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鳗鲡
日本鳗鲡(拉丁学名:Anguilla japonica),别名白鳝、河鳗、风鳗,是鳗鲡科鳗鲡属鱼类。其体长一般为30~40厘米,最大可达150厘米,一般体重1千克,最大可达5千克。其前部呈圆筒状,后部侧扁;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具胸鳍;鳞埋于皮下,呈席纹状;眼埋于皮下;体无斑纹,背青褐色,腹面淡白色;身上有粘液。
日本鳗鲡广泛分布于日本北海道至菲律宾之间的西太平洋水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日本鳗鲡是一种典型的暖温性降海洄游性鱼类,在海洋产卵孵化,在淡水里生长,雌鳗栖息于内陆水域和河口的石缝、土穴及泥中,而雄鳗则常在河口成长。其种群数量在全世界范围内虽偶尔会波动上升,但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日本鳗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
日本鳗鲡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蛋白质、鲜味氨基酸等含量较高,肉质细嫩,是世界名贵食用鱼种,也是世界性优质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血、骨、内脏均可入药,血主治疮疹入眼生;骨有杀虫、敛疮的功能;内脏煮出的浮油可制成鳗鲡鱼膏,有解毒消肿功效。
形态特征
日本鳗鲡体延长,体长一般为30~40厘米,最大可达150厘米,一般体重1千克,最大可达5千克。在其成年个体中,体长小于40厘米的全为雄鳗,大于70厘米的全为雌鳗,40~70厘米之间雌雄均有,但雄鳗出现的概率会随体长增长而降低。
日本鳗鲡的头中大,呈钝锥形,前部稍平扁。眼较小,埋于皮下,眼间隔宽阔平坦。口斜裂且较大,圆钝,前位。唇发达,舌钝尖,游离。齿细小,尖锐,排列成带状。下颌稍长于上颌。鼻孔每侧有2个且分离,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裂缝状。鳃孔中大,垂直。胸鳍短小、宽圆。背鳍、臀鳍发达,与钝圆的尾鳍相连续。侧线孔明显,起始于胸鳍前上方的头部后缘,平直向后延伸到尾部。肛门位于体中部前方。躯干前部呈圆筒状,尾部侧扁。体隐被细长小鳞,由5~6个小鳞平行排列成群,各鳞群相互垂直交叉,呈席纹状,埋于皮下,常被发达的粘液腺分泌出的粘液覆盖。
日本鳗鲡的体背为暗绿色带褐色,腹面白色。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为黑色。胸鳍淡白色。变异个体的体侧有时具有不规则的暗褐色斑块。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日本鳗鲡广泛分布于北海道至菲律宾之间的西太平洋水域,包括岛屿与亚洲大陆等注入太平洋的大小河川溪流。在日本列岛(北部一些地区除外)、韩国、朝鲜半岛、中国、越南、泰国、柬埔寨、以及菲律宾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
日本鳗鲡在中国分布于黄河、韩江、闽江、长江、珠江等流域,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海南省、台湾省等地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日本鳗鲡是降海洄游性鱼类,栖息于淡水和海水中。雌鳗平时栖息于内陆各种水域和河口的石缝、土穴及泥中。而雄鳗则常栖息于河口。其生存适宜的水温为10℃~30℃,致死临界水温下限为1~2℃,上限为38℃。日本鳗鲡也是一种广盐性鱼类,可以在盐度为0~30.3的水中生活。适宜其生长的pH值为7.0~7.5,一般的适宜范围为6.5~8.0。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日本鳗鲡食性比较杂,包括小型鱼类、甲壳亚门、昆虫幼虫、螺、蚌以及水生维管植物等,也会捕食一些动物腐败的尸体。幼鳗则主要捕食浮游动物(水蚤、萼花臂尾轮虫等)、底栖动物(水丝蚓、贝类)以及水生昆虫和有机碎屑等。
