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602年-670年),岐州雍县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是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历算家。
李淳风父亲李播信奉道教,自号“黄冠子”,对天文学多有研究。李淳风自幼博览群书,擅长天文、历算、阴阳等学问。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上疏十八条,指出员外散骑郎傅仁均在日食预报上的错误,得李世民授职将仕郎,进入太史局。贞观七年(633年)制造浑仪,著作《法象志》七卷。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参与修撰《五代史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淳风出任太史令。显庆元年(656年),为十部算经注释,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算学教材。龙朔二年(662年),制作新的历年法《麟德历》。咸亨元年(670年),以太史令之职逝世,葬于今四川阆中。
李淳风任职太史令期间,制作浑仪,创新了古代观测天文的仪器;制《麟德历》,采用定朔历法,使运算更简便;《五代史志》为后世留存了珍贵的研究资料;注释的《十部算经注》为宋、元时期乃至现代的数学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基础。还著作了世界气象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乙巳占》传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和袁天罡被传说为《推背图》的作者。被现代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现代数学教授张利生评价李淳风的一生不仅在学术上为后世留下许多可供研究的重要成果,还为中国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人物生平
幼晓道学
隋朝仁寿二年(602年),李淳风在岐州雍县(今陕西省凤翔)出生,他的父亲李播曾在隋朝任高唐县尉,因为官职卑微不得志,弃官做了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对天文学多有研究,写过《天文大象赋》,为《老子》注释,撰写《方志图》,有文集10卷通行于世。李淳风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对天文、历法、数学等都较为精通。
展露才华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十七岁,经过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进入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府邸任记室参军。唐贞观(627—649)初年,傅仁均所造《戊寅元历》预报日食屡出误差,李淳风上疏驳傅仁均历,所论十八条意见,经过辩论和检验,其中七条被采纳。唐太宗李世民授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
李淳风任职期间,对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进行了深度研究,贞观初年,他发现唐代所使用的浑仪因为承袭前代多有疏漏。他上奏称,前代所著仪都是赤道式装置,赤道固定在其中,并没有南北差异,这样观测七星,无法得到天象的真实情况。应该按黄道度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才能简便又精确地算出朔的时刻、回归年长度等重要数据。他将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建议制造按黄道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浑天仪。李世民于是下令,命李淳风设计新的浑仪以供使用。贞观七年(633年)李淳风制成浑天黄道仪,仰看可观测星辰,下视可以看到仪器上的日影刻度,被当时的人称赞精妙。李淳风还专门著书《法象志》,总结前代浑仪的得失差错,进呈给唐太宗。唐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风为承务郎,将他所制的浑仪放在凝晖阁。
