先生活在城市里,本应幸福生活的孩子。但在她三岁时,母亲因病而亡,“文革”中,葵花的父亲被下放,父女俩来到“五七干校”后,父亲也意外溺水身亡。只有青铜一家收养了葵花。在青铜一家人的疼爱和照顾下,葵花再次感受到了世间最温暖的亲情。在那个苦难的岁月里,葵花选择了青铜这个贫困但友爱的家庭,也代表着选择了善良的情感。即使生活很困难,但葵花依然在青铜一家人的用心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也逐渐变得坚强和勇敢,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人们。作者借葵花这一形象,传递出对美的追求和对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

青铜

青铜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男孩,因为一场意外的高烧,他成了哑巴。葵花的出现让青铜单调灰暗的生活有了一抹亮色。葵花出现以后,两个孤独的孩子有了心灵的默契。大麦地的人们都觉得青铜很怪异,但却感受不到他的孤独。直到葵花的出现,让他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托。但之后葵花又被带回了城里,青铜再次回到孤独之中,并且陷入了无尽的等待之中,他风雨无阻地坐在最高的草垛上,盼望着葵花归来。青铜所遭受到的苦难中蕴含的诗意,表现出他作为孩子心灵的纯净。

奶奶

虽然青铜家是大麦地最穷的,但奶奶是当地最具风采的老人,大麦地的人们任何时候看到的奶奶,都面容清洁、满脸和蔼,银发被她梳理地一丝不苟、衣服也是一尘不染。虽然奶奶的一生生活十分拮据,但她从未向贫困低过头。大麦地的人这样形容奶奶:“这个老人干净了一辈子。”而这个干净不仅仅是指奶奶的外貌着装,更是指奶奶高尚的道德操守。奶奶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她崇高的道德理念,赢得了全村人的尊敬。奶奶是书中面对苦难时表现得最为从容、坦然的长辈。在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性格中,突出地表现了曹文轩所赞赏的面对困难的优雅风度。在这位长辈的影响下,青铜一家面对苦难时就能够从容淡定,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奶奶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美德:善良、勤劳、自尊。

嘎鱼

嘎鱼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家里靠养鸭子卖鸭蛋为生,嘎鱼家是大麦地最有钱的人家。嘎鱼故意指使鸭子吃掉青铜家留着卖钱的茨菰,体现了孩子的顽皮本性。但在向日葵属即将被接回城里时,他却帮助葵花和青铜躲起来,体现了他的善良和友爱。嘎鱼的视角展现了儿童真诚的情感,反映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和现实生活,即使有很多负面的情感,但经过儿童视角的净化,便转化为了美好和诗意,使小说更加充满感染力。

主题思想

苦难是这本书的大背景,作者没有写任何一个具体年份,只是提到“五七干校”,使观众得知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957年以后。当涉及具体的政治事件和时代背景时,叙述视角就转换为当地农民对时代背景的一知半解。曹文轩这样有意的淡化时代,更加凸现了“苦难”这个主题,曹文轩意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艰难与困境,但重要的是怎样在无法回避的苦难面前持有积极的态度。

因此在《青铜葵花》中青铜一家不断遭受着苦难,可是他们却把苦难当成生长所必经的风雨磨练。青铜和葵花承受着物质贫困、心灵考验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的富足。青铜和葵花的性格与意志成长得更为坚韧,他们的童年比生活在安乐环境中的同龄人的童年有了更多的收获与意义。正是因为青铜的生活贫苦,他很早就感受到了物质匮乏的滋味,有了为生存而努力的意识,所以青铜比其他孩子要更为成熟。曹文轩安排书中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苦难,在对艰难与困境的征服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完善。以此诠释与肯定了苦难和困境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曹文轩以鲜明的文学形象表达出重要的人生成长理念,即苦难锻造着人性,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能够直面现实中的困境,获得真正的精神升华。

在《青铜葵花》的后记《美丽的痛苦》中,曹文轩这样写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曹文轩借《青铜葵花》传达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面对多大的不幸都应坚守做人的尊严,每个人在灾难降临时应勇敢地挑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正视苦难,不逃避不妥协,它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磨练,这也正是曹文轩笔下对于苦难和困境的文学描写对儿童成长的镜鉴意义。

艺术特色

诗意叙事

故事发生在灾祸不断的"文革"期间,曹文轩用诗化的语言、简单干净的意象、童趣的想象,叙述着青铜的生活境况。如文中青铜、向日葵属因为饥饿躺在地上,对着天空的云无数次地畅想,孩子们把饥饿的恐惧融进想象,对待困难是顺其自然的接受态度。《青铜葵花》优美诗意的语言文字渲染出诗化的意境。书中纯净精致、语言的简洁明亮、有节制的情感描写、温馨的感伤气息等等,流动着古典浪漫主义情愫和唯美主义气韵。小说通过大量的隐喻和暗示,青铜和葵花,从人名到雕塑作品,再到大麦地金黄热烈的向日葵,都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纯净。小说以唯美的文字,意境的高雅,呈现出独有的诗意叙述特征,这样的叙事模式体现了创作主体高超的艺术能力。把诗意注入琐碎的日常生活,把崇高熔进平凡的题材内容,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内涵,更开拓了成长小说的审美疆域,引发读者关于生命、成长、苦难、崇高等更为深远的思索。

