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仲由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人,是孔子门下著名的弟子之一,被誉为“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

仲由出身贫寒,少年时靠野菜充饥,后拜在孔子门下学习儒学,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跟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弟子。仲由为政能力突出,曾经做过鲁国的季氏宰,深受季氏的信任。后来,他又在卫国大夫孔悝的手下做蒲邑宰,期间积极推行政策,开挖沟渠,救贫济困,政绩突出。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国内乱,仲由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首都救援孔悝。在混战中,他被卫后庄公击杀,被砍成肉泥,死后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仲由一生忠于孔子,是孔子最亲近、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孔子对他评价很高,曾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到海外去,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人物生平

出身贫贱

仲由出生于前542年,是鲁国卞地人,与春秋鲁国著名的刺虎勇士卞庄子是同乡。仲由自小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便负担起了家里的劳作活动,身体力行奉养双亲,自己可以到百里之外买米回来给父母吃,但自己就只吃野菜。

少年逞勇

由于仲由的家乡卞地民风剽悍,加上仲由出身贫贱,因此仲由从小养成了刚强直爽的性格。待长到少年时,仲由经常头戴雄鸡尾羽做的帽子,腰间佩戴公猪形象的配饰,以此来彰显自己崇尚勇力。仲由经常凭借自己的勇武和威风在街上与人争斗,在鲁国游荡。在一次争斗中,仲由遇上了比自己大九岁的孔子,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力士,曾经用双手托举起城门里的闸门,孔子本人也是身高魁梧,仲由想用武力压服孔子,嘲笑他的学说。但是孔子并没有凭借武力对抗,而是设下计谋,用君子之礼来劝说仲由,最终成功说服仲由穿上儒者的服饰跟随自己学习。

拜师孔子

仲由拜孔子为师后,先后学习了当时贵族教育中最重要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很欣赏仲由的心直口快,并且对其倾囊相授,在琴艺方面,刚入门的仲由因为学艺不精还曾经遭到同门的嘲笑,但是在学习中,孔子很快就发现了仲由的进步,并且向弟子们称赞仲由的琴艺进步很快。

仲由和孔子之间年岁只相差九岁,因此仲由是很早就跟随孔子学习的弟子,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弟子,孔子多次在其他弟子面前称赞仲由的优点,并且借着与仲由的争论传达自己的教育观点,在《论语》中,仲由是出现篇幅最多的孔子弟子。仲由跟随孔子学习后,虽然学问技艺得到增长,但是性格里的刚强豪勇一直未能改变,孔子曾经用人本身的言谈举止和性格实质来提醒仲由不能一昧好勇。

周游列国

当时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名弟子里,颜回闵子冉耕冉雍的德行最好,宰予端木赐擅长言语,冉求、仲由擅长政事,言偃卜商文学最好,被称为“孔门十哲”。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当时鲁国的权力都被“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因三家祖先都是鲁桓公的儿子,因此称为“三桓”)把控,而“三桓”又被各自的家臣挟持,在鲁国修建了三座不合礼法规格的城邑,孔子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命令仲由率领军队强行拆除三座城邑,这次行动历史上被称为“三都”。这次行动不仅加深了“三桓”和鲁国国君之间的矛盾,还引起了“三桓”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嫉恨。孔子只好辞去官职离开鲁国,率领愿意追随他的弟子周游列国,仲由随即辞去鲁国的官职,一路护卫孔子。

仲由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就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善待孔子及其弟子,但是不想给他们官职。当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邀请孔子见面,南子年轻貌美,受到卫灵公的宠爱,能干预朝政。仲由很讨厌南子这样的人,与孔子争论见面是否合乎君子之行,孔子争辩自己只是为了试探能否在卫国施展抱负,并没有其他的想法。

鲁哀公三年(前492年)秋季,“三桓”之首的季桓子去世,他的儿子季康子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季桓子去世前留下遗言,让季康子召回周游列国的孔子一同辅佐鲁国,但是季康子没有听从父亲的遗言,他选择召回孔子的弟子冉求和仲由。冉有和仲由都很擅长处理政事,也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保障,冉有离开后,仲由仍然信守承诺,坚决追随孔子。

周游列国十四余年后,孔子回到鲁国,仲由在季孙氏先后担任武臣和城宰,都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干。