预言精准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受诏参加撰写《晋书》及《五代史》中《天文》《律历》《五行志》。又参加撰写《文思博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淳风升任太史令。唐太宗得到一秘密谶文,其预言唐代将中道衰弱,有一姓武女子将取代唐朝称王。唐太宗就此预言问询李淳风,李淳风观察星象后,认为这种征兆已成定局,此女已在宫中,不超过三十年后便会称王,杀尽唐朝子孙。唐太宗便想将此女查出后杀掉,李淳风则称这是天命,不能这样做。倘若没能查出来,便滥杀了无辜。而且这人是陛下亲爱的人,三十年后会变得衰老,人老了会变得仁慈,虽然承受帝位而使江山改姓,却不会灭绝唐室。如今她正年少,心性严毒,如果把她杀掉,则会很快复生回来寻仇,将陛下的子孙屠戮尽。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不再追究。
一次,李淳风在校对新岁历书时,发现朔日(初一)将出现日食,这被视为不详的预兆。李世民听闻后有些不悦,问李淳风若是日蚀不出现,将如何处置他自己。李淳风对此称,没有日蚀的话,甘愿受死。到了那天,太宗去到庭院等待结果,还让李淳风先回家一趟,同老婆孩子告别。李淳风拒绝了,他认为还不到时候,还在墙上刻下标记,称日光照到这里的时候,日蚀就会出现。片刻后,日蚀果然出现了,和他说的时间没有差别。
李淳风在唐太宗身边服侍时,一次,从南面刮来一阵暴风。李淳风认为这是有人在南面五里远的地方哭泣,太宗身边其他服侍的人认为只是音乐声。李世民便派人前去查看,结果碰上一支在哭泣的送葬队伍,队伍里面正有吹鼓手在奏着哀乐。
李淳风有一次奏禀太宗,称将有七个北斗星要变成人,去西市喝酒。希望太宗可以派人守候在那,将他们抓获。太宗于是派人前去守候。只见七个婆罗门僧人从金光门进城,到了西市酒楼。上楼后向店主人要了一石酒,便开始豪饮,很快就喝完了一石酒,又添了一石。这时皇帝派来的使者走到他们面前,宣读了太宗的诏书。称要这几位大师去往皇宫一趟。几位僧人见状,笑称定是李淳风说了他们什么,喝完酒便去面见皇上。酒喝完后,使者走在他们前面,等他回头时,僧人已全无踪影。使者回去后将情形如实转告李世民,太宗听后非常惊讶。僧人喝酒时,并未交酒钱,但当店主收拾时,却发现僧人的座位下有两千钱。
辩论因明
李淳风还曾与佛家宗师辩论,永徽六年(655年),此时唐高宗李治即位,玄奘法师译《因明论》,对思维和论证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玄奘门下一名为栖玄的法师,将《因明论》的注疏《因明入正理论》抄送给当时的弘文馆学士吕才。吕才对此作出《因明注解立破义图》,正式对《因明论》提出异说。译经僧慧立见此,上书指出《立破义图》的问题。随后,太常博士柳宣见吕才没有回应,便作《归敬书》,向译经诸僧提出新的看法。这引起了朝廷部分官员学士及佛学僧侣的争执,李淳风也站出来维护吕オ,贬抑诸僧群攻吕才。双方人员争执许久也没有定论,最后李治命众人往大慈恩寺,令唐三藏和吕才对论,最终结果以吕才词穷落败。
深耕学术
李淳风每次占卜吉凶的结果都非常灵验,当时的其他术士都怀疑有鬼神在帮助他,而不是通过学习掌握的,但也只是猜测,无法得知真相。显庆元年(656年),因为撰写《五代史志》的功劳被封为昌乐县男,又受诏同国子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审定并注释《十部算经》。书成之后,被交由国学使用,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算学教材。
龙朔二年(662年),太史局更名为秘阁局,李淳风任秘阁郎中。因为当时使用的《戊寅元历》有很多错漏,李淳风于是在隋朝刘焯的《皇极历》基础上,另作《麟德历》,改进推算定朔的方法,取代了《戊寅元历》的使用,时人称之为精妙。著有涉及占星、气象的书《乙巳占》,及《典章文物志》《秘阁录》等书传世。
逝世
咸亨元年(670年),秘阁局恢复为太史局的名称,李淳风仍旧任职太史令。同年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死后葬于今四川阆中。
人物成就
浑仪
李淳风是一位实验天文学家,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天文观测做出了巨大贡献。古代观测天体位置和运动都需要使用浑仪,唐初所使用的浑仪因为承袭前代,多有疏漏,无法得到天象的真实情况。李淳风于是上奏称需要对其进行改进,获得允准后于贞观七年(633年)制成出了浑天黄道仪。唐以前的浑仪只有三辰、四游两种重环,李淳风在其基础上加上六合,形成三环,最外为六合仪,内为四游仪,中为三辰仪。三辰仪是黄道、赤道、白道的合称。他将赤道环和黄道环结合在一起,在赤道环上刻着二十八宿的距度,只要把赤环和天上二十八宿的赤道位置对准以后,黄道环和天球上的黄道也会自然对准。解决了如何使黄道环与天空黄道相对应的难题,还能够直接测读得天体的入宿度。
李淳风还创设了前所未有的白道环,将其和黄道环的道数区别开来。由于黄道和白道交点在不断移动,大约249个交点月之后交点正好沿黄道移动一周,因此李淳风的白道环不是固定的。他还在黄道环上打了249对孔,每过一个交点月就把白道环移动一对孔。这样就可以测定黄道坐标,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至此,中国历代传统制造并使用的浑仪就形成了一架比较完备的天文观测仪器。
