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
布洛陀,是中国广西百色敢壮山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布洛陀,上古时期人物,百越僚人(今壮族)的始祖。“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在古老的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民族开天辟地、无所不能的创世始祖。布洛陀所处的时代是父系氏族时代。《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布洛陀文化是壮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包括壮语、麽教、稻作文化、壮族干栏、壮族传统服饰、壮族民间祭祀、壮族传统婚俗、壮族民间故事、壮族山歌、壮族铜鼓、壮锦、壮族传统节日等。
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2。但由于历史及其他各种原因,《布洛陀》已面临失传的危机,需要采取普查、建档、研究、出版等手段,通过建立布洛陀文化生态保护村、唱诵队、传习馆,以及在相关学校开办传习班等方式加以保护,使其能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继续得到传承。
定义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起源
布洛陀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和人类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的时期,因为有关布洛陀的传说很多和新石器有关,如布洛陀创造精致的石锄、石犁、石斧、石铲、石刀等。新石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从穴居转为屋居,从靠打猎摘野果维持生活向稻作文化发展。在有关布洛陀的传说中,残留着不少这种影子,如布洛陀造屋、造桥、造稻种等。另外,布洛陀是男子,他在壮族先民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这足以说明布洛陀所处的时代是父系氏族时代。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
布洛陀史诗是记载布洛陀文化的主要历史根源史书。从史诗艺术形式发展演变的规律推断,壮族先民最早流传的布洛陀神话是散文体,后来为了便于传唱和记忆,出现了诗歌体的布洛陀神话传说,发展成了今天的布洛陀史诗。作为神话传说,《布洛陀》包括了宇宙形成、人类诞生、文化起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是壮族先民历史的影子,也是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其诞生的时问很早,至迟不晚于原始氏族社会后期。作为布洛陀史诗,同其他民族的史诗一样,在传承过程中,加进了很多新的内容,形成了今天的布洛陀文化体系。
据专家考证,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布洛陀史诗只是口头传唱,大约在明代,开始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下来,长达万行,分四个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分为礼歌、问答歌、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分为初造天地、造人、造太阳、造火、造谷米、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分为再造天地、分姓氏;第四部分是嘱咐歌,整部史诗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构思别致,充满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强烈的浪漫色彩,它以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农作物的栽培、牲畜的饲养,以及远古先民的生产,歌颂作为壮族始祖布洛陀创世的丰功伟绩。
内容架构
《布洛陀经诗》的内容从性质上天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它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布洛陀经诗》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
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包括第一章礼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阳、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分姓氏等内容。第四部分是嘱咐歌,整部史诗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构思别致,充满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强烈的浪漫色彩,它以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农作物的栽培、牲畜的饲养,以及远古先民的生产,歌颂作为壮族始祖布洛陀创世的仁功伟绩。
文化特征
艺术特征
《布洛陀经诗》歌颂了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从性质上来看,《布洛陀经诗》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它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因其相当多的内容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可以说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又可以说是壮族宗教文学。
与《布洛陀》相比,《布洛陀经诗》的语言凝练、口语特色鲜明。全诗运用叙述体,大量运用摹状词,且大多数句子为五言诗句,融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史诗。它以诗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歌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民族始祖的神化人物和他创世的伟大业绩。作为民间的集体口头创作,这部创世史诗,也和其他神话一样,早在原始氏族公社社会里就已经产生。
传唱方式
