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华鼢鼠

中华鼠(拉丁学名:Eospalax fontanierii)(拼音:fén shǔ),别名瞎狯、瞎瞎、瞎老鼠,为鼢鼠科凸颅鼢鼠属动物。其是中国的特有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其体重为184~563克,体长为16.3~24.5厘米,尾长4~8.5厘米,体型粗壮,四肢较短,前肢比后肢发达,前爪比较锐利。头宽且扁,鼻端平钝,眼睛较小,外耳廓退化隐藏在被毛中。其毛色较浅,呈浅黄褐色至灰褐色,毛尖为铁锈红色,毛基为灰褐色。尾巴上的毛较稀少,皮肤裸露可见。

中华鼢鼠主要危害云杉华山松、栎、油松山杏苹果等树种,对牧草、农作物也有危害,具有生活隐秘、危害大、难防治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破坏地下根系的鼠种。但同时中华鼢鼠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全体可入药,味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可主治红斑狼疮胃溃疡慢性肝炎、头晕目眩等症状。

分类历史

米内尔·爱德华斯(Milne·Edwards)于1867年将丰塔尼耶(Fontanier)采自北京西北山区的鼢鼠属命名为Siphneus fontanieri。1912年,托马斯(Thomas)依采自宁武县的鼢鼠标本的颅骨眶前外板及枕中嵴形态上的特征将其另定为Myospalax fontanus。隆伯格(Lonnberg)于1926年又对山西与北京标本的差别进行进一步的描述,例如爪的颜色、齿列大小等。美国学者艾伦(Allen)与英国学者埃勒曼(Ellerman)等人将两种鼢鼠视为同一物种。2000年,兽类学家罗泽珣、陈卫、高武等采自河北、山西、陕西南部以及甘肃地区的标本,除个别头顶没有白斑或不明显、大小不一外,头骨特征非常相似,因此合并为一种。中华鼢鼠的分类发生了变动,归入了凸颅鼢鼠属(Eospalax)中。

形态特征

体型

中华鼢鼠体重为184~563克,体长为16.3~24.5厘米,一般情况下,雄鼠的体型要比雌鼠大。其体型粗壮,四肢较短,前肢比后肢发达,前爪比较锐利。尾长4~8.5厘米。前爪比较粗大,第3指的爪长相当于第1节指骨的2.6倍。

头部

头宽且扁,鼻端平钝,眼睛较小,外耳廓退化隐藏在被毛中。前颅骨相当粗大,有明显的棱角。鼻骨呈倒着的长梯形,其后缘常呈现“W”型,额骨前端两侧嵌入,鼻垫呈椭圆形。

牙齿

中华鼢鼠的上门齿较短较粗,齿根部在第一上臼齿的前方,形成明显的突起。第一上臼齿较大,内侧有一对内陷角,与外侧的一对内陷角交错排列,因而其咀嚼面被分割成前后交错排列的三角形以及一个略向前伸的后叶。第二、第三上臼齿较小,结构基本相同。

被毛

中华鼢鼠全身的体毛细软且带丝光。毛色较浅,呈浅黄褐色至灰褐色,毛尖为铁锈红色,毛基为灰褐色。幼体为灰褐色,老成体常呈现比较鲜亮的铁锈红色。从鼻垫上方到两眼间为苍白色、白色或更浅的灰褐色短毛区。腹毛相较于背毛来说红色更少且更淡,背毛色与腹毛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尾巴与后足的背毛为苍白色或者淡灰褐色,尾巴上的毛较稀少,皮肤裸露可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华鼢鼠是中国特有种,北京、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边缘地带、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青海省东部以及四川省等地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中华鼢鼠终生都在地下生活,喜欢在结构均匀、土壤深厚、土质潮湿疏松、可塑性强、生长着各种粮食、蔬菜和林草的地里掘土打洞。主要栖息于丘陵、草原、农田、山坡、河谷中,也可以生活在海拔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中,在耕地内的数量较多。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中华鼢鼠,喜食作物以及肥大的块根、块茎、鳞茎等部位,其次是植物含汁液多的绿色部分以及嫩绿的果实和种子。其可食的植物类型有很多而且因时因地而异。