麟德历
在历法制订方面,李淳风也有杰出贡献。贞观十四年(640年),李淳风上疏认为《戊寅元历》较实际时刻有所提前,在贞观十八年(644年)指出,按《戊寅元历》的算法,会在贞观十九年(645年)九月以后连续出现四个大月。这种现象与实际不符,历法亟需改革。李淳风于是根据他对天文历法的多年研究和长期观测,在麟德二年(665年)编成新的历法,李治下诏颁行,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李淳风在此历中采用定朔法排历谱,结束了二百多年来定朔法与平朔法的争论,使历日与天象更切合。他总结了刘焯的内插公式,用它来推算月行迟疾、日行盈缩的校正数,从而推算定朔时刻的校正数。为了避免历法上出现连续四个大月的现象,他还创造了“进朔迁就”的方法。
《麟德历》还废除了章邵纪元之法,不用闰周,直接以无中气之月置闰。在《麟德历》以前的各种历法都用分母各不相同的分数来表示各种周期的整数以下的奇零部分。这些周期,如期周(回归年)、月法(朔望月年)、月周法(近点月年)、交周法(交点月年)等,都是历法计算必须预先测定和推算的重要数据。因为这些周期参差不齐,计算十分繁琐,比较各种数据也很不方便,李淳风就立“总法”1340作为各种周期奇零部分的公共分母。这样,数字计算就比以前的历法简便得多。《麟德历》为完成中国历史上采用定朔这一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的历法基本在其基础之上改进提升。《麟德历》还曾东传日本,并于天武天皇五年(667年)被采用,改称为《仪凤历》。
乙巳占
李淳风在气象学及占星学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其著作《乙巳占》中,该著作撰成于显庆元年(656年)稍后的年份。他在此书序中写道,《乙巳占》的内容是采唐代以前诸家占星学说,取其精华,摒弃繁琐矛盾之处,并加上他自己的认识理解,分类汇编而成。《乙巳占》首先保存了许多现已失传古代文献资料,例如《海中占》、汉代五经纬书等;相较于其他占星学著作,准确描述了各类天象,对于文中出现的大量占星学术语,李淳风会先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再阐释其中对人事的象征意义;其中还记叙了许多天文学知识。在卷一《天数》中详细记载了改进后的浑仪具体结构,补充了正史中有关描述不足之处。并且记载了古代关于天文学理论的演变,例如五星运动与太阳的关系;还记录了岁差,李淳风在《麟德历》中没有采用岁差,但在《乙巳占》中李淳风却明确地论述岁差的存在。
李淳风对气象学的贡献,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在卷十开篇的“候风法”中详细记载了两种不同的测风仪器,说明了测风仪器材料的选取及原因,并强调测风场所条件并具体规定安装测风仪器需要注意高度和环境;李淳风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划分等级的人,他以风力对树的影响为依据,将风的影响范围、风力等级、大风带来的灾情等进行推测,将风划分为有灾害与无灾害,两者各分六级;还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风向,将前人确定的八个风向细分为二十四个,并详细阐明二十四个方向是如何划分的;规范了风的名称,是根据风对其他事物造成的影响来命名,如怒风、狂风等,另一方面则根据风自身的形态和特征来命名,如乱风、飘风、霾等。《乙巳占》被誉为我国气象学史上,甚至是世界气象学史上最早的专著,挖掘并总结此书对气象学的贡献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十部算经
李淳风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编定和注释著名的十部算经。唐代在隋的基础上举办数学教育,并以算取士。李淳风于是受诏整理唐以前的十部数学著作用以成为唐国学的数学教科书,他负责编定和注释《五曹》《孙子》等著名的十部算经。于显庆元年(656年)完成这些数学典籍的整理注释工作,之后,这十部算经被用作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数学教材。
十部算经是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缀术》《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术》这十部数学著作。李淳风等人的注释不同于以往数学家所作的注释,其为了满足唐朝科举考试与国子监教学的需要,以阐释题意、明确算法、理清概念、纠正错误为工作重点,方便初学者学习。
李淳风的注释指出了《周》中的三点重要错误:一是《周髀》作者以为南北相去一千里,日中测量八尺高标竿的影子常相差一寸,并以此作为算法的根据,这是脱离实际的;二是赵爽用等差级数插值法,来推算二十四气的表影尺寸,不符合实际测量的结果;三是甄鸾对赵爽的“勾股圆方图说”有种种误解。李淳风在注释《周髀》时,不仅注重吸收前人成果,同时不断发展创新。他发现《周髀》中的日高公式与“盖天说”不相符合。于是重新依斜面大胆地的假设进行修正,从而成功地将不同高度上的重差测望问题转化为平面上一般的日高公式去处理,并且首次使中算典籍中出现了一般相似形问题,发展了刘徽的重差理论,使得“盖天说”的数学模型在当时的认识条件下接近“完善”。
