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食蚊鱼

食蚊鱼(学名:Gambusia affinis),又称柳条鱼、大肚鱼,是鳉形目胎鳉科食蚊鱼属的一种小型鱼类。体长形,略侧扁,长仅15.5~37.5毫米。雄鱼稍细长,雌鱼腹缘圆凸。头宽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口裂横直。齿细小。头和身体均被圆鳞。无侧线,纵列鳞29~30片。背鳍5~6条。雄鱼臀鳍第3~5鳍条延长,变形为输精器。尾鳍圆形。

食蚊鱼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古巴。1935年引入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台湾、海南省等地水体。

食蚊鱼繁殖快,数量极多,对本土生态位相似的鱼类带来极大的威胁,给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食蚊鱼对于消灭蚊子、有效控制和预防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大有裨益。

形态特征

食蚊鱼身体长条形,略侧扁,体重0.04~1.95克,长仅15.5~37.5毫米;体色青灰,头宽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没有吻须,口裂横直;头和身体均有圆鳞;无侧线;胸鳍和腹鳍较小,腹鳍与臀鳍非常靠近,尾柄宽长,非常扁,背鳍和尾鳍较大,尾鳍圆形。雄鱼臀鳍第3~5鳍条延长,变形为圆棒状的输精器。雄鱼稍细长,雌鱼腹部圆凸。雄鱼体形比雌鱼小,色泽较亮。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食蚊鱼原产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古巴。因对消灭疟蚊及其它蚊子的幼虫有一定的作用,先后被引入到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日本埃及等几十个国家。1935年被引入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台湾、海南省等水体。

栖息环境

食蚊鱼的适应能性很强,不仅可以生活于河沟、池塘、沼泽、水稻田等各种水体中,也能放养在小水池、假山水池、家庭莲缸、插花等小型水体里。水中溶解氧接近零还能生存,淡水、咸水均能生存。食蚊鱼属于暖水性小型鱼,容易适应炎热的气候,最适宜的水温是18~28℃,对低温的耐受性也极强,如0℃,当水温下降、天气寒冷时,往往潜居在深水处或杂草丛生的水域,甚至可在冰下越冬,这也是食蚊鱼能进入世界各地的水域中,并迅速繁衍生存下来的原因。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食蚊鱼行动敏捷,由于体型小,它通常不在激流的水中活动,而是喜欢成群地在水流比较静缓的水体表层游动,而且一只雌鱼后面经常跟着好几只雄鱼。

觅食行为

食蚊鱼一天能吃上百条蚊子幼虫,各种浮游生物、甲虫螨形总目和无脊椎小生物等都是食蚊鱼的捕食对象。当食蚊鱼发现蚊子幼体后,眼睛逼视上方,两鳃鼓动,出其不意,猛地向上跳跃,直到填满肚子,进食量可达体重的45%~67%。食蚊鱼产完仔后,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一半以上的仔鱼会被雌鱼当作食物吃掉。

生长繁殖

食蚊鱼是一种胎生鱼类,体形小,繁殖能力强,周期短,产仔量大。初生的幼鱼在水温适宜的条件下,经一个多月达到性成熟,即可开始繁衍后代。精子由雄鱼交配器送入雌鱼生殖孔,在体内受精、孵化。繁殖季节为4~10月,最适宜季节为5~9月,水温18~30℃。一般一年能繁殖3~7次,每隔30~40天即产仔一次,每次胎产30~50尾,每尾雌鱼每年能产200~300尾。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自1935年引入中国至今,它们已经成为了入侵鱼类之一,仅仅数十年的时间,它们就已经遍布中国长江以南的水域。食蚊鱼繁殖快,数量极多,一般一年能繁殖3~7次,每隔30~40天即产仔一次,每次胎产30~50尾,每尾雌鱼每年能产200~300尾,所以在养殖水体中泛滥成灾。