儿童化视角

《青铜葵花》将儿童作为表现人生哲学的一种方法,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中的青铜和葵花都是敏感而善良的孩子,青铜虽然很想上学,但由于家里无法负担起两个孩子的学费,便把机会让给了葵花。奶奶生病后,葵花觉得自己上学会加重家庭的负担,便故意把成绩考砸而被退学,这样就可以把学费钱节省下来给奶奶看病,后来甚至一个人跟随船队去南方捡银杏挣钱给奶奶看病。还有容易嫉妒、爱虚荣的葵花班上的女同学,也生动展现着儿童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呈现出孩童的真实生活状态。这种儿童化视角展现了儿童真挚的情感,反映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物质、精神、现实生活,而生活中的苦难经过儿童们思想的净化,转化为了充满美好和诗意的感染力。

意象艺术

《青铜葵花》中存在两个意象,即“青铜”和“葵花”。其实“青铜葵花”本是一个意象,只是有意地被分成两个,以此来突出不同方面的内涵。根据文中的表述,青铜“永远闪耀着清冷而古朴的光泽,给人无限的深意。”,而“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但是当这二者融合在一起,当用青铜作质料制作出葵花雕塑,当“暖调的葵花与冷调的青铜结合在一起,气韵简直无穷。一片生机,却又是一片肃穆。”这种融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艺术美,这是人工和大自然共同展现的美丽和生命力。青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村少年的名字,而浓厚乡土气息的葵花是一个城市女孩的名字,其中也同样暗含着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小说中对葵花生长状态的描写,代表着生命与意志,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的精神。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自2005年首版出版,截至2014年,《青铜葵花》出版9年的时间印刷达100次,销售达200万册。为纪念《青铜葵花》超过100次印刷,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特推出《青铜葵花》典藏纪念版,保留原作的感人风貌,重新设计封面、函套,附赠《青铜葵花》纪念特辑。特辑中收录有关《青铜葵花》的评论、版权输出情况以及对曹文轩的访谈等,将出版以来《青铜葵花》所取得的成绩一一呈现,使读者对这部著作的了解更加全面。

《青铜葵花》一面世就受到了许多孩子和成人的喜爱和好评,出版后多次获奖,入选2005年《中国报纸》十大好书奖、台湾“好书大家读”年度长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江苏精品图书奖、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优秀儿童文学奖”,2016年荣获中国版权领域的唯一国际性奖项“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2017年荣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

国际影响

2017年,《青铜葵花》英译本荣获英国笔会奖(PEN Pinter Prize)、麦石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奖(Marsh Award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等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翻译奖项。同年,《青铜葵花》美国版入围科克斯奖短名单,并登上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年度童书榜、《出版家周刊》最佳图书榜。

2008年,《青铜葵花》法文版由法国比基艾出版社(Edition Philippe Picquier)出版,在当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2011年,当时作为法国最大的图书俱乐部France·Loisirs,也是西方最大的图书俱乐部之一,选中了《青铜葵花》进行再版。

2015年,《青铜葵花》已经售出了法语版、越南语版和韩语版,唯独没有英文版。时任新世界出版社版权主任的姜汉忠集中精力向英国图书代理商巴克曼推广,最终沃克公司表示有兴趣出版,与江苏少年出版社签订了协议。在出版时,沃克公司将该书纳入其“世界的声音——全球最美小说系列”。除了沃克公司的官方网站之外,英国其他媒体也对《青铜葵花》的英译本以及译者纷纷展开报道。

衍生创作

2017年6月,经曹文轩授权,中国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正式启动了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编创工作,并由江苏省少儿文化艺术创演活动基地等单位承制,常州金坛华罗庚艺术团演出。该剧特别邀请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名誉会长李若君、著名编剧薛梅、国家一级导演胡一飞等国内知名专家担当主创团队。编剧薛梅表示:“《青铜葵花》以纯美的笔触描写了苦难中的美丽、挫折中的成长。从文学到戏剧的二次创作,将生动展现原著的艺术魅力。”2018年5月29日下午,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在江苏省南京市荔枝大剧院举行首演。2018年下半年将开始开展江苏省校园巡演,让该剧走近更多孩子的身边。

参考资料

曹文轩:苦难是远景也是美景.news.sohu.2022-12-10

曹文轩“青铜葵花”出版9年印刷百次 销售200万册.chinawriter.2022-12-10

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在宁首演.baidu.2022-12-1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