在《九章算术》中,李淳风主要以刘徽注解的版本为基础,在少广章开立圆术注文中标,记述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父子对于球体积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彻底解决了刘徽注解中遗留的难题。同时,他还对分数的一些概念如合分、减分、课分、平分、经分等给出新的定义,突出他们的运算特点,便于学习者在运算过程中加以区分。李淳风编、注释的《十部算经注》成为唐以后各朝代的数学教科书,之中的许多数学名词及专业术语也一直被沿用至今,如分子、分母、开平方、正立方、积、幂、方程、正负等,并为宋、元时期乃至现代的数学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基础。
五代史志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受诏参加撰写《晋书》中《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和《五代史志》。后来《五代史》中的“十志”并入《隋书》,所以《五代史志》就是《隋书》中的“志”。李淳风撰写天文、律历志时,对自魏晋至隋朝这段历史时期天文、历法与数学的重要成就,做了系统的整理,记载和保存了许多成果和史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记载的“率”,是中国古算所研究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它在算术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是中算许多理论的基础和算法的源泉。《隋书·律历志上·备数》还有中国史书中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最早记载,用现代形式表达,就是祖冲之求出π的取值范围在3.1415926 至3.1415927 之间,圆周密率为355/113,约率22/7。这一成果原载于祖冲之所著的《缀术》。后来此书失传,因李淳风这一记载才得以流传。
在《隋书·天文志》中,李淳风创立了一种格式,在这一格式下,包罗了古代天文学的各个方面:说明天文学的重要性和历代传统,介绍有关天地结构的理论研究、天文仪器、恒星及其测量、各种天象记事等。如记录了北齐张子信经过三十余年的天文观测,终于发现了太阳与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现象。《晋书》《隋书》天文志对日月食、流星、陨星、客星(新星年)、彗星及其他天象记录,皆记载非常详细,被誉为“天文学知识的宝库”。
在《隋书·律历志》里,李淳风对前朝各个时期的度量衡作了细致的考订,详细记载了度量衡的差异演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揭示了历代与度量衡相关的人物;第二广泛摘录与度量衡相关的文籍资料,其中有与现在内容基本相同的史料,也有与现在流行版本有异的文献;第三律历志海收录了唐之前几近玩别的度量衡器物,如祖冲之铜尺铭文、新朝铭等器物刻铭。李淳风对度量衡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金锁流珠引
李淳风在科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还信奉道教。现存的《正统道藏》中收藏了李淳风注解的道教书籍《金锁流珠引》,该书分为二十九卷,有图有符。李淳风在注解此书时,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了古代天文、历法等多学科知识。
在书中第二卷论“禹步”时,书中说明不同命格的人,守护神也有所不同,而李淳风进一步注解“禹步”又名“步罡踏斗”,依照北斗七星的位置,运用特殊的步法,形成了不一样的空间方位阵势。步罡踏斗既有空间方位、几何等数学计算,也有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北斗七星空间对应等天文历法,做到了将时空数学与生命修养相结合。
在《日占第四》中,李淳风以冬至为讨论切入点,结合二十八星宿,推演年岁,指出冬至的日月特征,算出所经年份总数。李淳风是一个在道教文化方面有较大建树并且在数学方面有很高成就的道士 ,研究李淳风道教思想与数学思想,有助于了解唐代以来道教思想发展的历史面貌,有助于对中国科技思想史的全面的、正确的把握,开辟了从文化史角度研究中国数学史的新视角。
主要作品
李淳风一生著述颇丰,除《隋书》,还有《乙巳占》《皇极历》一卷、《悬镜》十卷、《文史博要》《典章文物志》《秘阁录》十几部,并对《齐民要术》《本草》等几十部书籍进行过校注。
