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华谊兄弟娱乐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由兰晓龙编剧、康洪雷执导,段奕宏张译张国强邢佳栋王大治刘威葳等人主演的战争题材电视剧。该剧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原型,讲述了一群来自中国各地的溃兵,整编后被空投参加第一次滇缅抗战,结识了团长龙文章并成立了被称为“炮灰团”的川军团,在经历过种种失败后,最终以极其残酷的战斗攻克日军南天门防御工事的故事,通过对战争时期底层士兵的描写,探寻了生命价值的意义。该剧于2009年3月5日在江苏省云南省、东方三家卫视同步上星播出,演职人员为电视剧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并于同年6月获得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受关注电视剧、最具实力导演等三个奖项。

作品背景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以“中国远征军”为主角,以“滇缅抗战”为背景,通过虚拟出一个团、一个团长,把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第一次入缅作战”“败走野人山”“松山战役”等事件巧妙地嫁接。在大的故事脉络基本有史可依的前提下,开创了中国战争题材电视剧的新领域。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西南边陲滇西的小镇禅达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见的溃兵和百姓,北平人孟烦了(张译饰)、军医郝兽医罗京民饰)、湖南省不辣王大治饰)、上海军官林译王往饰)、迷龙迷龙(张国强饰)、豆饼、要麻、蛇屁股、康丫、川妹子陈小醉

一日,少校团长虞啸卿来此地征召他们组建川军团,慷慨激昂的演讲吸引了溃兵们的加入。接受整编的溃兵们被投入到了缅甸战场。

飞行途中,日军战机击中了孟烦了一行人的运输机,飞行员紧急迫降到缅甸的丛林中。刚一逃生,一行人便遇到了日军小队的追击,林译带头跑进了英军的仓库避难。在众人以为无法得救的时候,假冒川军团团长的龙文章救出一行人。

此时的生还者只剩下二十二人,龙文章以他们为指挥部,带领他们在丛林中与日军作战,期间遇到了另一架平安降落的飞机中的战友李四福等人。孟烦了一行人对龙文章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怀疑变成信任。最终龙文章找到了英国军队的机场,并据守机场以此来向英军索要物资。英军识破龙文章的身份后拒绝再向他们提供任何援助。失去英军的援助后,龙文章决定放弃机场,带领他的团撤回中国。

在撤回的路上,龙文章把沿途的溃兵集结到了自己的队伍里,到达怒江沿岸时可以说龙文章几乎拥有了一个团。一行人到达怒江西岸后发现东岸的中国军队为了防止日军打过江炸毁了唯一桥。就在大家准备用竹筏渡江的时候,日军的前锋已经追上来。为了掩护在场的其他同胞过江,龙文章带领他的团留在怒江西岸的南天门阻击日军。

在扛过了日军的第十七次进攻后,龙文章的团仅剩二十几个人。龙文章决定利用东岸虞啸卿的火力支援带他们强渡怒江回中国。回到东岸后,龙文章因为假冒团长之名以及欺骗虞啸卿的炮火支援而被带走,孟烦了一行人再一次回到了禅达收容站的生活。

虞啸卿因为守卫东岸有功升为师长,但孟烦了几人始终不知龙文章的下落,以至于大家都以为他被军法处置。直到审判庭开庭,大家再一次见到龙文章。通过对龙文章的审判大家也知道了他的身份,一名军需中尉,但是在大家的心里早已认定他是团长。

为了稳定军心,虞啸卿正式任命龙文章为川军团团长,而这个团只有十二个人,被孟烦了笑称为“炮灰团”。但龙文章想方设法维持并壮大川军团。虽然虞啸卿以及上峰并没有让川军团上战场的意思,但龙文章乐此不疲,因为他始终希望再次攻上南天门。

被丢弃的炮灰团们在祭旗坡搭建起防御工事,但在东西两岸旷日持久的对峙中,炮灰们已经变得麻木,甚至和日军隔岸对歌。龙文章则缩减本就不够的口粮,想方设法去淘换各种武器,最终换回一门战防炮,和这门炮一起来到祭旗坡的还有青年学生李梁(绰号:小书虫)。在得知小书虫有红色倾向之后,龙文章将他驱逐出了炮灰团。

为救回孟烦了在怒江西岸日占区的父母,龙文章率领一支小队前往西岸,顺便渡江侦察。孟烦了带着一行人背着父亲的书准备返回东岸时,遭遇到了日军的袭击,所幸被当地共产党的游击队所救,而李梁也在离开炮灰团后加入了他们。为了掩护孟烦了一行人撤退,游击队和日军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这种誓死不言退的精神令炮灰团的成员心生敬意。