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布洛陀经诗》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摩教的经文。《布洛陀经诗》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壮字书写,诗是壮族民歌五言体、押韵。在内容上,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字义艰涩;在形式上,由于千百年来的传唱加工,语言精练工整,有韵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好多古壮语、宗教语,为当今所无。
《布洛陀》主要流传在红水河流域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凤山县、天峨县、南丹县、河池、宜州区、都安瑶族自治县、马山县,以及右江流域的百色市、田阳区、田东县、平果市等地。除了一般的口头传唱外,有的地区还有"土方块字"的手抄本,多为"道公"和"巫公"以及民间歌手所保存,通常在重大节庆的仪典上演唱与传播。史诗长达万行,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
平时在民间,一般是逢全寨或全族性的喜庆,或者重大节日才开唱,还必须唱全诗,而且要请最高明的巫师或歌手来唱。在举行这项活动的时候,每个人都务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和无比虔诚的心情来参加。演唱者必须事前认真做好准备,不仅要再温习诗的内容,而且要戒嘴(不吃狗肉和牛肉),修身(洗浴后无房事)七天,可见其要求之严。凡能从头至尾喃唱,一句不漏、一字不差者,便被誉为"歌王"而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夸奖。据说过去曾有人用一头牛作为学费,翻山过岭去向负有盛名的歌王投师,请他传教"布洛陀"。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布洛陀口传诗体创世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锤炼,艺术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具有教化的作用。
《布洛陀史诗》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布洛陀创造天地、创造人类、创造世间万物、创造土皇帝、创造文字历书和创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从中反映出了人类从最开始的蒙昧时代走向了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各个部落的社会生活情况,这对历史学、文学、宗教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除此之外,《布洛陀史诗》的创世神话在内容上还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了一代代人民的不断加工和丰富,艺术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布洛陀不仅仅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认识历史、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
因此,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可以说是壮族先民的一部原生形态的百科全书,其中里面保存着壮族先民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环境的幼稚认识,保存着壮族先民和自然界作斗争的历史,凝聚着壮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所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传承人物
黄达佳,男,壮族,1944年生,芒果之乡人,布洛陀口传史第七代传人,师从父亲学习布洛陀古歌和麽经。1985年,到广西山歌函授大学参加正规的学习培训。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黄达佳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洛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学术界当中,布洛陀最初是作为民间故事传说整理发表。1958年《壮族文学史》编写组收集到民间故事"陆陀公公"。1964年由覃建真收集整理的《通天晓的故事》在《民间文学》上发表。1977年,覃承勤等收集整理了《布洛陀史诗》(油印本)。1986年出版了欧阳若修等编著的《壮族文学史》,其中对"布洛陀"作了详细介绍和评价。1982年农冠品、曹廷伟编的《壮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收入了20世纪60年代初由覃建才收集的神话《保洛陀》。同年,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的《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五集)刊登20世纪80年代搜集到的《布碌陀》神话;光坎村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一集)也刊登了当地流传的《布洛陀的传说》。
1978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采风中收集到招谷魂、招牛魂唱本,1986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确定《布洛陀经诗》为广西民族古籍整理重要项目,并上报列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要项目。经过广泛的收集,得到《布洛陀经诗》手抄本22本,译出8万多行,经过壮族古文字、民族历史、宗教、民间文学、壮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4年的努力,整理了120万字的《布洛陀经诗译注》,初步展示了布洛陀文化的风貌。
1991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2000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壮第一章绪论学丛书》编纂项目。全书共8卷500多万字,收入不同地区29个版本的手抄本《么经布洛陀》,通过影印直译供人们欣赏和研究。2003年,《壮学丛学》编委会组织编纂出版了辑选壮族民间宗教么经抄本29种、原诗47500行、500万字的《壮族么经布洛陀影印译注》8卷本,为布洛陀文化研究提供了扎实而丰富的基础材料。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田阳区文化馆获得"布洛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百色市田阳区文化馆获得"布洛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祭祀活动