日本鳗鲡视力不佳,觅食和捕食依靠的是味觉和嗅觉。遇到大型食物时,常会有群食现象。觅食时对低频振动和突发性声响较为敏感,会由于刺激而引起吐食。幼鳗的摄食方式为触碰后咬食,这是由于其上、下颌均有齿,口腔无法闭合,口腔内不能形成负压,无法吸入食物。春季,当水温上升到12℃时,日本鳗鲡开始摄食;夏秋季节当水温在24~30℃时,日本鳗鲡食欲旺盛;冬季水温降低到10℃以下时停止摄食;当水温高于28℃或者低于15℃时摄食不稳定,食量减少。另外,食物缺乏时,也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社群行为
日本鳗鲡有群居性,其性别是根据族群数量后天决定的,族群数量少时,雌鳗的比例增加,族群数量多时雌鳗比例则减少。
节律行为
日本鳗鲡畏强光,对弱光有趋光性,通常白天潜藏,夜里出去捕食。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溯河也只在夜间进行。光强度对其在河口区域的洄游有较大影响,高月光强度和水体高透明度会导致其洄游靠近底层,反之则分散到各个水层。当水温低于5℃时活动能力显著减弱,会进入冬眠状态。
日本鳗鲡的产卵场位于马里亚纳海沟附近,通常需要洄游2000海里以上才能到达。每年春季日本鳗鲡的幼鳗会成群由海洋进入各大河口,通常雄性大部分留在河口区生活,少数雄鳗和雌鳗幼鳗则逆流上溯到中上游,并进入各河流湖泊等附属水体栖息和生长。数年后亲鳗在性成熟后的秋末冬初开始从河川洄游到海洋中产卵。
生长繁殖
日本鳗鲡的性成熟年龄存在争议:雄鳗3~4龄、雌鳗4~5龄或者雄鳗2~3龄、雌鳗3~4龄达性成熟。通常体长达到70厘米、体重0.6千克以上的个体的卵巢会呈现肉红色。日本鳗鲡从降海洄游开始便停止进食,性腺发育和生殖洄游会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消化器官也会逐渐萎缩。每尾雌鳗产卵700万~1300万粒。其卵为浮性卵,卵径约1毫米,受精卵呈球形,颜色透明,具多个油球。日本鳗鲡是否为一次性产卵,产后是否立即死亡也存在争议。
日本鳗鲡的生活史较为复杂,共包括5个发育阶段,即柳叶鳗、玻璃鳗、线鳗、黄鳗以及银鳗。柳叶鳗:刚孵出的仔鱼体长约3毫米,全身透明,逐渐变为柳叶状。玻璃鳗(白仔鳗):柳叶鳗随北赤道流和黑潮暖流输送至朝鲜、日本和中国的大陆架后变态为玻璃鳗。柳叶鳗在变态为玻璃鳗后全长收缩约5毫米玻璃鳗最终全长约为57毫米。线鳗(黑仔鳗):玻璃鳗在河口水域时体表色素细胞逐渐发育变态而成。黄鳗:线鳗溯河至河川或滞留在河口成长而成。银鳗:由黄鳗在淡水中生活3~4年后身体逐步丰满、变白而成。发育银鳗后又开始降河下海进行生殖洄游,最终完成生活史。
其生长育肥期通常为3~5年,长的可达20年。性腺在淡水中大多停留在早期发育阶段,在洄游中才会逐渐成熟。其体重小于100克时属于快速生长阶段,100~250克之间属于平稳生长阶段,后面即为缓慢生长阶段。野生日本鳗鲡的生长速度通常比饲养的生长速度慢,例如需要4年才可达到上市标准的野生日本鳗鲡在养殖状态下通常只需要2年。
人工养殖
养殖背景
日本鳗鲡人工繁育由于其复杂的生活史变得很艰难,养殖苗种全部是依赖野生苗种的捕捞。市场对日本鳗鲡需求量逐年增大,为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的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循环水养殖技术成为日本鳗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养殖技术
日本鳗鲡养殖场的面积应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在多个养鳗池中以及不同规格分开养殖。养鳗池以水泥材料最佳,另外,掘泥建塘、用聚乙烯膜材料、泥和水泥混用均可。光线过强时,应采取遮阴措施,为其提供较暗的生存空间。
对日本鳗鲡的投喂量和食物内容可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当天水温、天气情况、摄食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往饲料中添加激素的方法控制其性别。
病害防治
拟指环虫病
症状:主要寄生在日本鳗鲡的鳃中,致其呼吸困难,幼鳗很难进食,影响生长发育。
防治:可向池中注海水,适当控制盐度,拟指环虫会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而离开日本鳗鲡的鳃部。