在食物比较丰富的作物成熟期以及野草枯黄期,鼢鼠属要频繁地贮粮。从其储粮的情况来看,食物与当地的植被或作物的成分一致。例如在草原(青海省)取食引果芥、异叶青兰、漠蒿阿尔泰狗娃花多裂委陵菜、二裂委陵菜、珠芽拳参等植物的根系以及针茅、赖草的根部、花序和种子;在农区(晋冀北)采食作物的种类也较广泛,如小麦、马铃薯、苜蓿、稞麦、燕麦、玉米、黍子、豆类、高粱、花生、番薯甜菜、棉花幼苗以及蔬菜等;甚至啃食针叶树和果树的根部。

穴居习性

中华鼢鼠是典型的穴居动物,终生都在地下独自生活(只在繁殖期雌雄才一起生活),在挖洞时会每隔一段距离把从洞内挖出的土推出洞外,形成洞道两侧的小土丘。当其洞道被挖开后,会推土把洞口堵死,然后重新挖一条道。

中华鼢鼠洞穴结构较为复杂,地面没有洞口,由窝巢和洞道组成,是其采食、生育和栖息的场所,里面曲折多支,有独特的洞道系统。洞道主要由交通洞道、朝天洞道、出窝洞道、采食洞道、盲洞、贮食洞、以及粪洞等构成。

窝巢

窝巢由窝穴和巢组成,窝穴通常为扁球形,容积约为35厘米×30厘米×25厘米;巢一般有球形、碗形两种。球形巢直径约为25厘米,碗形巢的外径深为16~18厘米、内径深为10~13厘米,巢口外径为18~24厘米、内径为14~18厘米。

交通洞道

交通洞道为中华鼢鼠经常活动和运送食物的交通线,其洞顶距地面10~40厘米,洞径7~13厘米。一般情况下,雄性中华鼢鼠栖居的洞径大,雌性较小。

朝天洞道

朝天洞道在中华鼢鼠的洞道系统中起到门户作用,洞径狭小,只有5.5~8厘米,洞长40~120厘米,连通着交通洞道,距地面20~40厘米,洞壁坚实且光滑。

出窝洞道

中华鼢鼠从窝巢至朝天洞的通道为出窝洞道,通常有1~5条,长100~150厘米。

采食洞道

采食洞道是中华鼢鼠寻找食物的临时通道或半永久通道。洞顶距地面5~16厘米,其洞壁上方通常在地面形成龟裂纹或凸起的松软土脊。

盲洞(盲端)

中华鼢鼠取土堵洞、转向和临时贮食的地方被称为盲洞。一般情况下,盲洞口所指的方向即为窝巢所在的方向。在一个完整洞系中,盲洞的数量不等,可以有几个到十几个。

贮食洞

贮食洞是中华鼢鼠越冬贮食的仓库,有1~3个,通常在窝穴两侧,呈漏斗状。冬季会在里面贮存鲜嫩杂草根、地下茎、块根以及富含淀粉的北柴胡沙参、蒿灯等肉质轴根。偶尔在朝天洞附近的交通洞道两侧还会有1~2处临时贮食的盲洞。

粪洞

粪洞是中华鼢鼠排泄并贮放粪便的场所,通常位于窝巢长轴的两侧,当粪便贮满后,中华鼢鼠会将其堵塞放弃并另外挖掘新的粪洞,可有多个废弃粪洞。

迁移行为

中华鼢鼠的活动主要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春季来临时,其会迁移到阳光充足的林地;而在雨季来临时,为避免洞穴被雨水影响,中华鼢鼠会逐渐转移至地势较高的领地;当夏季到来的时候,为避免受到高温的影响,会把洞穴搬迁到温度低且较为湿润的阴坡地带;冬季则将洞穴选在积雪较少、植被覆盖较广的向阳区域。

生长繁殖

繁殖

中华鼢鼠雄性雌性在繁殖时会在同一个洞穴里生活。其交配期为每年3月下旬~4月下旬,妊娠期约为1个月,4月下旬~5月中旬是其繁殖盛期。其繁殖期和繁殖率各地不完全一致,受气候、食物、地区诸多条件制约,有所变化。中华鼢鼠的繁殖力在啮齿动物中属于较低的。通常情况下,每窝产仔1~7只,每年1~3窝。