晚年与去世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此时仲由已不在鲁国任职,而是担任卫国大夫,担任卫国权臣孔悝的家宰。当时卫国国君卫出公是前任国君卫灵公的孙子,卫国经历内乱之后,南子废黜了卫灵公的继承人卫后庄公,聩出逃到晋国与卫国的边境。卫出公上位后,蒯聩想夺回君位,便与自己的妹妹即孔悝的母亲伯姬商议,并在宴会上劫持了孔悝。仲由作为孔悝的家臣,先将卫出公送到鲁国避难后,独身返回卫国首都解救孔悝。蒯聩命令自己的士兵拿下仲由,在交战中蒯聩手下石乞将仲由的冠带砍断,仲由说道:“君子就是临死,也要衣冠整齐。”于是放下武器,整理冠带,蒯聩恼羞成怒,命令手下将仲由杀死并砍成肉酱。

仲由死后,被人葬在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阳县),时年六十三岁。孔子听闻卫国兵变的消息,熟悉仲由品性的他认为仲由一定是遇难了,在收到仲由被砍成肉酱的消息后,孔子非常伤心,并且立誓再也不吃肉酱了。

人物评价

孔子曾称赞仲由有勇气,称他为“勇者”,并表示“由也,勇者不惧”。孔子认为仲由忠诚可靠,他在《论语·雍也》中说:“由也,其心三月不违仁”,然而,孔子也指出仲由的一些不足。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暗示仲由过于勇敢,甚至有些冲动。此外,孔子还曾批评仲由“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认为他在处理事务时缺乏谦逊和礼仪。

孟子曾评价子路和大禹一样,听到别人在说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会高兴,并且能很快作出改变。

西汉经学大家孔安国曾评价子路的才学非常优异,普通人在处理争端时常常要听取多方的意见才能作出决断,但是子路仅仅只需要听从其中一方的陈述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鲁迅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陈述自己对子路的看法,他认为子路死不免冠的行为过于迂腐,将礼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思想过于僵化。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百里负米

仲由从小家境贫寒,家里只能靠吃野菜充饥,有一次他的父母想吃米,仲由就跋山涉水到百里之外的亲戚家借钱买米,买到米后又背着米回到家里供养父母,自己只吃野菜。仲由成材后做了大官,有马车、有裘衣,但是仲由却很伤心,因为他现在有能力奉养父母了,但是父母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他还是更怀念以前跋山涉水去为父母背米的时光。

登堂入室

仲由最早跟随孔子学习琴艺,但始终没有找到窍门,一直没有进步,孔子批评了仲由,其他弟子听说后都借此嘲笑奚落仲由。但是孔子一直没有放弃对仲由的教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仲由的琴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他弟子还是在嘲笑他。孔子听说后便用房屋来比喻仲由的琴艺学习已经到了厅堂,只是还没有到内室。

子路受牛

鲁国法律规定,只要有国人能赎出在其他诸侯国当奴隶的鲁国人,可以向官府领赏金。孔子的弟子端木赐赎出一个在其他国家当奴隶的鲁人,但是拒绝领赏。孔子认为子贡的行为不对,按照法律行事但没得到奖赏,大家从此不敢领赏,所以也不会愿意再去救助同胞,会让鲁国人丧失了拯救同胞的风气。而同为孔子弟子的子路拯救了一个溺水者,此人送给子路一只牛,子路欣然接受,孔子评价子路的做法会引导更多的人去行善。

墓葬与纪念

仲由墓(子路坟)

墓葬具体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城北5公里,京开大道西侧。仲由墓直径28米,高4.30米,墓周有青砖砌成的围墙。墓前有碑,上刻“仲夫子之墓”,再往南有石象生、卫国公石坊、石阙和望柱,有四通明清两代重修仲由墓祠祀碑排列两旁。其路东侧有一巨碑,上书“仲夫子落缨处”,再往前南为墓祠,其享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酸覆顶,宏伟壮观,还有东西两庑享堂,内有明、清两代碑刻。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儒家文化遗存.济宁党史史志网.2023-12-05

子路墓前忆孔子——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05

仲由墓.华侨城旅行社.2023-12-05

孔子(1991).豆瓣电影.2023-12-05

孔子(2010).豆瓣电影.2023-12-05

孔子(2010).豆瓣电影.2023-12-0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