人物评价
后晋《旧唐书》作者刘称赞李淳风:少年时才华出众,性格豪爽,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历法、阴阳之学。
明初文学家杨维桢认为:古今知天文历数者,应首推李淳风。
清末藏书家陆心源对李淳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李淳风虽以方术闻名,他的著作却流传至今。他以改过向善为戒,著作《五代史志》时,深感隋朝之失。于是淳淳纳谏,劝导皇上远离小人,这是儒者才会说的话。不是后世的其他术士能比的。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李淳风:大概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
现代数学教授张利生赞李淳风:他的一生不仅在学术上为后世留下许多可供研究的重要成果,还为我们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祖国科学文化遗产,他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将激励我们勇攀当今世界科学的高峰。
人物争议
《推背图》是以图谶形式预言国运盛衰和王朝变迁甚至个人命运的一本古籍,其作者一直没有定论,在宋、元之前都传说为袁天罡所著,也有说李淳风所著。元、明之后,又开始流传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共同著作的说法。但大多数学者都对这些说法持怀疑态度,台湾学者翁常锋认为不会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共同著作,依靠相关资料可查,并没有直接史料证明两人有过深入的交往。经过分析史书及民间传说,可以得出《推背图》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写就。而是民间集体创作的结果,为了增加其可信度及说服力,才附会至袁天罡、李淳风名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谢贵安在其著作的《中国谶谣文化研究》中写道,《推背图》是后人伪托李淳风和袁天罡,并不可信。学者苗元一在其著作的《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图概论》中认为,确为袁天罡与李淳风合著的《推背图》。
家族成员
儿子:李谚,曾任太史令
孙子:李仙宗,曾任太史令
轶事典故
金钗化水
李淳风在一次云游中来到南充市的西河边,见对面山上紫气缭绕,算出是袁天罡的修炼所在。便往路边丢了一根金钗,想试探袁天罡的功法。随后来到袁天罡面前,假意说金钗丢失,希望袁天罡帮他找回。袁天罡听了笑说,他的金钗早已化水。李淳风一惊,回到先前埋钗之处,金钗果然消失,只有一股泉水从坑底涌出。
金针穿钱眼
李淳风为自己挑选墓地时,从京城出发一路来到阆中古城,相中了天宫院所在地,于是在此地插下一枚金针,留做记号。后来他与袁天罡相遇,称自己挑到一块风水极佳的地方,没想到袁天罡说自己也挑中了一块风水绝佳之地。两人相谈之后,发现竟是选中了同一块墓地,因此产生了争执,便决定一同前往阆中。到达之后,李淳风将自己所作记号挖出查看,却发现那金针插在了一枚铜钱中,原来这是袁天罡留下的记号。两人于是各退五里地修建墓地,其中央位置便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天宫院。
影视形象
后世纪念
陵墓
李淳风墓位于阆中古城西南33公里的天宫镇五龙台,台上突起一的块小丘正是其墓穴,穴址地势为三级台地,次第分明,轮廓清晰,由五条山脉高耸拱卫,与袁天罡墓遥遥相应。墓旁有石洞日淳风洞,外立一古石碑,上书:唐太史令李淳风之墓。
天宫院
天宫院山水文化体验区位于阆中城西南20公里处。景区山峦围拱,水路蜿蜒,有“九龙朝圣”“二龙捧珠”等格局,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宫院、淳风墓、天罡墓、淳风祠等景点组成。
天宫院坐落在袁天罡墓及李淳风墓两地连线的中分点上,位于阆中城西南40余里。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明天顺三年(1459年)复建,为纪念唐代天文历算学家、道学堪舆宗师袁天罡、李淳风而建。原有万年台、牛王亭、正殿、观音殿等建筑,现存有崇圣楼、天宫院正殿、观音殿及厢房三进三间,为叠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相结合的建筑。
参考资料
贞观之治.豆瓣电影.2023-06-13
卜案 .豆瓣电影.2023-06-14
隋唐英雄.豆瓣电影.2023-07-07
梦回唐朝.豆瓣电影.2023-06-14
武媚娘传奇.豆瓣电影.2023-06-14
每日名胜|四川·阆中古城景区...2022-07-06
天宫院景区.阆中市人民政府.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