虞啸卿得知龙文章前往西岸的消息后,拿走了龙文章所画的地形图,来指定反攻西岸的计划,却遭到了龙文章的劝阻。之后龙文章带着孟烦了在炮灰团的掩护下再次到西岸进行抵近侦察,意外中发现了日军在联队长竹内连山的指挥下已经把南天门整个挖空,而龙文章也通过排污道摸清楚了树堡的构造并找到了薄弱点。

孟烦了在渡江侦察时被日军的枪击中,等他从昏迷中醒来已经回到东岸。在得知虞啸卿在师部召开渡江战役部署的会议后,龙文章带着孟烦了闯进了虞啸卿的师部。为了阻止虞啸卿做无谓的进攻,双方展开了一场沙盘演练。在沙盘演练中惨败的虞啸卿看清了现实,他开始向龙文章寻求进攻南天门的方式。

龙文章为了不让炮灰团的兄弟们去送死,不打算把进攻的方式告诉虞啸卿。但在郝西川被日本人的炮火炸死后,龙文章告诉了虞啸卿攻克南天门的方式,双方组成了突击队进行进攻演练。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上,炮灰团和虞啸卿手下的精锐们趁着雾气开始分批渡江。由龙文章率领的突击队最先炸开地道,攻上南天门,而日军联队长竹内连山则趁机逃进了地道。就在特别行动队与日军苦战的时候,东岸的虞啸卿得到了上峰的命令“攻击立止”。没有主力军的支援,龙文章只好带领突击队困守南天门。

在与日军数不清的战斗中,不断地有战友牺牲,直到孤军固守的第三十八天,虞啸卿的军队登陆西岸并派出救援队到了南天门。南天门上的树堡中仅剩下弹尽粮绝的七人。

角色介绍

制作与播出

制作过程

2007年,编剧兰晓龙首次提出拍摄中国远征军题材的电视剧,并在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大纲。在完成了剧本的封闭创作后,剧组于2007年10月正式组建,随后开启选角、选景等工作。

在该剧的筹备过程中,除了总制片人吴毅、导演康洪雷、编剧兰晓龙三位创作的核心人员外,整个演员团队也都使用了《士兵突击》的原班演员团队。即便片酬基本没有上涨,只是比之前略高了一点,大家也都表示不计报酬,愿意回来。

开机之前,剧组来到云南腾冲国殇陵园悼念中国远征军英灵、参观和顺镇的远征军纪念馆,同时拜访了当地的抗日老兵。2008年2月24日,《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云南腾冲正式开机,并于次月举行了开机发布会。

该剧拍摄的历程并不顺利,仅开机两个月,烟火师郭岩在调试烟火时发生意外,当场去世。十多天后,剧组搭建的廊桥意外坍[tān]塌,四十八名群众演员受伤。为此,剧组停拍整改5日。

2008年8月3日,《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华村关机,历时172天。随后进入后期制作、审片与宣传的过程。

服装道具

为了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剧组的道具组一比一还原了大量的仿真枪支和仿真重武器。除了武器外,剧组还一比一还原了美国运输机C64,以及坦克、装甲车等。

美术团队和服装团队也在还原历史上做到了尽可能的真实,角色的衣服是在新布料制成的基础上,放进滚砂机中滚,最后再用砂纸打磨。另外,考虑到收容站的溃兵来自中国各地,服装除了做旧以外,也在形式上保留了当时各地军队的一些特点,如川军的草鞋、粤军扛枪用的肩垫子。同样具有特色的还有“炮灰们”头上戴着的各式各样的钢盔,德式、美式、英式,都是为了还原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战场。

播出过程

2009年3月5日,该剧在北京市上海市云南省江苏省四家卫视联合首播。但各个卫视并没有按照约定在晚间黄金档每天播出两集,而是为了收视率采用零点首播、滚动重播、浓缩剪播、一天播出三集等方式开展了一场“抢播大战”。

据江苏卫视统计,平时零点档的收视率只有0.04%左右,但该剧在开播首日竟然拿下了0.4%的收视率,比平时翻了近10倍。

收视情况

作品亮点

作品主题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明线即“南天门”,南天门上打生打死,“炮灰团”两次用人命在南天门换来了虞啸卿的军功;另一条暗线则是“生与死的纠结”,在家国面前通过底层士兵体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解读。

在叙事者孟烦了眼中,“要活着”的信念支撑生命的延续与存在,成为战争中普通士兵最迫切的本能需要和生命最卑微的愿望。“活着”是战争中普通民众与士兵的共同心愿,是战争中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但以龙文章等为代表的军人对生与死的现实功利表现,不是对战友的无情,也不是生命的苟且, 因为只有活着,才能使战友的死有意义,才能使反击成为可能。

