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是鸭科鸭属的鸟类。又被称为野鸭、大麻鸭、大绿头等。是现代养殖家鸭野生祖先。绿头鸭雌雄具有性二态性,体长47~62厘米,体重910~1300克。绿头鸭的翅、两胁和腹灰白色,翼镜紫蓝色,缘以白色宽边,飞行时极醒目;虹膜棕褐色,爪均黑色。雄鸟为黄色,头及颈深绿色带光泽,颈部有白色领环;上体黑褐色,腰部、尾上覆羽以及两对中央尾羽为黑色,中央尾羽且向上卷曲成钩状。雌鸟嘴黑褐色,嘴端为暗棕黄色;背面黑褐色,具浅棕色宽边;腹浅棕色,满布暗褐色点斑。
绿头鸭在世界上分布极广,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亚洲和美洲北部温带水域。在欧洲、亚洲南部、北非和中美洲一带越冬。绿头鸭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中。
绿头鸭的全球种群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根据2015年湿地国际的调查数据,全球野生绿头鸭种群数量超过1900万只。2016年,绿头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3.1》,等级为无危(LC)。2000年8月1日,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物种命名
绿头鸭这个物种最初是由著名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在1758年出版《自然系统》第10版(Systema Naturae ed. 10)中描述的,当时林奈的书中留下两个拉丁名,即Anas platyrhynchos和Anas boschas,后来基于命名优先权确立Anas platyrhynchos才是该物种的黑云芋螺。
形态特征
绿头鸭体长47~62厘米,体重约910~1300克,外形大小和家鸭相似,雌雄在形态上有差异。
绿头鸭雄性成鸟嘴为黄色,跗红色。头及颈深绿色带光泽,颏近黑色,颈基有一白色领环。上背和两肩褐色,密杂以灰白色波状细斑,羽毛边缘带棕黄色;下背为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转呈亮绒黑色,具蓝绿色光泽。中央两对尾羽黑色,尖端向上卷曲,外侧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羽缘,最外侧尾羽白色,羽片中央缀浅灰色斑纹。两翅灰褐色,翼镜紫蓝色,框缘镶以绒黑色和白色。颏近黑色,上胸浓栗色,具浅棕色羽缘;下胸栗色较浅淡并具浅棕色羽缘,腹和两胁白色,杂以细密暗褐波状斑。尾下覆羽为绒黑色。
绿头鸭雄性润羽(eclipse)有和雌鸟相似的羽色,颜色较暗;上体黑褐色,具棕色羽缘,尾羽褐色,胸棕红色,腹灰白色,胸腹部及尾下覆羽具棕褐色纵纹。
雌性成鸟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黄色,跗蹠橙黄色。头顶至枕部黑色,杂以棕黄色纵纹;颈侧浅棕黄色,后颈与头侧淡棕色,满布黑色或暗褐色细纹,贯眼纹黑褐色;上体为黑褐色,羽缘具浅棕黄色,带有“V”形斑。外侧尾羽的黑褐色斑较浅淡,羽缘淡黄白色;颏和前颈浅棕红色,下体其他部分浅棕色或棕白色,满布暗褐色点斑或纵纹。
绿头鸭幼鸭雌雄羽色极相似,像雌性成鸟,喉部颜色较淡,下体白色,黑褐色的斑和纵纹清晰。
绿头鸭的虹膜棕褐色,爪均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绿头鸭在世界上分布极广,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和美洲北部温带水域。在欧洲、亚洲南部、北非和中美洲一带越冬。
各个亚种分布见下表:
栖息环境
绿头鸭在各个季节主要栖息在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生境中,越冬季和迁徙期间还会出现在沙洲以及海岸附近沼泽等自然湿地生境中,也会出现在池塘、水库等人工湿地生境中。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绿头鸭部分为会进行迁徙的候鸟,每年来往于繁殖地和越冬地,部分为不会进行迁徙的留鸟;在中国主要为候鸟。绿头鸭的春季迁徙一般在3月份,秋季迁徙在9月末至10月末,部分个体在11月初才开始迁徙。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它们留居时间接近半年(10月中至4月初),是构成当地越冬鸭类的主要类群之一。绿头鸭的迁徙为分批逐步进行,其中以秋季迁徙最突出,前一批鸟群飞走,后一波才到。秋季迁徙时集群规模巨大,在迁徙途中会有近千只的集群。
觅食行为
绿头鸭为杂食性的鸟类,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藻类、野生植物的叶、芽、茎和种子等部位,也以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绿头鸭的取食方式主要为将头颈浸入水中取食,头颈取食的深度为10.8~22.8厘米。在秋季迁徙和越冬期间也会到农田取食谷物。觅食时间多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常在湿地上休息或在开阔的水面上游泳。对中国鄱阳湖的绿头鸭进行行为学研究,发现绿头鸭的取食行为极显著高于休息行为,为多取食少休息的行为模式。