哺育

初生幼鼠呈灰褐色,在10日龄内以哺乳为主,20天后即可独立活动,通常2月龄达到性成熟。另外幼鼠的发育受各地气候的影响较大,气候恶劣的年份幼鼠易死亡。

人工饲养

养殖环境

中华鼢鼠可采用封闭法养殖:用砖砌池,池内放土、稻草或麦草,以备中华鼢鼠挖洞、垫草蓄窝,应保证砖与砖之间没有缝隙,防止其逃走;也可采用笼养法:在配置有水器、食器且笼眼较小的笼子中养殖。

饲喂

雌性中华鼢鼠的发情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其对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需求较高,例如胡萝卜花生仁等,有利于雌鼠发情、交配、产仔,也利于仔鼠的生长发育。

人工繁殖

中华鼢鼠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四季发情。一只雌鼠年循环繁殖50对左右。雌鼠发情时阴部有粘液,并发出“吱吱”的叫声,此时可进行配种。妊娠期30天左右,多在夜间产仔,哺乳期为30天。30日龄后仔鼠即可独立生活。

物种危害

危害特点

中华鼢鼠主要危害云杉华山松苹果等树种,对牧草、农作物也有危害。其主要出现地为山边的林地、粮田及苹果园,春、秋两季重点危害果树根系。中华鼢鼠在果园以蚕食苹果根系为主,尤其在秋季的9~10月份,开始准备越冬食物,活动频繁导致危害加重,常啃食果农的果树,造成果树大面积死亡,是导致部分果区园貌、园相差以及“年年栽树不见树”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可以采用烟气释放的方式,在中华鼢鼠受到气味刺激离洞时,迅速对其进行捕杀。也可将水注入洞中,在洞口密切观察,及时捕杀。

药物防治:在中华鼢鼠喜欢的食物中添加一定剂量的化学药品,将装有药物的容器送进洞口。此法虽效率高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周围环境。

弓箭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人工灭鼠方法,即用弓箭射杀洞中的中华鼢鼠。此方法不会破坏到旁边的植物,工具简单、成本低廉,可多次反复进行。但中华鼢鼠较灵活,相对于药物捕杀效率较低。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中华鼢鼠的全体可入药,味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功效,可主治红斑狼疮胃溃疡慢性肝炎、头晕目眩等症状。

经济价值

中华鼢鼠是珍贵的毛皮动物,其皮毛脱水性强,可以制成裘衣、领、袖,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价值

该物种曾被认为对生态只有害处,但2008年后也有研究证明其对生态系统具有正向作用,是“生态系统工程师”,例如:中华鼢鼠可以帮助疏松土壤,有助于保水和防止水土流失,可在景观层面增加环境的异质性,有助于土壤的形成、通气和混合,并增强水对土壤的渗透,减少侵蚀等。

物种对比

相关文化

中国农民们在同中华鼢鼠危害农作物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一些用弓箭防治中华鼢鼠的农谚。例如:“清明谷雨间,瞎瞎洞内到处窜。找到主洞蹲地边,随时就有信息来。这时拉弓把箭放,稍待一会射杀到。”“五六月天气热,瞎瞎避暑懒出洞。如遇雷雨洞内跑,刨土堵洞防水来。顶风冒雨把弓拉,射杀瞎瞎效果佳。”“立了秋,天气凉,瞎瞎贮藏过冬粮。这时为害最严重,防治措施要跟上。如果思想有松动,劳动果实藏鼠洞。”“冬天到,雪花飘,瞎瞎窝里睡大觉。这时藏好弓和箭,来年春天再作战。”

参考资料

中华鼢鼠.IUCN.2024-08-21

中华鼢鼠.ITIS.2024-08-21

中华鼢鼠.物种2000.2024-08-21

..2022-11-25

中华鼢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21

中华鼢鼠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25

..2022-11-25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危害与防治方法.中国知网.2024-08-28

..2022-11-25

..2022-11-25

..2022-11-25

..2022-11-25

..2022-11-25

..2022-11-25

..2022-11-25

..2022-11-25

..2022-11-25

..2022-11-25

..2022-11-25

Myospalax psilurus (Milne-Edwards, 1874) 中文名: 东北鼢鼠 (dōng běi fén shǔ).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7

Myospalax psilurus.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departments.2022-11-08

基于“3S”技术研究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在小地形上的时空分异规律.wanfangdata.2022-11-10

..2024-08-19

..2022-11-2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