在田阳附近的敢壮山,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举办布洛陀旅游文化节。很多壮学的研究学者都希望能够在开发中进一步弘扬布洛陀文化,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提升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知名度。2013年4月16日,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来自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多个国家以及中国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壮侗语系八民族同胞参加了祭祀活动,以祭祖、对歌、舞狮等活动纪念其人文始祖布洛陀。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海内外几十万壮族同胞都会自发来到布洛陀起源的敢壮山,祭祀始祖布洛陀。
旅游文化
布洛陀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恢复传统文化典籍的重要渠道。2002年,当田阳是布洛陀文化传说主流发源地的新闻迅速传开后,很快有了许多有关布洛陀发展的项目。布洛陀及姆六甲已成为壮族人重要的“祖公”。在田阳区附近的敢壮山,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举办布洛陀旅游文化节。很多壮学的研究学者都希望能够在开发中进一步弘扬布洛陀文化,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提升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知名度。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各地区或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敢壮山地区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的“上巳节”,都吸引几十万中外游客观光游览,使得布洛陀传说得以进一步广泛传播。
相关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百色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壮剧、舞狮、嘹歌.…..…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部浓缩的民族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布洛陀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田阳和其它地方一样,没有草木,没有人类,没有生灵,广阔的大地空空无物,而早就有了生灵的苍天雅威看到大地仍死气沉,很早就盘算着派人到凡间繁衍人类,创造人间世界。终于有一天,上帝决定派布洛陀与母勒甲下凡创造新的世界。
布洛陀与母勒甲受上帝的派遣,于二月初一启程。那天布洛陀挑着一对大箩筐,箩筐的一头装着五个孩子,另一头装着被褥和衣物,母勒甲肩扛一把锄头,手拿一把开山镰,乘着大帝宫殿前摘下的两片树叶,缓缓地飘流而下......一天两天......到了第十九天,布洛陀和母勒甲飘到了田阳上空。这时乌云突变,大地上从没有过的电闪雷鸣伴随着大风大雨,震耳欲聋地炸响在大地上空。雷劈声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担断了,霎时,两只箩筐飞奔着向大地坠落。
布洛陀和母勒甲一见慌了神,他们立即甩掉手中的断扁担、锄头和镰刀,没命地扑向孩子,但是迟了,仅仅一眨眼的功夫,两只箩筐便分别落在东西相距十里的那贯和三今两地。装被褥的箩筐掉在东面的那贯,被褥落地的地方,突然间耸起了一堆土,很快便形成了一座山, 这就是壮家第一山“敢壮山”。那一孔一孔的被褥缝隙,后来成了山上的岩洞。
布洛陀夫妇落在“敢壮山”上,双双搜索了半天也不见了孩子的踪影,他俩立即奔向敢壮山顶,站在西头的最高处遥望四周,仍然不见那只坠落的箩筐和五个孩子。于是又搬来石块垒成一个台子,这座台子后人叫“望子台”。布洛陀夫妻登上望子台往南一看,只见锄头镰刀坠落的地方挖开了一道弯弯的大缝沟,天上的雨水落下后都汇流进地沟里,形成了右江河。
布洛陀和母勒甲无心留览河山,抬眼又朝西头望去。只见十里开外的平川上,有五个孩子在蠕动着。母勒甲一见激动地喊了一声“孩子” 。 喊声刚落五个孩子立即一动不动地坐在地上,一袋烟的功夫便变成了五座小山,人们叫做“五子山”。因为“子”和“指” 谐音,后人都叫“五指山”。
突然间, 活生生的五个儿子变成了五座山,再也听不见父母的呼唤,布洛陀夫妇失声地哭喊着,双手疯了似的刨起脚下的土块,“哗啦哗啦”地往敢壮山四周抛去。谁知这些土块所到之处,很快又成长了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峰与五子山连在一起,环绕在敢壮山的周围。从此,壮乡的大地上便有了以敢壮山为主山的敢壮山山脉。
布洛陀功绩
开天地
天和地原来离得很近,人们上山顶就可摘到星星,太阳出来一照就烫死人,雷公打鼾谁也别想睡,布洛陀找来老铁木,把天顶上去,把地压沉。
定万物
从前人和鸟兽住在一起,经常争吵,布洛陀便令鸟讲鸟语,兽讲兽话,鸟兽都由人管理。人们吃东西不论餐,吃多屎多,布洛陀限定三天吃—餐,但拱屎虫传错令为一天吃三餐,被罚去帮人埋屎。
取火
大榕树被雷劈起火,布洛陀取回火种,筑灶保火,从此人们取暖熟食。
开红水河
水淹大地,为开河引水入海,布洛陀制一条赶山鞭赶山,又用神牛拉神犁,犁出红水河。
造谷物
洪水淹没了谷种,布洛陀派斑鸠、红原鸡飞天去取,派老鼠游海去取,它们吃光了谷种不愿返回,布洛陀令它们吐出谷种。培育后谷种像柚子般大,就把谷种敲碎撒播各地。
造牛
布洛陀用黄泥捏牛身,枫木做牛脚,奶果做乳房,弯木做牛角,干层皮做牛肚,蕉叶杆做肠,风化石做肝,红泥做肉,苏木水做血,做好后用嫩草来喂,变成活牛帮人犁田耙地。
教养家禽
布洛陀叫人们从水里捉来野鸭,从树上捉来花母鸡,关起来养,鸡鸭生蛋,蛋生小鸡小鸭,开弓射白腹鹞保鸡鸭。
造屋
古人住在岩洞里,到田垌要走很远的路,布洛陀用木头在树桠间支撑架横条,上盖树叶茅根,请人们去住。
射太阳
从前天上的公太阳和母月亮结婚生下10个太阳,把女人背在身背后的孩子晒死了,布洛陀叫特桄做弓箭射落那10个太阳,剩下的公太阳和母月亮不敢再出来,布洛陀派公鸡去请太阳,听到公鸡悦耳的歌声,公太阳和母月亮才姗姗升上天。
造铜鼓
从前,毒虫恶兽经常出来伤害人畜。布洛陀教人用青桐木烧冻孔雀石熔铸铜鼓,敲打铜鼓吓跑毒虫食肉目。
参考资料
布洛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3-1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3-01
布 洛 陀.田阳政协网.2025-03-01
布洛陀.田阳政协网.2025-03-01
布洛陀传说广泛传播.凤凰财经.2018-08-11
多彩非遗 魅力百色——壮族悠扬的史诗神话,传唱至今的布洛陀.百家号.2024-03-11
多彩非遗 魅力百色——壮族悠扬的史诗神话,传唱至今的布洛陀.百家号.2025-03-02
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2025-03-01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5-03-02
中国壮族民众公祭始祖布洛陀 东盟多国参加.人民网.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