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倭犰狳

倭犰狳

倭(学名:Chlamyphorus truncatus)由美国博物学家、动物学爬行纲学家、物理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理查德·哈伦(Richard Harlan)于1825年命名。生活在阿根廷中部,是犰狳科最小的一种。由于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稀有性,科学家对它们知之甚少,且在野外的发现变得越来越罕见。

形态特征

倭犰狳,也叫粉毛犰狳,是犰狳最小的一种。这个小家伙看起来就像一片三文鱼寿司,生长在阿根廷中部的干燥草地、带刺灌木和仙人掌科的沙地。夜间活动,主要以蚂蚁为食,偶尔也吃植物病原线虫蜗牛、昆虫以及各种植物性食物。倭犰狳是挖掘能手:它最长的爪子约为身长的六分之一。倭犰狳于1996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在2006年,列为近危物种;于2008年改为“数据不足”。

倭犰狳是所有种类犰狳中体型最小的一种,身长只有84~117毫米,尾巴更短,只有27~35毫米,体重还不到100克。

犰狳可以说是四条腿的走兽中最奇特的一种了,腹部长着白色的长毛,四只爪子又尖又长,背部长着金黄色的骨板,而且它的骨板不像其他犰狳那样坚不可摧,柔韧的鳞甲和身体紧贴在一起,因此它的颈部和躯干可以自由活动。

倭犰狳的英文名称叫“Pink Fairy Armadillo”,意思是“粉红色的仙子”,得此雅号的原因是倭犰狳尾部的骨板附近长着粉红色或黄色的短毛,至于叫它“仙子”则是因为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至今还是个谜,科学家对它们知之甚少。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卡塔马卡,科尔多瓦,拉潘帕,拉里奥哈门多萨里奥内格罗,圣胡安,圣路易斯)。

生活习性

倭犰狳栖息于热带草原和灌木稀疏的沙漠地区,掘地为巢,它的挖掘技术很高,据说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消失在地洞中。营独居生活,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一般躲在洞里休息,夜间外出觅食,它不能接受低温和潮湿的环境,在雨季会搬家到干燥的高处。倭犰狳主要的食物是蚂蚁,找不到蚂蚁就靠植物病原线虫蜗牛、植物的根充饥,有时也和其他种类的犰狳一样捡食腐肉。

生长繁殖

倭犰狳的交配繁殖过程至今还是一个自然之谜,目前科学家只知道这种动物在繁殖季节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母兽每胎仅产1仔,刚出生的幼崽遍体无毛、骨板柔软,圈养条件下可以活4年多。

物种状况

倭犰狳仅分布于阿根廷的少数地区,数量稀少,属于高度濒危物种,威胁这一物种生存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土地的破坏以及家犬的猎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哺乳纲贫齿类红色名录——数据缺乏(DD)。

参考资料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安徽省林业局.2024-02-06