虹彩病毒病
症状:患病的日本鳗鲡的身体会变黑,无力游动,有时会出血,鳃部出现黑褐色颗粒。染病后期,其内脏器官逐渐褪色,脾脏肿大,严重时会致死。
防治:虹彩病毒病常发于20~25℃的水温条件下,应控制池水温度,尽量保持在25~28℃,可有效防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日本鳗鲡的种群数量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偶尔会波动上升,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1987年至2017年期间,日本47个县的黄鳗和银鳗年总捕获量从1413吨下降到71吨。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的日本鳗鲡资源较为丰富,在大部分河口水域都能捕捞到鳗苗。但年捕捞量从80年代年均50吨下降至2016年的年均15吨左右,下降趋势明显。
致危因素
日本鳗鲡种群衰退涉及的因素包括:迁移障碍、河口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寄生昆虫感染、水质污染以及全球变暖。大坝的修建可能阻断其迁徙路线,影响空间扩散;从20世纪70年代到2010年,日本鳗鲡的有效栖息地面积减少了76.8%,中国大陆(81.5%)和台湾(49.3%)的减少幅度最大。在日本,河流栖息地减少的原因为由于防洪目的对河流和湖泊的海岸线进行大面积护岸。消费者对日本鳗鲡的需求较高,其价格大幅上涨,持续的非法捕捞和贸易使其种群数量下降。工业发展增加了工业废水、农业和城市径流,会影响日本鳗鲡繁殖成功率甚至直接导致其死亡,尤其是在产卵迁徙期间。另外,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也是影响其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例如全球变暖、海洋环流变化、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影响日本鳗鲡的洄游。
保护级别
2018年,日本鳗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
2018年3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将日本鳗鲡规定为重点流域的重点保护物种。
保护措施
日本实行许可证制度,在有许可的的情况下才允许捕捞幼鳗。
在中国,台湾于2007年出台一项相关法规,禁止在11月至3月期间出口幼鳗。为保护栖息地,历史上主要的玻璃鳗收获区宜连县已经禁止捕捞。此外,在其他地区的33条河流中,已经禁止捕捞年幼和较大的鳗鱼。自2014年11月以来,已对有关鳗鱼养殖活动控制的法规进行了修订。渔业局每年审查和更新养殖户投入的玻璃鳗数量,每个养殖户都受到许可证制度和个人投入限额的管控。
菲律宾也立法规定禁止禁止出口体长小于等于15厘米的幼鳗,此法规适用于所有鳗类。
世界卫生组织也致力于加强日本鳗鲡渔业的管理,并引入可追溯性计划。2014年9月,日本、韩国和中国通过了一项联合声明,通过限制每年可用于水产养殖生产的鳗苗数量来保护和管理日本鳗鲡。
主要价值
食用、经济价值
日本鳗鲡的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蛋白质、鲜味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其肉质细嫩,是世界重要的名贵食用鱼种。日本鳗鲡是世界性的优质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日本鳗鲡的血、骨、内脏均可入药,其血主治疮疹入眼生翳;其鱼骨有杀虫、敛疮的功能,主治肠风、崩带、恶疮、痔漏;其内脏煮出的浮油可制成鳗鲡鱼膏,有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恶疮、耳内肿痛。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EB/OL]..sp2000.202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