保护级别

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

主要价值

食蚊鱼对消灭蚊子、有效控制和预防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大有裨益,同时,也避免了长期使用药物灭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毒害,既省药物,又节约人力。当养殖产量过多时,可作为活饵料自用或卖给需要食蚊鱼的商户,也可作为观赏鱼

物种危害

1.生态危害

食蚊鱼生性凶猛,捕食能力强,一般可以通过种间竞争对生存水域生态位相似的物种产生极大的危害,甚至濒临灭绝,从而改变当地水生生态中的原始群落结构,极大的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例如:在中国的云南省,食蚊鱼入侵后使当地的中华青鳉(学名:青鳉属 latipes)种群数量大大减少;生活在中美洲墨西哥的一种类,由于食蚊鱼对其卵和鱼苗的捕食,导致其种群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在美国对食蚊鱼的一组对照实验中,把食蚊鱼和当地土著虾类放在一起饲养,土著虾类的存活率大大低于没有食蚊鱼的另一组对照实验,因此食蚊鱼对这些土著虾类生存的影响极大。

2.社会经济影响

食蚊鱼的入侵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也对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入侵到当地后,政府每年都会花费巨额资金去进行管控入侵带来的危害,其目的是保护当地生态的平衡,如一旦入侵没有及时的去治理,后期治理的难度会大大增加,所需的治理资金也会随之增加。

饲养方法

饲养注意事项

1.食蚊鱼要饲养在玻璃缸或脸盆里,内装池塘水、雨水、井水都可以,如果用2~3天,待水中的氧气自然散失后,才可用来养鱼

2.食蚊鱼是食肉性鱼类,在自然界喜食浮游生物,在室内饲养最好也喂鱼虫。食蚊鱼消化能力很强,夏天,一般每日投饵一次。

3.冬天,不易获取鱼虫,可将牛肉切成细末,晒干后饲喂食蚊鱼,一般几天投喂一次。如果喂肉食性的鱼饵有困难,可用饭粒或面包屑代替,量要少些,水要勤换,否则由于残留的饵料腐烂分解,水易发臭。要使食蚊鱼生长良好,需要保持水质清洁。

4.泥鳅和螺蛳是鱼缸内的清洁工,与食蚊鱼一起饲养,可以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缸底的腐败物质。

仔鱼管理

1.在大型鱼缸里产仔鱼:同鱼缸内产仔鱼时,为了让仔鱼有隐蔽场所,要多栽水草。水温要比正常情况下的温度上升2~3℃。

2.仔鱼分别饲养:刚出生的仔鱼沉在水底,不久就能浮出水面,这时可用网捞到专用的小型鱼缸里饲养,避免雌鱼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会吞食自己的仔鱼。

3.两用鱼缸:可自己制作一个母体分离器,当雌鱼快要临产时,把它放入分离器内,仔鱼生下后从分离器的间隙落到下层,这样就可以把母体和仔鱼分开。

4.亲鱼修养:亲鱼产仔鱼后,应立即把它捞到准备好的鱼缸里。投以饵料,让它休息一星期,再捞到原来的鱼缸。

5.仔鱼食饵:给仔鱼丰年虾水蚤等生饵吃,给水蚯蚓吃时,应把它切碎。配合饵料则用研钵磨碎。

6.仔鱼给饵法:一天给3次,每次量要少,给配合饵料时,要注意防止粉末把水搅浑。

7.挑选:仔鱼长斑时,则把大小仔鱼分开,放在两个鱼缸饲养,并把形状和色彩好的仔鱼挑选出来。

相关知识

名字由来

食蚊鱼是一种热带性卵胎生小鱼,因嗜吃蚊子美国白灯蛾而得名,其体形细长,又俗称柳条鱼、大肚鱼。

参考资料

食蚊鱼.itis.2024-08-18

食蚊鱼.IUCN.2024-08-18

食蚊鱼.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2-11-09

..2024-09-15

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Fishbase.2024-09-28

..2022-11-09

..2022-11-09

食蚊鱼.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09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09

..2022-11-0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