《我的团长我的团》把探寻生命的庄严作为该剧创作的主题,以生命为主题,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强烈关注, 特别是战争中那些普通且卑微的生命。虽然他们只是一群小人物,但他们不是一个简单的伤亡统计数字,而是和“精英们”以及“大人物们”同样能够创造不平凡的人,而且这种创造在小人物的身上更加的崇高。

人物形象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颠覆了中国传统战争英雄的形象,着力刻画一群生活在最底层的溃兵,最低标准的生命延续是他们每天的目标。剧中没有传统英雄的神圣光环,找不到“典型化”的英雄形象,虞啸卿、“小书虫”、龙文章等似乎具备某些“英雄形象”的外在气质,但并非传统精神楷模的“英雄”人物。

该剧不再把普通人当做英雄人物的配角,而是还原小人物的本来面目,把他们作为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通过对小人物“英雄形象”的树立完成了对传统英雄形象的解构。

叙事模式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叙事上没有立足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这一宏大的历史史实,而是以一个战争中伤残的下级军人孟烦了的个人叙事展开。这种摒弃宏大的历史叙事,以普通人的视角,略显冗长的生活琐碎叙事,平面展示战争进程,展现战争中普通人的生活,不再把战争胜负成败作为惟一的关注点,有意跳出战争,远距离进行眺望与审视,还原战争的本真状态,从而为全面展现战争、认识战争、反思战争提供了更深、更广的角度。

在叙述战争的剧情上,该剧也没有立足于整个滇缅战争,而是直接展现了大量的零距离的战斗。从而表现出当时的中国军人在武器装备差距极大的情况下,只得采用近距离战斗的方式抵御当时强悍的日军。这种在战争的叙述上展现出具化和细化的方式,同样渲染出了真实历史上悲壮的一面。

地方特色

人物的方言是该剧的一大特色,方言的使用使得人物身上具备了地方特色,而这些地方特色反过来也体现出了由于地域不同造成的人物身上不同的特点。

除了方言,另外一个能够体现人物地方特色的则是剧中属于人物特定的一些小调。如北京人孟烦了所唱的京韵大鼓《华容道》,湖南人邓宝各种场合表演的传统剧目《刘海砍樵》,来自东北地区的迷龙把二人转《情人迷》唱得极具喜感,上海人林译的代表歌曲则是《野草闲花逢春生》。

《我的团长我的团》通过对人物方言、语言风格的设计,使得每个人物都具有地方特色,这样的地方特色则是代表着那些在战乱失去的国土,是对当时中国国情的隐喻

音乐运用

《我的团长我的团》作为虚构的电视剧,虽然在剧情和人物的塑造上脱离了历史,但是却利用真实存在的歌曲来还原历史真相。其中,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边的三首歌最具代表性。剧中,林译为了向怒江东岸的中国军队证明自己这一群人是中国军人的身份,带领怒江西岸的溃兵们连唱三首歌,分别是《知识青年从军歌》《旗正飘飘》《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歌》。

中国远征军的人员组成不乏青年学生,为了国家存亡他们选择弃笔从戎,《知识青年从军歌》正是他们的代表。《旗正飘飘》是当时的故事片《还我河山》的插曲,在剧中的运用更多的是表达对当时那些普通军人的敬意。第三首歌《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歌》则是更多地还原了当时中国远征军的历史真相,因为在真正的中国远征军中以滇军川军为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则是滇军的主力。因此,《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军歌》的运用也是在回溯滇军的光荣与梦想。

口碑与评价

口碑争议

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后,口碑一度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有观众把它称为“中国的兄弟连”;有的观众把它说成庸俗低劣的肥皂剧,称其不堪忍受。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聂伟指出,作为专业人士,他佩服该剧引领潮流的勇气;但作为普通观众,该剧让他“看得很累”。

此外,用一帮溃兵来揭开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也是他刚开播时招人诟病的缘由之一,著名诗人、文化评论家叶匡正就认为该剧是一部“山寨版战争剧”:“重大历史事件并不是田野上的牛粪,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插上荆棘或鲜花,这在一个有历史观的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但该剧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的创新则受到了认可。葛红兵教授肯定了该剧在两个层面上的突破:一是该剧的思想内涵上升到了民族和人道主义的层面,把“人”作为战争中的核心,从根本上承认了人性中的求生欲望。二是对阶级论梏的突破,没有把剧中人做简单的阶级化的区分,而是同样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性上去反思,实际上突破了过去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不能上升到全人类普世价值层面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的争议其实是一种精英的追求和大众的形式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困难。”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观众选票活动.搜狐娱乐.20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