社群行为
绿头鸭在迁徙途中和越冬期间,一般会集结为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也会与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Anas zonorhyncha)等鸭类混群。
交流行为
绿头鸭鸣声响亮,很远也能听见,叫声与家鸭极相似。雄鸭的叫声似“jia-jia”,雌鸭声似“ga-ga”,鸭群中会发出“kuak-kuak”的嘈杂声。在中国南方地区,有人会用绿头鸭和家鸭的自然杂交后代作“媒鸭”,诱捕飞来的鸭群。
换羽行为
绿头鸭一年会进行两次换羽,为夏秋间全换(即润羽)和秋冬间部分换羽。雄鸭换润羽时间早于雌鸭,早大概15~20天,而秋冬间换羽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换羽顺序一般是先从胸、腹、两胁、尾巴的羽毛开始,然后是头颈部位,最后才是背部的羽毛。全换羽开始于繁殖期,至8月底结束,这种类型的换羽是发生在繁殖地,换羽前一般进行局部迁移,会选择较为隐蔽的地方集大群换羽。换羽区水深约60~80厘米,换羽区外缘水面上会有旧羽飘浮,鸭群翅膀会击打芦苇以及发出鸣叫。换羽期它们白天隐匿芦苇丛中,夜里结群出现于明滩上,换羽时很少会和鸭类混群,组成几乎为绿头鸭的大群体。
生长繁殖
绿头鸭世代长度约为6.6年。
绿头鸭在越冬季基本完成配对,求偶行为开始于1月末到2月初,繁殖期在4~6月。绿头鸭在繁殖期会雌雄成对活动。在繁殖季,未配对的绿头鸭雄性会尝试与已配对的绿头鸭雌性强行配对。
绿头鸭的营巢环境多样,会在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草丛中地上或倒木下的凹坑处营巢,也会选择在芦苇滩上、河岸岩石上、大树树杈间或者其他鸟类的旧巢中等位置。巢会采用干草、芦苇的茎叶和青苔等材料,孵化过程中还铺有亲鸟的废羽。巢的大小中等,外径25~30厘米,内径15~20厘米,深4~10厘米,高8~13厘米。每窝产卵7~11枚,卵为白色或绿灰色,卵重约48~59克。当第一批卵孵化失败,绿头鸭还会尝试进行第二次筑巢以及孵化。卵的孵化由雌鸟担任,孵化期约24~27天,早成雏为早成鸟,雏鸟出壳后不久就可以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雏鸟生长迅速,50天左右就可以飞翔。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绿头鸭的全球种群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根据2015年湿地国际的调查数据,全球野生绿头鸭种群数量超过1900万只。根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在20世纪末,中国和日本的绿头鸭越冬种群数量均下降显著。根据国际鸟盟在2015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欧洲的野生绿头鸭种群数量约为570万~922万只。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1979年,绿头鸭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Ⅱ,属于需要国际合作保护的迁徙物种。
1981年3月,绿头鸭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
绿头鸭在中国为“三有动物”,非法猎杀绿头鸭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条例。
与现代家鸭关系
现代的家鸭起源于绿头鸭,血液蛋白多态性分析支持家鸭为多起源的观点,主要由中国和东南亚两个母系起源组成。基于基因组学的研究,认为在公元前200年左右,野鸭开始被驯化,驯化约百年之后出现了肉鸭和蛋鸭的分化。
家鸭的驯化过程建立在改变野鸭生理、行为基础之上,家鸭与野生祖先相比其基因组中部分基因或者功能性区域受到了高强度的选择。由于一些与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基因在驯化时受到了正选择,家鸭比绿头鸭相比更加温顺。家鸭消化道的绝对质量和长度要高于野生祖先绿头鸭,家鸭的消化酶活力以及消化道吸收面积要高于绿头鸭。
中国古代有许多文献记录了家鸭的驯化过程,比如: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的《尸子》记载“野鸭为,家鸭为鹜。”;公元前290年的《离骚》记载“宁与骐骥抗轭乎,将与鸡鹜争食乎……”等等。中国的春秋时期,家鸭有鸡青头和鹅减脚的别名;东汉时期,家鸭可以分为肉鸭和斗鸭;隋唐时期,家鸭的品种日趋繁多;宋代时期,以南京鸭为代表的地方良种已经出现;明代时期,北京鸭已育成定型。
参考资料
Anas platyrhynchos.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24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24
关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生态环境部.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