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淮河流域规划

淮河流域规划

淮河流域规划是中国七大流域之一,其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淮河19万平方千米和沂沭泗水系8万平方千米。

流域概况

地理位置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自西向东流入洪泽湖。洪泽湖之后,水流分为两条路径:一条通过高邮湖邵伯湖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方注入长江,称为入江水道,最大泄洪能力可达12000立方米/秒;另一条经过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设计泄洪能力为800立方米/秒。此外,还可以通过废黄河泄洪300立方米/秒,在大洪水期间通过淮沭新河新沂河分洪3000立方米/秒。淮河干流全长约1000公里。

支流情况

淮河流域南侧的主要支流包括史灌河、淠河,这两条河流均发源于大别山脉。北侧的主要支流有洪汝、沙颍、涡、浍、新汴、濉等河流。淮河流域东北部属于沂沭泗水系,原本是发源于沂蒙山并流入淮河的支流。然而,自12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黄河改道,占据了徐州市以下的泗河淮安市以下的淮河河道。在此期间,由于黄河河床淤积升高,淮、沂、沭、泗的排水受到阻碍,导致洪泽湖骆马湖以及微山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的形成,使得淮河向南流入长江,而沂沭泗河则寻找其他途径流向大海。经过1949年至今的整治,沂河上游的部分水量被引导至大沙河,其余部分通过新沂河入海;泗河汇入南四湖,然后通过运河进入骆马湖,并接受来自沂河的水流,最终通过嶂山闸泄入新沂河

特点

- 淮河流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耕地比例较高的流域。截至1985年统计数据,流域内拥有1.35亿人口和1.88亿亩耕地。自然灾害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显著影响。

- 该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既经历南方的潮湿多雨天气,又面临北方的干燥炎热天气。因此,洪涝、干旱灾害频发且影响严重。有时一年内三种灾害接连发生,有时连续多年遭受旱涝之苦。

- 流域内有18万平方公里的平原,这些平原通常集中分布,便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但也容易引发大规模洪涝灾害。另外,还有9万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分布在超过1000公里的狭窄区域内。在山区建造水库能够控制的范围有限,难以有效调控洪水和调节径流量。

- 黄河长期占据泗河淮河河道,并多次泛滥决口,导致排洪、排涝通道不畅。

- 平原地区的跨省河道较多,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冲突常常导致规划方案难以达成共识。

- 沿淮河干流有400多万公顷的低洼地,这些地方曾经是洪水河床的一部分。在小水年份可以筑堤耕种,养活了大约200万人。但在大水年份,这些围堤会成为行洪障碍,危及主干堤防的安全,同时也无法保护围堤内的居民及其财产。

治理成就

淮河流域的开发历史悠久,曾有过多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20世纪30年代制定了《导淮工程计划》,但由于实际执行的项目很少,成效并不显著。自1950年起,遵循中国政府提出的治淮方针,进行了规划和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过去的规划和建设中,完成了以下工作:

- 建设了佛子岭镇、梅山、南湾、岸堤等34座大型水库和5200多座中小型水库。

- 实施了洪泽湖、濛洼、城西湖等地具有控制功能的蓄洪工程,总库容量达到280多亿立方米。

- 对堤防进行了普遍整修和加固,并拓宽了入江水道,挖掘了新沂河新沭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入海河道。

- 疏浚了平原排水河道,新开辟了新汴、东鱼等排水骨干河道,使近1亿亩易涝耕地中有70%得到了初步治理。

- 利用各种水源发展灌溉,除了充分运用本地水源外,还开发了部分黄河长江水源。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200万亩增长到80年代的11000多万亩;盐碱地治理率达到70%以上。

- 提升了京杭运河长江至徐州段的航运等级,使其达到二级航道标准,年货运量超过2000万吨;淮河中下游的航道条件也有所改善。

- 开发了28万千瓦的水电站,约占可能开发量的42%。

存在问题

尽管淮河流域的治理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 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仍然较低,大洪大旱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

-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 水体污染日益加剧,尤其是城市附近的河段污染尤为突出。

- 在过去治理工作中,尚存水库安全问题和灌排系统的配套问题。

规划

80年代的规划修订旨在总结50年代后期以来的治理经验和规划成果,提出了治理方案和实施步骤。在中国政府的指导下,召开了两次治淮会议,协调各方治理需求,研究主要工程措施,并明确了规划任务。规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侧重于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第二阶段进行全面修订。规划中强调蓄泄兼顾和团结治水的原则,并提出了以下主要措施:

- 加固现有的水库,新建淮河干流和颍河山区水库,增强山区洪水拦截能力和可用水源。

- 更加有效地安排中游蓄泄措施,包括清理行洪障碍物,扩宽河道瓶颈段,确保沿淮圩区安全,合理利用沿淮洼地,以扩大中小洪水的排放能力,减少沿淮洪灾的发生频率;同时,建设临淮岗枢纽,控制大洪水,提升重点保护区的防洪标准。

- 扩大淮河下游的入海通道。

- 继续推进沂沭泗地区洪水的东调南下工程,即扩大沂河洪水通过新沭河分流入海的规模,以及扩大微山湖洪水通过运河南下穿过骆马湖并通过新沂河入海的渠道。

- 开挖与茨淮新河配套的怀洪新河,分流淮河中游洪涝水,减轻干流负担。

- 扩大洪汝、沙颍、奎濉等河流,扩建梁济运河等平原排水骨干河道,逐步完善平原排涝系统。

- 强化灌区配套设施,提高灌溉效率。

- 处理好引黄灌溉和引黄放淤带来的泥沙问题,防止淤积下游河道,扩大引黄效益;逐步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调水;开展安徽省的引江济淮工程。

-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京杭大运河二级航道从徐州市向北延伸至济宁市;改善淮河干流、颍河通榆河等航道条件。

- 治理污染源,控制新污染源的发展,维持必要的水质标准。

规划实施后,预计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然而,即使如此,与中国的发达地区相比,水利条件仍将存在一定差距。从长远来看,研究和治理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 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确保在一般洪水情况下不会干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特大洪水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严重的灾害。

- 进一步研究未来的农业用水需求,缓解流域内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 研究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的新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